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cel2016增强版密匙:张爱玲和三毛可以介绍下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5/08 06:24:34
我想买她们之间一人的全集品读,不过限于时间原因只能先看一个,不知道哪个更适合我。我平常不看小说,如果特别吸引人就可以读下去,我看书很细。可能有点拜金情节(适合读张?)我也特别痴迷《滚滚红尘》里所唱的!
我希望看见自己写的看法,介绍我都可以查到,谢谢!

我推荐你读三毛的书。像《撒哈拉的故事》《温柔的夜》《雨季不再来》《稻草人手记》《哭泣的骆驼》《梦里花落知多少》《背影》《送你一匹马》,你要按照她的写作顺序来读,在德国的故事,在西班牙的故事,认识丈夫荷西的故事,两人在撒哈拉的故事等等等等,她的作品比张爱玲的要有意思,更有知识性,见识广,感情真挚,高中时数学课偷偷看她在荷西死后给荷西上坟时的那一段我都抑制不住自己嘤嘤哭了起来。凄美呀~~~那著名的“记得当时年纪小
你爱谈天
我爱笑
有一回并肩坐在桃树下
风在林梢鸟儿在叫
我们不知怎样睡着了
梦里花落知多少
”就源出于此。一定要看哦!!!真心强烈推荐!!!!

三毛 本名陈平,一九四三年三月二十六日生,浙江省定海县人,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系[背影] [稻草人手记] [哭泣的骆驼] [梦里花落知多少] [闹学记] [倾城] [撒哈拉的故事] [送你一匹马] [随想] [谈心] [万水千山走遍] [温柔的夜] [我的宝贝] [雨季不再来]

原名张煐,笔名梁京,祖籍河北丰润,生于上海,世家出身,是李鸿章的重外孙女,作品有-----霸王别姬 鸿鸾禧 色.戒 创世纪 花凋 倾城之恋 多少恨 金锁记 谈女人 等 殷宝滟送花楼会 五四遗事 沉香屑-第一炉香 留情 相见欢 沉香屑-第二炉香 琉璃瓦 红玫瑰与白玫瑰 封锁 茉莉香片

张爱玲(1921~1995)

中国作家。笔名梁京。河北丰润人。生于上海 ,卒于美国。出身官宦家庭。1937年毕业于上海圣玛利亚女校。1939年就读于香港大学。1942年回上海卖文为生。1943年以小说《沉香屑》成名 ,随后接连发表《倾城之恋》 、《金锁记》等代表作。1950年7月出席上海第一届文代会。1952 年去香港。1955年移居美国,在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中文研究中心从事翻译和小说考证。1967年曾去英国剑桥雷德克里女校任驻校作家。她的创作大多取材于上海、香港的上层社会,社会内容不够宽广,却开拓了现代文学的题材领域。这些作品,既以中国古典小说为根柢,又突出运用了西方现代派心理描写技巧 , 并将两者融合于一体 , 形成颇具特色的个人风格。她对40年代的上海文坛,特别是对50年代后的港台文学有一定的影响。主要作品有小说集《 传奇 》 和散文集《流言》。写有中篇小说《小艾》 、长篇小说《十八春》、《 秧歌 》、《赤地之恋》、《怨女》和评论集《红楼梦魇》等。

三毛(1943~1991)

中国台湾作家。原名陈平。浙江定海人,生于四川重庆。1948年随父母去台湾,中学时因病辍学自修。后进入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系旁听。毕业后,先后在西班牙马德里大学修文学,德国歌德书院学德文,美国伊利诺大学主修陶瓷 。回台湾后,在文化大学任教。1972年,去撒哈拉大沙漠与西班牙潜水师荷西结婚 。在沙漠生活的6年中 ,写下了富有大漠浪漫风情的散文集《撒哈拉的故事》、《雨季不再来 》、《稻草人手记》、《哭泣的骆驼》等作品。1979年荷西意外遇难,她在《梦里花落知多少》、《背影》等散文中,叙写生离死别的悲哀和痛惜。1981年回到台湾,不久又去中美洲等地旅游,1987年返回台湾,在文化大学讲授小说研究和散文习作。三毛的作品是她人生的真实记录,虽缺乏对社会现实开阔深入的关照,但她独特的生活经历,率真任性、洒脱自如的文字,取得生动感人的效果。1991年1月4日因病住院期间自杀。

三毛 本名陈平,一九四三年三月二十六日生,浙江省定海县人,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系。肄业曾留学欧洲,婚后定居西属撒哈拉沙漠迦纳利岛,并以当地的生活为背景,写出一连串脍炙人口的作品。一九八一年回台后,曾在文化大学任教,一九八四年辞去教职,而以写作、演讲为重心。一九九一年一月四日去世,享年四十八岁。

她的足迹遍及世界各地,她的作品也在全球的华人社会广为流传,在大陆也有广大的读者,生平著作和译作十分丰富。共有二十四种。

三毛英文名叫ECHO,三毛本是笔名,从三毛的《闹学记》序中只提及“三毛”二字中暗藏一个易经的卦。但又是什么玄机,就不得而知了。但三毛本人又曾说过:起初起此名,是因为这个名字很不起眼,另有一个原因就是说自己写的东西很一般,只值三毛钱。

三毛于1943年3月26日(农历2月21日)生于四川重庆。幼年时期的三毛就表现对书本的爱好,5岁半时就在看《红楼梦》。初中时期几乎看遍了市面上的世界名著。初二那年休学,由父母亲悉心教导,在诗词古文、英文方面,打下次坚实的基础。并先后跟随顾福生、邵幼轩两位画家习画。

GO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