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袋妖怪泡沫蛙性格:物理学中的姆潘巴效应是错的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4/29 01:40:50
这个效应是说热水和凉水同时放到冰箱,热水先凉。好象是中国学生证明了,给我讲讲
谢谢了!

从物理学角度看,致冷有四种并存的机制:辐射、传导、汽化、对流,通过实验观察发现,引起热水比冷水先结冰的原因主要是传导、汽化、对流三者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玻璃杯内盛有4℃冷水结冰时,因为水和玻璃都是热的不良导体,液体内部的热量很难靠传导传递到表面,杯中水由于温度下降,体积膨胀,密度变小而集结在表面,所以在水表面处最先结冰,其次是底部和四周,从而形成一个密闭的“冰壳”。这时内层的水便与空气隔绝,只能靠传导和辐射来散热,冷却得很慢,另外,这个“冰壳”对水结冰时体积膨胀起了“抑制”作用,这也延缓了内部结冰的速率。而盛有100℃热水那一杯冷冻的时间相对来说要少得多,看到的现象是表面的冰层总不能连成冰盖,看不到“冰壳”,看到的却是沿冰水界面向液体内生长出针状冰晶(在初温低于12℃时看不到此现象),且逐渐变粗,这是因为初温度的热水,上层水冷却密度变大向下流动,形成液体内部对流,使水分子围绕各自的结晶中心结成冰,初温越高,这种对流越激烈,能量损耗也越大,冷却的速率也越快,尽管最后“冰盖”还是形成了,冷却速率变小,但由于水内冰晶已经生长且粗大,具有较大的表面能,所以冰晶生长的速率仍然比初温低的水快得多。
从生物作用方面看,水中的微生物往往是水得以结冰的“结晶中心”。而某些微生物在热水(100℃以下)中繁殖比冷水中快,这一来,热水中的“结晶中心”比冷水中多得多,从而加速了热水结冰的协同作用。 姆潘巴发现并提出的这个问题,至今仍停留在对现象观察的定性分析上,真正解开“姆潘巴问题”之谜,对其做出全面的定量的理论解释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的确是错的
是中国深圳3个高中生研究出来的

当时是因为那个冰淇淋没有完全融化,所以先结冰

错了,应该是热水比凉水下降同样的温度用时少,但还是凉水的温度低。

好象是错的,走进科学放过,被中国的学生解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