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尘散人照片:发三曹的资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5/14 08:13:39

曹氏父子
曹操(一五五年 -- 二二零年)字孟德,建安时代的大政治家、
军事家、文学家。他在各种措施上富有反传统精神。他的乐府诗,不
因袭古辞古意,而能继承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精神,以古诗来写
时事,因而创作了不少反映汉末社会动乱的诗歌,如《蒿里行》、《
薤露行》,明人钟惺赞为“汉末实录,真诗史也。”他的抒情诗如《
短歌行》、《龟虽寿》等,反映了统一天下的壮志,和为实现壮志而
奋斗的进取精神。至于他的四言诗,则继承《诗经》传统并有所发展
,具有个人的浓厚抒情味。他的诗,在风格上是悲凉慷慨,沉郁雄健
,语言古朴的。

【曹操诗选】

曹丕(一八七年 -- 二二六年)字子桓,是曹操次子,后成为魏
国皇帝。他主要是生活于建安后期和魏初天下三分已定时期。他的创
作题材狭窄,思想单薄。其最大成绩是学习乐府民歌,以浅显的语言
形象地抒情,如《杂诗》、《燕歌行》等。其中《燕歌行》,善于细
腻委婉地表现思妇的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语言浅显清丽,尤能反映
曹丕诗歌的一般风格。此诗为现存最早的完整七言诗,对七言诗形成
很有贡献。他的散文《与吴质书》,字句整饬,风格清新流畅,颇为
动人。他的《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名著。

【曹丕诗选】

曹植(一九二年 -- 二三二年)字子建,曹丕之弟。他是建安时
代成就最大的作家,梁钟嵘的《诗品》赞为“建安之杰”。他所处时
代,和曹丕相同。他自小以才华为父亲曹操赏识,操曾想立他为太子
,后因他“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才使曹操改变主意。
父亲死后,曹丕和曹睿多方迫害他,他虽是王侯,四十一岁时却在忧
郁中死去。他的作品以公元二二零年曹操之死为分界线分为二期,前
后期有著显著不同。他最大的愿望是当一个政治家,他说过:“戮力
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与杨德袓书》),
这明白地自述他从青少年时起,就抱著为国为民、建功立业的雄心壮
志。他的前期代表作《白马篇》、《名都篇》、《送应氏》、或渴望
为国立功,或讽刺贵族游乐,或慨叹洛阳残破,都表现了积极进取精
神。当时,他过的是贵公子的豪华生活,这使他写下了《侍太子坐》
之类平庸无聊作品。他后期,由于有和曹丕争位的经历,备受压抑,
所作《赠白马王彪》、《杂诗》、《泰山梁父吟》、《野田黄雀行》
、《七哀诗》等,控诉了曹丕、曹睿等残酷迫害骨肉的罪行,并写出
渴望自由的心情,及建功立业的信心。其中《赠白马王彪》控诉了曹
丕迫害他们兄弟的罪行,有诅咒,有讽刺,有悲伤,有劝慰,也有写
景,情景交融,成为打动人心的名作。由于对现实的先望,后期游仙
诗中表现了追求长生避世思想,这是他软弱性和消极性的反映。

曹植诗歌艺术的特色,是“骨气奇高,词采华茂”(钟嵘《诗品
》语)。他讲究艺术的锤炼,词藻华美,比喻丰富,对偶渐趋精密,
起调很有气势,常以警句带起全篇,这些技巧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
使五言诗的艺术更趋成熟,也开启了雕琢词句的风气。

【曹植诗选】

建安文学的代表有“三曹”、“七子”和蔡琰等。

曹操(155-220),字孟德,既是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也是一位诗人,今存诗20余首。他的一部分诗真实反映了汉末动乱的社会现实和百姓的苦难。如《蒿里行》记录了汉末董卓之乱前后最黑暗混乱的一段历史,描绘了军阀争权夺势所造成的悲惨现实:“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另一部分诗抒发了他的人生抱负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大志。如《观沧海》写登临碣石眺望大海的所见所感,展现了作者吞吐宇宙的气概和宽广博大的胸怀;《龟虽寿》抒写了年命有尽而老当益壮的积极进取精神;《短歌行》抒发了求贤若渴的心情和建功立业的决心。曹操创造性地用乐府古题写时事,如《薤露行》、《蒿里行》本是送葬时的挽歌,在曹操笔下却以其反映现实的鲜明性被称为“汉末实录”。此外,他的四言诗为已经僵化板滞的形式注入新的活力。曹操不仅用自己的创作开风气之先,而且以其对文学的倡导,为建安文学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曹操的散文最突出地体现了迥异于汉代的清峻、通脱、华美、壮大的风格。他的代表作《让县自明本志令》、《举贤勿拘品行令》都写得朴素自然,清峻简约,不受礼法约束,不加雕饰,直抒胸怀,情真意切。

曹丕(187-226),字子桓,是曹操次子,于公元220年废汉献帝自立,是为魏文帝。现存诗约40首,形式多样,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无所不备,多为对人生感慨的抒发和人生哲理的思考。题材上除一部分写游赏之乐的宴游诗外,以表现游子行役思亲怀乡、征人思妇相思离别居多。借传统题材表现了世积乱离、风衰俗怨的时代气氛,以及人生多故的伤离悯乱。风格清丽婉约。最著名的是《燕歌行》二首,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完整的七言诗,对后代歌行体诗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其一描写女子在凄凉的秋夜里辗转难寐,思念远人,细腻委婉,缠绵悱恻,传诵不衰。曹丕文章的语言渐趋华美,排偶气息和抒情意味都比较浓重,代表了文章由质趋华的倾向。如《与吴质书》在追念旧游、感伤逝者中,描绘出友人的情怀与自己疏放的性情。感情凄怆真挚,语言流畅婉转,文笔清秀隽丽,是一篇含蓄深情,情文并茂的杰作。

曹植(192-232),字子建,为曹操第四子,天资聪颖,才华过人。现存诗90多首,创作以建安二十五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其前期作品主要有两类,一类感时伤乱,如《送应氏》二首写洛阳荒芜残破景象,《泰山梁甫吟》写边海人民极端贫苦的生活,都流露出对百姓的深切同情。另一类抒发建功立业的理想抱负,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如《白马篇》借英姿飒爽、急赴国难的幽并游侠儿的形象,表达了自己“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豪迈感情。

后期主要抒写自己遭遣被弃的悲愤不平。题材大致有四类:一是抒发自己和朋友遭受迫害的愤懑,代表作是《赠白马王彪》,全诗共分七章,愤怒控诉曹丕集团对兄弟诸侯的残酷迫害,抒发了自己悲痛、恐惧、凄凉、愤慨等种种曲折复杂的感情。二是传统的闺怨题材,借思妇、弃妇的怨叹,表白自己的心迹,如《七哀诗》代思妇立言,从中寄托了自己的遭遇和感慨,情思哀婉,想象新奇。三是直抒胸臆,述怀言志,如《杂诗》其五直抒慷慨报国不甘闲居的志向。四是游仙诗,除少数表现求仙得道、服食长生外,大都是借游仙这一传统题材曲折表达了因人世险恶而隐居避世的向往。

曹植诗歌文采气骨兼备,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对诗歌的题材和内容进行了多方面开拓,艺术上注重声色的描绘和技巧的琢磨,富于创造,大大丰富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钟嵘《诗品》评价其诗曰:“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曹植又是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文人,现存诗中有三分之二是五言诗。他以自己杰出的创作为我国古典诗歌从朴质无华的民歌向体被文质的文人诗转变做出了巨大贡献,不愧是建安诗坛最杰出的代表。

曹植散文抒情言志文辞剀切,叙事论理简练有序,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引经据典,仿佛信手拈来,运用自如。如《求自试表》博引典实,反复设喻,层层推进,情词恳切,将自己的一片忠心和急于事功之情抒发得既淋漓尽致又委婉曲折。艺术形式上,使用了大量骈俪句式,但能骈散相间,句子长短参差,错落有致,因而工整而无萎弱之弊。

其《洛神赋》是黄初三年(222)曹植过洛水时想起洛水之神宓妃的传说,有感而作。全篇笔触细腻,文辞艳丽,惟妙惟肖地刻画了神女美好、灵动而又虚无缥缈的形象,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人神相遇而不能交接的无尽愁怨和可望而不可即的怅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