僵尸新娘爱奇艺:有关鸟的进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5/02 02:48:20
有关鸟的进化的一切内容!!!

出土化石指示飞鸟之始
尽管多数古生物学家认为鸟类是恐龙的后裔,但他们还无法说明,早期鸟类以什么方式和出于什么缘故要设法离开地面,飞向天空。它们又是怎样将恐龙的前肢进化成飞鸟的双翼的?

在阿根廷巴塔哥尼亚地区从事发掘工作的古生物学家们已经发现据他们说是最像鸟的恐龙化石。那是一种长着长腿的食肉动物,臀部近4英尺高,7英尺多长,它不会飞,但它有着古老的鸟类那样的骨盆和后肢,侧部骨骼也是像鸟类那样生长的。从侧部向后下方向开着的孔洞来看,这只动物可以把它的前肢骨骼紧贴向身体,就像鸟类收起羽毛时的样子。向外伸展开时,前肢大概可以充分地上下舞动,这是飞行所必需的。至于它是否有羽毛还不清楚。

阿根廷古生物学家组成的考古队报告说,这只新发现的恐龙看上去和鸟类有密切的亲属关系,具备很多介于恐龙和最早的鸟类始祖鸟之间的动物的特征。这只动物被命名为“西北巴塔哥尼亚半鸟”,是用土著马普切印第安人的语言命名的。

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阿根廷博物馆工作的古生物学家费南多·E·诺瓦斯博士在电话采访时说,新发现的化石标本“很有价值,因为它代表了比已知的所有恐龙更接近鸟类的恐龙新品种。”

另一些古生物学家说,这一发现进一步证实了恐龙和鸟类有着密切关系的理论,它将为这两种动物间的进化转变形式提供印证。但是他们还说,关于巴塔哥尼亚半鸟的侧翼孔洞位置的评论可能会引发争论。

这一发现由国家地理学会的诺瓦斯博士在华盛顿做了公布,该学会资助了这项研究。在《自然》杂志上,诺瓦斯博士和阿根廷巴塔哥尼亚古生物博物馆的技术人员帕伯罗·P·普尔塔共同发表了报告,介绍了关于这只似鸟恐龙的详细情况。

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的另一篇文章中,俄亥俄大学的古生物学家劳伦斯·M·威特米尔博士说:“巴塔哥尼亚半鸟是个真正的拼接图案,它向人们提出了一个问题,从哪里开始画出那条已经是鸟或不是鸟的进化路线呢?”

美国自然史博物馆的恐龙专家马克·A·诺莱尔博士说,这一发现是填补鸟类进化史空白的重要一步,“这是一个有前景的研究领域。”估计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有关恐龙—鸟类关系的证据被发现。

这20多块似鸟恐龙的化石碎片是1996年1月在巴塔哥尼亚遥远山地的沙土中发现的。沉积物的地质测定年代为9000万年前。这意味着它的生活年代要比鸟类产生的时代晚,始祖鸟生活的年代是大约1亿4千5百万年前。

古生物学家们说,巴塔哥尼亚半鸟也许应被看作始祖鸟和两个已灭绝的爬虫物种的近亲,那两个物种又是从同一个祖先繁衍出来的。这种两个物种共祖的关系就像人类和黑猩猩的关系一样。虽然巴塔哥尼亚半鸟生存的时代更晚,但它也许是一个进化分支的后裔,这个分支的出现,可能早于有羽毛、能飞行、繁衍出始祖鸟和真正的鸟类的进化分支。

诺瓦斯博士说,如果说巴塔哥尼亚半鸟的身体太大,它的像翅膀一样的前肢太短,无法飞行,那么它也许是利用这种拍翅的能力来奔跑或跳跃,以便捕捉猎物。现代的鸽子在飞离地面的时候就是那样上下拍动翅膀的。

诺瓦斯博士和普尔塔先生写道,新的物证也许会平息长久以来关于鸟类获得飞行能力的原因的争论。一开始,飞行能力是从树上获得的,即鸟类从树枝上跳下并滑行,还是从地面获得的?科学家们说,巴塔哥尼亚半鸟的解剖特征说明,飞行是从地面开始的,并没有经过树上向下滑行的过渡。但威特米尔博士说,对飞行的这种解释必定会在理论界引起争议。

长期以来,古生物学家对古生物的分类多集中在从形态学的角度通过寻找宏观形态之间的差异来进行不同生物种类的划分。因此,有关恐龙和鸟的定义也是依据宏观形态所反应出来的特征来描述的,“恐龙”是具有三射式和四射式腰带(骨盆)的蜥臀目和鸟臀目的两个目的总称,凡是具备这类特征的初龙类爬行动物就被列入恐龙类的范畴之中。同样,作为鸟类,直观的评判标准则是指继始祖鸟以后出现的长有羽毛的能飞翔的脊椎动物及其后裔。那么,以此特征为标准来判别生物类别时是否具有严谨的科学性,是否能跟生物物种本身在演化时表现的特征相吻合一致,特别是对于古生物化石的微观特征了解还不十分明朗的情况下,依据宏观形态来拟定生物演化过程间的亲缘关系以及划分生物本身所属类别等,似乎成了天经地仪的理论和手段,同时,也足以发现宏观鉴定的重要性。但从生物进化理论来解释的话,生物的整个进化线索不是简单的孤立的,而是环环紧扣、密不可分的,位于一条进化主线上的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在不同的生物之间存在进化的中间过度类型,这种类型的生物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不仅保留着前者生物的一些特征,同时还具有后来衍生生物的一些进步特征,通过这类生物来谱写生物的进化史。

20世纪90年代末期,在全世界的古生物界掀起一场轩然大波。在中国辽宁的西部出土了珍贵的脊椎动物化石群枣热河生物群,这个生物群类型复杂、种类齐全,而其中就有众说纷纭的似鸟似龙的化石,起初,这件标本是由中国地质博物馆的季强博士进行研究的化石负模(仅是骨骼化石的印迹以及少量保留的化石),被认为是长有“羽毛”的较德国德始祖鸟更加原始的鸟类,并命名为“中华龙鸟”,因为化石的产出层位接近与始祖鸟,而且形态又特别相似与恐龙,并且保留了当时认为是羽毛的珍贵特征,真是这样的话,在教科书上已经统治了100多年的最古老的、作为鸟类祖先的始祖鸟的历史可能会被改写,所以,这一发现是举世惊人的、令世人刮目相看的。其后不久,作为化石的另一半又出现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古生物所,该所的专家鉴定后确认为恐龙,由于古生物的命名优先原则,也未对该名称作更改,但称为“中华鸟龙”似乎更为恰当、合适。两家的争议主要是:这块化石的外围靠近骨骼处的似毛发的东西到底是不是“羽毛”,这是首先要明白的事实。认为是鸟的,力争坚持承认是“羽毛”,但多数专家又对此有些怀疑,觉得还没有形成羽毛的结构,只是一些微绒毛,怎么能称为羽毛。用专家的话表述就是:再怎么说也改变不了形态清楚的恐龙的结构,有专业基础的一看便可知是恐龙。消息越传越大,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专家后来对化石的采集层位作了取样测年,结果是距今1.246亿年,那么产化石的义县组的时代应该是白垩纪的早期,从时代上分析也不可能成为鸟的祖先,即便是鸟,也决不可能是其老祖先,因为始祖鸟的时代是距今1.45亿年的侏罗纪晚期,而传统的侏罗纪和白垩纪的划分界限的时间是1.44亿年,于是“中华龙鸟”是鸟类祖先的说法被提出质疑。这种现象正如猿是人类的祖先(确切地说,南猿是人类的直接祖先),在今天,我们不是还可以看见和我们共存的类人猿吗?对此,我们不会说它是我们的祖先,不然祖先怎能和进步的后代共存呢?只能说是猿这一大类中的一支在进化过程中成为人。

实际上,早在130年前,达尔文“进化论”的支持者之一枣赫胥黎就提出了鸟类是由恐龙进化而来的观点,曾在一段时期,这种学术观点未被接受,但进入本世纪的后几十年里,这种说法几乎被同行们默认了,因此,通过“中华龙鸟”这件标本,体现了作为恐龙和鸟类之间存在的极其相似的特征以及微妙的差异,进一步支持了“鸟类的恐龙起源说”的观点。不仅如此,在中国的辽西还先后发掘出了原始始祖鸟、意外北票龙、尾羽鸟等带有羽毛的恐龙,进一步说明了长有羽毛的脊椎动物不一定专指鸟,恐龙也具有这一特点。关于“中华龙鸟”到底是龙还是鸟的争论,现在也该停歇了,是恐龙必定无疑,关键是对恐龙进化到鸟类又提供了证据,如果说鸟类是由恐龙直接进化过来的,那么,又一个全新的理论将要诞生:恐龙并没有绝灭。现在飞翔在蓝天上的鸟类就是未灭恐龙的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