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蕉火箭炮vs强酸柠檬:以阿在1948至1998的冲突发展...我把我所有的分都放上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5/12 06:05:31
愈详细愈好。

如何把握错综复杂的中东和平进程

  每当人们谈到"中东",脑际中浮现的总是"战乱与流血"。的
  确,中东局势长期动荡不安,且复杂多变。国外一些学者把复杂
  的中东局势喻为捉摸不定的"政治流沙",就是来自中东地区的资
  深学者和分析家也认为,没有人能预料到中东将会发生什么事情
  。例如,去年底叙利亚、以色列恢复了中断多年的谈判后,国内
  外媒体都作了重头报导,有的报刊称其为"拉开了实现中东全面和
  平的大幕",也有的甚至称"中东和平正在迈过最后的一坎","20
  00年是实现全面中东和平的一年",在媒体看来实现全面和平似乎
  已经指日可待了。然而叙以只进行了两轮"程序性"谈判,第三轮
  谈判被无限期推迟。1月底开始的巴以关于"最终地位"的谈判尽管
  有美国的介入也同样无果而终。而2月初因以色列军人在黎巴嫩南
  部受到袭击,以军对黎巴嫩的贝鲁特等城市的电厂和民用设施进
  行轰炸,此后又对真主党在贝卡谷地的基地进行了空袭。中东局
  势出现近乎"戏剧性的变化"。

  尽管如此,我们认为中东问题同其他任何事物一样,均有其
  客观发展规律。由于中东问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增加了其非
  理性成份和多变性,但并非完全无规律可循。那么,以下几个方
  面则是认识、了解、把握当前中东和平进程发展态势的主要因素
  。

  关于阿以冲突的分期问题

  虽然阿以冲突是一个尚未完结的矛盾冲突进程,但对延续长
  达半个多世纪的阿以冲突进行整体考察和分期研究将有助于把握
  阿以冲突的发展态势,使我们对阿以冲突发展动向的分析更客观
  、更贴近事实。

  根据阿以冲突不同历史时期的主要特点,其发展进程大致可
  以分为三个阶段(时期):即全面对抗阶段,战略相持阶段,政
  治解决阶段。

  一、阿以冲突全面对抗阶段(20世纪40年代末至70年代末)
  。1947年联合国通过的"分治决议"、1948年以色列国的成立和随
  即爆发的巴勒斯坦战争揭开了阿以全面对抗的序幕。这一时期的
  特点是阿以双方在政治、经济方面针锋相对的斗争:在1950年召
  开的阿拉伯联盟理事会上通过了共同防御条约,明确规定了阿拉
  伯对以共同立场,在1967年召开的第四次阿拉伯国家首脑会议上
  进一步确定了对以色列的"三不政策"(不承认,不和解,不谈判
  )。 在军事方面的激烈对抗,包括著名的四次中东战争:1948年
  的巴勒斯坦战争,1956年的苏伊士运河战争,1967年的"六·五"
  战争,1973年的"十月战争"。

  在这一阶段阿拉伯国家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在阿以冲突发展
  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

  二、阿以冲突战略相持阶段(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埃及
  前总统萨达特1977年底的耶路撒冷之行,打破了阿以双方长期全
  面对抗的格局,开始了部分直接谈判。阿拉伯国家对"埃以媾和"
  先是采取抵制和制裁措施,进入80年代后逐步放弃了长期坚持的
  对以"三不政策",实际上就是默认了以色列的存在及其在1948年
  战争期间占领的土地。阿拉伯国家在对以立场上的现实主义历史
  性转变,对冲突发展进程有着重大的影响。而以色列仍然采取强
  硬立场,甚至在1982 年发动侵略黎巴嫩战争(又称第五次中东战
  争)。阿以冲突也由此进入一个冲突与谈判交织、斗争波澜起伏
  的战略相持阶段。在这个阶段的初期,阿拉伯国家仍处于阿以冲
  突矛盾中的主要方面,后期产生角色易位,以色列逐步成为矛盾
  的主要方面,主导着冲突的发展进程。

  三、阿以冲突的政治解决阶段(90年代初至今)。以1991年
  10月在马德里召开的中东和平会议为标志,阿以冲突进入了政治
  解决阶段。阿以双方都认识到战争和对抗无法解决阿以冲突,从
  而使双方对冲突的立场均有程度不同的变化:阿拉伯国家进一步
  表明愿在联合国决议的基础上、以土地换和平的原则解决冲突,
  以色列也愿意"有条件"的谈判。虽然阿以之间小的冲突至今不断
  ,但酿成大规模战争的因素已明显减少,特别是作为阿以冲突矛
  盾的主要方面--以色列对阿战略的转变,使政治解决冲突成为这
  个阶段的"主旋律"。马德里中东和会开始的中东和平进程不是阿
  以双方的应急策略调整,而是阿以冲突进入第三阶段后的逻辑发
  展。因此,就其总的发展趋势来看有着不可逆转性。

  以色列对阿总体战略

  在长期的冲突、斗争中,以色列由西亚一隅的小国发展成为
  中东地区的强国,特别是它同美国结盟的外交战略使其综合国力
  得到"扩展",一改过去被动挨打的局面,成为阿以冲突矛盾的主
  要方面,在中东和平进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因此,分析以色列对
  阿拉伯总体战略对把握中东和平进程走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阿以双方的力量对比来看,阿拉伯国家(就整体而言)远
  远超过了以色列,即以色列处于劣势。但是如果就每一个阿拉伯
  国家同以色列进行比较的话,以色列则处于优势地位。以色列深
  知在力量对比上的这种微妙关系,特别是阿拉伯各国在自身国家
  利益上的"差异性",所以在对阿总体战略上,无论在处于全面对
  抗的战争环境中还是在复杂的和平谈判中,始终坚持对阿拉伯国
  家采取"各个击破"的战略。曾几何时,以色列"各个击破"的战略
  在阿以冲突的战场上屡试不爽,在和平谈判中也已经多次尝到了
  甜头。马德里中东和平会议的开始阶段(即确定阿以和谈的程序
  阶段)以色列一直坚持同有关阿拉伯国家进行"分组双边谈判",
  反对阿拉伯国家提出的"一揽子"解决方案,以此来消弭阿拉伯国
  家的整体优势,并使自身在"整体"力量对比中的劣势转化成在分
  组双边谈判中的"优势"。此后在同阿拉伯国家的具体谈判中,以
  色列为了自身国家利益始终坚持强硬立场,当同某一对手的谈判
  受阻或陷入僵局时,便寻求在同另一对手的谈判中实现某种进展
  或突破,从而形成对其他对手的影响和压力。去年底叙以恢复谈
  判便是"故伎重演" ,而今年1月底启动的巴以关于最终地位的谈
  判也恰恰是在叙以第三轮谈判无限期延期的背景下开始的。

  阿拉伯国家虽然清楚得看到了其中利害关系,但终因阿拉伯
  世界是由20多个独立主权国家组成的,其对以政策和立场也因自
  身国家利益的差异而不尽相同。如果说在阿以全面对抗时期阿拉
  伯国家还能够保持相对一致的"统一阵营"的话,1978年埃以签定
  的"戴维营协议"则造成了阿拉伯世界的严重分裂。90年代阿以冲
  突进入政治解决阶段后,尽管阿拉伯国家之间也常有协调,但再
  也无法组成对以"统一阵线",整体优势自然也就消失殆尽。

  自马德里中东和平会议以来阿以和谈已经进行了9年,约旦与
  以色列签定和平协议、实现关系正常化之后,阿以和谈还剩下3组
  双边谈判(即巴以,叙以,黎以)。在3组谈判中,以色列对任何
  谈判对手都处于优势地位;在阿拉伯方面,叙利亚是最强的,黎
  巴嫩由于同叙利亚保持着"特殊关系", 其对以政策在很大程度上
  取决于叙利亚,巴勒斯坦则是比较弱小的。就此意义而言,任何
  其他分组双边会谈的进展都将在客观上影响巴以谈判,使巴勒斯
  坦方面承受更大的压力。

  目前影响和平进程的主要问题

  以下几个方面从不同角度影响着阿以和谈进展,是分析中东
  和平进程发展态势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

  ——阿以和谈面临的棘手问题。马德里中东和平会议以来阿
  以和谈也曾实现了一系列的突破、取得了许多重大成果,包括巴
  以相互承认并签署了《巴勒斯坦临时自治原则宣言》(1993年)
  、《开罗协议》(1994年)、《奥斯陆宣言》(1994年)、《塔
  巴协议》(1995年)、《希伯伦重新部署协议》(1997年)、《
  怀依备忘录》(1998年)、《沙姆沙伊赫协议》(1999年)等一
  系列重要协议,以及1995年以约签定和平条约、实现关系正常化
  等。但从总体来看,已解决的基本上属于相对次要的"外围"问题
  ,而遗留下来的问题则是更棘手的核心问题。例如巴勒斯坦在本
  土建国与其疆域划定问题、耶路撒冷问题、戈兰高地问题、水资
  源问题、巴勒斯坦难民以及犹太移民定居点等都是十分敏感的问
  题,涉及到阿以各方自身国家利益,必然是锱铢必较,本身就增
  加了谈判的难度。有的问题(例如耶路撒冷问题,它不仅是犹太
  民族的精神象征,也是伊斯兰圣地,涉及到世界穆斯林的情感问
  题,阿拉伯国家还专门成立了耶路撒冷委员会)恐怕还不完全是
  双边谈判可以解决的。

  ——双方在力量对比上悬殊造成的困难。弱者在谈判中没有
  讨价还价的筹码、没有太多的回旋余地;强者同样很难心甘情愿
  地交还曾经用武力、甚至以鲜血和生命为代价夺取的土地等既得
  利益。尽管巴勒斯坦人民的解放事业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支持,
  1988年在阿尔及尔宣布建国后已经得到100多个国家的正式承认,
  但却苦于没有实力:迄今为止尚未明确其疆域、没有正式定都,
  也没有正规的军队,甚至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独立主权国家"。
  也正因为如此,阿拉法特多次宣布要在巴勒斯坦本土建国。而巴
  勒斯坦问题恰恰是阿以冲突的核心问题,巴以谈判中将涉及诸多
  敏感、棘手的问题。这种"理与力的背离"状况,使巴勒斯坦在这
  场旷日持久的谈判中始终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

  ——法律程序上的障碍。1980年以色列议会曾通过立法宣布
  耶路撒冷是以色列永恒的不可分割的首都,一年后又通过了在戈
  兰高地实施以色列法律的法案,从立法上完成了对两地的"吞并"
  。1999年1月,以色列议会又三读通过"戈兰高地法案"。该法案规
  定,以色列从戈兰高地的任何撤军行动都必须得到议会批准并经
  过全民公决通过后方可实施。以色列是实行议会民主制国家,也
  是中东地区法律体系比较健全、民主程度比较高的国家。那么在
  阿以和谈中所涉及的耶路撒冷问题和戈兰高地问题就必须面对以
  色列业已存在的立法和法案。这就意味着以色列如果不通过新的
  立法(至少是立法修正案)或全民公决,任何一届政府也无法解
  决耶路撒冷和戈兰高地问题。而在目前以色列国内右翼势力仍很
  强大的情况下,恐怕很难顺利清除法律程序上的障碍。

  ——以色列执政联盟面临司法调查的麻烦。今年1月27日以色
  列总检查长宣布,就以色列执政联盟"只有一个以色列"涉嫌在去
  年大选中非法收取巨额捐款一事展开司法调查。自然也使人们想
  起当年右翼势力为了牵制拉宾,对其夫人在国外存款(据说只有
  2万多美元)问题进行调查。此前,以色列国家审计总长向议会提
  交了一份调查报告,认为巴拉克和他的助手利用某些"非赢利组织
  "筹集竞选经费,严重违反以色列有关法律。并据此要求对"只有
  一个以色列"联盟处以1370万以色列谢克(约350万美元)的重罚
  。有报导说,实际上以色列各政党都不同程度的存在"非法筹集竞
  选经费"问题。但在中东和平进程正处在"非常关键"的时刻,对以
  色列执政联盟进行司法调查,就很难排除"党派斗争的色彩"对和
  平进程产生的不利影响,当然它也反映出以右翼在国内仍有相当
  大的势力。

  此外,还应该看到,尽管美国是推动和平进程的主要外部力
  量,但它既无法做到"大包大揽",从自身利益出发也无意如此。
  更何况克林顿总统任期已近尾声,美国国内通常称此类总统为"瘸
  鸭",不仅指政治路程不会走太远,其政治影响也要"打折扣"。

  **********

  综上所述,去年叙以谈判在中断多年后再次恢复、今年巴以
  关于最终地位的谈判再次启动,使陷入僵局的和谈走出"死胡同"
  、"和平列车"继续前进,当然是好事。但是,由于目前面临的问
  题个个都十分棘手,所以叙以谈判因安全安排和戈兰高地撤军承
  诺等方面的分歧严重而中断,巴以双方先后进行了约20次关于最
  终地位的公开或秘密谈判也未能取得任何实质性进展。客观地讲
  ,中东实现全面和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无论是叙以谈判、还是
  巴以谈判都有许多十分棘手的问题有待双方通过谈判、讨价还价
  、妥协才能解决,期间的艰辛、曲折、甚至反复在所难免。而现
  有时间表期限内恐怕很难全部解决文中提及的所有棘手问题,如
  果能达成某种框架或原则协议就已经是十分可观的成果了。

阿以冲突的历史与现实
犹太人是个特殊的民族,有着非同寻常的民族自我认同意识。恢复
民族家园,回到祖先的故土是流亡在外的犹太人始终为之奋斗的目标。
不少人放弃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富裕生活也要拖家带口回到以色列。因此,
以色列政府不惜用一切手段来维护国家安全,扩大领土,增加犹太移民
定居点,为世界各地投奔而来的同胞提供安身立命之所。可以说,阿以
冲突的实质就是两个不同民族长期以来处处以求得本民族生存为目的的
一场斗争。

以色列国的由来

犹太人历史上多灾多难,他们的祖先是希伯来人,曾在现在的巴勒
斯坦这块“流着蜜和乳的土地”上建立过自己的国家。公元前722年
开始,这块土地被来自东方的亚述帝国吞并,成千上万的以色列人沦为
“巴比伦之囚”,四处流浪到世界各地,成为“一个没有国家的民族”。
公元7世纪开始,巴勒斯坦地区成为阿拉伯帝国的一个省,大批阿
拉伯人来到这里,繁衍生息至今。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占领了
这里,1917年,英国外交大臣贝尔福抛出了臭名昭著的《贝尔福宣
言》,宣称要在巴勒斯坦为犹太人建立国家,于是世界各地的犹太人纷
至沓来。到1948年,巴勒斯坦的犹太人人口已达60万,是当地阿
拉伯人的三分之一。二战期间数百万犹太人被屠杀,这更坚定了犹太人
为结束寄人篱下的悲苦处境、求得民族生存而建立独立国家的决心。
二战后,美国接过英国的“接力棒”,美国之所以积极支持犹太人
建国,据说是出于“负罪心理”。二战期间,美国政府对被纳粹驱赶出
来的犹太人移居美国做了严格的限定,因此有人认为美国应对纳粹大规
模屠杀犹太人负有一定的责任。1947年,美苏等大国不顾阿拉伯国
家的激烈反对,操纵联合国通过《巴勒斯坦分治决议》,划分犹阿边界,
将巴勒斯坦55%的肥沃土地划给了只占人口少数的犹太人,其他贫瘠
土地划给了人数占多数的阿拉伯人。
1948年5月,以色列宣布建国,这个与故土中断了近两千年的、
国家又在故土上得以恢复。叙利亚、伊拉克、埃及、黎巴嫩、约旦这五
个阿拉伯国家自然不肯罢休,第二天就对以宣战,兵分三路挺进以色列。
战争初期,以色列被打得措手不及,节节败退。但由于阿拉伯国家互不
团结,在战场上互为牵制甚至互相拆台,以色列很快步步紧逼,不但收
复了失地,还占领了巴勒斯坦五分之四的土地,近百万阿拉伯人无家可
归,背井离乡,流落到约旦河西岸、加沙地带以及其他阿拉伯国家。阿
拉伯国家被迫与以色列签订停战条约,从此中东成为一座随时爆发的活
火山。1949年5月,以色列得到美英等国的承认,加入了联合国。、
半个多世纪以来,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犹太人移民回到
了以色列。

战争——反思——和平

自以色列建国后,阿以之间一共爆发过4次大规模的战争。但基本
上都是相对落后的阿拉伯国家处于劣势,技术精良、装备先进的以色列
占优势。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是阿以战争史上的分水岭,双方开
始认识到,枪杆子不能解决一切问题。
埃及最早认识到了这一点,开始与以色列进行秘密谈判,协商以和
平方式解决冲突。1979年,两国在美国的调停下,达成了《戴维营
协议》签署和约。第二年,埃及总统萨达特就被激进分子开枪刺杀,成
为中东地区第一个为和平捐躯的国家元首。事隔15年,谋求“勇敢者
的和平”的以色列总理拉宾又死在极端分子的枪下。
到了80年代,阿拉伯世界开始反思,“含蓄地”承认了以色列的
存在,“概不承认”战略开始改变。1988年,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宣
布承认以色列的存在。90年代初,冷战结束后,中东和平进程迎来了
新机遇。1991年,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与以色列召开“马德里和会”,
中东和平进程重新启动。经过近两年的艰苦谈判,双方签署了《奥斯陆
协议》,规定巴以分阶段实现和平。与此同时,以色列与约旦签署了互
不侵犯和平条约,与叙利亚的谈判也在秘密进行。
就在中东和平可望取得最终突破的1995年11月,以色列总理
拉宾遇刺身亡,强硬的鹰派内塔尼亚胡上台,坚决反对“以土地换和平”
政策,中东和平进程陷入长期停滞乃至倒退状态。

叙以和谈 困难重重

1999年5月,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下台,素有“小拉宾”之
、称的左翼巴拉克执政以色列。外界称巴拉克是“带鹰爪的鸽子”,而
把叙利亚经验丰富的政治强人阿萨德总统称作是“不低头的狮子”。但
两人都不约而同地把目光转向了中断已4年的叙以和谈,转向了叙以边
界上的一座既普通又极不普通的一块山地——戈兰高地。
戈兰高地是以色列在1967年的六日战争中侵占的。1973年,
在阿萨德的带领下,叙利亚与埃及联手向以色列发动突然进攻,叙军曾
深入到戈兰高地,但时隔不久又被以军杀了回马枪,夺回高地。第二年,
在美国斡旋下,叙以达成撤军协议。但以色列自80年代开始就在那里
实施本国法律,不断扩建犹太人定居点。
从戈兰高地上登高望远,1158平方公里的高地上至今还布满前
几次战争中留下的地雷。现在有1万多名以色列人居住在高地上的30
多个定居点里,另有1万多名阿拉伯人住在几个村庄里。戈兰高地离叙
利亚首都大马士革只有60公里。可以随时卡断山下的加利利湖。以色
列一直认为这是保卫国家的前哨阵地,死不放手。20年来,戈兰高地
一直是卡在年迈的阿萨德咽喉里的一根鱼刺。
自苏联解体之后,中东地区的力量对比明显有利于以色列,由于不
再有苏联的军事支持,叙利亚威胁以色列的军事能力大大削弱。阿萨德
深知,现在的叙利亚若是凭借武力收复高地无异于是以卵击石,力不从
心。有生之年能看到戈兰高地回归叙利亚,只能通过“谈判”——这是
艰难的决定,也必须要有痛苦的让步。
但阿萨德不愧是有胆量有魄力的政治强人,他看到了国内外的诸多
因素。首先,阿萨德目前健康状况一直不好。他寄予政治厚望的长子巴
塞尔1994年在车祸中不幸丧生,不得不将在英国学习眼科的次子巴
沙尔召回国内,进行培养。目前巴沙尔已开始在国际舞台上露面。阿萨
德现在急切地希望将来儿子接手的是一个不存在棘手问题、有着外部和
平环境的国家。另外叙利亚国内局势也很不如人意。人口增长率高达
3.46%,失业率很高,大学毕业生也很难找到工作。更为严重的是,
国内经济自1995年以来一直衰退,石油的产量在减少。据专家估计,
叙利亚的石油储藏量只够开采10来年。如果叙利亚能与以色列达成和
平协议,那么美国等大国所允诺的经济援助将会源源不断地输入叙利亚,
给叙利亚日益恶劣的经济打上一剂强心针,而不至于像现在这样被列在
美国的“恐怖主义国家”黑名单上,经济被卡住了喉咙。
同时,以色列也希望能在年迈的阿萨德总统淡出叙利亚政坛之前与
他达成一项协议。于是去年底至今年初,以色列、叙利亚和美国的高级
官员组成了阵容庞大的和谈小组,恢复了中断四年的叙以和谈。在谈判
的所有问题中,戈兰高地的安全问题是重中之重,它的命运将决定这两
个仇敌能否化干戈为玉帛。但叙以双方由于分歧太多,两轮谈判都宣告
失败。
阿萨德的战略思想多年来一直是:借助共同反对以色列而实现阿拉
伯国家的大一统。他对埃及、约旦与巴勒斯坦单独与以色列达成和约一
直耿耿于怀。收复戈兰高地对于阿萨德来说更大的意义在于一种情感上
的需要,因此他绝不可能在戈兰高地问题上让步。目前第三轮谈判又无
限期推迟。主要原因是叙利亚提出:以色列在谈判前应做出书面保证,
撤至1967年战争前的控制线,但以方由于内部的压力,不可能谈判
未开就先做保证。叙利亚的理由是以前总理拉宾生前曾做过承诺,撤至
战前控制线;但以色列予以否认,说拉宾当初的承诺没有签字,因而不
具有任何效力,目前双方僵持不下,叙以和平一时难以梦想成真。

巴以和谈 进展神速

就在叙以谈判期间,巴勒斯坦的一家报纸刊登了一幅漫画:以色列
总理巴拉克一边擦着摆放着叙利亚和以色列国旗的桌子,一边高兴地哼
着小调。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拉法特从窗户偷偷看到这个喜气
洋洋的场面,显然感到吃惊。巴勒斯坦担心,一旦巴拉克赢得了叙以协
议,必然会赢得国际赞扬,在巴以谈判方面就不会做出太多让步。
巴以问题比叙以问题要复杂得多,巴勒斯坦人与以色列人混居在一
起,还有圣城耶路撒冷前途、犹太人定居点、阿拉伯难民这类理不清、
剪不断的宗教色彩浓厚的“麻团”问题、“过敏”问题。中东问题调停
者美国也承认,巴以问题是“中东和平全面解决的核心”。
半个多世纪的巴以纷争再次证明了“落后就要挨打”的真谛。继
1949年第一次中东战争结束,以色列侵占巴勒斯坦大片领土后,在
1967年的第三次中东战争中,以又凭借实力,不仅夺取了约旦河西
岸和加沙地带,还占领了埃及的西奈半岛和叙利亚的戈兰高地,国土面
积逐渐扩大为当初联合国规定面积的6倍。
以色列方面由于屡遭恐怖事件的袭击,动不动就关闭加沙与西岸之
间的“安全通道”,几百万阿拉伯人就只能被困在这两座“大监狱”里,
无法出去做工。有一次,阿拉伯一名妇女在西岸上班时突发急病,住在
加沙地带的儿子却因以色列以安全为由关闭了通道而无法见母亲最后一
面,只能听凭咫尺天涯的母亲挣扎着死去。这个孩子发誓长大后一定要
拿枪杀死以色列人。同在巴勒斯坦地区,阿以两方的居民生活水平相差
悬殊。在约旦河西岸,一户有10个孩子的家庭自己挖了一口井,但一
天流出的水只能灌两个水瓶,家中没有自来水,更没有污水排放系统,
雨季下的雨也无法储存到缺水季节;而就在不远处由重兵把守的犹太人
定居点里,几乎家家都有游泳池,住宅周围树木葱茏,甚至还有水冲洗
家庭汽车。
长期的积弱与失败使巴勒斯坦人渐渐明白,必须承认国力不如以色
列这个残酷的事实。必须调整奋斗目标和斗争方式,一味坚持在整个巴
勒斯坦建立一个统一的国家不明智,也不可能。只能正视现实,只能相
互承认生存权利,争取在只有巴地区五分之一的西岸和加沙地带成立一
个独立的巴勒斯坦国才是比较明智的选择。
1999年9月5日,继1993年巴以达成《奥斯陆协议》后,
阿拉法特与巴拉克在埃及的沙姆沙伊赫签署了执行协议,即《沙姆沙伊
赫备忘录》,这标志着巴以和平进程打破了长期的停滞状态,取得突破
性进展,为双方在《奥斯陆协定》中规定的最终地位谈判问题打下了基
础。根据新协议,以方将分阶段从西岸撤军,释放巴方犯人,巴方开通
连接加沙与西岸的安全通道。巴以很快进行最后地位谈判,签署永久性
和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