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t标题字体:简述“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在中国民主法制进程中的作用及影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4/27 13:57:43
作业啊作业~~不用太多,但请回答准确一些~

(1)依法治国需以以德治国为基础。这首先是因为道德是立法的基础,重要和基本的道德规范是法律规范的主要来源之一,先进的道德规范是法律规范的主要价值目标之一,良好的道德规范是评价法律规范善恶的主要标准之一。其次是因为道德是执法的基础,法律规范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的模糊性,能否公正地、准确地把握立法宗旨,取决于执法者的素质;执法者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能否恰当地运用这一权力,则取决于执法者的素质;执法者不可避免地具有证据采信方面的自由心证权,能否恰当地运用这一权力,则取决于执法者的素质。再次是因为道德是守法的基础。大多数人对法律的认同和信仰是法律存在的基础;权利是现代法治的核心,如何将法定权利兑现成为现实权利取决于公民的自觉和自愿意识;与权利意识相对应的义务意识也与公民的自觉和自愿意识相关联。(2)以德治国需以依法治国为补充与保障。以德治国着力于通过提高人的内心觉悟和建设人的动机文明,来端正人的文明行为;依法治国则着力于通过约束人的外部行为和建设人的行为文明,来开掘人的内心文明。以德治国着力于建设个体文明,通过榜样的力量促进社会主义群体文明水平的提高;依法治国则着力于建设群体文明,通过群体文明的提高,防范、震慑个体的越轨行为。以德治国着力于强调人的义务意识、责任意识,依法治国着力于维护人的权利,强调人的权利意识,两者相得益彰。

  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

  道德自觉与法律约束相互联系,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

  德治传统 源远流长

  道德作为人们共同的行为准则和规范,是构成社会文明的重要因素,是维系和谐人际关系、良好社会秩序的基本条件。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有所不同,法律具有强制性,是由国家权力机关制定并靠强制手段来实行的;道德则是靠人们的理想信念、社会舆论、传统习俗以及教育等力量来维持的。正如一个国家和社会不能没有法律和法治一样,一个国家和社会也不能没有道德和德治。

  孔子“为政以德”的理念,确立了中国古代几千年的“德治”传统。一些成功的统治者,无论是取天下还是治天下,都不忘施“仁政”,行“德治”。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几次“盛世”,都同统治者注重实行“德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例如,唐朝初期出现了为后世长久称道的“贞观之治”,与李世民在位时有一套比较完备的道德体系,并运用政治、法律的手段加以推行分不开。中国古代关于“德治”的治国思想和实践,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虽然其中包含着人治等一些糟粕,但是其治国基本思路,至今对我们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我们党历来重视道德在治党、治国中的地位和作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等著作,全面地阐述了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新型道德观。60年代初期,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号召全国人民“向雷锋同志学习”,使社会主义道德实践蔚然成风。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进一步强调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大意义。他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没有这种精神文明,没有共产主义理想,没有共产主义道德,怎么能建设社会主义?”

  治国方略 更加完备

  我们强调道德的作用,并不是要否定法律的重要性。法律和道德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行为的重要手段。新世纪初,江泽民同志科学总结古今中外国家兴亡废替的经验教训,创造性地提出了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起来的重要思想。江泽民同志明确指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与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不可偏废。这一重要思想,深刻揭示了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的辩证关系,深刻阐述了法治与德治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意义和战略地位,体现了我们党的执政方式、治国方略的重大创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

  这里讲的以德治国,就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并使之成为全体人民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

  从治国方略的高度来看,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是一个紧密结合的整体。强调法制建设不是排斥道德建设,强调道德建设也不是排斥法制建设,而是要使两者紧密结合起来,相互配合,有机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如果以为重视依法治国就可以忽视道德建设,或者重视以德治国就可以忽视法制建设,这样的想法和做法都是片面的。

  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的重要思想,要求我们党的各级组织和领导干部,不仅要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而且还要树立良好的道德形象,成为先进思想道德的引导者和模范的实践者。

  任重道远 重在建设

  在坚持依法治国的同时大力推进以德治国,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要认真探索道德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坚持把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在创新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和机制上下功夫,在增强时代感,加强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上下功夫。

  第一,要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公民道德建设是以德治国的基础。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就是从全体公民的实际道德水平出发,运用切实有效的方法,引导公民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2001年,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是落实以德治国的重要举措,是指导道德建设的纲领性文件。《纲要》要求在全体公民中宣传、实践“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20字基本道德规范。我们要以此为遵循,大力进行宣传教育,使其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集体主义为原则、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特别要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引导人们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第二,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道德依靠个人的自觉和社会舆论来维系。在利益关系和价值观念多样化的条件下,仅仅依靠良心和舆论不足以防止违背道德的行为发生。在道德体系中,有一些道德是最低限度的义务,它们能否得到普遍遵守,意味着社会基本秩序能否维持。对这些道德义务,应当使之上升为必须履行的法律责任。从这种意义上说,法律是道德的底线。我国宪法在总纲中规定,公民必须“尊重社会公德”;《民法通则》也规定“民事活动应当尊重社会公德”,这就是把尊重社会公德确认为法律原则。

  第三,积极营造有利于扶正祛邪的良好社会氛围。充分利用行政、舆论、教育等手段,发挥大众传媒、文学艺术等对道德建设的特殊渗透力和影响力,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弘扬社会正气,塑造美好心灵,倡导科学精神,激励人们积极向上,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恶丑。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满腔热情地宣传在创建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反映新时期道德要求的新事物、新典型,讴歌人民群众的良好道德风貌。开展积极的舆论监督,批评背离社会主义道德的错误言行和丑恶现象。

  第四,发挥广大党员干部在道德建设中的表率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党员领导干部的一言一行对广大群众的影响很大,在推进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身体力行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行政,发挥道德示范的作用,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以高尚的人格力量影响和带动广大群众。(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在报告中,他还指出:“提倡共产主义思想道德,同时把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鼓励一切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思想道德。”2000年6月,江泽民《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法律与道德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都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手段,它们互相联系、互相补充。法治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手段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德治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应该互相结合,统一发挥作用。”2001年1月,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他明确提出了“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的治国方略。“以德治国”就是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积极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并使之成为全体人民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规范。“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理念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人政治理论的一个创举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

胡振民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深刻总结古今中外一切治国经验基础上得出的科学结论,是对我党“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战略思想的运用和发展,是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性认识的升华,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丰富和发展。正确理解和全面贯彻这个治国方略,对于综合解决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阶段所面临的各种经济和社会问题,开创新世纪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的长治久安、长远发展和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长治久安、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沿着邓小平开辟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和十四大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从多方面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不仅物质文明建设成果辉煌,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上了一个新的大台阶,而且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民主法制意识显著提高,社会道德风尚和社会秩序发生可喜变化。

同时,又必须清醒地看到,目前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中还存在种种干部群众反映强烈的复杂矛盾和突出问题,诸如一些领域道德失范、秩序混乱、行业不正之风屡禁不止,假冒伪劣、欺诈活动成为社会公害;一些党员干部欺上压下、弄虚作假、贪污受贿、腐化堕落,使党风、政风受到严重损害;一些地方社会治安不好,各种犯罪活动猖獗,邪教、封建迷信活动和黄赌毒等丑恶现象沉渣泛起;一部分人理想信念动摇,思想道德扭曲,对社会主义前途丧失信心,对腐朽生活方式趋之若鹜;等等。尤其应该看到,在复杂的国际国内条件下,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还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诸如西方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在对外开放过程中,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主张、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必然乘隙而入;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物质利益和就业方式日趋多样化,必然给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文化生活带来巨大影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商品交换原则容易侵蚀到社会政治生活和人们的精神领域,引发见利忘义、权钱交易,甚至导致国家意识、集体意识和互助精神、奉献精神的减弱;等等。面对这种形势,指望仅仅依靠某种单一手段去解决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中面临的种种复杂矛盾和问题,战胜前进道路上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各种困难和风险,是根本不可能的。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江泽民同志在全面总结二十多年来我们党领导改革开放的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借鉴吸收古今中外治国安邦的一切有益成果,深入思考当前和今后我国改革与发展中一系列带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重大问题的基础上,旗帜鲜明地提出:“要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这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新世纪的历史起点上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归根到底,是实现中华民族长治久安、长远发展和伟大复兴的根本大计。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明确昭示

旧中国留给我们的,封建专制传统比较多,民主法制传统很少。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以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鲜明地提出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沿着邓小平开创的正确道路继续开拓前进。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江泽民同志鲜明地提出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现在又提出在坚持依法治国的同时,也要坚持以德治国,强调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是对我们党的治国方略的完善和创新,是对邓小平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法治和德治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必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使之相互配合,相得益彰,而不能相互割裂,有所偏废。江泽民同志分析指出:“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与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法律和道德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都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手段,它们相互联系、相互补充。法治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性手段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德治以其感召力和劝导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因此,道德是法律的基础,法律是道德的保障。只讲道德不讲法律,道德就没有约束力,就会变成苍白无力的说教;只讲法律不讲道德,法律就失去民众的诚服,导致野蛮粗暴的管理。

今天我们所说的法治与德治都是社会主义的,与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法治与德治有着本质的区别。我们所说的依法治国,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我们所说的以德治国,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建设为落脚点,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相配套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并使之成为全体人民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

在实施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继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创新来推动我们事业的发展。坚持把民主法制建设与思想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使之互为基础,互为保障,共同引导人们正确处理竞争与协作、自主与监督、效率与公平、先富与后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关系,反对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形成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形成健康有序的经济和社会生活规范。要注意防止和纠正对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误解和曲解,或者把二者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的错误倾向。要强调依法治国绝不能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强调以德治国也不能照搬中国古代儒家的学说;即使借鉴和吸收他们中的有益成分,也要坚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赋予其新的内涵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强调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不是反对和排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强调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也不是反对和排斥加强民主法制建设,而是要使二者协调配合、共同发展,有机统一于调整社会关系的实践。任何借依法治国搞全盘西化,借以德治国搞复古主义,或者以为重视依法治国就可以忽视思想道德建设,重视以德治国就可以忽视民主法制建设的想法和做法,都是错误的和片面的。

继续推进两个文明建设的强大动力

在新的世纪,我们应该以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为动力,在把物质文明建设搞得更好的同时,进一步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当前,在思想道德建设方面要着力抓好这样几项工作:

在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体系的同时,建立和完善与之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这个思想道德体系,要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深入贯彻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在指导思想上决不能搞多元化。这个思想道德体系,要以引导人们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为重点,把先进性要求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鼓励和支持一切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思想道德,团结和引导亿万人民积极向上,共同建设美好生活。这个思想道德体系,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全面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建设,深入开展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和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在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教育的同时,深入进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要紧密结合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现实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努力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观念的宣传教育的一致性,与社会不同群体的特点和要求的多样性统一起来;把理想信念和道德观念的宣传教育的理论性,与人民群众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实践性统一起来;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把教育群众同服务群众结合起来,不断增强思想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强化阵地意识,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的阵地建设。一切大众传媒、一切文化场所、一切精神产品,都要成为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倡导科学精神的重要阵地,决不给错误思想言论和文化垃圾提供传播渠道。

重视发挥文化的社会教育功能。精神产品和社会文化生活对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操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力发展社区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狠抓精品生产,把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深入持久地开展“扫黄打非”斗争,营造健康向上的社会文化环境。

大力开展思想道德实践活动。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和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行为,不仅要靠教育,而且要靠实践。实践证明,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人民群众移风易俗、改造社会、为自己建设美好生活的伟大创造,是对群众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的有效途径,是广泛吸引群众参与道德实践的重要载体。要坚持把创建活动的着眼点放在提高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上,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为群众所欢迎的事情上,每年办几件作用大、影响大的实事。

高度重视党员干部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示范和导向作用。在我国,党是整个社会的表率,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又是全党的表率。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关键在党,首先在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我们要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认真贯彻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的原则,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使广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带头身体力行社会主义法律和道德,努力成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表率。同时,要重视运用先进典型影响和带动群众,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他们的感人事迹和高尚品质,让群众感到他们可亲可敬、可信可学。

切实加强思想道德领域的检查监督。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气,既要靠自律,也要靠他律。当前,要把加强思想道德领域检查监督的重点放在各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上。要对各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思想道德修养提出严格要求、进行严格管理、实行严格监督。同时,依法加强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管理,综合运用教育、法律、行政、舆论等手段,在全社会规范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约束和制止不文明、不道德的行为,形成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的社会风气。

qiang

1)依法治国需以以德治国为基础。这首先是因为道德是立法的基础,重要和基本的道德规范是法律规范的主要来源之一,先进的道德规范是法律规范的主要价值目标之一,良好的道德规范是评价法律规范善恶的主要标准之一。其次是因为道德是执法的基础,法律规范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的模糊性,能否公正地、准确地把握立法宗旨,取决于执法者的素质;执法者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能否恰当地运用这一权力,则取决于执法者的素质;执法者不可避免地具有证据采信方面的自由心证权,能否恰当地运用这一权力,则取决于执法者的素质。再次是因为道德是守法的基础。大多数人对法律的认同和信仰是法律存在的基础;权利是现代法治的核心,如何将法定权利兑现成为现实权利取决于公民的自觉和自愿意识;与权利意识相对应的义务意识也与公民的自觉和自愿意识相关联。(2)以德治国需以依法治国为补充与保障。以德治国着力于通过提高人的内心觉悟和建设人的动机文明,来端正人的文明行为;依法治国则着力于通过约束人的外部行为和建设人的行为文明,来开掘人的内心文明。以德治国着力于建设个体文明,通过榜样的力量促进社会主义群体文明水平的提高;依法治国则着力于建设群体文明,通过群体文明的提高,防范、震慑个体的越轨行为。以德治国着力于强调人的义务意识、责任意识,依法治国着力于维护人的权利,强调人的权利意识,两者相得益彰。

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

道德自觉与法律约束相互联系,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

德治传统 源远流长

道德作为人们共同的行为准则和规范,是构成社会文明的重要因素,是维系和谐人际关系、良好社会秩序的基本条件。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有所不同,法律具有强制性,是由国家权力机关制定并靠强制手段来实行的;道德则是靠人们的理想信念、社会舆论、传统习俗以及教育等力量来维持的。正如一个国家和社会不能没有法律和法治一样,一个国家和社会也不能没有道德和德治。

孔子“为政以德”的理念,确立了中国古代几千年的“德治”传统。一些成功的统治者,无论是取天下还是治天下,都不忘施“仁政”,行“德治”。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几次“盛世”,都同统治者注重实行“德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例如,唐朝初期出现了为后世长久称道的“贞观之治”,与李世民在位时有一套比较完备的道德体系,并运用政治、法律的手段加以推行分不开。中国古代关于“德治”的治国思想和实践,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虽然其中包含着人治等一些糟粕,但是其治国基本思路,至今对我们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我们党历来重视道德在治党、治国中的地位和作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等著作,全面地阐述了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新型道德观。60年代初期,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号召全国人民“向雷锋同志学习”,使社会主义道德实践蔚然成风。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进一步强调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大意义。他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没有这种精神文明,没有共产主义理想,没有共产主义道德,怎么能建设社会主义?”

治国方略 更加完备

我们强调道德的作用,并不是要否定法律的重要性。法律和道德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行为的重要手段。新世纪初,江泽民同志科学总结古今中外国家兴亡废替的经验教训,创造性地提出了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起来的重要思想。江泽民同志明确指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与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不可偏废。这一重要思想,深刻揭示了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的辩证关系,深刻阐述了法治与德治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意义和战略地位,体现了我们党的执政方式、治国方略的重大创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

这里讲的以德治国,就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并使之成为全体人民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

从治国方略的高度来看,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是一个紧密结合的整体。强调法制建设不是排斥道德建设,强调道德建设也不是排斥法制建设,而是要使两者紧密结合起来,相互配合,有机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如果以为重视依法治国就可以忽视道德建设,或者重视以德治国就可以忽视法制建设,这样的想法和做法都是片面的。

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的重要思想,要求我们党的各级组织和领导干部,不仅要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而且还要树立良好的道德形象,成为先进思想道德的引导者和模范的实践者。

任重道远 重在建设

在坚持依法治国的同时大力推进以德治国,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要认真探索道德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坚持把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在创新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和机制上下功夫,在增强时代感,加强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上下功夫。

第一,要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公民道德建设是以德治国的基础。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就是从全体公民的实际道德水平出发,运用切实有效的方法,引导公民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2001年,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是落实以德治国的重要举措,是指导道德建设的纲领性文件。《纲要》要求在全体公民中宣传、实践“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20字基本道德规范。我们要以此为遵循,大力进行宣传教育,使其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集体主义为原则、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特别要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引导人们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第二,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道德依靠个人的自觉和社会舆论来维系。在利益关系和价值观念多样化的条件下,仅仅依靠良心和舆论不足以防止违背道德的行为发生。在道德体系中,有一些道德是最低限度的义务,它们能否得到普遍遵守,意味着社会基本秩序能否维持。对这些道德义务,应当使之上升为必须履行的法律责任。从这种意义上说,法律是道德的底线。我国宪法在总纲中规定,公民必须“尊重社会公德”;《民法通则》也规定“民事活动应当尊重社会公德”,这就是把尊重社会公德确认为法律原则。

第三,积极营造有利于扶正祛邪的良好社会氛围。充分利用行政、舆论、教育等手段,发挥大众传媒、文学艺术等对道德建设的特殊渗透力和影响力,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弘扬社会正气,塑造美好心灵,倡导科学精神,激励人们积极向上,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恶丑。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满腔热情地宣传在创建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反映新时期道德要求的新事物、新典型,讴歌人民群众的良好道德风貌。开展积极的舆论监督,批评背离社会主义道德的错误言行和丑恶现象。

第四,发挥广大党员干部在道德建设中的表率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党员领导干部的一言一行对广大群众的影响很大,在推进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身体力行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行政,发挥道德示范的作用,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以高尚的人格力量影响和带动广大群众。(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在报告中,他还指出:“提倡共产主义思想道德,同时把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鼓励一切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思想道德。”2000年6月,江泽民《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法律与道德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都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手段,它们互相联系、互相补充。法治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手段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德治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应该互相结合,统一发挥作用。”2001年1月,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他明确提出了“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的治国方略。“以德治国”就是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积极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并使之成为全体人民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规范。“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理念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人政治理论的一个创举

太长了吧,就算是论述题也不用这么烦琐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