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达路由器怎么踢人:大哥大姐们,怎么写《城南旧事》的影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4/29 20:15:03
字数不限

《城南旧事》 影评

回忆,是它的内容;纯美,是它的主题;委婉,是它的内在;宁静,是它的意境——《城南旧事》就如一朵奇葩在中国电影史上绽开。

看《城南旧事》,心头漾起一丝丝温暖,它透过一个小女孩的眼光,展现了旧时代的生活,将那个时代的种种细节刻画得淋漓尽致,以至于现代的人们,也能从中体味到它那都有的“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

《城南旧事》,并没有刻意地表达什么,只有一幅幅场景从容地描绘一个孩子眼中的老北京,就像生活在说它自己。"那样的不疾不徐,温厚平和,那样的纯净淡然,弥久恒馨,虽然满是人间烟火,却无半点追名逐利的心。"

也许正因为它的不疾不徐与纯净淡然的基调,整部电影如清水般顺畅优美。虽然有时觉得有些斧凿的印记,但都被小英子天真的双眼盖过。善良的秀珍虽然因社会的压迫而疯了,但她浓厚的爱使小英子感受到陌生人的关怀,小英子玉秀珍一起谈笑,一起相处,秀珍像大人一样喜欢她,而小英子以朋友的身份与她建立友谊,这也表现了人与人之间一个纯美的境界。还有妞儿,这个与她家境不同但也同样纯真善良的小女孩,曾经与英子一起荡着秋千爽朗地大笑,曾经与英子如此亲密地说着话儿,那一竹篮子小鸡与还在摇晃的秋千,都在诉说着她们快乐幸福的时光。可一切来得那么突然,现实的冷酷使才相认的秀珍与妞儿消失在冰冷的雨夜中,丧生在火车的巨轮下。雨过无痕,英子离开了她所熟悉、所留恋的家,搬到了新家,她又结识了蹲在草地中的人。小英子很天真,分不清好人和坏人,她也不去理会谁是好人、谁是坏人,在她的眼中,一切都是善良的,就像没见过海的她知道海一定是美丽的一样。在草地中的人是小偷,但他的心是善的,只是受现实社会压迫而无奈地堕落,但他还是被抓走了,小英子不理解,那个为自己弟弟而努力,那个曾快乐地与弟弟逛庙会的人怎么会是坏人?但没等她的困惑解开,一个又一个同她一起生活过的人相继离去。宋妈一生辛辛苦苦,最后却失去了她的孩子,只是跟着她的丈夫凄凉地离开。小英子就这样远远地看着,看着她所熟悉的人,一个个离去,最后送走的竟是父亲,没有大悲,没有哭号的送别,只有满山的红枫叶布满画面,小英子不能理解,但也慢慢地接受了这生活的苦难与凄凉,因为她也告别了她童年的乐园。

整部影片,没有大喜大悲,也没有把镜头直指黑暗的旧社会,一直都是淡淡地叙述,看似平淡,但淡的只是情节,只是拍摄的手法,而情感依旧是浓得化不开的,余味无穷,就如中国国画里的淡墨画的远山。

在影片最后的五分钟里,没有一句对话,而且画面以静为主,没有大动作,也无所谓情节,然而去用大片的色彩(红叶)、用画面的节奏、用恰如其分的音乐以及在前面情节中造成的惆怅中,充分地传达了人物的情绪,成为一个情绪的高潮,我们自然地总结了片子给我们的感受,到了一个情感上的高潮,这个高潮不是片子直接给我们的,而是我们自己领会的。

虽然影片中英子的童年是充斥着哀伤与离愁的,可以说这段回忆的内容不十分快乐、美好,但让人回忆起时,仍有温馨和平淡,可能是因为英子,或者说林海音成长了,已经经过了生活的洗礼,身心已经受住了苦难的考验,饱经风霜后再来回忆这段童年往事,已经不觉得痛楚,反而要感谢经历给她的磨难,再想起不复返的往事,就觉得特别亲切与温馨。

站在生命的长河上,回首往事,可能就是这种感觉吧。

回忆原来可以这样平静——缓缓的流水,缓缓的驼队,缓缓而过的人群,缓缓而逝的岁月——这就是《城南旧事》给我的记忆。

书里的英子,是多么可爱的一个孩子,电影和插画中,英子那个齐刘海的发型我小时候也梳过。是父亲给剪的。还记得那把剪刀,微锈,且钝,碰到脖子时有麻酥酥的冰凉。剪头的时候,总是担心父亲会剪到我的脖子,所以也总是一动不敢动的。这种习惯一直保持到现在。每次去理发店剪头,仍会有细小的紧张,和微梗。
那老椿树胡同口儿的雨夜里,究竟故事的结局是怎样的?蹲在草地里的那个人还会不会带英子去看海?宋妈坐在黄板牙儿的毛驴上走了还来吗?兰姨娘呢?爸爸的石榴花呢?英子坐在马车上侧脸问的那个“什么是将来的事呢?”的问题,我们谁又能准确无误的回答出来呢?
“那从前的事呢?”
“从前的事都过去了,没有意思了,英子都会慢慢忘记的。”
然而,我们终归都是忘记不了的。她忘不了西厢房的小油鸡,我忘不掉开春儿喂苹果撑死了的刺猬;她忘不了井窝子边闪过来的小红袄,我忘不掉穿的发黄的白布鞋;她忘不了妞儿笑时的泪坑,房檐下的缺盖,跨院里的小屋,而我,也忘不掉邻家欺行霸市的大姐掐过我的胳膊留下的紫印,从学校偷回来的彩色粉笔,和5毛钱的掺着色素与糖精的袋装刨冰……
这些年久失修的记忆,像老北京的胡同儿,砖瓦之间,烙落下的都是一些年岁的雕刻。平淡之中,隐匿着那段老旧时光的微茫快乐和些许的怅然若失。
合起书页的时候,突然想到比利时作家弗朗兹·海仑斯说:“人的童年提出了整个一生的问题,但找到问题的答案,却需要等到成年。”儿时的快乐是哈哈镜里的自己,直接、夸张而又充满想象。而成长所剥夺走的就是这种天真到幼稚的纯粹。就像铜镜里的映衬,呆板、古怪,给人一种画皮的惊悚。
童年是一座兵临城下的城池,在兵荒马乱的时光剪影里,旧旧的围墙外头,我们依旧心照不宣地醉卧沙场,但求,君莫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