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市翟副市长:懂历史的进来一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4/29 11:18:08
谁知道有关女真人的资料!

女真与肃慎、挹娄、勿吉-靺鞨 有历史渊源关系。至五代时,契丹人称黑水靺鞨为女真, 从此,女真这一名称代替了靺鞨。辽朝又因避讳改写作 女直。

  辽天显元年(926)太祖耶律阿保机灭渤海,部分女真 人随渤海人南迁,编入辽籍,称为“熟女真”;留居故 地的女真人,未入辽籍,称为“生女真”。生女真中的 完颜部逐渐强大,他们营建庐室,定居在按出虎水(今 阿什河)一带。从事农业生产,掌握了冶铁技术,出现 了私有财产,阶级分化十分明显,法律规定杀人者偿马 牛三十,开始向阶级社会过渡。至乌古□(1021~1074) 为部长时,始建官属,并着手统一生女真各部,被各部 推为都勃极烈,同时受辽生女真部节度使官号而不系辽 籍,成为辽朝属国,世袭不绝。至盈歌为都勃极烈时,禁 其他女真部落自称部长(勃极烈),擅置信牌者治以法,
  女真各部政令统一。辽末,阿骨打(1068~1123)即起兵 反辽,于1115年建立金朝。金朝于1125年灭辽,1127年 灭北宋,成为与南宋南北对峙的中国北部封建王朝,并 且把外兴安岭以南及黑龙江下游都置于金朝上京直接管 辖之下。1234年亡于蒙古。

  女真人在建立金朝以前,使用契丹字,建国后借用契 丹字母(见契丹文)创制女真字,有大小女真字之别,与 汉文同样成为金朝通用文字。为加强对汉区的统治,金 朝不断迁徙猛安谋克于中原各地,使其与汉人杂居,加 速了女真人的封建化,也促使女真人接受中原高度发达 的封建经济与文化,至金末,已渐与汉人同化。到元代, 迁入中原各地和散居辽东的女真人、渤海人、契丹人与 华北汉人同被视为汉人。其留居东北边疆的女真人,则 仍以渔猎或狩猎为生,社会发展较为缓慢,有的仍处在 原始社会阶段。元朝在黑龙江依兰一带设桃温、胡里改、 脱斡怜、斡朵怜、孛苦江五个军民万户府,在黑龙江下 游及黑龙江以北所设各万户府、女真水达达路及征东元 帅府所辖的女真各部落,即是女真中尚处渔猎或狩猎生 活的一部分。

  明初到明中叶,东北广大地区的女真人分为建州、 海西、东海(野人)三部。最初,建州女真分布于今牡 丹江、绥芬河及长白山一带;海西女真分布于今松花江 流域;东海女真则散居在黑龙江及库页岛一带。自明初 至明中叶,在女真住地设置卫、所,逐渐增加,多达384 个卫、所,总属奴儿干都司名下。卫、所的长官如都督、 指挥使、同知、佥事、千户长、百户长等,均以女真酋 长担任。明廷给予印信,允许定期赴京朝贡。并先后于 广宁、 开源、抚顺、清河、□阳、 宽甸等处开设马市, 进行贸易。此类卫所称为羁縻卫所,故仍受辽东都指挥 使司节制。海西女真人亦失哈(亦信),为明廷内官,在 明永乐九年(1411)至宣德八年(1433)的20余年中,屡受 朝命出使奴儿干(黑龙江下游地区),并于永乐十一年 (1413)和宣德八年兴建和重建永宁寺于奴儿干都司所在 地(黑龙江口附近亨滚河来汇处特林地方古城),两次 皆立碑于寺前,前者额题《永宁寺记》,后者额题《重 建永宁寺记》,详细记载奴儿干都司及永宁寺建立经过 与亦失哈屡次出使情形。碑上刻有汉、女真、蒙古、藏 4种文字,题名均由亦失哈领衔居首,以下数十人,有汉、 女真、蒙古等多种民族成分,为明朝东北部疆域及女真 各部臣属明朝的历史见证。

  明代女真各部中,建州女真为元胡里改、斡脱怜二 万户的部民,酋长阿哈出、猛哥帖木儿于明初来归,先 后建立三卫(建州卫、建州左卫、建州右卫),设指挥 使,统辖其众。海西各卫所后来发展为叶赫、辉发、哈 达、乌拉四部。因受东海女真的袭扰,建州、海西二部 相继辗转南移,嘉靖年间(1522~1566),建州女真定属 于今抚顺以东苏子河一带;海西四部则散处于今开原以 北辉发河流域。建州、海西二部生产力发展较快,农耕 技术相对提高,已普遍使用铁器和牛耕,迅速由采集狩 猎经济转向农业经济,进入奴隶制发展阶段。各部部长 称贝勒、贝子,拥有大批奴仆(阿哈),成为奴隶主(额 真),平民则称为伊尔根。永宁寺碑 明成祖经营奴儿干设立卫所的记事碑,背面 有女真文,为女真文字资料中的珍品

  明万历十一年(1583),女真人的杰出首领、猛哥帖 木儿的六世孙努尔哈赤起兵,统一了建州各部,万历十七年(1589),明廷授予努尔哈赤都督佥事,寻升左都督, 后加授龙虎将军。努尔哈赤相继兼并海西四部,征服东 海女真,统一了分散在东北地区的女真各部。在统一过 程中,努尔哈赤将女真人原有的狩猎生产组织形式“牛 录” 加以增定完善, 创建了军政合一的社会组织“八 旗”。天命元年(1616)努尔哈赤称大□,沿用“金”为 国号,史称后金。关于后金建国前及后金时期的社会性 质,目前史学界各家说法颇有差异,讨论正在深入发展。 天命十一年(1626)努尔哈赤死,其第八子皇太极继大□ 位,于天聪九年(1635)改“诸申”(女真另一译写形式) 为“满洲”,从此满洲代替女真为族名,而其余女真各 部亦各以赫哲(赫真)、鄂伦春、鄂温克等族名通行,女 真一名在清代逐渐消失。皇太极于天聪十年(1636)改国 名为清,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女真——中国东北古代民族名。与肃慎、挹娄、勿吉-靺鞨等有历史渊源关系。至五代时,契丹人开始称黑水靺鞨为女真,从此,女真这一名称彻底代替了靺鞨。
辽天显元年(926年)太祖耶律阿保机灭曾为唐朝属国的渤海国,部分女真人随渤海人南迁,被编入辽籍,辽政府称之为“熟女真”;而留居故地的女真人,未入辽籍,辽人称为“生女真”。
辽中后期,生女真渔猎部落中的“完颜部”逐渐强大,他们营建庐室,结束漂泊的渔猎生活,定居在按出虎水(今阿什河)一带。大规模从事农业生产,掌握了冶铁技术,出现了贵族阶层和私有财产,阶级分化十分明显,那时甚至还有法律规定杀人者偿马、牛三十等一系列习惯法,开始向阶级社会过渡。至乌古汗(1021~1074)为部落酋长时,始建官属,并着手统一生女真各部,被女真各部推举为“都勃极烈”,同时接受了辽朝授予的“生女真部节度使”的官号,成为辽朝治下的部族政权,世袭不绝。到盈歌为都勃极烈时,禁止其他女真部落自称勃极烈,擅置信牌者治以法,逐渐加强部落的中央集权。
辽末,完颜部首领阿骨打(1068~1123)开始起兵反抗辽政府对女真的残暴统治,于1115年分庭抗礼、建立朝廷,称“大女真”,后改称“大金”。金朝于1125年灭辽,1127年再灭北宋,成为与南宋、西夏三足对峙的中国北部封建王朝,并且把外兴安岭以南及黑龙江下游都置于金朝上京直接管辖之下。
女真人在建立金朝以前,曾使用过契丹字为正式文字,建国后借用契 丹字母创制女真字,有大小女真字之别,与汉文同样成为金朝通用文字,由于女真文字通晓者甚少,所以也仅多现于宫廷贵族之间使用。女真人仿照辽朝和宋朝的制度创立了自己的宫廷乐礼制度,仿照辽朝的官制建立了朝服、祭祀等制度。于上京册封孔子后人为“衍圣公”,并开科举士,录用和扶持士大夫阶层在朝廷作官。
为加强对汉区的统治,金朝不断迁徙猛安谋克(军户——相当于后来的八旗)于中原各地,使其与汉人杂居,加速了女真人的封建化,也促使女真人进一步接受中原高度发达的封建经济与文化,至金熙宗时,中原的女真人已完全与汉人同化,普遍使用汉语、汉姓、汉服,以至本民族特征逐渐消失,与中原汉人、契丹人难以区别。到元代时,迁入中原各地和散居辽东的女真人、渤海人、契丹人、高丽人与华北汉人同被视为汉人,列为元朝的第三等级人种。金代为历史上汉化程度较高的少数民族政权之一。
而其留居东北边疆的女真人,则仍旧以渔猎或狩猎为生,社会发展较为缓慢,有的仍处在原始社会阶段。元朝在黑龙江依兰一带设桃温、胡里改、脱斡怜、斡朵怜、孛苦江五个军民万户府,在黑龙江下游及黑龙江以北所设各万户府、女真水达达路及征东元 帅府所辖的女真各部落,即是女真中尚处渔猎或狩猎生活的一部分。这一部分便为后来满洲人之先祖。
金朝灭亡后,迁入内地的汉化女真人与散居东北的部落女真人在文化和血缘上被完全断绝,内地女真人约一百万上下被元朝廷编为汉户,主要居住在河南、山东一带,原有的民族特征早已消失殆尽。(至今山东一带的于姓、廖姓多为金元女真后裔)
明初到明中叶,东北广大地区的女真人被明政府分为建州、 海西、东海(野人)三部。最初,建州女真分布于今牡丹江、绥芬河及长白山一带;海西女真分布于今松花江 流域;东海女真则散居在黑龙江及库页岛一带。明初至明中叶,明政府在女真住地设置卫、所,逐渐增加,后来竟多达384个卫、所,总属朝廷的奴儿干都司名下。卫、所的长官如都督、指挥使、同知、佥事、千户长、百户长等,均以女真各部酋长担任。明廷给予册封印信,要求定期赴京述职朝贡。并先后于广宁、开源、抚顺、清河、□阳、宽甸等处开设马市,进行贸易。此类卫所称为羁縻卫所,故仍受辽东都指挥使司节制。海西女真人亦失哈(张亦信),为明廷内官,在明永乐九年(1411)至宣德八年(1433)的20余年中,屡受朝廷任命出使奴儿干(黑龙江下游地区),并于永乐十一年 (1413)和宣德八年兴建和重建永宁寺于奴儿干都司所在地(黑龙江口附近亨滚河来汇处特林地方古城),两次皆立碑于寺前,前者额题《永宁寺记》,后者额题《重建永宁寺记》,详细记载奴儿干都司及永宁寺建立经过与亦失哈屡次出使情形。碑上刻有汉、女真、蒙古、藏4种文字,题名均由亦失哈领衔居首,以下数十人,有汉、女真、蒙古等多种民族成分,为明朝东北部疆域及女真各部为明朝地方属民的历史见证。
明代女真各部中,建州女真部落元胡里改、斡脱怜二万户的部民,酋长阿哈出、猛哥帖木儿率领下于明初永乐年间来归,皇帝下诏,先后建立三卫(建州卫、建州左卫、建州右卫),设指挥使,统辖其众。海西各卫所后来发展为叶赫、辉发、哈达、乌拉四部。因受东海女真的袭扰,建州、海西二部相继辗转南移,嘉靖年间(1522~1566),建州女真定属于今抚顺以东苏子河一带;海西四部则散处于今开原以 北辉发河流域。建州、海西二部生产力发展较快,农耕技术相对提高,已普遍使用铁器和牛耕,迅速由采集狩猎经济转向农业经济,进入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发展阶段。各部部长称贝勒、贝子,拥有大批奴仆(阿哈),成为奴隶主(额真),而大批走出草原丛林的猎户则开始垦荒,成为务农的平民,称为伊尔根。永宁寺碑、奴儿干设立卫所的记事碑,背面有汉文、女真文的相关记载,为女真文字资料中的珍品。
明万历十一年(1583),女真人的杰出首领、猛哥帖 木儿的六世孙努尔哈赤起兵,统一了建州各部,万历十七年(1589),明廷授予努尔哈赤都督佥事,寻升左都督,后加授龙虎将军。努尔哈赤相继兼并海西四部,征服东海女真,统一了分散在东北地区的女真各部。在统一过程中,努尔哈赤将女真人原有的狩猎生产组织形式“牛录” 加以增定完善, 创建了军政合一的社会组织“八旗”。天命元年(1616)努尔哈赤背叛明朝,自称大汗,沿用业已灭亡的“金”为国号,史称后金。关于后金建国前及后金时期的社会性质,目前史学界各家说法颇有差异,讨论正在深入发展。
天命十一年(1626)努尔哈赤在宁远之役中受炮而死,其第八子皇太极继大汗位,于天聪九年(1635)改八旗“女真”为“满洲”,从此满洲代替女真为族名,而其余八旗之外的女真各部亦各以赫哲、鄂伦春、鄂温克等族名通行至今,女真一名在清代被完全废弃。皇太极于天聪十年(1636)改国号为清,建都沈阳,最后统一全中国,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在清王朝统治过程中,与原来的金朝一样,满语、满文逐渐在旗人中被渐渐遗忘,民族特征亦逐渐消失,与中原各民族融为一体。从太平天国到清王朝灭亡后,满族旗人失去了原有的优越地位,逐渐改族谱、称汉姓。如现在满族中普遍使用的“关姓”和“谈”姓就是原来的“瓜尔佳”和“他他拉”等等。
如今的满语也无人会讲、无人会听,仅存部分生活在俄罗斯的满族后人能够讲上一言片语而已,满族——实际上已经成为汉民族的又一个文化继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