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跪族在线观看:郑和介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5/05 00:04:28
急用

郑和介绍:
郑和的身世

郑和,本姓马,小字三保,云南昆阳(今昆明市晋宁县)人,郑和约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出生。由于信仰伊斯兰教的原因,幼年时的郑和已开始学习伊斯兰教的教义和教规。郑和父亲与祖父均曾朝拜过伊斯兰教的圣地麦加,熟悉远方异域、海外各国的情况。从父亲与祖父的言谈中,年少的郑和已对外界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而父亲为人刚直不阿、乐善好施、不图回报的秉性也在郑和的头脑中留下了抹不去的记忆。元朝统一云南战争后,郑和给带到南京,受阉,作了宦官后被分到北平,在燕王府服役。

郑和的成长

郑和在燕王府期间,因为学习刻苦、聪明伶俐、才智过人、勤劳谨慎,取得了燕王的信任,被朱棣选在身边作为贴身侍卫。此时的郑和本身所具有的优秀光荣传统和领袖才能开始逐渐显露,在长达四年之久的"靖难之役"中,郑和跟随朱棣出生入死,南征北战,参加了多次战斗,建立了许多战功,成为朱棣夺取政权即位称帝的主要功臣之一,明成祖朱棣登上皇位之后,对跟随自己多年的武将文臣大都提升重用。其中也包括身为宦官的郑和,朱棣赐 "郑"姓与郑和,又将其升迁为内官监太监,由于郑和又名"三保",所以人们也叫"三保太监"。

成就事业的基础

郑和能成就一番辉煌的事业是有其独特的机会和良好的条件的。作为燕王的亲信与随从,郑和有机会广泛接触统治阶级上层人物,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又由于他为人正直,能与燕王推心置腹,共同商量国家大事,并随时向燕王学习政治、军事及处理各类事物的谋略。跟随燕王之后,耳濡目染,郑和受教育程度又加深了一层。这一切都促使朱棣在寻找下西洋的最佳人选时,首先想到的是郑和。郑和姿貌才智,在内侍当中无人可比,是领航远洋的最佳人选。

非凡的个人才能

郑和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航海家。郑和的才能在他一生所做的各项伟大事业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他在航海、外交、军事、建筑等诸多方面都表现出卓越的智慧与才识。

从永乐初年起,郑和按照明成祖朱棣的安排转向航海事业。在郑和早期的航海活动中,郑和已在研究和分析航海图、通晓牵星过洋航海术、熟通各式东西洋针路簿、天文地理、海洋科学、船舶驾驶与修理的知识技能。从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至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郑和先后率领庞大船队七下西洋,经东南亚、印度洋远航亚非地区,最远到达红海和非洲东海岸,航海足迹遍及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七次航行的规模之大,人数之多,组织之严密,航海技术之先进,航程之长,不仅显示了明朝国家的强大,也充分证明了郑和统帅千军的才能。

郑和下西洋的资料

今年7月11日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日。经国务院批准,自2005年起,每年7月11日为中国“航海日”,同时也作为“世界海事日”在中国的实施日期。

600年前,中国人郑和率领27000余人组成的庞大船队七下西洋,经东南亚、印度洋到红海和非洲,遍访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并巩固了海上丝绸之路,传播了友谊的种子,促进了经济贸易发展,增加了国与国之间的友好交流,为世界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600年以来,郑和下西洋无论是史学地位还是文化地位都有失公允,尤其是对人类文明进步的作用更被长期忽视。今年中国隆重纪念郑和下西洋首航600周年,就是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睦邻友好的优良传统,促进世界和平与共同进步。同时,郑和这段历史也说明社会要进步,国与国之间的交流、合作、融合的重要,自我封闭则会断送民族的生机。

在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之际,纪念这段历史,首先我们要明白它在中国与世界历史上的意义是什么?对今天的现实,又意味着什么?

郑和给中国和世界带来了什么?

郑和率领庞大船队下西洋的任务之一是对外宣示实力,发展同各国的关系;之二是赠送礼物,表示愿意与那些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关系的善意;之三是进行贸易活动,以中国的手工业品换取各国的土特产品。

郑和下西洋给中国和世界带来了什么呢?

和平的使者。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活动筹备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姚明德认为,郑和率领的船队虽然是一支庞大的海军舰队,但从没有用于侵略扩张,而是用于传播友谊、实现和平的目的。郑和率领船队下西洋,通过各种手段,调解和缓和各国之间的矛盾,平息冲突,消除隔阂,威慑和打击倭寇,消灭海盗,保障海上安全。

厦门大学南洋研究所博士生导师李金明教授认为,郑和船队虽然前后航行达28年之久,遍历亚、非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统领官兵众多,但他们没有在海外建立一块殖民地,没有对他们到达的任何地方声称拥有主权,甚至夸耀是自己的伟大“发现”。尽管当时明朝拥有比世界上其他国家或民族都雄厚的国力,但是郑和船队并没有因此而凌辱小国,霸占别国的土地。这说明,中国人没有掠夺其他民族土地,或者把其他国家的土地开拓为殖民地的习惯。美国学者詹姆斯·赫西昂谈到上述情况时,赞叹地说:“由于缺乏一种更好的词汇,我只能称之为真善美。”

正因为郑和船队是和平之师、友好使者,故郑和下西洋密切了中国与海外诸国的友好交往,增进了中国人民和亚非人民的友谊。据不完全统计,在郑和下西洋期间,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亚非国家使节来华共318次,平均每年15次。东南亚4个国家的9位国王8次来华进行访问。他们之中,有的因病不幸去世,将“体魄托葬中华”,至今成为中国与东南亚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

李约瑟评价说:东方的航海家中国人从容温顺,不计前仇,慷慨大方,从不威胁他人的生存;他们全副武装,却从不征服异族,也不建立要塞。

马六甲首席部长拿督里莫哈末阿里曾感慨地说,在明朝伟大航海家郑和促成下,才使马六甲这个弹丸之地,得以和当年超级强国的中国明朝建立稳固的外交关系,而且两国的关系历久不衰。他指出,郑和舰队下西洋到马六甲,可以说对马来西亚及马六甲人民带来深远的影响,包括宗教、文学、贸易及外交关系,并且丰富了马六甲的多元文化。

文化的使者。姚明德说,郑和下西洋播撒的是中华民族的文明,传播的是先进的中国文化。据他介绍,当时东南亚、南亚、非洲一些国家和地区比较落后,非常向往中华文明。郑和下西洋传播中华文明的内容主要有中华礼仪和儒家思想、历法和度量衡制度、农业技术、制造技术、建筑雕刻技术、医术、航海和造船技术等。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王天有说:“郑和下西洋时,‘西洋’一些国家的土著居民生活方式还很原始,郑和到达之后,在当地传播伊斯兰教,建立清真寺,劝人为善,还教当地人凿井、筑路,改善了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郑和大规模船队的访问对东南亚沿海诸国及非洲东海岸很多部落或城邦形成了不小的文明冲击。一时间,学习中国成为风气。郑和船队所到之处,给所在国人民带来深远的影响,其中也包括宗教、文化方面的影响,提升了这些国家的文明水平。

郑和下西洋所到之处深得当地民众的爱戴,他们尊称郑和为“三宝”(郑和小名叫三保(宝))。在东南亚各地有许多以三宝命名的地方,如泰国有三宝港,马来西亚有三宝山、三宝井,菲律宾有三宝颜,印尼有三宝垄、三宝庙等,表达了当地人民对这位传播中华文明的先驱的敬意。

发展海外贸易。王天有说:“郑和下西洋代表了中国古代礼制朝贡贸易关系的最高水平,客观上刺激、启示了民间海外贸易的发展。近年来,有学者对郑和七下西洋的总人数做过估算,大约有十万人以上。这些人走出国门,精彩世界,触手可及。他们回国之后,以言传身教感染了数倍的人。特别是闽浙地区多靠海为生,所以当地百姓逐渐把从事海外贸易当成维持生计的一种重要手段。因此,在官方终止下西洋的同时,民间海外活动悄然发展。以闽粤商人为主的商人集团,远航美洲,在拉丁美洲墨西哥等地从事贸易活动,成为世界市场中非常活跃的一部分。这些都显示,伴随着郑和下西洋的开展,大规模的民间海外贸易在沿海地区开始蔓延,商舶贸易呈崛起之势。可以这么理解,明朝商人与欧洲商人在太平洋地区的贸易活动,为17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做出了前瞻性的启示和不可磨灭的贡献。

对航海事业的贡献。李金明教授认为,郑和作为世界上第一个洲际航海家,作为人类征服海洋的先驱,他揭开了世界航运史从大陆转向海洋的序幕,成为达·伽马、哥伦布和麦哲伦的先行者。他对中国航海史和世界航海史的发展,对中国古代航海技术的完善,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郑和下西洋时,其统率的船队数量、载重量等都远远超过几十年后的达·伽马、哥伦布或麦哲伦所率领的船队。郑和船队配有指南针、罗盘、船尾舵和风帆,能够在逆水顶风的情况下航行,在地文航海、天文航海、季风运用和航海气象预测等方面,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郑和下西洋还丰富了中国人民的地理知识,开阔了中国人民的眼界,特别是由郑和随行人员马欢、费信、巩珍分别撰写的《瀛涯胜览》、《星槎胜览》和《西洋番国志》,对下西洋所到国家和地区的位置沿革、重要都会、地理形势、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物产气候等都做了详细的描述,使中国人民对东南亚、北印度洋沿岸、阿拉伯海、红海乃至非洲东海岸一带的广大地区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认识。由茅元仪收入《武备志》的《郑和航海图》,采用了中国传统的绘图法,把沿途经过的山川河流、岛屿浅滩、码头港口、城镇庙宇等,一一形象地标明在纸上,从南京到东南亚沿海、北印度洋沿岸,最远到非洲东海岸,分别标出了航向、航程等,是一部出色的航海手册。英国历史学家加文·孟席斯在《1421:中国人发现美洲》一书中赞道:“中国天文学家测定华盖星和南十字星座的高度是人类认识地球历史的一个关键时刻”。50年后,葡萄牙人才采用这种计算纬度的方法。这些说明,郑和下西洋不仅开阔了中国人民的眼界,而且完善了包括天文航海在内的中国古代先进的航海技术。

航海为什么没有继续下去?

尽管郑和下西洋给中国与世界带来的贡献巨大,但由于统治者的原因,郑和开创的时代没有给中国带来革命性的动力,中国在两代王朝的统治下实行了长达400年闭关锁国政策,而后才有了鸦片战争等屈辱的历史。相反,西方世界在郑和100年后开始了工业文明,并最终全面超越了中国。

那么在郑和的航海为什么没有继续下去呢?

李金明教授说,郑和航海活动终止的主要原因是,整个航海活动完全由封建皇权一手操纵,这就决定了其终止的悲惨结局。他指出,造成郑和下西洋终止的具体原因为:

其一,“厚往薄来”的政策最后导致国库空虚。产出必须大于投入才能持续发展。而郑和船队将士众多,耗资巨大,每次出航馈赠要花大笔开销,支持郑和船队的明政府国库空虚。“厚往薄来”的方针违反了经济发展规律,“蚀本”的买卖是无法持续的。

其二,政治目的达到后航海活动的重要地位下降。明初由于海寇猖獗,影响明朝与东南亚国家之间的友好关系,郑和下西洋的前期目的是打通海道,肃清倭寇,另一目的是与西洋国保持稳定关系。郑和七下西洋之后,明朝统治者认为政治目的已达到,航道已畅通无阻,因此郑和下西洋的活动显得不重要了。

其三,明朝垄断海上贸易权扼杀私人贸易的发展,在国内严禁私人出海贸易,明朝法律规定私自出海贸易将被处以极刑。国家势力的不断衰弱,人民生活困苦,许多农民因为海外贸易所得颇厚,逐渐成为国家所称的海寇。这样不但减少封建国家的收入,而且还影响其政治。这也是导致郑和没有继续下去及明朝统治者自此执行更严历的海禁政策的原因之一。

其四,郑和船队过于庞大,明朝官员非议甚多。有人估算,在永乐年间,新建和改建的海船约有二千艘,每艘造价需白银七八千两,须动用13省钱粮才够用。对此,朝廷官员批评指责颇多,施加压力颇大,迫使明王朝终止这一活动。

其五,郑和下西洋所需物品大多出于官手工业,供给日益困难。从事官手工业的工匠约30万人,属于封建徭役制度下的强制性无偿劳动,工匠的劳动积极性很低,经常以怠工、逃跑来进行反抗。由于逃民情况严重,无法完成下西洋所需物品的任务。下西洋已失去雄厚的物质基础,当然难以再继续进行下去了。

此外,明朝政府政治腐败导致各种社会危机日益突出,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中国封建专制体制及其保守性,以及明朝海防政策的变化及海军的衰落,都是导致郑和不能继续的因素。这些因素是综合的,多方面的、不是孤立的、单方面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王春瑜、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许凯、王天有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

为什么要隆重纪念郑和?

由新加坡旅游局举办的“郑和文化村”活动在新加坡滨海湾拉开帷幕,新加坡外交部长杨荣文主持开幕仪式,包括中国大使张云在内的各国驻新大使及各界友好人士200多人应邀出席。张永兴摄

许凯认为,郑和下西洋是明朝对外交往之举,推起了开放之门,大批使节来朝,进行广泛官方交流,繁华一时。尔后,明清两朝对经营海权不够重视,饱受海上列强的侵略欺凌,割地赔款,甚至沦为半殖民地,这即是辉煌与衰落的强烈反差。郑和七次出使西洋充分证实,文明的传承是以综合实力为基础的,敞开国门,不断地吸纳各国先进的文化,国家富强了才能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也是今天纪念郑和下西洋的一个重要意义所在。

王天有认为,中国是热爱和平的国家,不搞霸权主义,在国际交往中反对恃强凌弱,致力于同各国发展睦邻友好关系。这是郑和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因此对郑和的纪念,具有寻求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现实意义。

在改革开放开始的时候,邓小平用这段历史,说明开放是硬道理:“不开放不行,你不开放,再来个闭关自守,50年要接近经济发达国家的水平,肯定不可能。”

江泽民说,郑和下西洋是“世界各国友好交往互通有无的典范”。

这些年来,西方国家对郑和航海的历史意义越来越关注。在纪念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五百年的时候,西方许多学者想起了郑和航海。《纽约时报》发表了长篇专文探讨郑和航海,再次提出问题:如果中国持续发展了郑和时代的开放政策和航海探险,那么,今天的世界将会是什么样子?

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评论:当年中国统治者没有根据郑和海洋思想和实践继续推进中国的海洋事业,没有将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转变为商业化、外交化的贸易和知识国家,留下了蜗居、孤立状态的历史遗憾,然而现在中国的发展完全有可能弥补这个缺陷。

郑和下西洋这一历史事实再一次鲜明地告诉我们:时代要发展,社会要进步,国与国之间的交流、合作、融合和影响将日益重要。开放与包容、锐意探索与和平奋斗,铸造了民族的国运昌盛之道。相反,自我封闭、夜郎自大,则会断送民族的生机。而中华文化不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将是世界文化领域中的一员主干将,对传播世界先进文化,加强世界范围内文化的交流都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马来西亚国际贸易和工业部副部长马袖强在吉隆坡说,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证明中国经济蓬勃发展不是威胁,而是可以促进其他国家发展的正面契机。自1974年马来西亚率先在东盟国家中与中国建交以来,马中双边经贸关系有了长足的发展,中国现已成为马重要的贸易出口国,这对马来西亚的政治、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

郑和长期被误解忽视

长期以来,郑和下西洋的意义一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郑和研究在中国学术界影响不大;相较于西方航海家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等人事迹的广为流传,郑和更伟大的7次远航,也未得到民间的足够认识。

澳门基金会主席吴志良博士认为,应该将郑和研究放到更宏观的角度考虑,特别是与西方航海史著作系统的比较研究。目前,郑和研究仍有许多问题没有定论。对于外国专家认为郑和下西洋是军事远征,吴志良说,船队的2.7万多人大多是官兵,但基本是为了保护船队的安全,“为了和平而动武”不同于“为了征服而动武”。

中央研究院院士、台湾成功大学教授吴京呼吁,郑和远航有其丰富科技的一面,应集合人文、科技学者共同探讨,如集合历史学家与造船专家共同探讨郑和的宝船,与海洋学家及航海专家共同探讨郑和的航线,而招募及训练出海大军,建立商务团队,以及庞大船队在海上之统御与补给,都是非凡的管理成就,可与管理专家共同探讨中国古代的管理科学。

北京大学的孔远志教授和杨康善教授通过对东南亚沿海国家与地区的长期实地调查发现,郑和在这些地区的影响突出表现为四多,即:郑和寺庙多,郑和遗迹与传说多,用当地语言出版的郑和著作多,纪念郑和的活动和研究郑和的机构也逐渐增多。但在这些影响的后面,居住在这些地区的人们大多对郑和存在着很多的误解。在大多数华人眼中,郑和是祈福的神;在广大原住民的心目中,郑和只是传说中的“三保公”,他们对历史上的郑和及其伟大功绩了解很少。

孔教授介绍说:“由于西方的鼓吹,过去人们一提到航海家,就会想到哥伦布。”在权威的《印度尼西亚百科全书》和《马来西亚百科全书》中,都介绍了哥伦布等西方航海家,惟独没有中国的航海家郑和的条目。而更糟糕的是,孔教授到英、法、荷、意等国家作学术交流时,发现知道郑和下西洋的当地学者少之又少。

怎样实事求是地评价郑和,还历史的本来面目,仍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http://zhidao.baidu.com/q?word=%D6%A3%BA%CD%BD%E9%C9%DC&ct=17&pn=0&tn=ikaslist&rn=10

郑和,本姓马,小名三宝,云南昆明人,1371年生。1382年因为家乡发生战乱,被掳进明军阉割,后进入燕王府,成为朱棣的一名侍卫。当时印度洋沿岸国家大都信仰伊斯兰教,南亚许多国家则信仰佛教,由于郑和信奉伊斯兰教,懂航海,又担任内宫大太监,因此,明成祖选拔他担任正使,率船队出海。
郑和下西洋,比其他国家的航海家都早了近百年。郑和船队超过二百艘,其宝船的载送量达到一千多吨,船队总人数达二万多人。郑和不愧是一位伟大的航海家。

郑和世称三保太监,十五世纪初叶著名的航海家。自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的二十八年间,郑和率众七次远航。第一次从永乐三年六月到永乐五年九月,自苏州刘家港出发,经历爪哇、苏门答腊、锡兰、印度西海岸的柯钦以至古里(今科泽科德)。第二次从永乐五年十一月到永乐七年七月,沿同样的路径至古里。第三次从永乐七年九月到永乐九年六月,以东印度洋为中心,从爪哇、苏门答腊往锡兰,又北上印度东海岸,抵孟加拉湾,然后折回马六甲海峡,在马六甲修筑城塞后返国。第四次从永乐十一年十月到永乐十三年七月,又经东印度海岸折往波斯湾,到达霍尔木兹。也有认为这次远航到达东非沿海的。第五次从永乐十五年秋到永乐十七年七月,与前次航线相同,抵波斯湾,又另分一支船队经由阿拉伯南岸远航到东非沿海的摩加迪沙、布腊瓦、马林迪等地。第六次从永乐十九年春到永乐二十年八月,除驶入波斯湾外,另有分队绕东非沿海诸港口航行。第七次从宣德六年元月到宣德八年七月,进行了经由印度西海岸入波斯湾的最后一次航行。这次,郑和的部下到达了阿拉伯的麦加。据《明史》记载,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时所率部众就有二万七千多人,船舶长四十四丈、宽十八丈的就有六十二艘,规模之大,史所未有。前后七次所经国家凡三十余国。这样的空前壮举,较之葡萄牙的达·伽马由伊斯兰教徒导航横渡阿拉伯到达科泽科德早八十多年,也加深了中国和所到各地贸易和文化交流。而郑和远航对东南亚地区的开发,贡献尤大。

郑和的航海笔录

郑和船队到达旧港(今苏门答腊岛的巨港)的时候,突然遭到海盗的拦截袭击。这群海盗的头子叫陈祖义。陈祖义本是广东人,洪武年间跑到现在的南洋,召集一伙人占领了旧港,常常打劫路经此地的商船,许多国家的商人都深受其害。这一次,陈祖义见郑和船队船多兵众,不敢贸然下手,就假意向郑和投降,暗地里却准备打劫船队。郑和及时发现了陈祖义的阴谋,立即部署对策。等陈祖义率众人来抢劫时,他指挥将士们把海盗打败,杀死了五千多人,烧毁了海盗船只十艘,俘获七艘,还活捉了陈祖义。 在锡兰山,国王亚烈苦奈儿赠送了许多礼物给明朝,表示两国修好。哪知贪心不足的亚烈苦奈儿见郑和船队装载了大量金银,就假意请郑和到他的宫殿。盛宴招待之后,他再次向郑和索取金币,暗地里却发兵去劫夺郑和的船队。郑和沉着冷静,了解到锡兰山的大部分兵力已派去攻打船队,都城空虚,就火速传令,调来了两千多将士,出其不意地攻打了锡兰山的都城,生擒了亚烈苦奈儿及其妻子官属。领兵打劫船队的将领听说明军回攻都城,赶忙下令撤兵回救。郑和的军队乘胜杀了个回马枪,又把敌兵打地溃不成军。他们只得向明军投降了。郑和当场释放了投降的将士兵卒,只把亚烈苦奈儿和几个重要官属扣留在船上,然后继续访问其他地区。 当郑和的船队到达木古都束时。国王亲自去迎欢,并且设宴款待。郑和向国王和王妃赠送了丝织品陶器和茶叶。国王送给明朝皇帝一只珍贵动物,叫做“麒麟”,也就是非洲长颈鹿。回来的时候,不仅带回来了十七国的使节,和他们同来中国访问的,其中有的是王子,有的是王叔王弟,都同明朝建立了邦交。郑和还带回来了忽鲁谟斯的狮子、金钱豹、大西马;阿丹国的麒麟、长角马哈兽;木古都束的花福禄和狮子;卜刺哇的千里骆驼和驼鸟。

郑和在国内休整了一年多时间后,永乐十年十一日,成祖又令他第三次远航西洋诸国。这次正好赶上了东北季风时节,郑和的船队顺风而行,不久就到达苏门答刺(今印尼苏门答腊岛)。

苏门答刺刚刚经过一场大的事变,使郑和的访问遇上麻烦。原来,苏门答刺的西面有个那孤儿国。1408年(明乐永六年),那孤儿国和苏门答刺打了一仗,苏门答刺国王中箭身亡。王子年龄尚小,不能替父王报仇。王后却复仇心切,她晓谕全国:谁能领兵打败那孤儿国,替先王报仇,我就嫁给他,并请他当国王。一个有本领的渔夫奋勇领兵打败那孤儿国的军队,杀了他们的国王。渔夫娶了王后,当上了苏门答刺国王。老国王的儿子长大以后很不甘心。他培植了一伙心腹勇士,乘机杀死了渔夫,自己登上王位。郑和到达苏门答刺后,向新国王赠送了许多礼品。 渔夫有个儿子苏干刺,想替父亲报仇,发兵攻打苏门答刺,企图争夺王位。没想到反被新国王打败了。他只得逃到一个叫邻山的地方,自立一寨。他听说郑和赠送给苏门答刺新国王许多礼物,却没有送礼给自己,心中有忌又恨就带领几万兵众,袭击郑和的船队。在苏门答刺的配合下,郑和指挥将士英勇还击,把苏干刺的兵众打得大败,乘胜追击到一个叫南渤利的地方,活捉了苏干刺和他的妻子、儿子。到永乐十三年回国后,永乐帝下令把苏干刺杀了。 1430年(宣德五年六月),明代的第五个皇帝-明宣宗朱瞻基又一次派遣郑和、王景弘率领船队,访问了忽鲁谟斯等二十来个国家。因为这次访问的国家多,地域广,路程远,因而时间也就很长,到1433年才启程回国。不料船队返航至古里(今印度南部西海岸之科泽科德)时,六十三岁的郑因积劳成疾,不幸辞世。王景弘命人把郑和的遗体妥为装殓,准备回国安葬。当时已进入夏季,热带气候酷热,船队航进爪哇(今印尼爪哇岛)时,眼见郑和的遗体难于保存,已不可能运回国内安葬,王景弘只好决定埋葬在当地。

七下西洋欲何求

朱棣夺得皇位时,明朝已经建立了二十多年,农业与人们的生活并没有受到这场政变的影响。这时,中国广州等沿海的大都市发展得十分繁荣。在经济获得良好的发展之后,发展海外交通和海外的贸易已经是十分逼切的事。另一方面,朱棣也想利用对外的活动,展示自己的势力,并建立自己的声望。因此,远航的活动就势在必行了。

明代初期,由于朱元璋三十一年得励精图治,农业经济恢复了。在手工业方面,也有了很大的发展:矿治、纺织、陶瓷、造纸、印刷各方面,都比以前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中国的丝织品、瓷器以至一些欧洲国家的欢迎,赢得了很高的声誉。尤其是造船业的发达,航海技术的进步(包括罗盘针的使用,航海经验的积累,航海知识的提高),大批航海水手的养成,以及明初工商业的恢复和发展,宋、元以来中国海外贸易的发达,对外移民的增加,所有这一切,都为郑和下“西洋”准备了坚实的经济基础,提供了较为雄厚的物质条件。明初这种强盛的国势、发达的贸易,本身具有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扩大海外的贸易和来往的要求。于是,明成祖朱棣决定组织一支强大的船队,前往“西洋”诸国。

郑和下“西洋”的动机和目的,也是明成祖朱棣派遣他出使“西洋”的动机和目的。明朝初年,正是国势向上发展的时期。这时在北方,蒙古的势力已被驱逐出长城以外,明朝的封建统治已十分巩固,加上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国势日趋强盛,这就有可能使它向海外发展。朱棣自认为是“奉天命天君主天下”的“供主”,要海外各国都来朝贡。和历代功利主义的封建帝王一样,朱棣也是一个功利主义者,他也要宣扬国威,向外示富。

到了永乐年间,由于国力强盛,朱棣要建立一个天朝大国的思想就更加强烈。明成祖的个性好大喜功,常常向异域显示中国的富强,对明朝初期对海外的消极政策深表不满,故朝廷对外政策为之一变,即位后便派宦官出国,召各国来朝,此举无疑可以提高明成祖的威望。郑和下西洋便可以在国外显耀兵力,向海外各国夸示中国的富强,宣扬明朝的威德。同时他还想用扬威海外来缓和国内国内一部分人对他武力夺取皇位的不满。

他还想用扬威海外来缓和国内一部分的人对他武力夺取地位的不满。有些书上说的朱棣派郑和下“西洋”,是找寻建文帝朱允文的下落。据说,“靖难之役”以后,朱允文出走,不知所终。祖的皇位是发动靖难之变后,从侄儿建文帝手中夺得的。这在猜忌心很重的朱棣看来,自然是一件最不放心的事。明成祖怀疑他逃到海外避难,恐怕他将来对自己构成威胁,所以派郑和下西洋暗中侦察建文帝的踪迹,以杜绝后患。

郑和率领的庞大船队,就其活动的性质来说,既不是一般的商船队,也不是一般的外交使团,而是由封建统治者组织的兼有外交和贸易双重任务的船队。

他出使的任务之一,就是招徕各国称臣纳贡,与这些国家建立起上邦大国与藩属之国的关系。为了完成这一任务,郑和所到各国以后,第一件事便是宣传朱棣的皇帝诏书。向各国宣谕:明朝皇帝奉天乘命的上邦大国之君,是奉“天命天君”的旨意来管理天下的,四方之藩夷都要遵照明朝皇帝说的去做,各国之间不可以众欺寡,以强凌弱,要共享天下太平之福。如果奉召前来朝贡,则礼尚往来,一律从优赏赐。

第二件事便是赠送礼物。赐各国国王诰命银印,赐国王及各级官员冠服和其他礼物,表示愿意和那些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的关系。

第三件事是进行贸易活动。以中国的手工业品换取各国的土特产品,使各国为中国的精美、完好的手工业品所吸引,从而愿意来中国称臣纳贡,进行贸易活动。中国出口的丝织品和瓷器等,早就在亚非各国享有盛誉。亚非的很多国家早就想同中国发展贸易关系。只是由于朱元璋“海进政策”,才限制了这种贸易的发展。朱棣取消“海进政策”派遣郑和出使,表明中国恢复了同海外各国的正常贸易。海外各国同时也认为,跟中国纳贡称臣,进行贸易,建立友好关系,是有利可图的事。

一个亡命徒式的水手;太监;奴才;穆斯林;旅航家;大使;七次下海经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