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两日游:请问高频听力受损伤怎样治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4/30 03:24:01
请有关医生回答

噪音性耳聋
郭卜乐 中国心理热线 http://www.zgxl.net

相关参考:
什么是噪音性耳聋?
物体振动发出有规律、有节奏的声音,称为乐音,听之悦耳;而无一定规律的杂乱声音,称之为噪音。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被许多不同频率和不同强度短音组成的噪音所困扰,它使人听后不但不悦耳快乐,反而可引起耳鸣、头晕和头痛称之为噪音性耳聋。Fosbro ke(1831年)描述第1例铁匠打铁造成神经性耳聋。Habermann(1890年)首次报告1例75岁有20年铁匠工作史的耳聋病人行颞骨病理检查,发现其柯替器破坏,螺旋神经节变性,主要损害在耳蜗基底部。Fowler(1939年)首次观察到4kHz听力损害的波谷特点。1973年美国劳工部统计1?430万劳工在每天90dB环境中工作8小时,耳聋发病率为26%。我国九省市噪音研究协作组对1?034个工厂423?396例接触噪音的工人进行分析,高频损伤占65%,语频损伤占14%。自第一、二次工业革命之后,世界发达国家建立了大量的轻工和重工业,众多的重型母机发生的噪音和其产品产生的噪音,已把安静的世界变成喧嚣不宁的空间;至于飞机、大炮和火箭发出的噪音更是严重。噪音不但可引起耳聋,而且可引起心血管、神经、消化和内分泌系统的功能紊乱,这些已经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

噪音性耳聋的常见病因、临床表现及其治疗和预防有哪些方面?
噪音对内耳的损伤主要有:(1)机械性损伤 声波传入内耳,其强大流体发生涡流冲击蜗管,造成前庭膜破裂,内外淋巴液混合中毒,毛细胞坏死变性。基底膜受震动后,网状层产生微孔,使内淋巴渗入,同样可引起钾离子过高,而致毛细胞坏死。(2)血管收缩 噪音刺激使耳蜗血管收缩,组织缺血坏死。(3)代谢紊乱 细胞出现无氧代谢,使蛋白质、脂类和葡萄糖原无法进行分解和合成。
临床表现:早期仅有高音调耳鸣,间断性变为持续性。初期耳聋是可逆的,隔离噪音后多能恢复。早期损害听力在3kHz~4kHz非语言区,故自己觉察不出,逐渐累及两端6kHz~8kHz和2kHz~1kHz,可成为明显的不可逆性听力损伤。持续在噪音环境中工作,听力可持续下降,前10年损伤较快,以后则发展缓慢,并向低频处扩散,晚期可呈低平曲线或岛状听力,但很少全聋。
噪音早期损害4kHz的原因可能是:(1)耳蜗基底近前庭窗处,易遭受噪音侵袭,其血运亦较他处差;(2)鼓膜张肌和镫骨肌的保护作用,可以减轻较强低频音的损伤;(3)不同频率声音使内淋巴流向不同方向,即低频音椎基底膜向蜗孔,而高频音则推向蜗窗,两者交界恰位于4kHz基底膜处,接受张力最大,故首先遭受损伤;(4)外耳道共振频率在3kHz~4kHz,此声最强,破坏力亦最大,噪音达80dB以上即可损伤耳蜗功能。初次接触噪音有以下不适感受者,表示易遭受噪音损伤:①暴露噪音数小时即感头晕、头痛、耳痛、耳鸣和耳聋者;②出现周身不适,如疲倦、心情抑郁、失眠、心血管刺し从?如心律不规则)、血压高、ST段低平,以及血糖、胆固醇增高,肠胃蠕动加快,消化道溃疡等。
预防 防聋是劳保卫生工作重点,对噪音厂房应监测噪音强度,定期检查工人听力。已有耳聋者,不要在噪音环境中工作。应制定噪音防护标准,英美等国定为85dB~100dB,我国定为85dB~90dB。凡厂矿噪音超过此限者,应改造厂房,采用隔离和消声设备;改造机器,减少噪音;个人配戴防护耳塞和头盔,或缩短暴露噪音时间等。一般防护耳塞应能降低噪音40dB以上。
治疗 早期应脱离噪音环境,采用低分子右旋糖酐、维生素B1、维生素B12、ATP、辅酶A等药物,以改善血循环和促进神经营养代谢,亦可采用高压氧和中医治疗。

噪声性耳聋 (陈文弦)
噪声性耳聋(noise induced deafness)系由于听觉长期遭受噪声影响而发生缓慢的进行性的感音性耳聋,早期表现为听觉疲劳,离开噪声环境后可以逐渐恢复,久之则难以恢复,终致感音神经性聋。噪声除对听觉损伤外,还可引起头痛、头昏、失眠、高血压、心电图改变,也可影响胃的蠕动和分泌。因此,减少或消灭噪声,为当今环境保护工作中一项十分重要的课题。
噪声性聋常见于高度噪声环境中工作的人员,如舰艇轮机兵,坦克驾驶员,飞机场地勤人员,常戴耳机的电话员及无线工作者、铆工、锻工、纺织工等。
损伤因素
长期工作于噪声级大于90dB的噪声环境中即可对耳蜗造成损害,耳蜗受损程度受下列因素因素影响。
(一)时间:在噪声环境里工作的时间越长,听力损害程度越大。
(二)噪声强度与性质:频率高、强度大对听力损害严重。断续噪声比持续噪声危害大。震动加噪声较单纯噪声的损害大。
(三)工作环境因素:狭窄的工作场所比开阔的工作环境易受损害,距离噪声源越近,越易受损害。
(四)身体情况:中老年人比青年人易受噪声损伤,体弱者比强壮者易受损害,曾有感音性聋或中耳炎疾患者较易受损伤,个人体质不同敏感性也不同。
病理
在长期噪声刺激影响下,耳蜗血管纹首先出现血循环障碍,螺旋器毛细胞损伤,脱落,严重者内毛细胞亦损伤,继之螺旋神经节发生退行性变,以耳蜗基底圈末段及第二圈病变最明显。此处接近鼓室,血管较细,容易受噪声影响。耳蜗基底圈主要接受4000Hz的声音刺激,故早期患者以4,000Hz处听力损失明显。也有人认为与外耳道共振有关,因外耳道的共振频率在3,000~4,000Hz左右。
临床表现
主要症状为进行性听力减退及耳鸣。早期听力损失在4,000Hz处,因此,对普通说话声无明显影响,仅在听力计检查中发现,以后听力损害逐渐向高低频发展,终于普遍下降,此时感到听力障碍,严重者可全聋。耳鸣与耳聋可同时发生,亦可单独发生,常为高音性耳鸣,日夜烦扰不宁。
预防及治疗
本病主要在预防,首先改善厂房建筑,增加消声及防震措施,改善机器装置及技术操作,使噪声缩减到安全限度内(85~90db )。在噪声环境中工作者应戴防护器,如防声耳塞,即使外耳道内塞以棉花亦能起到一定的防声作用。每日持续工作时间中要有短暂休息,可以减低噪声对听力损害,应定期对在噪声环境中工作者做听力检查,以便早期发现。
早期如有4000Hz听力下降而无自觉症状者,休息数日或数周常可自行恢复,并服用维生素B1,血管扩张剂,高压氧等治疗。如治疗无效可配戴助听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