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狗的拼音怎么写的:辛弃疾的生平资料,详细一些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4/29 07:33:53

辛弃疾(1140~1207)

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居士。与苏轼齐名,并称苏辛。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前13年,山东一带即已为金兵侵占。绍兴三十一年(1161)率两千民众参加北方抗金义军,次年奉表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史。一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曾进奏《美芹十论》,分析敌我形势,提出强兵复国的具体规划;又上宰相《九议》,进一步阐发《十论》的思想;都未得到采纳和施行。在各地任上他认真革除积弊,积极整军备战,又累遭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职处分,曾在江西上饶一带长期闲居。光复故国的大志雄才得不到施展,一腔忠愤发而为词,由此造就了南宋词坛一代大家。

今存词629首,数量为宋人词之冠。词作题材广泛,风格多样,而以慷慨悲壮的爱国词为其主调。这类词中历来为人传诵之作有(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写闲适生活的词数量最大,这类词往往于闲适中流露出莫可奈何的情绪,其精神仍与其爱国词一脉相通。如(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水调歌头)《盟鸥》等许多词中都带有这种情绪。一部分写农村生活的词清新淳朴,语言浅近,如(清平乐)《村居》、(鹧鸪天)《戏题村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浣溪沙)《常山道中即事》等都是生动的农村风情画。辛词中也有写爱情的词,如(清平乐)“春宵睡重”就写得缠绵婉转,颇能动人。辛弃疾诗今存133首,内容和风格大体上亦如其词。辛弃疾文今存17篇,多为奏议启札等应用文字,颇能见出辛弃疾的见解和谋略。

辛弃疾词在宋代即已有多种版本,主要为4卷本和12卷本两种。4卷本名《稼轩词》,分为甲乙丙丁4集,宋刻本已不存,今有汲古阁影宋钞本及《唐宋名贤百家词》本。12卷本名《稼轩长短句》,宋刻本已无传,今传本通行者有四印斋刻本。1962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出版今人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1975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点校本《稼轩长短句》。

另一介绍
辛弃疾

辛弃疾有许多与陆游相似之处:他始终把洗雪国耻、收复失地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并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写出了时代的期望和失望、民族的热情与愤慨。但辛弃疾也有许多与陆游不同的地方:他作为一个具有实干才能的政治家,曾经获得相当高的地位,他对抗金事业的追求,不像陆游那样主要出于一腔热情;作为一个英雄豪杰式的人物,他的个性要比陆游来得强烈,他的思想也不像陆游那样“纯正”;他的理想,不仅反映了民族的共同心愿,而且反映了一个英雄之士渴望在历史大舞台上自我完成的志向;因此,在文学创作方面,他不像陆游喜欢写作诗歌尤其是格式严整的七律,而是把全部精力投入词这一更宜于表达激荡多变的情绪的体裁。他的词集《稼轩长短句》,保存了词作六百多首。

一、辛弃疾的生平与创作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他比陆游小十五岁,出生时北方久已沦陷于女真人之手。他的祖父辛赞虽在金国任职,却一直希望有机会“投衅而起,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并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美芹十论》),同时,辛弃疾也不断亲眼目睹汉人在女真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而另一方面,正由于辛弃疾是在金人统治下的北方长大的,他也较少受到使人一味循规蹈矩的传统文化教育,在他身上,有一种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
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在其后方的汉族人民由于不堪金人严苛的压榨,奋起反抗。二十二岁的辛弃疾也聚集了二千人,参加由耿京领导的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军,并担任掌书记。当金人内部矛盾爆发,完颜亮在前线为部下所杀,金军向北撤退时,辛弃疾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奉命南下与南宋朝廷联络。在他完成使命归来的途中,听到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义军溃散的消息,便率领五十多人袭击敌营,把叛徒擒拿带回建康,交给南宋朝廷处决。辛弃疾惊人的勇敢和果断,使他名重一时,“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洪迈《稼轩记》)。宋高宗便任命他为江阴签判,从此开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这时他才二十三岁。
辛弃疾初来南方,对朝廷的怯懦和畏缩并不了解,加上宋高宗赵构曾赞许过他的英勇行为,不久后即位的宋孝宗也一度表现出想要恢复失地、报仇雪耻的锐气,所以在他南宋任职的前一时期中,曾热情洋溢地写了不少有关抗金北伐的建议,像著名的《美芹十论》、《九议》等。尽管这些建议书在当时深受人们称赞,广为传诵,但已经不愿意再打仗的朝廷却反映冷淡,只是对辛弃疾在建议书中所表现出的实际才干很感兴趣,于是先后把他派到江西、湖北、湖南等地担任转运使、安抚使一类重要的地方官职,去治理荒政、整顿治安。这显然与辛弃疾的理想大相径庭,虽然他干得很出色,但由于深感岁月流驰、人生短暂而壮志难酬,内心却越来越感到压抑和痛苦。
然而现实对辛弃疾是严酷的。他虽有出色的才干,他的豪迈倔强的性格和执着北伐的热情,却使他难以在畏缩而圆滑、又嫉贤妒能的官场上立足。他也意识到自己“刚拙自信,年来不为众人所容”(《论盗贼札子》),所以早已做好了归隐的准备,并在江西上饶的带湖畔修建了园榭,以便离职后定居。果然,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四十二岁时,因受到弹劾而被免职,归居上饶。此后二十年间,他除了有两年一度出任福建提点刑狱和安抚使外,大部分时间都在乡闲居。
辛弃疾一向很羡慕啸傲山林的隐逸高人,闲居乡野同他的人生观并非没有契合之处;而且,由于过去的地位,他的生活也尽可以过得颇为奢华。但是,作为一个热血男儿、一个风云人物,在正是大有作为的壮年被迫离开政治舞台,这又使他难以忍受。所以,他常常一面尽情赏玩着山水田园风光和其中的恬静之趣,一面心灵深处又不停地涌起波澜,时而为一生的理想所激动,时而因现实的无情而愤怒和灰心,时而又强自宽慰,作旷达之想,在这种感情起伏中度过了后半生。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破阵子》),“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鹧鸪天》),在这些词句中,埋藏了他深深的感慨。宁宗嘉泰三年(1203),主张北伐的韩侂胄起用主战派人士,已六十四岁的辛弃疾被任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年迈的词人精神为之一振。第二年,他晋见宋宁宗,激昂慷慨地说了一番金国“必乱必亡”(《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并亲自到前线镇江任职。
但他又一次受到了沉重打击,在一些谏官的攻击下被迫离职,于开禧元年(1205)重回故宅闲居。虽然后两年都曾被召任职,无奈年老多病,身体衰弱,终于在开禧三年秋天溘然长逝。
虽然,自中原失陷以来,表现对于民族耻辱的悲愤,抒发报国热情,已经成为文学的中心主题,辛弃疾的词在其中仍然有一种卓尔不群的光彩。这不仅因为辛弃疾生长于被异族蹂躏的北方,恢复故土的愿望比一般士大夫更为强烈,而且因为他在主动承担民族使命的同时,也在积极地寻求个人生命的辉煌,在他的词中表现出不可抑制的英雄主义精神。
在抒发报国之志时,辛弃疾的词常常显示出军人的勇毅和豪迈自信的情调,像“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水调歌头》),“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满江红》),“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贺新郎》)
等等,无不豪情飞扬,气冲斗牛。对那些与自己一样勇于报国的志士,他由衷地加以赞美,与之同声相应,彼此勉励,如《水龙吟·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的慷慨热情,全然不同于一般俗滥的祝寿词:
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依旧。夷甫诸人,神州沉陆,几曾回首?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况有文章山斗,对桐阴满庭清昼。当年堕地,而今试看,风云奔走。
绿野风烟,平泉草木,东山歌酒。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
而对于庸俗圆滑、面对民族危亡无所作为的官僚,辛弃疾有一种出于本能的厌恶,在《千年调》中他勾勒了这类人物的丑态:“卮酒向人时,和气先倾倒。最要然然可可,万事称好。”
然而正是这样的人充斥官场,把持权位,引导着一条苟且偷安的道路。他愤慨地写道:“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李蔡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卜算子》)
当辛弃疾带领不多的人马冲过战场烽火来到南方时,怀着满腔热血,渴望一展宏图,却不料从此陷落在碌碌无为的境地,这使他感到难以忍受的苦闷和悲愤。在他南归的第十二年重游当年南归的首站建康时,他写下了著名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这是对山河破碎的悲哀,对壮志成空的悲哀;岁月无情地流去,因这种悲哀更显得怵目惊心。然而即使词人在写他的孤独和悲哀,写他的痛苦和眼泪,我们仍然看到他以英雄自许、绝不甘沉没的心灵。而直到他晚年出任镇江知府时,所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仍是一面浩叹“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一面追忆自己青年时代的战斗生涯,表示出不甘衰老、犹有可为的壮烈情怀: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种永远不能在平庸中度过人生的英雄本色,伴随了辛弃疾的一生,也始终闪耀在他的词中。它奏响了宋词的最强音。
另一方面,无可奈何的处境和同样无可奈何的心境,使辛弃疾和陆游一样,不得不在乡居生活中寻求排遣苦闷的途径。他是受老庄思想影响很深的,曾自述“案上数编书,非庄即老”(《感皇恩》)。老庄哲学让他暂时忘怀世间的烦恼,贴近自然与日常生活,感受并在词中表现“一壑一丘”中所蕴涵的哲理与美感。而由于个性和审美趣味的不同,他的这一类词作不像陆游诗那样偏向于古朴淡雅,而是清新秀丽、活泼灵动。如《清平乐》写农家生活的情调: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西江月·遣兴》写自己放旷的生活: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功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但这类词作,并不意味着辛弃疾悲愤的心境随着年岁的增长与生活的闲适而谈化。这只是一时的忘情,也是悲愤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只要读一下著名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就可以知道了: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正是因为他经历了许多世事沧桑,积蓄了太多太深的苦闷,深知人生的无奈,才“欲说还休”。他只能在恬静的田园乡村中为自己的感情寻找寄寓,抚慰饱受创伤的心灵,这是一个英雄人物在一个平庸苟且的社会中的不得已的选择。理解这一点,才能明白辛弃疾写这一类词时真正的心态。

二、辛词的艺术创造

宋词在苏轼手中开创出一种豪放阔大、高旷开朗的风格,却一直没有得到强有力的继承发展。直至南渡之初张元干、张孝祥、叶梦得、朱敦儒等人以抗金雪耻为主题的词,才较多继承了苏轼的词风,起到一种承前启后的作用。但他们的这一类词作,主要是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为内心激情所支配的结果,而没有成为有意识的艺术追求,也没有更大幅度地向其他题材拓展,所以成就不是很高。到辛弃疾出现在词坛上,他不仅沿续了苏词的方向,写出许多具有雄放阔大的气势的作品,而且以其蔑视一切陈规的豪杰气概,和丰富的学养、过人的才华,在词的领域中进行极富于个人特色的创造,在推进苏词风格的同时也突破了苏词的范围,开拓了词的更为广阔的天地。
辛词和苏词都是以境界阔大、感情豪爽开朗著称的,但不同的是:苏轼常以旷达的胸襟与超越的时空观来体验人生,常表现出哲理式的感悟,并以这种参透人生的感悟使情感从冲动归于深沉的平静,而辛弃疾总是以炽热的感情与崇高的理想来拥抱人生,更多地表现出英雄的豪情与英雄的悲愤。因此,主观情感的浓烈、主观理念的执着,构成了辛词的一大特色。在他的词中,如“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 (《贺新郎》),“夜半狂歌悲风起,听铮铮、阵马檐间铁。南共北,正分裂”(《贺新郎》),乃至“恨之极,恨极销磨不得。苌弘事、人道后来,其血三年化为碧”(《兰陵王》),都是激愤不能自已的悲怨心声,如“天风海雨”,以极强烈的力度震撼着读者的心灵。辛弃疾也信奉老庄,在词中作旷达语,但他并不能把冲动的感情由此化为平静,而是从低沉甚至绝望的方向上宣泄内心的悲愤,如“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水龙吟》), “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贺新郎》),“身世酒杯中,万事皆空。古来三五个英雄,雨打风吹何处是,汉殿秦宫”(《浪淘沙》),这些表面看来似旷达又似颓废的句子,却更使人感受到他心中极高期望破灭成为绝望时无法销磨的痛苦。
而他的英雄的豪壮与绝望交织纽结,大起大落,反差强烈,更形成瀑布般的冲击力量。如《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从开头起,一路写想象中练兵、杀敌的场景与气氛,痛快淋漓,雄壮无比。但在“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之后,突然接上末句“可怜白发生”,点出那一切都是徒然的梦想,事实是白发无情,壮志成空,犹如一瓢冰水泼在猛火上,令人不由得惊栗震动。
在意象的使用上,辛弃疾也自有特点。他一般很少采用传统词作中常见的兰柳花草及红粉佳人为点缀;与所要表达的悲凉雄壮的情感基调相吻合,在他的笔下所描绘的自然景物,多有一种奔腾耸峙、不可一世的气派。如“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水龙吟》),“谁信天峰飞堕地,傍湖千丈开青壁”(《满江红》);他所采摭的历史人物,也多属于奇伟英豪、宕放不羁,或慷慨悲凉的类型,如“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的李广(《八声甘州》),“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刘裕(《永遇乐》),“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的孙权(《南乡子》)等等。这种自然和历史素材的选用,都与词中的感情力量成为恰好的配合,令人为之感奋。
所以,同属于豪放雄阔的风格,苏轼词较偏于潇洒疏朗、旷达超迈,而辛词则给人以慷慨悲歌、激情飞扬之感。
不过,以上只是指辛弃疾词中主流部分的艺术风格而言。
辛弃疾在词史上的一个重大贡献,就在于内容的扩大,题材的拓宽。他现存的六百多首词作,写政治,写哲理,写朋友之情、恋人之情,写田园风光、民俗人情,写日常生活、读书感受,可以说,凡当时能写入其他任何文学样式的东西,他都写入词中,范围比苏词还要广泛得多。而随着内容、题材的变化和感情基调的变化,辛词的艺术风格也有各种变化。虽说他的词主要以雄伟奔放、富有力度为长,但写起传统的婉媚风格的词,却也十分得心应手。如著名的《摸鱼儿·淳熙己亥……》,上阕写惜春,下阕写宫怨,借一个女子的口吻,把一种落寞怅惘的心情一层层地写得十分曲折委婉、回肠荡气,用笔极为细腻。他的许多描述乡村风光和农人生活的作品,又是那样朴素清丽、生机盎然。如《鹧鸪天》的下阕: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以及《西江月》的下阕:“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于简朴中见爽利老到,是一般人很难达到的境界。所以刘克庄《辛稼轩集序》说:“公所作,大声鞺鞳,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以来所无。其秾纤绵密者,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这是比较全面也比较公允的评价。
辛弃疾和苏轼在词的语言技巧上都是有力的开拓者。前人说苏轼是以诗为词,辛弃疾是以文为词,这当然有些简单化,但确实也指出:到了辛弃疾手中,词的语言更加自由解放,变化无端,不复有规矩存在。在辛词中,有非常通俗稚拙的民间语言,如“些底事,误人那。不成真个不思家”(《鹧鸪天》),“近来愁似天来大,谁解相怜?谁解相怜,又把愁来做个天”(《丑奴儿》),也有夹杂许多虚词语助的文言句式,如“不知云者为雨,雨者云乎”(《汉宫春》),“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贺新郎》);有语气活跃的对话、自问自答乃至呼喝,如“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南乡子》),“杯,汝来前!”(《沁园春》)也有相当严整的对句,如“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破阵子》)
……。概括起来说,辛词在语言技巧方面的一大特色,是形式松散,语义流动连贯,句子往往写得比较长。文人词较多使用的以密集的意象拼合成句、跳跃地连接句子构成整体意境的方式,在辛词中完全被打破了。但并不是说,辛弃疾的所谓“以文为词”不再有音乐性的节奏。在大量使用散文句式、注意保持生动的语气的同时,他仍然能够用各种手段造成变化的节奏。如《水龙吟》中“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意义联贯而下,在词中是很长的句子,但却是顿挫鲜明,铿锵有力,决不是把一段文章套在词的形式中而已。
辛词在语言技巧方面的又一大特色,是广泛地引用经、史、子各种典籍和前人诗词中的语汇、成句和历史典故,融化或镶嵌在自己的词里。这本来很容易造成生硬艰涩的毛病,但是以辛弃疾的才力,却大多能够运用得恰到好处、浑成自然,或是别有妙趣,正如清人刘熙载《艺概》所说:“任古书中理语、廋语,一经运用,便得风流”。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篇为例,百余字的篇幅,叙及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廉颇五个历史人物的事迹,而与作者所要表达的主观情感、意念丝丝入扣;不仅内涵极为丰厚,而且语气飞动,神情毕露,实在是不容易的事情。
当然,辛弃疾的词时常也有过分散文化、议论太多,以及所谓“掉书袋”即用典用古语太多的毛病,但不管怎么说,他确实把词大大地改造了;他的词不仅是 “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而且是任何“意”和“事”都能表达得很自由很充分。这样,词的创作才完全摆脱了羁绊,进入了自由的境界。

词固有豪放、婉约之分,然能建立豪放派高远、清新、豪迈、奔放等词风者,其唯北宋苏轼;而能加以发扬光大,则宜归功於辛弃疾。

辛弃疾,自幼安,号稼轩,济南人。他是南宋最杰出的爱国词人。著有【稼轩词】(一名【稼轩长短句】)总计六百多首。

辛弃疾是出生在沦陷区的。辛弃疾出生时,他的家乡山东历城就已经沦陷了,而辛弃疾为什麼那样的忠义奋发,因为他是生长在一个忠义奋发的家庭之中,他的祖父辛赞,在辛弃疾童年之时,就常带著一群儿童去游览,指划山河,培养他们的国家民族思想。所以辛弃疾的忠义天性是跟著他的生命一起成长的。所以说,稼轩词反映了南宋整个一代热爱祖国人们的共同心声。

他一生写了六百多首歌词,从不同角度广泛反映自己的时代。当然,其中也有部份描写个人狭小生活情趣的作品。稼轩词的内容大致可分为四大类,即爱国词,乡村词,闲放词,爱情词。

四类中爱国词的比重较大,爱情词分量最少。爱国词和乡村词算是稼轩词中的两项重要成就。是故,未来我们将针对辛词此两样成就,分别叙述之。

自从出现辛词这座豪放的爱国词的高峰,随著反映时代危机的需要,在辛词的影响下,豪放词的佳作大量涌现,在词的发展史上取得了和婉约词双峰并峙的地位。由南宋后期直到亡国,多少词人哀旷愤世的作品,无不继承辛词的爱国传统和豪放风格。所以,从南宋以后,元明清直到当代,不少文学家继承了辛词的豪放传统,在词坛中留下长远的影响。
-----------------------------------------------------------------------------------------------------
辛弃疾

辛弃疾(西元一一四○~一二○七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杰出的词人,也是一个堪称「文武全才」的豪杰之士。他是宋代的一个文能治国,武可杀敌的干才!只可惜生在朝野萎靡泄沓的南宋时代,雄心无由实现,徒有藉倚声以抒发发愤慨愁恨!

两宋时代(西元九六○~一二七九年)始终是一个国防力量极其薄弱,外患频仍,对敌忍辱求和,终至亡於外患的衰弱时代!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所承继的是一个由唐末沿袭而成的藩镇割据的政局。在这种政局下面,是基本的现象是国擅於将,将擅於兵,他在西元九六○年(后周恭帝宗训元年)所玩的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把戏,就是藩镇割据时代的老把戏。为了削除他的部下的兵权,他首先演了一幕「杯酒释兵权」的好戏。紧接著,他采了许多集权中央和防止武人擅权专兵的办法。

宋朝初年的皇帝,并不明了他们的兵力不足一试。宋太祖太宗都有收复燕云十六州(五代时失於契丹者)的野心和计划,宋太祖代周以后,忙於统一国内,无力北伐,听了谋臣赵普的话,不先伐北汉,留作契丹和宋的缓冲。到了太宗即位以后,先平定了北汉,遂思收复燕云十六州,然而两次亲征,俱告失败。从此,宋朝的君臣们,失掉了收复失士的信心,不敢对辽国再取攻势。辽兵却连年进兵南侵,到了宋真宗的景德元年(西元一○○四年),辽圣宗大举入寇,至澶州,派兵渡黄河,劫掠山东,宋朝的京城(现河南开封)大动摇,当时有王钦若主张迁都建康(南京),陈尧叟主张迁都四川,幸赖寇准鼓励宋真宗亲征,缔定了澶渊之盟,才算是渡过难关。此后,宋辽结为兄弟之国,(宋兄辽弟,宋帝称辽萧太后为叔母)宋朝岁输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

除了辽国以外,北宋的外患,还有西夏,西夏在宋真宗时开始寇边,到宋仁宗时,成为大患,虽有宋朝的名臣范仲淹、韩琦等到陜西主持军事,结果还是以和议了事,宋岁赐西夏银,绮绢,茶共二十五万五千。因为对西夏的示弱,又引起辽国的要求,宋朝乃又於西元一○四二年(仁宗庆二年)派富弼使辽,重申和议,又增加了岁银绢各十万。

宋辽在长期和平中,内政国防,俱极腐化废弛。女真族崛於混同江与长白山之间,先灭辽(西元一一二五年),后灭宋(西元一一二六年),宋朝的皇帝徽钦二宗连同后妃太子宗戚等共三千余人,被掳北去,这便是历史上最有名的「靖康之祸」(靖康是宋钦宗的年号)。

宋朝南渡之后,建都现在的杭州(临安),淮了以北的土地,完全委之于敌。但在客观形势上,南宋的君臣们,并不是没有收复失地的力量与机会,只因为宋高宗私心滔滔,害怕被掳的徽钦二宗放还,会夺取他的帝位,又害怕武将有了大功,会重演成藩镇之局,於是有可用之将,可用之兵与可以收复失土的机会,都弃而不用,一味听信秦桧之言,与敌人言和,遂使南宋终成为一偏安之「小朝庭」,西北方人民也永沦胡尘,终无重见汉官仪之一日,由金而元,一直作了一百多年的亡国奴。

说起南宋和金人议和的条件,更是屈辱到万分。在西元一一四一年(宋高宗绍兴十一年,金熙宗皇统元年),冬十月,南宋的名将飞下狱,十一月,两国和议成功了。请看下列两国媾和主要条款!

(一)宋称臣奉表於金,

(二)宋岁贡金人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

(三)金主生日及正旦,宋主遣使致贺,

(四)宋割河南陕西一部份土地给金(唐、邓、商、秦等州),

(五)两国交接之处,东以淮水,西以大散关(在今陕西宝鸡县)为界。

到了西元一一四二年,金国的皇帝果然派了一个专使「以衮冕册圭,册宋康王(即高宗)为帝」,大宋皇帝便变成金人的臣下,早在这一年前的十二月间就被杀了。

金主亮的南侵,在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西元一一六一年)。这时候,金的都城,先迁燕京,继又迁至汴京,表示向南发展之志愈切,金主亮便於是年调大军六十万,自将南下,声势浩大,最初驻兵采石(今安徽当涂县西北二十里),继则越过扬州,势颇凶猛,但卒为虞允文所败。恰巧在这时候,金内乱起,金主亮被部下所杀,金兵北返,两国重订和议,南宋才得继续苟安下去。

一个时代的教育和文化潮流,也可以影响民族的衰存亡。南宋和金国虽订和议,总是一个武装对立的局面,照道理讲,当时一般士大夫所讲求的应该是富国强兵之道和一些解决现实问题的学问,偏偏这时是一个理学盛行的时代,一般读书人所追求的是一些虚无飘渺的心理之学,大家耻谈事切,在当时,出了一个「义利双行,王霸并用」的陈亮,大家都还把他看作是左道旁门。这样,所谓宋儒的真正精神,便成了:

「平日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

辛弃疾生於宋高绍兴十年。就在这一年,宋将刘錡大败金兵於顺昌,岳飞大破金兀术於郾域。也就是在这一年,秦桧窥透宋高宗的私心,便徐恿著高宗下诏令岳飞班师,这真是关系南宋国运的一件大事!这一年的七月冒,岳飞在最前线的郾城一带屡胜金兵,使金人都说:

「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金兀术看到局势严重,便下令女真人,凡是女真族的老小全部过河北归,军队也有向后撤退的模样!而在金兵的河北退路上,也正有梁兴赵俊等人大肆活动,各地人心都打算起来岳飞看到当时军事进展的情形,曾经对他的部下发出这样的豪语:

「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耳!」

他并且拟定了一个收复河朔的计划,建议给宋高宗,请他即诏令各路大军并进,以便早日完成恢复的大功!他的奏摺裏而有这样的一段话:

「臣契勘金贼近屡败忍衄,其虏酋四太子等皆令老小渡河。稚是贼众尚徘徊於京城南壁一带,近却发遣八千人进河北,此正陛下中兴之机,乃金贼必亡之日。若不乘势殄灭,恐贻后患。伏望速降指挥,令诸路兵火急并进,庶几早见成功。」

这真是南宋收复中原的一个千载良机!宋高宗却不但不下诏令诸路并进,并

且下诏令岳飞班师赴阙奏事。岳飞在灰心绝望中接受了这个命令,但不由高呼:

「所得诸郡,一旦全休!社稷江山,难以中兴!乾坤世界,无由再复!」

是的,南宋只有这一个最好的恢复机会!却被宋高宗和秦桧断送了!

辛弃疾生在沦陷后的济南,却不愿作金人统治下的亡国奴,他南归以后,无时不在梦想恢复中原,却恰巧生在一个不可为的时代!在为人和施政作风方面,他又是一个敢作敢为,急功近利的硬干派,更难见容於南宋的政治舞台!因此,他尽管怀有天大的雄心并怀有恢复中原的计划,更富有应变克难的文武长才,却不能挽救民族的危亡!这是一幕历史上的悲剧!这幕悲剧的形成,主要地是因为他生在一个不可为的时代!

词,是在中唐时代所发生的一种新文学体裁。最初,因为词是依乐谱填就,就,来供歌唱的,所以称「曲子词」,后来便简称为「词」。在内容方面,强半是谈儿女之情。所以,从中唐到五代的词,大部分是「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词」的。

两宋,是词的黄金时代。到北宋初年,已经是上自宫庭,下至里巷,无不歌词,凡是文人也都作词。词是文学和音乐的一致,所以极容易传播。柳永的词,传遍天下,以至於「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到了苏东坡的手裏,词便成了一悝新的诗体。他摆脱了种种传统的限制,把词的形式和内容都加以解放,使词不必拘拘於声律的束缚,也不必如柳永辈专谈儿女之情,可以咏史,可以叙事,可以说理,可以谈禅,可以用象微寄幽缈之思,可以借音节述悲壮或怨抑之怀。词的解放时代到来了。

辛弃疾,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个和苏东坡并称的词人,他的抱负和事功,更几乎被他的词名所掩没了。

辛弃疾的词,也和苏东坡一样,是「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从文学史上的观点上看,他是继承了苏东坡创造新词的使命而予以完成的。苏东坡兼工时文,辛弃疾则专力为词,两人之才气,原不相上下,功力亦足相侔。

辛弃疾的词,是代表一种文学体裁的发展顶点的。他的词,有下列几个特点:

Ø 辛弃疾的词,可算是真能作到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程度。他用词的文学形式,来抒情,叙事,说理,写景,都极其自然的表现了他的整个人格和全部生活。

其中挑选几首供欣赏

沁园春

将止酒,戒酒杯使勿近

杯汝前来!老子今朝,点检形骸:甚长年抱渴,咽如焦釜;于今喜眩,气似奔雷,汝说刘伶,古今达者,醉后何妨死便埋。浑如许,叹汝於知已,真少恩哉。 更凭歌舞为媒,算合作人间鸠毒猜。况怨无大小,生於所爱,物无美恶,过则为灾。与汝成言,勿留亟;吾力犹能肆汝杯。杯再拜道麾之即去,招亦须来。

卜算子

刚者不坚牢,柔的难挫。不信张开口角看,如在牙先堕。 已阙两边厢,又豁中开个。说与儿曹莫笑翁,狗窦从君过。

恋绣衾

无题

长夜偏冷添被儿,枕头儿,移了又移。我自是,笑别人底,却元来,当局者迷。 如今只恨因缘线,也不曾,抵死恨伊。合手下,安排了,那筵席,须有散时。

夜游宫

苦俗客

几个相知可喜,才厮见说山水。颠倒烂熟只这是,怎奈向,一回说一回美。 有个尖新底,说底话非名即利。说的口乾罪过你,且不罪,俺略去洗耳。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鹧鸪天

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拿少年时事戏作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鞠,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在辛弃疾将近五十年的政治生活中,有两点值得特别指明:

辛弃疾以北人而南归,秉刚直之作风,独往独来,容易遭嫉,因而屡被参劾,终至郁郁以死。他深深感觉到不见容於时的痛苦,但并不因此退缩消极,他对於朝廷,始终怀抱著一种希望和热情,直到他死的前一二年为止,他一直粉望朝廷能实行他的复计划。所以,在出处方面,他一向是招之即来,麾之即去的,他忘记了个人的恩怨,完全以国家民族的前途为重,从不肯放弃任何一个替国家出力的机会,这是颇有古大臣之风的。

他的行政作风问题。他几次被劾和被黜的罪名,都是好杀和贪财(有被指为贪财好色。)好杀是任法的别名,一个勇於立功的政治家如辛弃疾也者,蒙受好杀之名,是毫不足怪的。至於贪财,则不是一个民族志士的本色。

辛弃疾的官场生活豪华,平日素喜建筑(如在滁州建奠枕楼,在绍兴建秋风亭),兼好宾客,势必於在职期间多用公款,甚至在公私界限上划分不清,因此被人疑为贪财好货。不过,根据历史的纪载,辛弃疾死后,家无余财,仅余诗词奏议杂著书籍(乾隆铅山志),可见,辛弃疾平日并不是一个求田问舍,家财累累的贪污官吏,他在任期间,可能是相当他敢於向地方要钱的,但一定是取之於民,用之於民,绝不是要来带回家去,置买田产。

辛弃疾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忠贞的民族主义者。他的青年生活,更是光耀烂的民族志士生活。他为了驱逐敌人,奋起从军,奉表南归,终身以恢复为职志,实在是外患频仍,国土被侵的二十世纪的中华青年们的绝好模范!

详细吧?!

辛弃疾(1140—1207)初幼安,号稼轩,济南历
城(今属山东)人。受学于亳州刘瞻,与党怀英为同
舍生,号辛党。绍兴三十一年(1161) ,金兵南侵,中
原起义军烽起。弃疾聚众二千,隶耿京为掌书记,奉
表南归。高宗于建康召见,授右承务郎,任满。改广
德军通判。乾道四年(1168 ),通判建康府,上《美
芹十论》、《九议》,力主抗金并提出不少恢复失地的
建议。乾道八年(1172)知滁州。淳熙元年(1174),
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迁仓部郎官,出为江西提点刑
狱,调京西转运判官,差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迁知
隆兴府兼江西安抚。五年(1178 ),召为大理少卿,
出为湖北转运副使,改湖南转运副使。又改知潭州兼
湖南安抚使,创建飞虎军,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
冠,迁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淳熙八年(1181)冬,
台臣王蔺劾弃疾“用钱如泥沙,杀人如草芥”,落职,
卜居上饶城北之带湖,筑室百楹,以稼名轩,自号稼
轩居士,自是投闲置散凡十年。绍熙三年(1192),
起为提点福建刑狱,次年,知福州兼福建安抚使。以
谏官黄艾、谢深甫论列,丐祠归。所居带湖雪楼毁于
火,徙铅山期思之瓜山下,家居瓢泉长达八年。嘉泰
三年(1203 ),起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于会稽创
建秋风亭。四年,改知镇江府。开禧元年(1205) ,复
以言者论列,奉祠归铅山。开禧三年,年六十八,葬
铅山南十五里阳原山中。德佑元年(1275)追谥忠敏。
平生以气节自负,功业自许,谋猷略远,然谗摈销沮,
南归四十馀年间,大半皆废弃不用,故陈亮《辛稼轩
画像赞》叹为“真鼠枉用,真虎不用”。其胸中古今,
用资为词,激昂排宕,别开生面,不可一世。《宋史》
有传。有《稼轩集》,又有《稼轩奏议》一卷,均佚。
今人辑有《稼轩诗文钞存》。词有四卷本《稼轩词》
及十二卷本《稼轩长短句》两种。《四库总目提要》
云:“其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于倚声家为
变调,而异军特起,能于翦红刻翠之外,屹然别立一
宗,迄今不废。”

鹧鸪天
代人赋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
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岗细草鸣黄犊,
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
青旗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
春在溪头荠菜花。

这首写农村风光的词,看上去好象是随意下笔,
但细细体会,便感觉情味盎然,意蕴深厚。上阕头二
句在描写桑树抽芽、蚕卵开始孵化时,用了一个“破”
字非常传神地写出了桑叶在春风的催动下,逐渐萌发、
膨胀,终于撑破了原来包在桑芽上的透明薄膜。“破”
字不仅有动态,而且似乎能让人感到桑芽萌发的力量
和速度。第三句“平岗细草鸣黄犊”“平岗细草”和
“黄犊”是相互关联的,黄犊在牛栏里关了一冬,当
放牧在平坡上时被乍见春草,欢快无比。“鸣”虽写
声音,但可以让人想见黄犊吃草时的悠闲,神态。第
四句中的“斜日”、“寒林”、“暮鸦”按说会构成一片
衰飒景象,但由于用了一个动词“点”字,却使情调
发生了变化。“点”状乌鸦或飞或栖,有如一团墨点,
这是确切的写实,早春的寒林没有树叶,所以黑色的
乌鸦,在林中历历可见,故曰“点”这不得不使人想
到马致远《天净沙》的警句“枯藤老树昏鸦”。两相
比较,给人的感受很不相同,马致远是在低沉地哀吟,
而作者却是在欣赏一幅天然的图画。
词的上阕主要是写近处的自然风光,下阕则将镜
头拉远,进而涉及人事。“山远近,路横斜”,一笔就
将视线拉开了,在山区这种路成为村落与村落之间联
系的纽带,也成为与外面世界联系的桥梁,生活在山
间的人们,时常觉得那路会给他们带来新的东西,所
以词人对眼前蜿蜒于山间的路有一种特殊的感情。“青
旗沽酒有人家”,横斜的路,去向不止一处,但词人
的注意力却集中在有青旗标志的酒家上。山村酒店,
这是很有特色的一处地方风景。词人在一首《丑奴儿
近》中就写过:“青旗卖酒,山那畔别有人家。只消
山水光中,无事过这一夏。”只写出酒家青旗,意思
便不言而喻了,一个“有”字透露出词人欣喜的心情。
眼前的农村美景使他悟出了一种道理,在结尾两句中
翻出了新意:“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那散见在田野溪边的荠莱花,繁密而又显眼,像天上
的群星,一朵接一朵地迎着风雨开放,生命力是那样
顽强,好像春天是属于它们的“相反城中的桃李则忧
风愁雨,春意阑珊。这两句,上句宕开,借“城中桃
李”憔悴伤残的景象为下句作衬,虽只点桃李而可以
使人自然联想到城中的人事;末句则收归眼前现境,
“在”字稳重而有力,显然带有强调的意味。
这首词通过写景和抒情,表达了作者在罢官乡居
期间对农村生活的欣赏流连和对城市上层社会的鄙弃,
并由此把词的思想意义向纵深方向拓展。荠菜花的花
瓣碎小,颜色也不鲜艳,只有浓郁的香味,在城市人
眼里,一般是算不上什么花的,作者却偏偏热情地赞
美,除此之外,引起作者注意并捕捉到的,还有桑芽、
幼蚕、细草、黄犊等等,多半是新鲜的、富有生命力
的事物。这些,连同那出现在画面上的山村茅店的酒
旗,都体现了一种健康的审美观。词中关于“城中桃
李”和“溪头荠菜花”的对比,还含有对生活的哲理
性的思考,荠菜花不怕风雨,占有春光,在它身上仿
佛体现了一种人格精神。联系作者篇首的目注“代
人赋”,当时很可能是朋辈中有人为作者罢官后的生
活担忧,因而词人便风趣地以代友人填词的方式回答
对方,一方面借荠菜花的形象自我写照,一方面又隐
隐流露出自己不做愁风雨的城中桃李,而做坚强的荠
菜花,以此与友人共勉。这首词把深刻的思想乃至哲
理,与新鲜生动的艺术形象有机地结合起来,给人多
方面的启迪。
词与诗在语言运用上是有差别的。这首词大部分
用了对句,并且很注意动词的运用和某些副词、介词
的搭配,词的上阕“破”、“鸣”、“点”以及下阕。

阮郎归
耒阳道中为张
处父推官赋
辛弃疾
山前灯火欲黄昏,
山头来去云。
鹧鸪声里数家村,
潇湘逢故人。
挥羽扇,整纶巾,
少年鞍马尘。
如今憔悴赋招魂,
儒冠多误身。

耒阳,即今湖南省耒阳县。张处父生平不详,为
词人好友。推官,是州郡的属官。据考,淳熙六年
(1179)或七年,作者任湖南转运副使和安抚使在此
时写了这首词。此作的特点是写景与心理状态密切结
合,自然巧妙地使用典故突出地表现了词人屡遭排斥,
频繁调任,无法施展抱负的愁闷。
上阕头两句,通过描写昏暗浮动的景象,来衬托
作者飘然不定的心理状态。淳熙三年(1176 ),作者
由江西提点刑狱调任京西转运判官,次年又调任江陵
知府兼湖北安抚使,辗转又调任湖南。南宋议和派当
权后,排斥忠良,陷害贤能,使得朝政黑暗,词人抗
金救国的理想,难于实现。因此他在另一首词中写道:
“ 聚散匆匆不偶然,二年历遍楚山川。”(《鹧鸪天·离
豫章别司马汉章大监》)而本词的这两句,用昏暗的
夜色,与山头飘来飘去的浮云,构成一种暗淡浮动的
意象,巧妙地与词人的心理状态结合。首句“欲”字,
用得绝妙,写出了夕阳似落非落、夜幕似降非降的霎
那之间的景象。这两句笔法纯熟,自然天成,把山村
的景象,和盘托出。
第三句,在心理描写上,比前两句又深了一层。
古人认为,鹧鸪的叫声,好似“行不得也哥哥”,令
人寒心。作者黄昏的山村,听见“鹧鸪声”,是在表
现他对前途的忧虑,衬托他的凄凉心境。第四句笔锋
陡然一转,写词人遇见老友—— 张处父,立即转忧为
喜,气氛也随着由沉闷转为轻松愉快。“潇湘逢故
人”,化用梁代柳恽的诗句“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
人”(《江南曲》),承上启下,紧扣词题。
下阕全用典故,上承“潇湘逢故人”一句,写作
者见到友人,不免要倾诉衷肠,回首往事。下阕前三
句,是回忆,作者借三国时手持羽扇、头戴纶巾、指
挥三军的诸葛亮的潇洒形象,巧妙地比喻他当年抗由
金兵时的潇洒风度。“鞍马尘”,谓跃马扬戈,驰骋在
烟尘滚滚的沙场上。词人抚今思昔,心潮澎湃,不胜
感慨。他当年渡淮南归,正是为了在恢复事业中干出
一番轰轰烈烈的业绩。不料如今屡遭排斥,频繁调任,
抗金的奏策,如同废纸样,无人问津,因而,他发出
“英雄千古,荒草没残碑”(《满庭芳·和洪丞相景伯
韵》)的悲鸣。
“如今憔悴赋招魂,儒冠多误身”两句,是词人
蘸着血和泪写的,向南宋议和派迫害爱国志士提出强
烈控诉,表现出作者极其痛苦和复杂的心情。词人认
为,他之所以会弄到如今丧魂落魄、疲惫不堪的境地,
大概由于自己是个儒生的缘故吧?似乎,他百思不得
其解。“招魂”,是《楚辞》的篇名,词人使用此典
故,表明自己满腹哀怨牢骚。“儒冠多误身”,是借用
杜甫的诗句“纨不饿死,儒冠多误身”(《奉赠韦左
丞丈二十二韵》),来表现自己落魄蹉跎的遭遇。最后
两句,语调低沉,感情凄怆,读之令人垂泪,引起了
对词人的无限同情。

清平乐
博山道中即事
辛弃疾
柳边飞鞚,
露湿征衣重。
宿鹭窥沙孤影动,
应有鱼虾入梦。
一川明月疏星,
浣纱人影娉婷。
笑背行人归去,
门前稚子啼声。

博山在江西永耒县西二十里,山中有清奇的泉石、
苍翠的林谷,还有雨岩、博山寺等名胜古迹,是一处
绝佳的风景地。作者闲居上饶时,曾多次去此山游览,
并写了多首脍炙人口的汜游词。这首描写沿途夜景的
《清平乐》即是其中的一首。本词的篇幅虽然很短,
但是意境清新,语言淡朴,别有一番幽情奇趣,因此
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上阕头二句描写在山道中夜行的情景:驱马从柳
树旁边疾驰而过,柳枝上的露水拂落在行人身上,衣
衫就沾湿变重了。这里既表现出山道上柳密露浓,景
色优美;也表现出行人心情舒畅,虽觉衣衫湿重,但
游兴仍然很高。
三、四句描写在行经河滩旁边时,看到的一幅饶
有幽趣的画面:一只白鹭栖宿在沙滩上,不时地眯着
眼睛向沙面窥视,它映在沙上的身影也轻轻摇晃,准
是在梦中见到鱼虾了吧!看到宿鹭目眯影动,便断定
它正在做梦,又因鹭鸟以鱼虾为食,进而断定它梦见
了鱼虾,虽是想象之辞,但又合情合理。词人既能极
细致的观察又能极深微的体会,因而写的是如此生动、
多趣。
下阕头二句描写在行经溪流附近的村庄时看到的
一幅更富有诗意的画面:夜深人静,溪山沐浴在疏星
明月的清光中;年轻的妇女在溪边浣纱,在月光的照
耀下,她那美丽轻盈的身影映在水中和沙上。词人使
用的语句极其简淡,却能把环境和人物写得清雅秀洁,
风韵悠然。
结尾二句又在前边的画面上绘出了新的情采:宁
静的村舍门前忽然响起孩子的哭声,正在溪边浣纱的
母亲立即起身往家赶,路上遇见陌生的行人,只羞怯
地低头一笑,随即背转身匆匆离去,这真实而自然的
描绘,不但给画面增添了浓厚的生活情味,而且生动
地表现了山村妇女淳朴温良的心性和略带几分羞涩的
天真。
总观此词,全篇都是写景,无一句抒情,但又处
处融情于景中,寄意言外。从描写月光柳露的文字中,
可以感知作者对清新淡雅的自然风光的喜爱;从描写
浣纱妇女的文字中,可以感知作者对淳厚朴实的民情
风俗的赞赏。况周颐说:“词有淡远取神,只描取景
物,而神致自在言外,此为高手”(《惠风词话续编》
卷一)。词人正是这样的高手。
在风景和人物的具体描写上,此词也具有动静结
合、形神兼备的妙处。柳密露浓原是静景,但词人却
借露湿征衣的动象来表现,比直写其静态美更觉真实
多采。沙滩宿鹭亦在静中,但词人却写其睡中之动态,
并写其梦中之幻影,使读者不仅可见其形动,而且可
感其神动,因而别生奇趣。篇末写浣纱妇女亦能遗貌
取神,用“笑背见人归去”的动态美,表现妇女温良
淳朴的情性美,真是栩栩如生,呼之可出。
此词在结构上的特点是外以词人的行程为次序,
内以词人的情感为核心。一切景观都从词人眼中看出,
心中映出词人从沿途所见的众多景观中选取自己感受
最深的几个片断,略加点染,绘成了一幅情采俱胜的
溪山夜景长卷,表现出一种清幽淡远而又生机蓬勃的
意境,使人读之宛若身随词人夜行,目睹诸种景观,
而获得“俯拾即得,不取诸邻。俱道适往,著手成春。
如逢花开,如瞻岁新”(司空图《诗品·自然》)的特
殊美感。因此,前后景观虽异,但结构却是完整的。

清平乐
村居
辛弃疾
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
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
溪头卧剥莲蓬。

作者写了不少描写农村生活的佳作,这首词即是
其中之一。刘熙载说,“词要清新”,“澹语要有味”
(《艺概·词曲概》)。作者的此作正具有“澹语清新” 、
诗情画意的特点。它表现在描写手法、结构和构思三
个方面。
在描写手法上,这首小令,没有一句使用浓笔艳
墨,只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
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作者能够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
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
生活气息,如若不是大手笔,是难能达到此等艺术意
境的。
上阕头两句,写这个五口之家,有一所矮小的茅
草房屋、紧靠着房屋有一条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
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在这里,作者只用了淡
淡的两笔,就把由茅屋、小溪、青草组成的清新秀丽
的环境勾画出来了不难看出,这两句在全首词中,
还兼有点明环境和地点的使命。
三四两句,描写了一对满头白发的翁媪,亲热地
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聊天的优闲自得的画面,
这几句尽管写得很平淡,但是,它却把一对白发翁媪,
乘着酒意,彼此“媚好”,亲密无间,那种和协、温
暖、惬意的老年夫妻的幸福生活,形象地再现出来了。
这就是无奇之中的奇妙之笔。当然,这里并不仅仅是
限于这对翁媪的生活,它概括了农村普遍的老年夫妻
生活乐趣,是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吴音”,指吴地的
地方话。作者写这首词时,是在江西上饶,此地,春
秋时代属于吴国。“媪”,是对老年妇女的代称。
下阕四句,采用白描手法,直书其事,和盘托出
三个儿子的不同形象。大儿子是家中的主要劳力,担
负着溪东豆地里锄草的重担。二儿子年纪尚小,只能
做占铺助劳动,所以在家里编织鸡笼。三儿子不懂世
事,只知任意地调皮玩耍,看他躺卧在溪边剥莲蓬吃
的神态,即可知晓。这几句虽然极为通俗易懂,但却
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描绘出耐人寻味的意境。尤
其是小儿无拘无束地剥莲蓬吃的那种天真活泼的神情
状貌,饶有情趣,栩栩如生,可谓是神来之笔,古今
一绝!“无赖”,谓顽皮,是爱称,并无贬意。“卧”
字的用得极妙它把小儿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
盘托出,跃然纸上。所谓一字千金,即是说使用一字,
恰到好处,就能给全句或全词增辉。这里的“卧”字
正是如此。
在艺术结构上,全词紧紧围绕着小溪,布置画面,
展开人物的活动。从词的意境来看,茅檐是靠近小溪
的。另外,“溪上青青草、”“大儿锄豆溪东”,“最喜
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四句,连用了三个“溪”
字,使得画面的布局紧凑。所以,溪”字的使用,在
全词结构上起着关键作用。
在写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来是农村
中司空见惯的东西,然而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
里,却显得格外清新优美。在写人方面,翁媪饮酒聊
天,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通过这
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把一片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
素安适的农村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了。给人一种诗
情画意,清新悦目的感觉,这样的构思巧妙、新颖,
色彩协和、鲜明,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从作者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雅静的环境描写,
对翁媪及其三子形象的刻画,表现出词人喜爱农村和
平宁静的生活。
这首小令,是作者晚年遭受议和派排斥和打击,
志不得伸,归隐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写的,词作描写
农村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生活,并不能说是作者对
现实的粉饰。从作者一生始终关心宋朝恢复大业来看,
他向往这样农村生活,因而会更加激起他抗击金兵、
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爱国热忱。就当时的情况来说,
在远离抗金前线的村庄,这种和平宁静的生活,也是
存在的,此作并非是作者主观想象的产物,而是现实
生活的反映。

清平乐
检校山园,
书所见
辛弃疾
连云松竹,
万事从今足。
拄杖东家分社肉,
白酒床头初熟。
西风梨枣山园,
儿童偷把长竿。
莫遣旁人惊去,
老夫静处闲看。

南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冬十一月,四十八岁
的,辛弃疾由江西安抚使改任两浙西路提点刑狱公事,
但随即又因台臣王蔺的弹劾,被免掉了职务,作者不
得不回到在上饶灵山之隈建成不久的带湖新居过退隐
的生活。作者不仅没有因被迫闲居而苦恼,反倒有摆
脱官场纷扰的愉悦。因此,在闲居期间,他创作了大
量赞美带湖风光、歌唱村居生活的词篇。这首词便是
其中之一。题目中的“山园”,就是他的带湖居第。
洪迈的《稼轩记》说,这里“其纵千有二百三十尺,
其衡八百有三十尺”,“既筑室百楹,才占地什四。乃
荒左偏以立圃,稻田决决,居然衍十弓”。“故凭高作
屋下临之,是为稼轩”。整个庄园,廊庑曲折,花木
扶疏。亭台有植杖亭、集山楼、婆娑堂、信步亭、涤
砚渚..陈亮的《与辛幼安殿撰书》则说,“作室甚
宏丽”,朱熹曾“潜入去看,以为耳目所未睹”。“检
校”,是查核的意思。
上阕写闲居带湖的满足。“连云松竹,万事从今
足。”上句写景,说山园的松竹高大,和天上的白云
相连,饱含着赞赏之情,使人想到的是林木葱笼,环
境清幽,准确地把握住了隐居的特色。如果舍此而去
描绘楼台亭阁的宏丽,那就不足以显示是隐居了,而
会变为庸俗的富家翁的自夸。下句抒情,表现与世无
争的知足思想。这一思想,无疑是来自老子的。《老
子》一书中,即从正面教诲人说“知足者富”,“知足
不辱”,又从反面告诫人说“祸莫大于不知足”。作者
这一思想,虽然是消极的,但是比那些勾心斗角、贪
得无厌之徒的肮脏意识却高尚得多。这两句领起全篇,
确定了全篇的基调。
“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从一个侧
面来写生活上的“足”。上句说同邻里的关系融洽,
共同分享欢乐。“拄杖”,表明年老。估计词人这时,
已是年过半百。“分社肉”,是当时仍存的古风,每当
春社日和秋社日,四邻相聚,屠宰牲口以祭社神,然
后分享祭社神的肉。据下文,这里所说的应是秋社分
肉。下句说山园富有。“白酒”此指田园家酿。“床”,
指酿酒的糟床。“初熟”,谓白酒刚刚酿成。李白《南
陵叙别》有句云:“白酒初熟山中归,黄鸡啄麦秋正
肥。”如此说富有,意近夸而不俗。因为饮酒是高人
雅士的嗜好,所以新分到了社肉,又恰逢白酒刚刚酿
成,岂不正好惬意地一醉方休吗?读了这两句,不禁
使人想起王驾的《社日》:“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
栖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下阕“书所见”,表现闲适的心情。“西风犁枣山
园,儿童偷把长竿。”藉“西风”点明时间是在秋天。
“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反映词人对
偷犁、枣的儿童们的保护、欣赏的态度。这两句很容
易使人联想到杜甫《又呈吴郎》的“堂前扑枣任西
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
须亲”,都是对扑打者采取保护的、关心的态度,不
让他人干扰。然而两者却又有不同:杜甫是推已及人,
出于对这“无食无儿一妇人”的同情。作者是在“万
事人今足”的心态下,觉得这群顽皮的儿童有趣,要
留着“老夫静处闲看”;杜甫表现出的是一颗善良的
“仁”心,语言深沉,作者表现出的是一片万事足后
的“闲”情,笔调轻快。
清平乐
独宿博山王氏庵
辛弃疾
绕床饥鼠,
蝙蝠翻灯舞。
屋上松风吹急雨,
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
归来华发苍颜。
布被秋宵梦觉,
眼前万里江山。

不少专家都曾指出过辛词的多样性特点,肯定各
种风格的作品往往又都达到了很高的文学成就,一旦
我们细读了辛词,便会有极深的感受。就拿这阕《清
平乐》来说,可以讲是代表了辛词的一种艺术风格,
全词仅有八句话四十六个字,但是却描绘了一幅萧瑟
破败的风情画。夜出觅食的饥鼠绕床爬行,蝙蝠居然
也到室内围灯翻飞,而屋外却正逢风雨交加,破裂的
糊窗纸也在鸣响。“自语”二字,自然而又风趣地将
风吹纸响拟人化、性格化了。独宿的这个“王氏庵”,
是久已无人居住的破屋。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作者
一个平生为了国事奔驰于塞北江南,失意归来后则已
头发花白、容颜苍老的老人出现了。心境如此,环境
如此,“秋宵梦觉”分明指出了时令,同时也暗示了
主人公难以入睡。半夜醒来,眼前不是饥鼠蝙蝠,残
灯破窗,而是祖国的“万里江山”。很显然,他“梦
中行遍,江南江北”(《满江红》),醒后犹自留连梦
境,故云“眼前万里江山”。这一句与“平生塞北江
南”相呼应,而把上阕四句推到背后。平生经历使他
心怀祖国河山,形诸梦寐;眼前现实使他逆境益思奋
勉,不坠壮志。全词因有这一句,思想境界顿然提高。
这首词用文字构筑的画面和表达的感情,若改用
线条和色彩是完全能够表达出来的,可见作者用抽象
的文字符号所捕捉、表现的景物的具象化程度了。而
且,每一句话都是一件事物、一个景点,把它们拼接
起来,居然连连接词都可以省略掉,因此自然就形成
了这幅难得的风情画!
通过画面,我们几乎可以触摸到作者那颗激烈跳
动着的凄苦的心,那颗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执着的心!
尽管作者有意要把它掩藏起来。
从词的格调看,近似田园派,或者归隐派,同作
者的那些豪放之作相去太远了,而且还算不上是代表
作。不过,这首词别具一格同样带给了人们美好的艺
术享受。从创作来说,作品总反映着作家的所历、所
见、所闻,所感,总反映着作家的一生及其一生的各
个方面,即反映作家的全人。从创作的角度讲,任何
作家也总是从题材内容出发,去努力寻求不同的形式
和风格,他们之间的区别权在于成就的高低而已。象
作者这样,能够在断承、发展苏轼词风的基础上,成
为豪放派大家,同时还能在闲淡、细腻、婉约等格调
方面取得突出成就,在文学史上倒是不多见的。正如
刘克庄在序《辛稼轩集》时所说: “公所作,大声
镗钅答小声铿金訇,钅答横绝六合,扫空万古。..其
秾纤绵密者,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
博山,在江西永丰境内,古名通元峰,由于其形
状象庐山香炉峰,所以改称博山。(博山炉是外表雕
刻成重叠山形的香炉,见《西杂记》)。作者在上饶带
湖闲居期间曾多次游览博山,并留有颇多的题咏。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词人.1140年出生于历城(今山东济南).1161年,他在济南以南的山区,组织了2000多人的队伍,起义抗金.后归属耿金义军,任掌书记.1162年受耿金委派,去建康(今江苏南京)接洽南归事宜.反回途中,听说耿金被杀,他即率50骑夜闯金营,活捉叛徒张国安,献于赵构并率万余人归宋.
1162年,被任命为江阴签判.1165年,奏进<美芹十论>.1168年,任建康通判.1172年,任滁洲知洲.1175年迁江西提点刑狱.1179年,任湖南转运使,知谭州、兼湖南安抚使.1181年,调江西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使,同年被削职,回到上饶带湖新居,开始了近20年的闲居生活.
1192年,被任为福州知府,兼福建路安抚使.1194年,再度罢官.1203年,又被起用为浙江东路安抚使.1205年,又遭弹劾罢官.1207年,这位伟大的爱国词人含着忧愤的心情离开了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