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拼音k教案:看《红楼》的一点感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4/29 09:41:24
大家来交流一下啊
看看又没有不一样的意见

我不知道曹雪芹到底经历了多少
或者他天生就是具有着敏感和细腻
让他能自如地站在每一个角色的立场上去思考去吟诗
我前前后后粗粗浅浅看了7遍《红楼梦》
渐渐觉得它并不想高中老师讲的那样
“是一部反封建专制的巨著”
它只是在细腻地描写芸芸众生记录社会百态
而且
很明显地
它是提取了每一个人物身上的一个特性着重描写的
譬如黛玉的完全脱俗
宝钗的绝对入世
可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是不会如此纯粹极端的
他总是要在两者之间徘徊
只是各自倾向点不同而已
然而就是这种稍微失真让一代一代的人为它痴迷
因为每一个读它的人都不仅仅是在读这本书
他们同时读的还有自己
可以说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是书中人物的大综合
我们企盼像颦儿那样清新脱俗
却总是免不了学宝钗的伎俩
我们都像宝玉那样理想地想过好朋友们可以永远在一起
却不得不顺应着时间的流逝社会的影响渐渐相信它的不可能
......
我们看它读自己研究它思考自己
想着自己究竟像谁多一点
究竟怎样才能活的更好一点
所以看过的人看进去的人总是会一遍又一遍地看
每回都能看到不同

悲情宝钗
  粗度了几遍《红楼梦》,感受颇深。正所谓“千红一哭,万艳同悲”而其中最为薄命者。当数宝钗。
  在《红楼梦》中林林总总的人物中,我最欣赏宝钗。宝钗在书中虽不是女一号,却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但由宝玉和黛玉的爱情悲剧,宝钗成了人人唾弃角色。可是,宝钗也是牺牲者,失去了一切,无人同情。
  众钗中堪媲黛玉之才的,非宝钗莫数,她不但善于处世,且“根基家私”雄厚。较之“叛逆”的黛玉,她是另一种女子的代表,是顺应的典范。
  宝钗住进贾府,是母兄的主意;搬进大观园,是元妃的旨意。在封建社会,一个女子,即便是名门之后,大家闺秀,亦没有权利掌握自己的自由,所以宝钗的生活,完全是被家庭包办的。进入贾府,宝钗的优点逐渐显露出来,温柔善良,老实敦厚,文才飞扬,平易近人“连下人也多与宝钗亲近”,甚至连赵姨娘也夸她厚到亲切。生日会上她知贾母“喜看热闹戏文”“爱吃甜烂之物”,便“依着意思”去说;梨香院她布置的素净简单,给人以恬静守拙的淑女之感;金训投井,她帮王夫人解除心中梗结;宴席上众人嘲笑乡下人刘姥姥,独无描写宝钗嘲笑之笔,可见其德行。她一方面让王熙凤以为“不干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的,一方面又“小惠全大体”;她对黛玉的讥讽听若罔闻,让人认为她从不记恨,连黛玉也叹她“多情如此”,:“惺惺相惜”,其余姐妹她都处的甚是融洽。这处世的高明与待遇的清高形成鲜明的对比。
  宝钗处世的随和,出自她纯良的内心,但在复杂环境中,她不可避免又毫无反抗的被封建礼教毒害甚至于毁灭,这便是“悲金”所在。脂评“钗玉名虽两个,人却一身”十分中肯,钗黛二人同为封建礼教的牺牲品,只不过一个叛逆,一个顺从。高鹗续书中宝钗闻宝玉失踪,自是十分悲伤,可她反强打精神安慰母亲,这等惨境,却处之泰然——好一个蘅芜君!受了哥哥的气,她“满心委屈”,但“待要怎样”,又怕母亲不安便“回到屋里哭了一夜”;黛玉刻薄她,她也因“心里惦着母亲”“并不怎样,一径自去了”;觉察出“木石盟”之深,她便跳出局外,超然静观,将自己的失意掩的严严实实。她“守拙”,比起奢华无度的哥哥,“真真一个娘肚子里跑出这样两个不同的人来!”正是她的大度和贞静使她深得人心。史湘云打心眼里认为“这些姐妹们,再没有一个比宝姐姐好的!”,“我但凡有这么个姐姐,就是没了父母,也没妨碍的!袭人也赞她“叫人敬重,真真是有涵养,心地宽大的。”
  很多人不喜欢宝钗,皆因为她和众人关系太好,难免有讨好众人之嫌,但若做讨好之解,宝钗的行为并不好理解:如果她是为了进入大观园,当上“宝二奶奶”而逢迎众人,那她根本不用讨好下人,也没有必要讨好黛玉。她所做的一切,皆出自她本性的善良,并非人们所想的黑暗与肮脏。
  宝钗出生在富裕的封建大家庭,封建礼教在她心中有着深深的烙印,她懂得在封建家庭中的女人的义务与责任,但她并不是一个封建礼教的木偶,并不是一个麻木不仁的女人,她有她的个性和叛逆“漫稳英雄泪,相离处士家,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那里讨烟蓑雨笠没缘法?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这是宝钗很喜欢的一只“寄生草”,从中可以看出宝钗心中的消极和迷惘,但她明白她肩负的责任,她明白她的家庭需要她,没有谁给她一点可以发泄情绪,可以自由生活的空间,所以她并不是胜利者,她比黛玉更具有悲剧色彩,因为至少黛玉曾洒脱的活过。
  宝钗花容月貌,更兼绝世风华,文采相貌,丝毫不逊色与黛玉,甚至还更胜一筹。宝玉在贾府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宝二奶奶”将是贾府的下一任“领导人”,在这一点上,与黛玉相比,宝钗占有绝对优势,所以,宝钗成为“宝二奶奶”是必然的结果,也是唯一的选择。宝玉与宝钗的婚姻,不仅是黛玉的悲哀,却也更是宝钗的悲哀啊!
  一部红楼,被人们看作是宝玉和黛玉的爱情悲剧,可这也是宝钗的婚姻悲剧啊。以宝姐姐的性格和气度,是觉对不会爱上宝玉的,这个青年公子除了有一副好皮囊以外,再无优点了。优柔寡断,不求上进,性格怪异,过分阴柔。聪明如宝姐姐,一定明白这样的男子是无法承载自己一生幸福的。宝姐姐对于宝玉的感觉,只是一个十几岁的少女的一种潜意识里对于相貌英俊的男孩子的好感罢了。决不是可以托付终身的爱情。所以,当薛姨妈告诉宝姐姐她和宝玉的亲事已经定下来的时候“宝钗只是哭,却不说话。”宝姐姐知道她和宝玉决非一个世界的人,宝玉心中“终不忘世外仙株寂寞林”。如此勉强的在一起,从此没有幸福。
  红楼结尾曾点出贾家将“兰桂齐发”,“兰”是指李纨的儿子贾兰,这个孩子从小便知礼守节,发奋学习,小小年纪便取得了功名,也不枉费李纨的教育。那么“桂”就一定是指宝钗的儿子贾桂了。如此看来,贾桂大概是个安分守己的孩子,仕途也比较顺利。宝钗在贾府这座大宅院里耗进了青春,熬干了生命,也许和李纨一样,终日形容枯槁,等到“兰桂齐发”的一刻,已是灯尽油枯,无法再把握生命的节奏,直至死亡。

  一个被时代吞没的美丽女子,却直到现在逃不出人们的声讨和责骂,这是宝钗的悲哀,也是我们的悲哀。扪心自问,你真的可以如黛玉般洒脱不羁随心所欲吗,所谓的至情至性,又有几人做的到呢?指责宝钗,让我们沉思,我们真的有这个资格吗?

我觉得你的见解很不错
1,不是反封建,而是描写封建,好坏由你说.
2,描写人物的特性,个性鲜明.
3,值得反复阅读.
注意,我不同意你所说的"黛玉的完全脱俗
宝钗的绝对入世 "
并没有完全和绝对.黛玉渴望父母之爱,这就是得不到时间温暖,而学习书籍,黛玉是智者.宝钗是处处为人着想,既要大家开心,有能够生活自在,宝钗是仁者.
谁如果认为两个之中有一个更美丽,谁就没有读懂红楼梦.

《红楼梦》更多的讲的是人性。之所以为人所喜爱,我觉得是因为每个人都从中看到了自己的梦想,人物身上寄托了读者的审美的兴趣,对一种理想生活的向往。
至于说它反封建,那只是现代人的政治取向罢了。至少曹雪芹那个年代的人们不会有这种看法。但他们同样喜爱红楼梦。

你说的太好了,我们那些正式的教科书上的东西总要带些政治臭味.其实红楼梦的伟大之一就它太丰富了,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看法,只要用心去体会就可以大有收获.
在这部书中表现了雪芹的一种理想吧,他看到的女性一个比一个出色,所以他书中称女子是天地之精华,宝玉号怡红公子,怡红就是让那些女性快乐,但是那些女子却一个个的入了薄命司,这种悲剧的震憾力不是教科书睛的教条可以表达的.更不是庸俗的续书中的大团圆结局所能比的.

从去年四月起中央电视台第十频道(科协教育频道)百家讲坛里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那就是刘心武,可以说他一个人又一次掀起了一场红楼热,特别是民间有很大的反应,去年十月份他又出版了一本《刘心武揭秘红楼梦》,实际上是他的讲座的内容,当然比讲座更详细,我觉得他里面还是有许多可取得地方,我们不妨去看看。 并不是说看了他的书就能让我们更好的读懂《红楼梦》,因为他的讲座并不一定全部是正确的,毕竟反对他的还是很多,甚至象他自己说的那样许多人恨不得把他的书给撕得粉碎,但至少他给了我们另外一个想象的角度。我们读《红楼梦》就是要多从更多的角度去读,这样我们才有更多的收获! —— 一家之言

《红楼梦》是一部-----在我眼中,目前还没有哪一不书能够和它媲美。有这么高的评价,并非空穴来风。尽管高锷的后40回有点不尽人意,但不否认高鹗对曹雪芹的深刻理解和对时代的精深揣摩。安排的结局也很合理。
以爱情为主线,刻画封建制度的没落和腐朽。书中有惊心动魄的权力争斗,有妙趣横生的生活点滴,有......洋洋洒洒数百万字。揭示一个主题:人高于社会,理想在现实面前的软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