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游戏调查问卷:关于名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5/08 21:49:35
中国从什么时候就有名片了
最早叫什么
上面写一些什么内容

小小名片 乾坤世界

  2004-8-30 12:00:01

  民间曾流传一句经典名言:“名片名片,就是明骗”。名片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存在,名片的故事说不完。

  印名片曾经像办结婚证

  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一些从沿海回来的小商品批发商,第一次大规模地把名片带到重庆。名片刚登陆重庆时,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人们往往以能够拥有一张名片为荣,得到名片的人会有意无意地在亲戚朋友面前炫耀。

  普通百姓想印制名片,先得打申请,还要有单位的介绍信才能印名片。家住化龙桥的邓先友是印刷厂的退休职工,清楚地记得当年排队印名片的盛况:“一般人我们根本就不理睬。那几年的印刷厂牛着呢。”这样的情况一直维持到90年代中期。名片不再只是某几类人的专利,一间门面,一台机器,几个工人,一家名片社就能开张。一夜间,大街小巷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了名片社。名片价格一路狂跌,服务口号都是“立等可取”。

  名片飞入寻常百姓家。普通的办事员、工人都可以拥有各具特色的私人名片,就连走街串巷的小贩,甚至收破烂的都可能会冷不丁地掏张名片给你。

  从粗白纸到“立等可取”

  最初的名片,无论是纸张选择、排版印刷、版面设计还是整体质量,用一个字来形容就够了:土。那时印刷名片都是用俗称“粗卡白”的白纸,表面粗糙,有人说就跟现在的包装盒使用的纸张差不多。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前的名片比较简单,只有头衔、办公电话和办公地址而已。有人对这种名片的评价是:“就像是没照片,但有通讯地址和邮政编码的工作证。”

  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名片的整体水平有了质的突破。制作名片选用的纸张再也不是“包装盒子”料,什么防水的、防皱的、亮光的、烫金的、镶银的、芳香的……琳琅满目。至于版面设计那更是花样繁多,繁体字、简体字、中英对照式,不一而足。进入21世纪,就是网络时代最有个性的电子名片时代。

  不是我不明白是你变化快

  80年代初,重庆的名片几乎都是统一着装、清一色的白底黑字。名片上只有姓名、单位、地址、邮编等基本内容,宅电大都是空白。记者的一位好朋友,隔壁邻居王大妈家很早就安了电话,他就在“宅电”中写着“请隔壁王大妈叫一声”的字样,结果这句话都快成了他的外号。

  到90年代中期,几乎所有人腰间都别着传呼机。于是,名片上又多了新的内容——传呼号。记者有一朋友当时做销售,住在一大杂院里没有电话,就和附近一个摆烟摊的大婶约定好,由她来叫人。每当接到电话时,大婶绕两个弯走一百多米叫他,他再绕两个弯走一百多米去接,两人来回足有一里地。

  名片上变化最快的,莫过于电话号码位数,纷纷由四五位向七八位增改,前面还加上了省市甚至中国的区号(0086),还有一长串手机号码。再后来又添了“伊妹儿”。

  雾里看花亦真亦幻

  名片的更新换代固然让人眼花缭乱,其中代表的涵义更让人久久回味。

  前几天无意中找到一张80年代某大学讲师的名片,而现在不要说很难见到“讲师”名片,连“副教授”都会说:“对不起,我没带名片。”

  到了90年代后,社会上一些人使用虚假称呼的名片,打着什么“研究中心特约顾问”或“研究中心常务理事”之类含糊不清的旗号行骗的报道屡见不鲜。

  近年来,名片又出现了新的作用——称谓制造。有人攻读博士学位刚两年甚至一年,名片上竟赫然印着“博士”!其实他只是“博士生”。

  名片代表着个性:第一种是属于虚荣型的。是某副局长的,他的名片上大名下面明明是印的副局长,却在左边上加了一个括号,里面注明正局级待遇。

  第二种是隐士型的,是一位作家的。老人家的名片上只印着:中国公民、思想家。

  第三种是狂妄型的,是一个画家。他的名片上只印着5个字:中国某某某。

  第四种是夸张型的,名片正面是一张彩色的标准像,那张像由于过去的岁月比较久远,有点不太像他了。背面是他的人生光辉历程,与画家正好相反,他提供的信息量太大了。感觉这不像名片,倒像份悼词。

  ■□■□链接

  中国名片(名贴)历史

  《史记·郦生陆贾列传》有这样一段记载:沛公刘邦引兵过陈留……,使者惧而失谒,……

  这里的“谒”,即是后世所说的名贴(名片)。由此可知,早在秦汉时出现了中国最早的名片。

  唐宋时,时兴一种叫做“门状”的名贴,其式“繁于名纸”,其前身本是一种下属见上司时所呈递的公状,而后在私人间拜谒时,也开始通用这种门状。

  到了明清两代,又有所谓“手本”。这是当时下属见上司或门生见老师时所用的一种名贴,一般以棉纸6页摺成,外加底壳,下官见上官所投手本,用青色底壳。门生初见座师,则以红绫为底壳。

  记者 徐涛/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