兽丛之刀txt微盘:谁能具体说下有关清朝时期皇太极,多儿滚和孝庄之间的关系和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最好好真实的时间)多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5/01 07:23:08

太后下嫁之谜

  母后同多尔衮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这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太后下嫁。这也导致母子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太好。

  太后下嫁多尔衮的疑云之起,是由于张煌言收录在《奇云草》中的两首七绝,题为《建夷宫词》:

  上寿觞为合卺尊,慈宁宫里烂盈门;

  春宫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

  掖庭犹说册阏氏,妙选孀闺作母仪;

  椒寝梦回云雨散,错将虾子作龙儿。

  建夷是指建州之夷,是明朝遗民对清朝王朝的蔑称。觞是盛酒的杯子。合卺指成婚。慈宁宫是孝庄住的地方。阏氏是汉代匈奴称呼君主的正妻。诗的前七句没有什么好解释的,无法是诋毁丑化敌国君主。最后一句颇费解。细推之,原来指得是多尔衮无子,以弟多铎之子为嗣。满文称侍卫为“虾”。多铎当时的职位有“领侍卫内大臣”一职。看来虾子指得是多尔衮的义子多尔博。也就是说,顺治子随母嫁,自为“龙儿”,不必以多铎的“虾子”为子。先前我将这首诗作为无稽之谈,但从多方面的证据来分析,“太后下嫁”的确是事实。

  论据一:保全皇位的政治婚姻

  皇太极死时,庄妃才32岁,年仅6岁的儿子福临继位。一个是三十出头的寡妇,一个是只知玩耍的顽童。在当时,执掌朝中军政大权的实际是睿亲王多尔衮。他手握重兵,成为朝中说一不二的人物,甚至连皇帝的大印“玉玺”也搬到睿王府内使用,以代理天下,小皇帝随时有被废掉的危险。人们认为,孝庄为了保住儿皇帝顺治的天子宝座,而委身于小叔子多尔衮。

  论据二:弟娶其嫂的满族旧俗

  首先从当时满族婚俗来看,嫂嫁小叔、兄纳弟妇之事常常发生,此事不足为怪,甚至还有不管辈份的婚俗(汉族礼教称之为“乱伦”)。站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来思量,盛年寡居的孝庄与壮年英武的小叔子多尔衮的结合,也就没有什么不好理解的了。如顺治皇帝的大哥、皇太极的长子、肃亲王豪格在清贵族政治斗争中死去后,他的两个妻子就分别被叔父辈的多尔衮、阿济格娶去。庄妃是蒙古人,十三岁时就与其姑母一道嫁给皇太极,因其美貌聪慧能干,受宠多年,生有三女一子,其子后来就被立为顺治皇帝。1663年皇太极死时,庄妃只有三十一岁,虽被尊为太后,仍当华年,美丽异常。多尔衮大权在握,岂能放过这天赐良机。这时清王朝刚入关,满洲贵族从东北刚入主北京,受到汉族文化与纲常礼教的影响与束缚很小,还大量保留原在东北时的旧婚姻风俗,如清皇室与贵族中寡妇改嫁的事频频发生。因此孝庄太后(庄妃)与小叔多尔衮结婚的事就是比较正常的事了。我们切不可用汉族的传统纲常礼教去要求和看待清初的满洲皇族。

  论据三:多尔衮的“皇父”称谓

  持下嫁说的人特别强调,在顺治朝多尔衮公开以皇上的父亲自居,称号就叫“皇父摄政王”,而只有皇帝的母亲下嫁了,多尔衮才有可能被称为“皇父”。人们认为,多尔衮称谓变化的过程,恰恰反映了太后与多尔衮的婚姻由隐秘到公开的过程。《朝鲜李朝实录》中记载,“皇父”称号非但举国轰动,甚至已经“声闻海外”。《朝鲜仁祖李倧实录》载:二十七年己丑(即清世祖顺治六年),二月壬寅,上曰:“清国咨文中,有‘皇父’摄政王之语,此何举措?”金曰:“臣问于来使,则答曰:今则去叔字,朝贺之事,与皇帝一体云。”上曰:“然则二帝矣。”朝鲜邦外属国,国王都发现此举与“二帝”无异。大清朝难道就真的荒唐到这种程度不成?当然不是。其时清廷正推崇儒教,广纳天下饱学之士。断不会做这种令世界当做笑柄的糊涂事,但“皇父”一词确已明诏天下,一朝二帝,已经是无可争议的事实。

  论据四:皇帝谕旨露出破绽

  顺治十七年(1660)十二月二十四日,因乳母李氏病故,顺治降谕礼部,其中有这样几句话:“睿王摄政时,皇太后与朕分宫而居,每经累月方得一见,以致皇太后萦怀弥切。乳母竭尽心力,多方保护诱掖,皇太后眷念慈衷赖以宽慰。”这无意间透露,幼年皇帝顺治与母亲孝庄分宫而居,而且皇太后不是居于皇宫之中,否则母子之间为何“每经累月方得一见?”皇太后萦怀弥切,为何却不去看望皇上?皇上又为何不去探望生母,以解“皇太后眷念慈衷”?度之事理,其间必有一个超越两者之上的力量破坏了母子之情。这个力量,除了多尔衮之外,还能有谁?另外,徐柯《清稗类钞》中对“太后下嫁摄政王”有较为详细公允记载。

  论据五:风水墙的诉说

  按清朝早期丧葬制度,皇后、嫔妃最终都要与皇帝合葬。可是,孝庄竟葬在了遵化的清东陵风水墙外,而未与清太宗皇太极合葬于沈阳的昭陵。按清制,她应归葬到沈阳皇太极的昭陵旁,因她是皇太极的庄妃,但结果她却被葬在河北遵化的清东陵,

  孤零零的,无依无靠,且陵墓在东陵的“风水墙”之外。这种悖乎常礼的葬法多年以来一直引起人们的种种议论,其中可能有难言之隐。有人认为,这是孝庄因改嫁而无脸到阴间见皇太极的刻意安排。史料中也确有这样的记载。太后在遗嘱中说,“卑不动尊”,不忍再惊扰皇太极,这实在是托词。对祖母孝庄的心思,康熙自然心知肚明。但康熙又感到,将祖母单独安葬实在没有这样的先例,是件很棘手的事,于是他把这一难题留给了儿子雍正,将孝庄的棺材在东陵的地面上一直停放了38年之久,直到雍正三年(1725)才为孝庄建陵安葬。还需说明的是,长眠在清东陵的5个皇帝、14个皇后、136个嫔妃,都葬在了风水墙之内,而只有孝庄葬在风水墙外。这又是为什么?孝庄太后在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死,享年七十五岁。

  论据六:有人见过“太后下嫁诏”

  关于孝庄太后下嫁多尔衮之事,虽由于后来清皇室受汉族影响日深、纲常礼教观念加强,因而不让将此事记载到正史中,甚至原有的记载也被删改,使我们今天很难查到有关此事的正式记载,但我们仍可以从许多史料中看到关此事的正式记载,但我们仍可以从许多史料中看到有关此事的明显痕迹。如清故宫藏顺治朝的“批红”题本及《东华录》上,就记载顺治五年起――这一年太后与多尔滚结婚――多尔衮由“皇叔父摄政王”改称“皇父摄政王”,并“亲到皇宫内院”,“自称皇父”,若无太后下嫁之事发生,此事是顺治皇帝所万万不能接受的。太后下嫁之事传播甚广,前面已经提到当时人的记事诗,虽极尽嘲讽挖苦,但也是这件史事的一个有力旁证。1946年10月,近代学者刘文兴撰文《清初皇父摄政王多尔衮起居注跋》,其中写道,宣统元年(1909),他的父亲刘启瑞任内阁侍读学士,奉命收拾内阁大库档案,“得顺治时太后下嫁皇父摄政王诏”。世上若果真有这一诏书,无疑是太后下嫁最具权威的铁证。

叔侄关系

兄弟 夫妻 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