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城天气预报:中国与外国进行的国际科技或文化交流有哪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4/29 05:32:00
中国与外国进行的国际科技或文化交流有哪些
说清楚项目,交流时间,交流地点,交流内容

航天国际合作得益于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早在1977年9月,中国航天技术代表团率先走出国门,对法国空间技术进行了考察。紧接着1978年8月和11月,中国航天代表团先后访问了日本和美国国家航天局。从此长期与外界隔绝的局面终于打破了,中国航天迎来了开放的春天。
  1985年10月,中国政府向全世界宣布: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投放国际市场,为国际社会提供商业发射服务。1987年和1988年中国利用自己研制的返回式卫星,分别为法国的马特拉公司和德国宇航公司提供了微重力试验搭载服务。1990年和1992年分别搭载发射了巴基斯坦和瑞典的卫星。这是中国改革开放使中国航天取得的成果。
  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中国航天同世界上众多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与有关政府和部门签订了18项协议和备忘录,开办了40多家中外合资企业,从国外引进、建成了30多条民用产品生产线,我们的几十大类、数百种机电产品销往世界各国,航天对外合作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果。

  广泛开展国际空间合作
  改革开放后的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航天与欧洲就开始了交往交流,欧洲是我国航天较早的合作对象,到90年代初,经过十多年的深入了解和交往,双方建立了良好的信任关系。自从1985年中国政府宣布长征运载火箭进入国际市场以后,中美在航天领域的合作陆续开展起来,到20世纪90年代初,双方的合作已显示出成效。1995年11月,加拿大航天局领导人德塞率团访华,与中国国家航天局签署了《关于在空间科学技术领域的合作谅解备忘录》,1996年6月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与加拿大宇航公司成立了合资公司。从此,中加空间合作翻开了新的一页。我国十分重视亚太地区的空间合作,20世纪90年代初与巴基斯坦、印度等国就签订了空间领域的合作协议。1992年12月在北京召开了亚太地区空间技术与应用多边合作研讨会,来自亚太地区十多个国家的代表出席了会议,本次会议提出了筹建亚太空间合作组织的建议。1994年,亚太多边空间合作第一届大会在泰国曼谷召开,大会确定建立亚太空间多边合作组织筹委会秘书处,秘书处设在中国北京,并确定由中国担任协调员。

  积极参加国际空间组织和会议
  1993年10月和1994年10月,中国国家航天局局长兼中国宇航学会理事长刘纪原率团分别出席了在奥地利和以色列举行的第44届和第45届国际宇航联大会, 1995年10月国家航天局副局长白拜尔率团出席了在挪威举行的第46届国际宇航联大会。
  1996年10月,来自世界各地3000多名宇航届的领导、专家、学者,参加了在中国北京举行的第47届国际宇航联大会和空间局论坛会,江泽民主席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为中国航天的对外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国际合作成果更加辉煌
  1998年4月,我国对航天科技行业管理体制做了较大调整,政府授予国家航天局代表政府履行其对航天的管理职能,这给我国航天科技的发展,给航天的国际合作带来了新的机遇。1998年以来的5年,又分别与欧洲空间局、俄罗斯等国签署了20多项政府和部门间的合作协议、备忘录;分别与美国、俄罗斯、法国、德国、巴西等40多个国家召开了政府间空间合作联委会以及不同形式的磋商会、研讨会达30余次;中国发表了世人瞩目的《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栾恩杰局长率中国政府代表团出席联合国第三次外空委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中国航天科技成就展在联合国维也纳会议中心隆重展出;世界空间周活动连续三年在中国举办;亚太空间合作第六届大会在北京胜利召开;中巴联合研制的资源卫星成功发射;中、法、德合作研制的鑫诺卫星成功运行;中欧合作双星计划已开始进入工程研制阶段;亚太七国合作研制的多任务小卫星已完成初步设计;中俄、中乌合作已有了实质性进展。这5年是中国航天国际合作稳步前进并走向辉煌的五年,是取得丰硕成果的五年,它为加快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作者为国家航天局外事司司长)

航天国际合作得益于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早在1977年9月,中国航天技术代表团率先走出国门,对法国空间技术进行了考察。紧接着1978年8月和11月,中国航天代表团先后访问了日本和美国国家航天局。从此长期与外界隔绝的局面终于打破了,中国航天迎来了开放的春天。
1985年10月,中国政府向全世界宣布: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投放国际市场,为国际社会提供商业发射服务。1987年和1988年中国利用自己研制的返回式卫星,分别为法国的马特拉公司和德国宇航公司提供了微重力试验搭载服务。1990年和1992年分别搭载发射了巴基斯坦和瑞典的卫星。这是中国改革开放使中国航天取得的成果。
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中国航天同世界上众多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与有关政府和部门签订了18项协议和备忘录,开办了40多家中外合资企业,从国外引进、建成了30多条民用产品生产线,我们的几十大类、数百种机电产品销往世界各国,航天对外合作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果。

广泛开展国际空间合作
改革开放后的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航天与欧洲就开始了交往交流,欧洲是我国航天较早的合作对象,到90年代初,经过十多年的深入了解和交往,双方建立了良好的信任关系。自从1985年中国政府宣布长征运载火箭进入国际市场以后,中美在航天领域的合作陆续开展起来,到20世纪90年代初,双方的合作已显示出成效。1995年11月,加拿大航天局领导人德塞率团访华,与中国国家航天局签署了《关于在空间科学技术领域的合作谅解备忘录》,1996年6月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与加拿大宇航公司成立了合资公司。从此,中加空间合作翻开了新的一页。我国十分重视亚太地区的空间合作,20世纪90年代初与巴基斯坦、印度等国就签订了空间领域的合作协议。1992年12月在北京召开了亚太地区空间技术与应用多边合作研讨会,来自亚太地区十多个国家的代表出席了会议,本次会议提出了筹建亚太空间合作组织的建议。1994年,亚太多边空间合作第一届大会在泰国曼谷召开,大会确定建立亚太空间多边合作组织筹委会秘书处,秘书处设在中国北京,并确定由中国担任协调员。

积极参加国际空间组织和会议
1993年10月和1994年10月,中国国家航天局局长兼中国宇航学会理事长刘纪原率团分别出席了在奥地利和以色列举行的第44届和第45届国际宇航联大会, 1995年10月国家航天局副局长白拜尔率团出席了在挪威举行的第46届国际宇航联大会。
1996年10月,来自世界各地3000多名宇航届的领导、专家、学者,参加了在中国北京举行的第47届国际宇航联大会和空间局论坛会,江泽民主席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为中国航天的对外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国际合作成果更加辉煌
1998年4月,我国对航天科技行业管理体制做了较大调整,政府授予国家航天局代表政府履行其对航天的管理职能,这给我国航天科技的发展,给航天的国际合作带来了新的机遇。1998年以来的5年,又分别与欧洲空间局、俄罗斯等国签署了20多项政府和部门间的合作协议、备忘录;分别与美国、俄罗斯、法国、德国、巴西等40多个国家召开了政府间空间合作联委会以及不同形式的磋商会、研讨会达30余次;中国发表了世人瞩目的《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栾恩杰局长率中国政府代表团出席联合国第三次外空委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中国航天科技成就展在联合国维也纳会议中心隆重展出;世界空间周活动连续三年在中国举办;亚太空间合作第六届大会在北京胜利召开;中巴联合研制的资源卫星成功发射;中、法、德合作研制的鑫诺卫星成功运行;中欧合作双星计划已开始进入工程研制阶段;亚太七国合作研制的多任务小卫星已完成初步设计;中俄、中乌合作已有了实质性进展。这5年是中国航天国际合作稳步前进并走向辉煌的五年,是取得丰硕成果的五年,它为加快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