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限仙武世界顶点下载:金刚经中的"相"是什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4/29 16:19:57
金刚经中的"相"是什么?
佛学中的"相"是什么?

【相】

  (术语)梵语攞乞尖拏Laks!an!a,见梵语杂名。事物之相状,表于外而想像于心者。大乘义章三本曰:‘诸法体状,谓之为相。’唯识述记一本曰:‘相谓相状。’法华嘉祥疏三曰:‘表彰名相。’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相】

  表现于外而又能想象于心的各种事物的相状。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相】

  相即观境也。谓修观之时,于此心观之中,分别了知三昧境界之相,如净明镜,照彻一切影像,了了分明也。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相】

  相即色相也。谓三界一切品类,洪纤妍丑,情与无情,及根尘诸法,各有形状,是为相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相】

  p0833

  瑜伽十三卷三页云:何等为相?谓二种相。一、所缘相,二、因缘相。所缘相者:谓分别体。由缘此故;能入诸定。因缘相者:谓定资粮。由此因缘,能入诸定。谓随顺定教诫教授,积集诸定所行资粮,修俱行欲,厌患有心,于乱不乱审谛了知;及不为他之所逼恼,或人所作,或非人所作,或音声所作,或功用所作。
  二解 瑜伽七十二卷四页云:何等为相?谓若略说所有言谈安足处事。
  三解 显扬六卷一页云:相者:若略说;谓一切言说所依处。
  四解 显扬十九卷十页云:云何名相?答:相有二种。一者、境相,二者、因相。境相者:谓分别相。由缘此故,而入于定。因相者:谓能入定所有资粮。如随顺言教;定具积集;修俱乐欲厌离之心;极善了知乱不乱相;及不为他之所触恼,或人非人,或声所作,或用所作。

  FROM:【《法相辞典》朱芾煌 编

  【相】

  梵语 laksana。即形相或状态之意;乃相对于性质、本体等而言者,即指诸法之形像状态。大乘入楞伽经卷五刹那品(大一六·六二○下):“此中相者,谓所见色等形状各别,是名为相。”另据大智度论卷三十一所载,一切法有总相、别相二种。总括而言,无常等为其总相;别而言之,则地为坚相,火为热相,乃至色等之形状各别,而皆有其特殊之相。又以性为物之本体,相则为可识可见之相状。大乘起信论言真如有体、相、用三大,所说相大者,谓真如之自体,有大智慧光明、遍照法界、真实识知等诸功德义,故称为相大。此外,大毗婆沙论卷三十九等称,一切有为诸法皆具有生相、住相、异相、灭相等四种变化,称为四相。大智度论卷三十一谓,诸法之相有:有相、知相、识相、缘相、增上相、因相、果相、总相、别相,及依相等十相之别。十地经论卷一则举出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等六相。大乘起信论则分别为有相、无相、非有相、非无相、有无俱相、一相、异相、非一相、非异相、一异俱相等。此外,在因明(论理学)中,则有因三相之说。〔入楞伽经卷七五法门品、大智度论卷二十九、瑜伽师地论卷七十二、显扬圣教论卷六、成唯识论卷二、卷五〕p3898

  FROM:【《佛光大辞典》(第三版)】

  【相(梵laks!an!a、nimitta,藏mtshan、ltas)】

  即形相或状态之意。‘性’的对称。即诸法的形像状态。在佛典中,曾以‘相’来描述诸法的各类相状、发展过程,乃至于真如的功德等等。兹征引经论中之所载,略介如下∶

  《大乘入楞伽经》卷五〈刹那品〉云(大正16·620c)∶‘此中相者,谓所见色等形状各别,是名为相。’《大智度论》卷三十一云(大正25·293a)∶‘一切法有二种相,总相、别相。是二相空故,名为相空。问曰∶何等是总相?何等是别相?答曰∶总相者,如无常等;别相者,诸法虽皆无常,而各有别相,如地为坚相,火为热相。(中略)性相有何等异?答曰∶有人言,其实无异,名有差别,说性则为说相,说相则为说性,譬如说火性即是热相,说热相即是火性。有人言,性相小有差别,性言其体,相言可识,如释子受持禁戒是其性,剃发割截染衣是其相;梵志自受其法是其性,顶有周罗执三奇别其相;如火热是其性,烟是其相。’又,《大乘起信论》言真如有体、相、用三大。所说相大者,谓真如之自体,有大智慧光明、遍照法界、真实识知等诸功德义,故名为相大。

  此外,《大毗婆沙论》卷三十九等称,一切有为诸法,皆有生相、住相、异相、灭相等四相。《大智度论》卷三十一言,诸法之相有∶有相、知相、识相、缘相、增上相、因相、果相、总相、别相及依相等分别。《十地经论》卷一则言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等六相。《大乘起信论》则分别为有相、无相、非有相、非无相、有无俱相、一相、异相、非一相、非异相、一异俱相等。

  ◎附∶〈三相〉(摘译自《佛教大辞汇》等)
  (一)指一切诸法的三种相∶即(1)假名相∶谓世间一切事物及众生,只有假名,实无自性。(2)法相∶谓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诸法之相,也是因缘所生法,无有实体。(3)无相相∶谓离假名相、法相之相,即无相之相。众生迷于此等,执有实相。

  (二)指事物上的三种相状∶即(1)标相∶如有烟表示有火。(2)形相∶如长短、方圆、高低、正不正之相。(3)体相∶指实体,如火的实体是热。

  (三)指修禅定时调心的三种相∶即(1)发相∶指心沉滞时,加以策发。(2)制相∶指心散乱时,加以制止。(3)舍相∶指舍置调适心之相。《成实论》卷十二〈定相品〉云(大正32·334c)∶
  ‘心退没时应用发相,心掉动时应用制相,心调适时应用舍相。如金师冶金或炙或渍或时舍置,若常炙则消,常渍则生,若常舍置则不调柔。行者心亦如是。若动不制则常散乱,若没不发则复懈怠,若适不舍则还不适。又如调,若疾则制,若迟则策,若调则舍。行者调心亦复如是。’

  (四)指三假相∶即言说相、名字相与心缘相,都是假名无实的假法,所以称为假相。所谓‘言说相’,是四种妄语,一切差别法由此而生。‘名字相’,指字字名、依声字,是外道所执的变异之根本。‘心缘相’则是十识中的前九种心识,为烦恼所知二障的根本。以上的四种妄语、字字名、依声字,及前九种心识是生灭门的言语、名字、心量,既不能谈真如之理,又不能诠表,不能缘境界,所以把一切差别诸法之相三分,称为三假相。反之,真如之理是如义言说、字影名、依空字、一一识心之所谈、诠表、所缘,故以离此三假相以诠释真如离绝相,谓为远离三假相。《释摩诃衍论》卷二云(大正32·607c)∶‘远离三假相,圆满三实德。’

  〔参考资料〕 《入楞伽经》卷七〈五法门品〉;《大智度论》卷二十九;《瑜伽师地论》卷七十二;《显扬圣教论》卷六;《成唯识论》卷二、卷五;《大乘义章》卷四、卷十;《成唯识论述记》卷九(本);《大乘起信论义记》卷上;《大乘法相宗名目》卷五(下)。

  FROM:【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相与色相同,指的是世间万物

个人体会:要结合具体经句来说,单个字难说明。比如金刚经中也有很多“相”,通常是指:人类认识事物(六识、七识起作用)时所安立的种种名相,用来说明事物用。也可理解为我们的“所知”“所感”“所见”“所闻”“所触”等皆为“相”。

当然,这么说只是为了理解方便,如有不当,敬请见谅。

杯子扑落地
响声明沥沥
虚空粉碎也
狂心当下息

我觉得是指的,可以用眼、耳、口、鼻、身、意感觉到的世间的事物。

诸法空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