倩女幽魂新职业偃师:关于‘人与自然’的名人名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5/06 12:11:04

有的环境已经被破坏,但是我们还活着;
有的人还活着,但是环境早已被改变.

人要生存的必要条件是发展;
而发展却少不了环境破坏.
环境要可持续的必要条件是你,我,他的努力;
而努力却仅限说"说"说"说"?

何祚庥:人类无须敬畏大自然
杨斌:“无须敬畏大自然”是妄言
何祚庥:人类无须敬畏大自然

印度洋大型地震海啸给人类最大的教训,就是折射出我们在对人和自然的关系上,认识需要深化。
在这里,我要尖锐地提出一个理论问题:我们在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时,奉行的应该是以人为本,还是以环境为本,以生态为本?这是个深刻的哲学问题。我认为,应该是以人为本。我绝不反对保护环境和保护生态,但需要弄清楚一个观念,保护环境和生态的目的是为了人。有些时候我们需要“破坏”一下环境、生态,改变一下环境和生态,但也是为了人。
这次海啸给人类另外一个启示是:人类在自然灾害面前不能无所作为,还是要有所作为。
我要严厉批评一个口号,即所谓“人要敬畏大自然”——一种对人和自然的关系无所作为的观点。我认为,该防御要防御,该制止就制止。我们要尽可能减少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的损失,但并不意味着要敬,要畏。特别这个观点是在当时“非典”盛行的时候提出的。人类对“非典”怎么敬,怎么畏?这个观点实际上将人与自然的关系伦理化了。这个由某位副教授在中央大报上发表的文章中提出的口号,实际上是批评科学主义,认为人类不该利用科学来有所作为,反映到人和自然的关系,就是敬与畏,不要老想去改造自然。这就在实际上走向了“反科学”。(详细)

杨斌:“无须敬畏大自然”是妄言

从人类历史上看,每当遇到人类力不可拒的天灾,总会有人彷徨无措,有人疑惧人类自身的能力,有人对大自然产生敬畏的心理。其实,人类彷徨无措的实质,并不是因天灾本身,而是对天灾的成因及其运动机理的认知有限所致。所有的学者,特别是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学者,无不在面对未知世界而不得其解时不可避免地彷徨无措。
人类现代科学的历史也不过区区400年,且在这400年的历史中,不断有新的假说、新的学科产生,用何院士的话来说:“从伽利略开始到现在,科学水准的发展是极为迅速的。”极为迅速发展的科学不断更新、淘汰原有的理论,即便如此,我们面对宇宙、面对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以及我们自身,例如我们的大脑,仍然彷徨无措。我们妄自尊大地打着科学的大旗,吹着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号角干的蠢事还少吗?如果我们确实要奉行“以人为本”的原则,就应踏踏实实做学问,勿妄言。
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有赖于良好的环境,有赖于和谐的、平衡的生态系统,以环境为本、以生态为本本身就是以人为本,而且是以全人类为本。大自然造就了人类,人类的未来依然仰仗自然,很显然,人和自然的关系首先是个逻辑问题。所谓“在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时,奉行的应该是以人为本,还是以环境为本,以生态为本?这是个深刻的哲学问题。我认为,应该是以人为本”的说法,是将人和自然的关系分割、对立的说法,如果不是刻意的,就是一个简单的逻辑错误。 (详细)

相关评论

★ 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我们还有许多未知的东西,如对一些事物和现象,其他动物有本能地感知,人类却懵懂无知。所以,即使我们奉行人类中心主义,我们也要对大自然心存敬畏,随时随地能够倾听大自然对我们的忠告。
★ 一个所谓的科技工作者不知道要尊重自然规律,要自然规律服从人的主观能动性,显然是本末倒置,为人祸开绿灯,一个唯心论思潮暴露无遗。人类只有尊重自然,尊重客观规律,利用自然规律才能保障人类安全生存和发展才是科学发展观。
★ 老何:您是一位著名的科学家。不要忘了,对自然的破坏,往往是您们这类科学家在起领导作用。人类一切反自然的行为,都会得到大自然的报复。只是报复发生的时间长短,有些我们在世的时候能遇到,有一些遇不到。马克思哲学原理中重要的一条就是,自然规律可发现,单不能改变。我们应该去发现,躲避自然灾害,而不应该改变自然。
★ 何老先生对自然还是一副主宰的口气。以人为本,那地球上别的生命呢?人还是要谦虚点,不要高高在上,为所欲为。尊重自然,尊重别的生命,才是人类最应该做的。
★ 非典、海啸、全球变暖……在频繁的灾难面前,不管是不是人类自身的错,都应该好好反省反省,而不是推脱!
★ 还是何先生讲得好。大自然中的一切都是要为人类服务。树可以砍的还是要砍,必需时一些动物还是要杀,江河该断则必需断。只是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人们要多考虑环保方面、看得长远一些,尽可能减少副作用。总之,人不可能不从自然中有所索取,而且今后还会不断地向大自然索取。同时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思想的进步也会给自然更多的保护。别担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