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浊村上下卷百度云:二战时期德国的将军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4/30 00:28:10
谁能介绍一下二战时期德国的著名将军吗?

德国元帅中不乏天才,但是战争考验的是国家的综合实力,地理、经济、政治、资源等条件比战略更重要,战争天平不会单单因为你是天才就倾向你——拿破仑就是最好的例子

  二战期间希特勒共晋升了27位元帅:

  Hermann Wilhelm Goering
  赫尔曼·威廉·戈林
  (1893-1946)
  独一无二的帝国元帅。1893年出生于巴伐利亚的罗森海姆。16岁参加德国陆军,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1915年转入陆军航空兵 部队,成为著名的战斗机驾驶员,到1918年战争结束前,担任战斗机中队长。战后复员,受聘在丹麦和瑞典 当民航驾驶员。1921年与希特勒 相识,次年加入纳粹党,被委任为冲锋队队长。从此与希特勒合谋,为挑起和进行第二次世界大战进行了一系列罪恶勾当。1923年参与希特勒在慕尼黑发动的“啤酒店暴动”,事败受重伤,逃到奥地利 。1927年回国,在纳粹党内恢复领导职务。1928年当选为国会议员。1932年当选为国会议长。1933年1月希特勒上台执政后,戈林出任普鲁士总理兼内政部长、航空部长。作为希特勒最得力的打手,戈林策划制造了德国近代史上骇人听闻的“国会纵 火案”,建立了秘密警察组织 “盖世太保”,在国内取缔共产党,设立集中营,迫害和屠杀了许多民主人士和犹太人。1935年德国正式建立空军,戈林出任空军总司令。1936年负责制定与实施“四年经济计 划”。次年又接任经济部长,将德国经济引上战
  争轨道。戈林于1939年被宣布为希特勒的继承人,曾是纳粹党内的第二号领导人物。他几乎参与了希特勒所有战略决策和作战计划的制定,并指挥德国空军配合地面部队进行了疯狂的作战行动。在吞并奥地利、闪击波兰和法国、轰炸大不列颠 、滥炸苏联等进攻中,都负有直接的战争罪责,并且掠夺了被占领国家的大量财富。戈林因辅佐希特勒发动侵略战争有功,早在1938年便晋升为陆军元帅,1940年又获得德意志第三帝国独一无二的“帝国元帅”称号。1945年4月20日,在苏军兵临柏林 之际,他出逃到巴伐利亚,因企图取代希特勒的地位未能成功而被解除了一切职务。德国战败投降后被盟军逮捕。1946年由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判处绞刑,行刑当天服毒自杀。

  Karl Rudolf Geld von Rundstedt
  卡尔·鲁道夫·格尔德·冯·龙德施泰特
  (1875-1953)
  陆军元帅。1875年出生在阿舍斯莱本一个延续了850年之久的军人世家。1892年毕业于高级军校,被派到驻卡塞尔步兵团任职。1900年升任步兵团中尉副官。1907年军事学院毕业后,任步兵团上尉连长。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初任预备第22师参谋,继任喀尔巴阡山某军首席少校参谋官,大战结束时任西线第15军参谋长。 战后1920年起,历任骑兵第3师参谋长、第2集团军参谋长、骑兵第 2师师长、步兵第 3师师长、第 3军区司令。1932年 10月晋升为步兵上将,任第 1集团军群司令。1933年希特勒掌权后,他作为国防军的代表人物,因大量扩军问题而与希特勒发生分歧。1938年1月,在陆军总司令弗里奇突然被免职时,他立即求见希特勒,为弗里奇说情, 因说情无效而扩大了与希特勒的分歧,故于当年被晋升为大将后便主动辞职退役。1939年8月, 他应召重新服役,任德军南方集团军群司令。同年9月参加侵略波兰的战争, 10月升任东线总司令,不久,调往西线,任“A”集团军群司令。1940年 5月德国闪击西欧时,指挥所部经阿登地区,突破法国的埃纳河防线,向英吉利海峡突击。7月晋升为元帅,10月升任西线德军总司令。1941年 3月,在希特勒部署入侵苏联的会议上,龙德施泰特持反对态度,但在 6月苏德战争爆发时,仍受命担任南方集团军群司令,率部进抵第聂伯河一线,占领了乌克兰首府基辅。11月,他的部队在罗斯托夫受挫,因坚持后撤不准而请求免职,被解除职务。 1942年3月,希特勒复任他为西线总司令兼“D”集团军群司令。1944年 6月,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后,主张在塞纳河和索姆河实施机动防御,与希特勒发生分歧,7月初又被免职。1944年“七·二O”暗杀希特勒事件发生后, 龙德施泰特站在希特勒一边,故于 8月被希特勒任命为特别军事法庭庭长,负责审理这次反抗希特勒的叛乱案件。同年 9月,希特勒再一次起用他为西线德军总司令。1945年 3月,因莱茵河雷马根大桥失守而再一次被撤职。
  战后不久,三退三出的龙德施泰特在他的休养地巴特特尔茨被美军俘获,并引渡给英国,关押在布里金德。1949年在汉堡审判时,英国人释放了他。此后,他在策勒附近一所养老院安度余年。
  1953年2月24日,因心脏病卒于汉诺威,终年78岁。

  Guenter Hans Von Kluge
  贡特尔·汉斯·冯·克卢格
  (1882-1944)
  陆军元帅。曾受训于普鲁士军官学校,1901年开始任野战炮兵第46团营副官(少尉)。1912年毕业于军事学,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在国防军第3军区步兵指挥部任职。希特勒上台后,历任通讯兵总监(少将)、第6军区司令和第6步兵军军长(中将)。1936年晋升炮兵将军,1938年任第6集团军司令。1939年出任第4集团军司令,参加入侵波兰,后升为上将。翌年进攻法国,晋升元帅。1941年参加闪击苏联,曾一度进抵莫斯科城郊。同年12月,在苏军反击下败退,但仍为希特勒信任,委派其任中央集团军群司令。1943年10月受伤后,调回大本营预备军。在此期间,上层的反希特勒密谋分子曾与其联络,但未获其支持。1944年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后,于7月出任西线德军总司令,旋即因七.二零事件受嫌而被解职,返国途中自杀。

  Maximilian von Weichs
  马克西米里安·冯·魏克斯
  (1881-1954)
  陆军元帅。生于德绍。1900年入伍。1913年毕业于慕尼黑军事学院。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1928年起任团长、师长、军长等职。1939年3月参加入侵捷克斯洛伐克,9月参加德波战争,10月任第2集团军司令。1940年5月率部参加法国战局。1941年4月率部参加巴尔干战局。苏德战争爆发后,先后参加明斯克战役、斯摩棱斯克战役、基辅战役和莫斯科会战。1942年6月任魏克斯集群司令,7月任“B”集团军群司令,参加斯大林格勒会战。1943年2月晋元帅。8月任“F”集团军群司令和东南战线总司令,驻守巴尔干。1944年3月率部进驻匈牙利。1945年3月被免职,5月被美军俘获。1947年经审判被免于起诉。次年获释。。

  Erwin von Witzleben
  埃尔温·冯·威茨勒本
  (188l-1944)
  陆军元帅。毕业于普鲁士武备学校。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历任国防军步兵师师长、第三军区(柏林)司令。1938年2月一度被希特勒解职。此后开始参与上层的反希特勒密谋活动。1939年被委派指挥驻防西线的德军第1集团军司令,参加进攻法国,获元帅衔。同年10月任D集团军群司令。1941年任西线德军总司令。翌年调回大本营任总协理官。1944年参与策划七.二零事件,内定政变成功后担任武装部队总司令。失败后被处死。

  Erich von Manstein
  弗里茨·埃里希·冯·曼斯坦因
  (1887-1973)
  陆军元帅。1906年起服役于第3步兵警卫团。1914年军事学院毕业。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国防军中任职。1934年任第三军区(柏林)参谋长。1935年任陆军总参谋部作战部长。翌年升为少将。1938年任第十八师师长,晋升中将。1939年任侵略波兰的南方集团军群参谋长。同年10月调至西线,任A集团军群参谋长。提出以坦克部队穿过阿登高地突击法国北部的大胆作战计划,受到陆军总部保守派的排挤,被调任后备第三十八军军长。其计划后为希特勒赏识,成为德军攻击法国的作战方案,并取得成功。1941年任第五十六坦克军军长,参加闪击苏联,隶属进攻列宁格勒方向的北方集团军群。同年9月升任第十一集团军司令,在南方的克里米亚作战。1942年晋升元帅,调至北方负责指挥围攻列宁格勒。同年11月,当进攻斯大林格勒的德军被围后,受希特勒委派赶赴南方,组建顿河集团军群,企图解救被围德军,未逞。1943年出任南方集团军群司令,在库尔斯克会战中失败。以后节节败退至波兰边界。1944年3月被解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作为战犯曾被英国军事法庭判处18年徒刑。1953年获释,定居联邦德国。著有回亿录《失去的胜利》。

  Walther von Brauchitsch
  沃尔特·冯·勃劳希契
  (1881-1948)
  陆军元帅。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为炮兵上尉,1912年调总参谋部任参谋。1933-1937年历任第一师师长、普鲁士军区司令、第一军军长、第四集团军司令。在施莱歇暗杀事件中被指控收希特勒的捐款。1938年升为上将,任陆军总司令,指挥德军进占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1939-1940年相继指挥进攻波兰、荷兰、比利时和法国诸战役,连连获胜。1940年7月晋升元帅。1941年指挥入侵南斯拉夫、希腊和苏联。由于对苏闪击战失败,于同年12月被希特勒强迫辞职。转入预备役后隐名度日。1945年被英军俘虏。后因心脏病死于汉堡战俘营。

  Ernst von Buseh
  恩斯特·冯·布施
  (1885-1945)
  陆军元帅。1904年毕业于普鲁士武备学校。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1919年起在国防军中任职,历任师长、军长。1939年任第十六集团军司令。布施认为军人就是应该服从。参加侵略波兰、法国和苏联的战争。以作战手段顽强(实际上可以说是残酷)著称。1943年晋升元帅,出任东线中央集团军群司令。1944年7月,因所部在白俄罗斯地区遭围歼而解职。1945年3月,复任西线德军集群司令,防守北海沿岸和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德国投降后被英军俘虏,在战俘营中死于心脏病。

  Wilhelm Keitel
  威廉·凯特尔
  (1882-1946)
  陆军元帅。1901年入伍服役于野战炮兵第46团。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任炮兵连长和师参谋官。战后在国防军内继续任职。希特勒上台后,积极同纳粹党合作。1933年任国防会议工作委员会主席,获少将军衔。1936年任军事部长。勃洛姆堡的参谋长。1936-1937年接连晋升为中将和上将。1938年2月希特勒解除一批持不同意见的高级将领职务后,被委任为新成立的德国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长官(实际上是希特勒的总参谋长)。1940年获元帅衔。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始终是希特勒最亲近的军事顾问和忠顺的助手,深信军人以服从为天职。直接参与策划、制定和实施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军事行动,以及从进攻波兰起到德国战败止的各种战争计划和侵略暴行;颁布一系列残害和屠杀战俘、对占领区实施恐怖统治和掠夺的命令。由于对希特勒忠顺和牵承,在同僚中有"点头驴"的绰号。1945年5月8日代表纳粹德国武装部队,在柏林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战后在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受审,以共同策划或密谋、破坏和平罪、战争罪和违反人道罪而判处绞刑。1946年10月16日执行(至死不悟)。

  Ewald von Kleist
  保罗·路德维希·冯·克莱斯特
  (1881-1954)
  陆军元帅。职业军人,没有明显政治立场。1900年开始服役。1913年军事学院毕业。第-次世界大战时是骑兵。战后在国防军骑兵部队任职。希特勒上台后,提升至军长。1938年被免职,退入预备役。不久又应召入伍,1939年,指挥坦克军,入侵波兰、法国和南斯拉夫,以实施闪电式的突击著称。1941年6月任闪击苏联的第一坦克集群(10月改番号为第一坦克集团军)司令,为德军南路主要突击力量。率先攻打基辅,进占乌克兰,攻取罗斯托夫。同年底在苏军反击下败退。1942年调任进攻高加索方向的A集团军群司令。曾率部进抵高加索山麓。1943年获元帅衔。苏军反攻后再次败退。1944年春,因弃守克里米亚,败于南布格河,并同希特勒发生分歧,被解职并退役。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为盟军所俘。1946年作为战犯,先后移交南斯拉夫和苏联。被判15年徒刑,后死于苏联狱中。

  Fedor von Bock
  费多尔·冯·博克
  (1880-1945)
  陆军元帅。毕业于普鲁士皇家高级军官学校。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升至少校。1929年任第1骑兵师师长(少将),1931年调任第2师师长(中将)兼第2军区司令,1935年任第3集团军司令(上将)后转任第1集团军司令。1938年春任第8集团军司令,率军进占奥地利。同年秋升任第2集团军群司令,率军侵占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区。1939年任入侵波兰的北方集团军群司令。1939年10月调任西线B集团军群司令,在战线北翼攻入荷兰、比利时和法国。同年7月晋升元帅。1941年任进攻苏联的中央集团军群司令,担负明斯克-斯摩棱斯克-莫斯科战略方向的主攻。反对希特勒在占领区进行集体屠杀,但同样不赞成反抗运动。同年12月,在莫斯科会战中失败而被迫辞职。1942年1月重新出任苏德战线南方集团军群司令。同年6月,任新改编的B集团军群司令。同年7月,因反对分兵同时进攻斯大林格勒与高加索两个方向,再次被希特勒解职。死于盟军空袭。

  Wilhelm List
  威廉·利斯特
  (1880-1971)
  陆军元帅。1898年开始服役。1912年毕业于巴伐利亚军事学院。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服役于巴伐利亚第2军。战后历任德累斯顿步兵学校校长、师长和军长。1935年任第4军区司令升步兵将军。对国家社会主义持中立态度。1938年任侵占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区的德军集群司令。1939年指挥新建的第14集团军,参加入侵波兰。次年任第12集团军司令,参加进攻法国,晋升元帅。1941年率军入侵南斯拉夫和希腊,继而任巴尔干占领军司令。1942年6月调往苏德战场,任进攻高加索的A集团军群司令。同年9月,因与希特勒意见分歧被解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被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判处无期徒刑。1952年被美国当局因病释放,定居联邦德国。

  Erwin Rommel
  埃尔温·隆美尔
  (1891-1944)
  陆军元帅。1909年军校毕业后开始服役。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表现出色升至少尉。战后在国防军历任步兵连长、军校战术教官、骑兵营长和军校校长。1938年其《步兵进攻》一书受希特勒赏识,被任命为元首大本营卫队长(上校衔)。1940年调任第7装甲师师长,参加进攻法国。翌年2月受希特勒委派指挥非洲军团。在北非作战中,善于以装甲坦克部队迅速机动,突破对方防线,深入穿插,多次击败英军,被称为"沙漠之狐"。1942年1月晋升上将。同年6月,因攻占英军北非要塞图卜鲁格,晋升元帅。但不久因兵力和后勤补给不足,被迫停止进攻。同年底,在阿拉曼战役中败退。1943年3月被召回国。同年7-11月任驻意大利北部的B集团军群司令。1944年1月出任驻法国北部和比利时的B集团军群司令,负责筹划和准备在法国海岸抵御盟军登陆。战争后期,对国社党持否定态度,不过未有实质上的反抗。在诺曼底登陆战役中,被英国飞机炸伤。后受七.二零事件牵连,被迫服毒自杀。

  Werner von Blomberg
  维尔纳·冯·布隆伯格
  (1878-1946)
  一译"布洛姆贝格"。陆军元帅。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历任预备19师、预备18军、第7军团司令部参谋官。一战后在国防军历任军训处处长、陆军管理局(实即陆军总参谋部)军队办公室主任、第一军区(东普鲁士)司令。曾代表德国出席日内瓦裁军谈判。1933年1月被总统兴登堡委任为希特勒内阁的国防军部(1935年改称军事部)部长。1934年8月兴登堡死后,下令国防军向希特勒宣誓效忠。1935年秋,兼任武装部队总司令。主持纳粹德国早期的扩军工作。1936年获元帅衔。1937年11月,在最高军政秘密会议上,对希特勒提出的具体扩张步骤有所保留。1938年在勃洛姆堡-弗立契事件中被免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作为纳粹德国军队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在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受审期间猝死狱中。

  Walter von Reichenau
  沃尔特·冯·赖歇瑙
  (1884-1942)
  陆军元帅。1903年开始服役。1912年毕业于军事学院。在第一次世界大战里表现突出。战后在国防军供职。1930年任第一军区(东普鲁士)参谋长。支持纳粹党,命令部队"彻底肃清布尔什维克思想、消灭苏维埃国家"。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任国防军部部长办公室主任。1936年获中将衔,任第七军区(巴伐利亚)司令。1938年参加吞并奥地利。1939年指挥第十集团军入侵波兰,晋升上将。翌年调任第六集团军司令,进攻比利时和法国,晋升元帅。1941年率所部闪击苏联,12月升任南方集团军群司令。翌年1月心脏病猝发致死。

  Ferdinand Schorner
  费迪南德·舍尔纳
  (1892-1973)
  陆军元帅。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参军。战后在国防军任职。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期,历任师长、军长,参加入侵波兰、希腊和苏联的战役。由于狂热拥护纳粹制度,战争后期成为希特勒的亲信。1944年2月任陆军总部纳粹党督导部长。同年4月升任苏德战场的南乌克兰集团军群司令,7月调任北方集团军群司令。1945年1月任防守奥得河的中央集团军群司令,4月晋升元帅,在希特勒的政治遗嘱中被任命为陆军总司令。战后作为战犯受苏联军事法庭审判。1955年转往联邦德国,1957年被慕尼黑法院判处4年徒刑(这个可能与其强烈的反布尔什维克思想有关)。

  Georg von Kuechler
  格奥尔格·冯·屈希勒尔
  (1881-1968)
  陆军元帅。1907-1909年服役于翰诺威的骑兵学校。第一次世界大战从炮兵连长升到预备第8师作战科长获一级铁十字勋章,战后曾到波罗的海国家服役。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任第7军区(慕尼黑)参谋长。1933年指挥第3集团军(上将衔),入侵波兰。因反对对平民的屠杀而被解职,后因勃劳希契的要求复职。1940年调任第18集团军司令,入侵荷兰、比利时和法国。同年6月进占巴黎。1941年6月,率所部进攻苏联。翌年1月升任北方集团军群司令,获元帅衔。负责围攻列宁格勒,屡次受挫。1944年1月,在苏军第一次打击下败退,被希特勒解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作为战犯,被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判处20年徒刑。1953年获赦,定居联邦德国。

隆美尔

德国陆军元帅,出生在德国南部海登姆市一个中学校长家庭。 1910年中学毕业后从军,入但泽皇家军官候补学校学习。第一次世界 大战期间任连长,先后获得 3枚十字勋章。一战后,历任德累斯顿步 兵学校战术教员、戈斯拉尔市猎骑兵营营长、波茨坦军事学校教员、 维也纳新城军事学校校长等职,因著有《步兵进攻》一书面引起希特 勒的重视。1938年调任希特勒大本营卫队长,曾陪同希待勒巡视捷克 斯洛伐克。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隆美尔作为德国最高统帅部的指挥官之 一,受到希特勒的器重。
1940年 2月,希特勒任命他为第 7装甲师师 长,并赠给《我的奋斗》一书。5~6月间,在德军闪击西欧的侵略战 争中,隆美尔指挥装甲第 7师冲在最前面,先克比利时,接着是阿拉 斯、索姆,最后直捣法国西海岸,被法国人称之为“魔鬼之师”。
1941年 2月,希特勒又任命隆美尔为“德国非洲军”军长,前往 北非援救一败涂地的意大利军队。他到达北非的黎波里前线后,立即 作了一次侦察飞行,得出了“最好的防御就是进攻”的结论。于是他 便改变“固守防线”的命令,指挥他的装甲部队冒着沙漠风暴勇猛穿 插,全速前进。英军猝不及防,节节败退。德军直逼亚历山大和苏伊 士。隆美尔因此名声大振,赢得了“沙漠之狐”的美名,并被晋升为 元帅。后来,德军主力被牵制在苏德战场,希特勒不肯抽兵援助北非 前线,致使隆美尔不得不停止进攻而在阿莱曼进行防守。1942年 11 月,隆美尔以其仅有的 5万军队和 550辆坦克在阿莱曼地区抗击蒙哥 马利的 19.5万军队和 1029辆坦克,终因寡不敌众而惨遭失败。
1943年 3月,隆美尔奉召回德国大本营。同年 7月,调任驻北意 大利的陆军“B”集团军群司令。1943年 12月至1944年 7月,他率陆 军“B”集团军群在法国组织防御,指挥诺曼底抗登陆战役。随后, 德国发生了行刺希特勒未遂事件,隆美尔受到株连。
1944年 10月 14 日,由于希特勒派人逼迫,他在一辆小轿车中服毒自尽,而对外宣布 的消息,则是“隆美尔陆军元帅在途中中风去世”。

曼施泰因

埃里希·冯·曼施泰因于1887年11月24日出生在柏林的一个军人贵族家庭。1900年入少年军官学校学习6年,其间曾担任德皇侍卫。1906年到第三近卫步兵团当了一名见习军官。1913年,曼施泰因又进入德国陆军大学学习,但一年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他便作为正式军人参加了战争,先后任第二近卫预备团中尉副官、军团部参谋、骑兵师作战科科长等职。战争结束后,他继续留在陆军中任职,担任过各种不同的参谋职务。1934年,曼施泰因升任柏林第三军区司令部参谋长。1936年10月,曼施泰因晋升少将,并担任德国陆军副总参谋长。1938年4月,他调离陆军参谋本部,改任第18步兵师师长,率部参加了对苏台德地区的占领。
1939年夏,曼施泰因担任南方集团军群的中将参谋长,参与策划指挥了入侵波兰的“白色计划”,闪电般地灭亡了波兰。10月,曼施泰因调任新成立的A集团军群参谋长。这时,德军统率部制定了进攻法国的“黄色方案”作战计划,但该计划不慎落入英法手中。为此,曼施泰因提出对该计划的修改建议。他的战略构想是:充分利用集群坦克的攻击力,对具有战略决定性的突破口---阿登森林地带,实施主要突击。希特勒对他的建议备加赞许,在1940年2月24日批准了“曼施泰因计划”。5月10日,“曼施泰因计划”作战开始,德军迅速突破阿登山地,至23日,英法联军40个师被包围在敦克尔克。6月22日,法国投降。曼施泰因由此获得希特勒的赏识,并授予他骑士级铁十字勋章。
1941年2月,曼施泰因调任北方集团军群第56装甲军军长,并晋升为陆军二级上将。苏德战争爆发后,北方集团军群从东普鲁士出发,穿越波罗的海三国,以列宁格勒为目标。下属各装甲军为此展开了进军赛跑,结果曼施泰因的第56装甲军力拨头筹,4天内挺进了320公里,攻占陶格夫匹尔斯。9月12日,曼施泰因被调往南方集团军群,担任第11集团军司令,并被晋升为一级上将。同月,他发起克里米亚战役,并于次年7月攻克塞瓦斯托波尔要塞,征服了整个克里米亚半岛。此役后,曼斯泰因被晋升为陆军元帅。紧接着,他又率第11集团军北上,加入北方集团军群,参加列宁格勒的围城战。11月21日,希特勒将第11集团军司令部升格为顿河集团军群司令部,任命曼施泰因为司令,要他杀开一条血路,打到斯大林格勒,救援陷入苏军重围的第6集团军。12月12日,曼施泰因指挥发动了“冬季风暴”的反攻。至19日,他的部队已突进到离南面包围圈30英里以内。由于希特勒拒绝让第6集团军突围,曼施泰因的救援行动最终告败。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后,顿河集团军群改称南方集团军群。之后,在曼施泰因卓越的指挥下,南方集团军群成功地夺回了卡尔可夫并且稳住了南部战线。他因此获得了橡树级的铁十字勋章。
1943年4月15日,德军拟定了“堡垒”作战计划。计划由中央集团军群及南方集团群军在库尔斯克一带的突出部份实施南北夹击,企图包围并歼灭其中大量苏军。会战开始后,曼施泰因的南方集团军群取得了很好的进展,将苏军沃罗涅日方面军和草原方面军击退了30至40公里,但最终由于第9集团军未能按计划向南挺进和希特勒撤出了党卫装甲军前往意大利,只好改攻为守,苏军也展开了全面反攻。库尔斯克会战后,曼施泰因的部队进入了从苏联的漫长撤退中。
1944年3月30日,希特勒再也无法忍受曼施泰因的直言相谏,在授给他武士级的铁十字勋章后,他被解出军职。1945年4月,曼施泰因被盟军逮捕。1949年8月,曼施泰因作为战犯被审判,被判18年监禁。1952年由于健康原因而提前获释。获释后,他出版了他的回忆录《失去的胜利》、《一个士兵的经历:从1887-1939》。1956年,他成为了联邦德国国防军一个组织的顾问,同战时的西方敌国站在一起共同对付苏联对西欧的威胁。1973年6月10日,86岁的曼施泰因在西德巴伐利亚州去世。英国军事史学家利德尔.哈特是这样评价他的:“曼施泰因元帅已经被证明他是陆军中能力最强的指挥官,他们都希望他能出任陆军总司令。......总而言之,他具有军事天才。”

二战德军之父——冯·西克特

Johannes Friedrich Leopold von Seeckt 约翰内斯·弗里德里希·列奥佩德·冯·西克特(常被称为汉斯·冯·西克特),1866年4月22日生于石勒苏益格Schleswig,1936年12月27日死于柏林。他是“十万陆军”的缔造者,奠定了德国陆军得以重新崛起的基础,当之无愧的二战德军之父。他还在中国帮助蒋介石打赢了“第五次反围剿”,也是德军总参谋部“少说多做”原则的完美样板,同时还是笔者在世界军事史上最敬佩的人之一。

他沉默寡言的天性和谦虚保留的处世方法为他赢得了“斯芬克斯”(狮身人面像)的外号。英国驻德大使曾评论说:“他的头脑比其拘谨的军人外表广阔,他的见识比其严谨整洁的外貌广博”。他是一个普鲁士将军的儿子,1885年起就在亚历山大皇帝近卫掷弹兵团服役。他有文学方面的特长,而且在体育方面曾获得过名为“Abitur”(类似“体育健将”之类)的非同一般的称号。1893年与多萝西·法比安Dorothea Fabian结婚,婚后无子女,但夫妻感情很好。两人一起游历了英国、地中海周边国家,遍访名胜古迹和自己感兴趣的人物。1896年进入参谋学校,之后交替服役于一线和参谋单位,在每一处服务时他的良好声誉都日渐上升。1914年一次大战爆发时,他是驻柏林的第3军参谋长。

西克特所在的军是亚历山大·冯·克鲁克第1集团军的一部分,在德军著名的“史里芬计划”中担任最重要的右翼攻势。随着“马恩河的奇迹”,德军的计划破产,第1集团军被迫回撤。但冯·西克特在Vailly和Soissions等地的战斗中充分表现出了他的个人才能和领导能力。他被认为是高级参谋人员的当然候选人。1915年3月,他担任了在东加里西亚新组建的第11集团军参谋长,上司是奥古斯特·冯·马肯森将军(后来的德军元帅、大十字勋章获得者)。在5月2日开始的大攻势中,第11集团军和奥匈第4集团军一起担任主攻,他们犹如摧枯拉朽一般歼灭了俄国第3集团军,两周之内推进了100英里。第11集团军12天之内抓了140,000俄国俘虏,一个月收复了奥匈要塞普热米什尔,威廉二世皇帝授予了冯·西克特最高军事荣誉奖章Pour le Meritè(又称英勇勋章)。6月底第11集团军夺下伦贝格时俘虏超过了25万,然后8月4日拿下华沙,8月底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要塞。第11集团军一共向前推进了300公里,到9月底完全拔除了波兰突出部,彻底解除俄军对加里西亚的威胁。冯·西克特越级晋升准将,他的上司马肯森获得了元帅军衔。同时他们被调往新成立的“马肯森集团军群”,任务是完成奥匈军队无力达到的目的——消灭塞尔维亚的反抗,打开通往巴尔干和土耳其的通路。德国第11集团军、奥匈第3集团军、保加利亚第1集团军组成的进攻部队在10月6日发起攻击,11月底时所有的塞尔维亚部队要么被歼灭,要么逃到阿尔巴尼亚和希腊。一共抓了150,000俘虏,冯·西克特获得了Pour le Merite上的橡树叶(带橡树叶的英勇勋章)。

“马肯森集团军群”在保加利亚一直待到1916年春季,准备一举消灭协约国在萨洛尼卡的部队,但由于凡尔登的会战消耗了大量德军兵力而被中止。1916年6月,俄军在勃鲁希洛夫Brusilov攻势中大败奥匈军,法金汉Falkenhayn(德军总参谋长)和康拉德Conrad(奥匈军总参谋长)将西克特紧急调往加里西亚担任奥匈第7集团军参谋长,任务是协助制止俄军前进和恢复两军信任关系。这时东部前线德军和奥匈军关系十分紧张,西克特深深体会到这一点。他从来没有得到过他名义上的上司冯·弗朗泽-巴尔丁将军(General v. Pflanzer-Baltin)的尊敬,这位将军“从来不是德国人的朋友”(西克特语),但战后弗朗泽-巴尔丁把它归咎于两军对参谋长这一角色的不同观念,。西克特自己回忆道他当时:“到达、观察,然后下达命令”,似乎他的上司不存在一样。这种关系当然不会长久,西克特很快被任命为新成立的“卡尔大公集团军群”(Army Group Archduke Karl)的参谋长,协助大公指挥整个奥匈俄国战线。西克特与卡尔大公合作得很好,经过血战终于将俄军制止在卡尔巴阡山一线。随即卡尔大公的部队与法金汉的第9集团军(当时由于凡尔登战役的失败,法金汉被免去总参谋长一职,降职担任第9集团军军长)一起参加了罗马尼亚战役,将愚蠢地投入战争的罗马尼亚人狠狠教训了一番。战役的最后阶段,由于86岁的奥匈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在1916年11月去世,卡尔大公继任皇帝,约瑟夫大公Archduke Joseph接过了集团军群的指挥权。1917年西克特担任“约瑟夫大公集团军群”(Army Group Archduke Joseph)的参谋长,这个工作由于德国与奥匈帝国之间日益增长的敌意而显得越来越困难。尽管如此,当西克特最终离任时,约瑟夫大公写道他不能想象出一个比西克特更好的参谋长来。

1917年12月西克特来到了伊斯坦布尔,以少将军衔担任土耳其军队总参谋长。本来德军派出的是利曼·冯·桑德斯Liman v. Sanders将军,但土耳其军队指挥官埃文帕夏Enver Pasha拒绝了这个任命。当时巴勒斯坦前线是最活跃的一个战区,英国将军艾伦比Allenby在西克特到达前一周刚夺得了耶路撒冷,所以桑德斯将军被派往巴勒斯坦战线,设法维持了一个僵持的局面。作为土耳其军队总参谋长,西克特是桑德斯的上司;但从德军在土耳其的军事任务方面来讲,桑德斯级别更高。这两者不可避免的存在冲突,结果是西克特的活动逐渐集中到政治方面,这是他不擅长的。由于在1918年同盟国、协约国双方都对法国战场投入了最大的精力,东地中海战场在上半年显得很平静。但9月中旬情况突变,盟军突破了萨洛尼卡的封锁,艾伦比在巴勒斯坦击溃了桑德斯的土德联军(三心二意的土耳其人一触即溃,让英国人大批俘获。但英军军史中这样记载:“少数德军分遣队纪律严明,在周围满是七零八落的部队、难以辨认的脸孔和一大堆散兵游勇的灾难洪流中,约有两个团的德军保持了他们的凝聚力和战斗精神,像在阅兵场上那样机动自如,停止间射击,再向后方转移。”)。当保加利亚在10月退出战争时,饱受打击的土耳其已经毫无希望了。10月30日土耳其签署停战协定,允许所有的德国人在30天内离开土耳其。西克特在11月4日经黑海到达敖德萨,11月13日回到德国(11月11日德国已经签署了停战协定)。

西克特受到了新的共和国勉强的欢迎,但他清楚地表明了为祖国继续服务的决心。兴登堡Hindenburg让他去柯尼斯堡组织在乌克兰和整个东部前线德军部队的撤离事宜,他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出色的完成了任务,这种表现让他进入参加巴黎和会的德国代表团担任军事代表成为顺理成章的事。1919年7月他担任了战后德军的总参谋长,一年后成为德国国防军总司令。1920年到1926年间他在这个职位上立下了怎么评价都不为高的丰功伟绩。在那个政治动荡、国家一片混乱的时代,他缔造了一支成为国家中流砥柱、被证明为同时代训练最佳、领导能力最强的军队。他制定了重新武装和重振士气的计划,使德军最大的优势——军官团得以保留,使新的战术战法得以酝酿而成。凡尔赛和约规定德军人数不得超过十万,所以西克特制定的标准是:士兵身体良好,有12年以上的服役经验;军官要有25年以上的从伍经验。一旦成为国防军的一分子,要接受某一方面的专门培训,重点是领导才能。他极为重视士兵的个人技能和主观能动性。合约禁止德国拥有军事院校,他就联合团一级的单位建立了一个建在部队上的军事教育体系,每一位列兵都受到成为军士的培训,每一位军士都受到成为军官的培训,每一位军官都受到成为将军的培训。每半年进行一次演习,使专业技能得到精进,职业素养得到提高。没有坦克、高炮,就用纸板、木料仿制,德军也许是唯一用玩具飞机模拟真飞机演练对空射击的军队!单兵在演习中要自称我是某某排,或者代表一个8人机枪组。这一切的一切构成了冯·西克特的“十万陆军”!

引用一些他的话语:

“有国无防是可耻的!”

“任何不平等条约、任何敌人不能从我们身上夺走的东西是坚强的信念。当命运再一次召唤德国人民武装起来时(这一天终将到来!),他将看到勇士而非懦夫紧紧握住忠诚的武器。只要有钢铁般的双手和意志,使用什么武器都无所谓。”

“先进装备能战胜一个个血肉之躯,但无法战胜人类不朽的精神!”

1921年他曾写道:“未来战争取胜之道在于调动人数少但素质甚高的机动部队,其配以飞机,则作战效能更高”。他对速度和机动性的重视是德军闪电战的萌芽。

在6年国防军总司令生涯结束后,他短暂地参加过一些政治活动,写了几本书。1933年到1935年他来到了中国,担任蒋介石的德国军事顾问团团长。在西克特担任团长期间,德国顾问对中国统治集团和蒋介石本人的影响力之大到了异乎寻常的地步。比起中国工农红军的顾问李德,他为蒋介石设计的“围剿”方案显然高明得多(这就是军事素养的差距)。他曾担任委员长委托人,代表蒋介石本人处理军政事务。星期二、五上午十时是国民政府军政部长、军校官员预约登记与西克特会面的时间,由于过时不候,大小官员们提前排队,成为一大景观。他为蒋介石提出的建军三大思想影响了蒋的一生。这三条是:1)军队为统治权之基础;2)军队之威力在于素质之优良;3)军队之作战潜能在于军官团教育之培养。

他于1936年12月27日死于心脏病。相对于一战时的功绩,他作为战后德国国防军的缔造者的地位是使他至今仍享有极高的声誉的主要原因。

德国的三驾马车:坦克之父古德里安、沙漠之狐隆美尔、小施里芬曼施坦因。

Wilhelm Ritter von Leeb
威廉·里特尔·冯·勒布
(1876-1956)
陆军元帅。职业军人。1895年入伍服役于野战炮兵第4团;1898-1901年参加八国联军侵华镇压义和团运动。1903年毕业于巴伐利亚军事学院。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1916年获荻马克斯-约瑟夫骑士勋章(少校衔),被称为"威廉骑士勒布"。战后在国防军历任炮兵团长、军区参谋长。1930年任第七军区(慕尼黑)司令兼第7师师长,晋升中将。希持勒上台后,升任第二集团军司令。1934年升炮兵将军,成为德国战史上著名的防守战略家,反对发动战争,对虐待犹太人的政策极为反感。1938年2月曾被希特勒解职,退役。同年7月重新服役,出任第十二集团军司令,参加进占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区。后调任西线C集团军群司令。1940年参加攻占法国,晋升元帅。翌年调往东线,任闪击苏联的北方集团军群司令,率部沿波罗的海岸向列宁格勒方向进攻。1942年1月,因久攻列宁格勒不下而被解职,转入预备军。1944年退役。翌年被美军逮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作为战犯,在纽伦堡美国军事法庭上被判处3年徒刑,后获释。

Walter Model
瓦尔特·莫德尔
(l891-1945)
陆军元帅。1909年开始服役。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在西线作战。战后继续在国防军任职。1938年晋升少将。1939-1940年历任第4军参谋长和第16集团军参谋长,先后参加入侵波兰和法国。1941年指挥第3坦克师闪击苏联,10月升任第41装甲军军长。翌年升任第九集团军司令。忠于希特勒,敢于直言,以作战勇猛著称。1944年获元帅衔,先后出任东线的北方集团军群司令、北乌克兰集团军群司令和中央集团军群司令,以焦土作战抵抗苏军的战略进攻。同年8月调往西线,任B集团军群司令,组织对盟军的防御。1945年4月,在鲁尔战役溃败后自杀。

Baron von Richthofen
沃尔夫拉姆·冯·里希特霍芬
(1895-1945)
空军元帅。1917年入哈雷航空学校受训,后在其堂兄曼·弗·里希特霍芬(Manfred Freiherr Von Richthofen,1892-1918)指挥的驱逐机大队服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退役求学于翰诺威大学。1923年再次入伍。1929年任驻意大利使馆武官。1933年调入德国航空部,与格莱姆等人共同组建空军。1936年晋升中校,任秃鹰军团参谋长。1938年获少将衔,并任秃鹰军团司令。1939年9月任空军第八军军长,参加侵波、侵法战役和不列颠之战。1940年升为上将。翌年春参加巴尔于之战。1941-1942年参加侵苏战争。1943年2月晋升元帅,6月调任驻意大利第2航空队司令。1944年秋因车祸受伤后辞职。1945年6月21日死于巴特伊什尔。

Robert Ritter von Greim
罗伯特·里特尔·冯·格莱姆
(1892-1945)
空军元帅。国社党员。1912年毕业于军事学院。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驾机击落28架协约国飞机。1924年任中国航空顾问。1927年回国后任飞行教练。1935年重新入伍,任新建空军第一中队中队长。1938年任空军人事局局长。1940年参加不列颠之战。1942年任空军第5军军长。1943-1946年任东线空军司令。曾多次亲自驾机作战。1945年4月底柏林被围时与女飞行员莱契驾机潜入柏林,被希特勒晋升为元帅,并任空军总司令。后逃往邓尼茨司令部,被美军俘获后自杀。

Albert Kesselring
阿尔贝特·凯塞林
(1885-1960)
空军元帅。1904年入炮兵团服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晋升上尉并继续在国防军任职。希特勒上台后,参加组建空军的工作。1936年任空军总参谋长,参与扩建纳粹德国空军。1939年任第一航空队司令,参加侵波战争。1940年任第二航空队司令,参加入侵荷兰、比利时和法国,策划和实施鹿特丹轰炸,参加不列颠之战,并力主轰炸伦敦等城市。同年7月越级晋升元帅。1941年率第二航空队参加闪击苏联,负责支援向莫斯科方向进攻的中路德军。同年底,调任南线(意大利、地中海和北非)德军总司令。支持隆美尔在北非的战事。1943年夏,在意大利组织防御,曾阻遏盟军攻势达一年之久。1944年10月受伤离职。1945年3月出任西线德军总司令。同年5月7日率部向盟军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作为战犯被英国军事法庭判处死刑,后改判无期徒刑。1952年因病获释,定居联邦德国。著有回亿录《戎马终生》等。1960年死于心脏病。

Friedrich Wilhelm Paulus
弗雷德里克•威廉•保卢斯
(1890-1957)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历任德国第10集团军参谋长、德军副总参谋长和第6集团军司令。保卢斯的名字是与斯大林格勒战役联系在一起的。
1890年9月23日,保卢斯生于德国黑森的布赖泰瑙。他的父亲乃是普通的记账人。1909年高中毕业以后,保卢斯投考海军学院,因为没有贵族血统未被录取。于是保卢斯到慕尼黑大学学习法律。1910年加入第3巴登步兵团,次年晋升为少尉,1912年,与21岁的罗马尼亚女贵族埃列娜•罗塞蒂-索利斯库结婚。生有两男一女。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保卢斯历任第3巴登步兵团营副官、第2普鲁士步兵团(1915年)参谋和阿尔卑斯军作战参谋。先后在东线、西线和罗马尼亚参战。1915年晋升为上尉。
尽管凡尔赛条约对战败国德国的军队规模实行限制,但保卢斯仍保留了军职。先任第14步兵团副官,后于1922年在柏林接受参谋训练。1924年至1927年,到驻斯图加特的第5军区任参谋,1928年至1929年任第13步兵团连长。至此,保卢斯业已基本形成自己的军事指挥风格,即从容冷静、深思熟虑、忠于上级,但缺乏果敢和决断。这些风格在以后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得到集中体现。

Erhard Milch
埃哈德·米尔希
(1892-1972)
空军元帅。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在空军服役。战后转入民航部门,先后在容克航空公司和汉莎航空公司任高级职务。1933年纳粹党上台后,出任新设立的航空部国务秘书(即副部长),兼任空军装备主任,为戈林的副手。对发展德国航空工业和建设纳粹空军,起了重大作用。由于权限日增,为戈林所忌,一度削减其职权范围。但得希特勒器重,1938年升为上将。1939年起一度指挥第五航空队。1940年击败法国后,晋升元帅。并未直接参战,主要因为其出色的组织,后勤管理工作而受晋升。1941年起兼任空军总监。曾主持德国空军的军火生产,组织研制V-l和V-2火箭,并一度受命同施佩尔一起掌管整个运输部门。战后作为战犯在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受审,1947年判处无期徒刑。1954年提前获释,定居联邦德国。

Hugo Sperrle
胡戈·斯佩勒
(1885-1953)
空军元帅。1903年服役,后入军事学院受训。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在空军部队服役。战后继续在国防军中任职。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重新转入空军,从事扩军工作。1934年升为空军少将。1936年任秃鹰军团司令武装干涉西班牙,晋升空军上将。1937年出任第3航空队司令。1938年参加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1940年进攻法国,获元帅衔。同年8月起,以法国北部为基地,实施对英国本土的空中攻击。后受命指挥北非地区德国空军,支援非洲军团。1943-1944年在西欧指挥德国空军作战。因西线空军的残败(实际上是戈林造成),1944年8月23日被免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曾在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受审。1948年获释,定居联邦德国。

Erich Raeder
埃利希·雷德尔
(1876-1960)
海军元帅。1894年参加海军。后在基尔海军学院深造。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任巡洋舰长。战后继续在海军任职。1922年获海军少将衔。1928年任海军管理局首脑,统管海军。希特勒上台后,积极从事扩军备战,提倡优先建造巡洋舰和潜艇,但偏重于水面舰艇的作用。1935年正式成为海军总司令。1937年接受纳粹党金质党徽。出席希特勒策划发动战争的历次重要秘密会议。1939年晋升海军元帅。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提出入侵挪威和扩大大西洋海上袭击,并力主占领希腊全境和控制地中海。支持"无限制潜艇战"。在公海上以潜艇和水面舰艇,广泛袭击没有武装的商船,包括中立国船只。1943年1月被解职并退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受审。1946年10月,以共同策划或密谋、破坏和平罪和战争罪判处无期徒刑。1955年因病获释,定居联邦德国。著有《我的生涯》。

Karl Donitz
卡尔·邓尼茨
(189l-1980)
海军元帅。职业军人。1910年入海军当预备军官。1912年在巡洋舰"布勒斯劳"号上任职。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调至潜艇部队,在地中海和大西洋作战,曾被英军俘虏。战后继续在海军服役。历任鱼雷艇长、支队长、海军参谋部首席参谋和巡洋舰长。纳粹党执政后,撕毁《凡尔赛条约》,重建德国潜艇部队。1935年10月被委派指挥新建的"威迪根"潜艇队并组建新的潜艇部队。翌年任潜艇舰队司令,获海军准将衔。鼓吹"无限制潜艇战",主张大量建造中、小型潜艇,迅速发展德国的潜艇部队。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立即开展潜艇战,广泛袭击商船,力图切断盟国的海上交通线。首创并成功地实施多艇集群近距离攻击的"狼群战术",曾给盟国海上运输造成严重威胁。先后升为海军少将(1939年)、海军中将(1940年)和海军上将(1942年)。1943年1月接替雷德尔任海军总司令,同时仍主管潜艇部队。同年晋升海军元帅。战争后期,美、英加强护航,发展反潜兵力和兵器,尤其发挥空中优势的作用,使德国潜艇战趋于失败。1945车4月,在纳粹德国崩溃前夕,被任命为德军北部最高司令官。同年5月1日,按照希特勒的政治遗嘱,继任德国总统和武装部队最高统帅。在德国北部的弗伦斯堡-米尔维克(Flensburg-Murwiek)组成新的德国政府,企图与盟国进行结束战争的谈判(有强烈的反布尔什维克意识)。1945年5月9日通告德国投降。1946年在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以破坏和平罪和战争罪,判处10年徒刑。1956年刑满释放。定居联邦德国。著有《回忆录》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德国海军战略》。

由于大将较多,只简单介绍比较著名、作用比较大的:

陆军大将:古德里安(1888-1954)1940年7月19日授大将衔,曾任第2装甲集团军司令、装甲兵总监、陆军代参谋总长

陆军大将:多尔曼(1882-1944)1940年7月19日授大将衔,曾任第7集团军司令

陆军大将:狄特尔(1890-1944)1942年6月1日授大将衔,第20山地集团军司令

党卫军大将:迪特里希(1892-1966)1944年10月授党卫军大将衔,曾任SS第1装甲师师长、SS第1装甲军军长、SS第6装甲集团军司令

陆军大将:劳斯(1889-1956)1944年8月15日授大将衔,曾任第1装甲集团军司令、第3装甲集团军司令

陆军大将:莱因哈特(1887-1963)1942年1月1日授大将衔,曾任第3装甲集团军司令、中央集团军群总司令

陆军大将:伦杜里克(1887-1971)1944年4月1日授大将衔,曾任第20山地集团军司令、库尔兰集团军群司令、北方集团军群司令、南方集团军群司令

陆军大将:鲁奥夫(1883-1967)1942年4月1日授大将衔,曾任第17集团军司令、第4装甲集团军司令

陆军大将:林德曼(1884-1963)1942年7月3日授大将衔,曾任第18集团军司令、北方集团军群司令

陆军大将:魏斯(1890-1967)1944年1月30日授大将衔,曾任第9集团军司令、北方集团军群司令

陆军大将:贝克(1880-1944)
1938年10月31日授大将衔,曾任陆军参谋总长

陆军大将:勃拉克维茨(1883-1948)1939年10月1日授大将衔,曾任波兰德军司令、G集团军群司令

陆军大将:冯-麦肯森(1889-1969)1943年6月6日授大将衔,曾任第1装甲集团军司令、第14集团军司令

陆军大将:斯特劳斯(1879-1973)1940年7月19日授大将衔,第9集团军司令,东岸总司令

陆军大将:斯特莱克(1884-1973)1943年1月31日授大将衔,第11军军长

陆军大将:蔡茨勒(1895-1963)1944年1月30日授大将衔,曾任陆军参谋总长

陆军大将:耶尼克(1890-1960)1944年1月30日授大将衔,曾任第17集团军司令

陆军大将:约德尔(1890-1946)1944年1月30日授大将衔,最高统帅部作战厅厅长

陆军大将:冯-萨尔姆特(1888-1962)1943年1月1日授大将衔,第15集团军司令

陆军大将:冯-舒伯特(1883-1941)1940年7月19日授大将衔,曾任罗马尼亚德军总司令、第11集团军司令

陆军大将:冯-阿尼姆(1889-1962)1942年12月3日授大将衔,曾任第5装甲军军长、突尼斯集团军群司令

陆军大将:冯-法尔肯豪斯特(1885-1968)1940年7月19日授大将衔,曾任第21集团军(挪威)司令、拉普兰集团军司令

陆军大将:冯-弗里契(1880-1939)1936年4月1日授大将衔,曾任陆军总司令

陆军大将:弗洛姆(1888-1945)1940年7月19日授大将衔,国民自卫军司令

陆军大将:弗雷斯纳(1892-1971)1944年7月1日授陆军大将衔,曾任北方集团军群司令、南乌克兰集团军群司令

陆军大将:哈普(1887-1968)1944年4月1日授陆军大将衔,曾任第4装甲集团军司令、A集团军群司令、北乌克兰集团军群司令

陆军大将:海斯(1881-1943)1940年7月19日授陆军大将衔,曾任第15集团军司令、第17集团军司令、C集团军群参谋总长

党卫军大将:豪塞尔(1880-1972)1944年7月授党卫军大将衔,曾任SS第2装甲师师长、SS第1装甲军军长、B集团军群司令、G集团军群司令

陆军大将:海因里茨(1886-1971)1943年1月1日授陆军大将衔,第1装甲集团军司令、威斯图拉集团军群司令

陆军大将:哈尔德(1884-1972)1940年7月19日授陆军大将衔,曾任陆军参谋总长

陆军大将:霍普纳(1886-1944)1940年7月19日授大将衔,曾任第4装甲集团军司令

陆军大将:霍特(1885-1971)1940年7月19日授大将衔,曾任第3装甲集群、第4装甲集团军司令

陆军大将:胡比(1890-1944)1944年4月20日授大将衔,曾任第14装甲军军长、第1装甲集团军司令

空军大将:斯图登特(1890-1978)1944年7月13日授大将衔,曾任第11航空军司令、H集团军群司令

空军大将:乌德特(1896-1941)1940年7月19日授大将衔,空军技术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