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宗港式柠檬茶的做法:杏坛是指的什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5/09 07:51:20

杏坛指的是教育圣地。杏坛是为纪念孔子讲学而建,在孔子的第四十五代孙也急速孔道辅监修缮孔庙的时候,将正殿后移,除地为坛,环植以杏,把这个称之为“杏坛”。 杏坛也是孔子教育光辉的象征之一。

扩展资料:

杏坛在山东省典阜市孔庙的大成殿前。相传此处是孔子讲学之处。孔子杏坛讲学公元前522年,孔子三十而立,开始创办平民教育,收徒讲学,以扶正摇摇欲坠的殿堂,改变“礼崩乐坏”的现实。

相传孔子杏坛设教,收的弟子有三千之数,授六艺之学。自古以为美谈,为士林所称颂。进而又将杏坛作为孔子兴教的象征,列入孔庙的建筑体系之中,这种格局甚至影响到了儒学所及的东南亚诸国。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杏坛

杏坛是指教育圣地。

杏坛在山东省典阜市孔庙的大成殿前。相传此处是孔子讲学之处。《庄子·渔父篇》载:“孔子游于缁帷(即黑惟,假托为地名)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天圣二年(1024年)孔子45代孙孔道辅监修孔庙时,在正殿旧址“除地为坛,环植以杏,名曰杏坛”。

杏坛位居殿庭之中,重檐。内用斗八藻井,瓦用黄色琉璃,彩画用金龙和玺,规格很高。现存建筑为明隆庆遗物,高12.05米,阔7.34米,平面正方形,四面敞开,每面3间。

孔子后裔六十代衍圣公《题杏坛》诗云:“鲁城遗迹已成空,点瑟回琴想象中。独有杏坛春意早,年年花发旧时红”。

扩展资料:

初步结论

孔府杏坛建立过程作如下推算:杏坛在宋初以前只是偶有其名而无其实。直到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时任大理寺丞、宰曲阜、主祠事的孔子四十五代孙孔道辅上书,以孔庙卑陋不堪,不足以称“衍圣公”之威仪,请加修崇。

朝廷即“命道辅监督工役”,“诏转运使以官钱葺之”,并准其所请,用当时建造泰山封禅行宫的剩余木材,“皆橡樟梗梓之属”,对孔庙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建庙门三重,次书楼,次唐宋碑亭各一,次仪门,次御赞殿,次杏坛,坛后正殿,”直到天禧二年完工,“自是殿宇益加洪丽”。孔道辅因“增广殿庭”的需要,将大殿北移,作为正殿,即大成殿。

参考链接:杏坛-百度百科

杏坛是为纪念孔子讲学而建,孔子第四十五代孙孔道辅监修孔庙时,将正殿后移,除地为坛,环植以杏,名曰“杏坛”。杏坛是孔子教育光辉的象征。

杏坛在山东省典阜市孔庙的大成殿前。相传此处是孔子讲学之处。《庄子·渔父篇》载:“孔子游于缁帷(即黑惟,假托为地名)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宋代以前此处为大成殿,天圣二年(1024年)孔子45代孙孔道辅监修孔庙时,在正殿旧址“除地为坛,环植以杏,名曰杏坛”。于是,“杏坛”,成为教育圣地的代名词。 

金代于杏坛上建亭,元世祖至元四年(1267年)重修,明代隆庆三年(1569年)改造重檐方亭,清代乾隆皇帝题匾。此杏坛方亭重檐,黄瓦朱柱,十字结脊。亭内藻井以细小斗拱装饰,彩绘金龙,绚丽多姿。亭下有党怀英篆书“杏坛”二字碑及乾隆“杏坛赞碑”。

亭四周有石栏围护,四方有甬道可通。亭前石炉,雕刻精美,是金代文物。亭四周遍植杏树,每到春和景明,杏花盛开,灿然如火。孔子后裔六十代衍圣公《题杏坛》诗云:“鲁城遗迹已成空,点瑟回琴想象中。独有杏坛春意早,年年花发旧时红”。

杏坛为纪念孔子办学设教而建造的纪念物,位居殿庭之中,重檐。内用斗八藻井,瓦用黄色琉璃,彩画用金龙和玺,规格很高。金代始建,蒙古至元四年(1267年)重修。现存建筑为明隆庆遗物,高12.0米,阔7.34米,平面正方形,四面敞开,每面3间。

扩展资料

如时间一样流逝不止的泗水至今还在不息地流逝。那个曾经站在泗水岸边咏叹“逝者如斯”的孔子,只用了四个字,便告诉了我们一切——过去的曾经流逝,现在的正在流逝,未来的必将流逝。流逝,是死是生,是进是退,是瞬是恒。逝者如斯才要只争朝夕,洞察了宿命更应该珍惜并把握住每一个正在流逝的瞬间,孔子于是在泗水的岸边建起了中国的第一座杏坛

这座坐落在泗水旁的曲阜孔庙中的杏坛,也许是中国最为动人的景致了。它是路,无尽头地延续并日益宽广着中国历史的命脉。它又是一座使这条命脉始终沸腾着青春活力的熔炉,锻造着也拓展着天下教师与学生的智慧与情感。

有了这座杏坛,原本只有官员与百姓的人世上,便多出了一群叫做“知识分子”的人们。当然,这座杏坛更是一种永不涸竭的源头,潺潺地,便洇湿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心灵,并使这种潮湿,氤氲成河流,湖泊,山峦,或森林。

于是世界就热闹了,也有了味道。

孔子,从此也就成了中国人世世代代再也无法回避的存在与话题。但是,浩如烟海的关于孔子的论述,不仅淹没了孔子,也将历代读书人的心胸塞得满满的喘不过气来。

不去管这些吧。在二十一世纪的第一个羊年就要到来的时候,我在大雪天里走进曲阜的杏坛。真静。坛的前面是数十棵千年的古柏,坛的后面是庞然的大成殿,还有坛旁已经长大的杏树,都披着雪,古老而又新鲜,还有一种没有任何干扰的纯净。

这个杏坛已经是北宋重新筑起的了,坛上的四面悬山式亭子更是金代才建造的,尽管亭上覆着俗气的黄瓦,但是它那开放式的、八面透风的式样,总还是存着孔子当年杏坛的味道。在那个攻城掠地、弱肉强食、刀光剑影、血肉横飞的列国争霸的时代,不就是这个小小的杏坛发出了和平的人的声音吗?

我真切地感到着自己血脉的流动,是与泗水相通着。我轻轻地扶着亭下的朱栏,一股热流在心头旋着。这里曾是中国的制高点吧?辽阔的江山与苍茫的时间尽收眼底。在这辽阔与苍茫里,孔子是那样清晰醒目地向我走来——一身布衣的教师的孔子,一个与泗水一样常流常新的年轻而又挺拔的教师的孔子,中国第一位教师的孔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杏坛

杏坛是为纪念孔子讲学而建,孔子第四十五代孙孔道辅监修孔庙时,将正殿后移,除地为坛,环植以杏,名曰“杏坛”。  杏坛是孔子教育光辉的象征。

杏坛在山东省典阜市孔庙的大成殿前。相传此处是孔子讲学之处。

杏坛为纪念孔子办学设教而建造的纪念物,位居殿庭之中,重檐。内用斗八藻井,瓦用黄色琉璃,彩画用金龙和玺,规格很高。

金代始建,蒙古至元四年(1267年)重修。现存建筑为明隆庆遗物,高12.05米,阔7.34米,平面正方形,四面敞开,每面3间。

扩展资料:

古人咏句

石香炉无杨奂《谒圣庙》诗云:“会见春风入杏坛,奎文阁上独凭栏。”

明李杰《庙陵诗》有句:“文庙地灵松柏古,讲坛春暖杏花香。”

明陈凤梧《恭谒阙里朝廷,行释菜礼,敬用纪事》诗曰:“杏花香散坛前雨,桧树光凌殿外云。”

明郭正域《谒圣庙恭记》诗有句:“坛上杏花红,林前洙水黑。”

明姚文炤《谒圣庙》诗有句:“绕坛红杏垂垂发,依树白云冉冉飞。”

明郑威《谒林庙》诗云:“春回古桧花开杏,道咏元和天地通。”

参考资料:杏坛-百度百科

“杏坛”的典故最早出自于庄子的一则寓言。庄子在那则寓言里,说孔子到处聚徒授业,每到一处就在杏林里讲学。休息的时候,就坐在杏坛之上。

后来人们就根据庄子的这则寓言,把“杏坛”称作孔子讲学的地方,也泛指聚众讲学的场所。后来,人们在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前为之筑坛、建亭、书碑、植杏。

北宋时,孔子后代又在曲阜祖庙筑坛,环植杏树,遂以“杏坛”名之。

扩展资料:

授徒设教,创办私学,在中国创立起第一座杏坛,当是孔子一生最为重大、最为主要的事情,也是中国文明史上一个划时代的伟大创举,当然也是孔子仁学思想的最大的体现。

到了春秋时期、尤其是春秋末年,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官学日趋没落,“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典籍扩散,文体下移,为民间产生私学创造了条件。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统治者的分化与变迁,部分没落贵族、特别是贵族中最低一层的士,开始利用自己的文化知识收徒设教,称为村塾。

到了孔子的时代,私家办学已经成为一种风气,以孔子、墨子两大派所办的私学规模为最大,成效也最为显著。

这种私学,虽然不能确定为孔子所独创,但是,就办学的规模、具有着明确的教育目的与系统的教学内容以及对于后世的影响等方面来讲,孔子无疑是中国私学第一人。

是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见《论语·卫灵公》)——不分贵贱贫富,不管年龄大小,也没有地域之分(包括不分国籍),想来学习的学生,都可以进校学习。

春秋时期,王官之学衰微,孔子首开私人讲学之风,设杏坛讲学授徒,整理并以《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经为教材,以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为教育内容。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杏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