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y里的小虾米mp3下载:琵琶、胡琴和羌笛分别来自哪些少数民族?详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4/28 15:31:46
详细泛指民族名称,其他多余不要!

速求!!作业待机中!!!

琵琶其实不是我国土生土长乐器,是由波斯传过来的。最早的是曲项琵琶,所以说应该是外来的~
胡琴和现在的二胡不同,也是由西域传来的。
羌笛应该是北方少数民族的乐器,应该是匈奴的。

http://news.huain.com/html/2002.08.01/news_5079.html

历史上的所谓琵琶,并不仅指具有梨形共鸣箱的曲项琵琶,而是多种弹拨乐器,形状类似,大小有别,象现在的柳琴,月琴,阮等,都可说是琵琶类乐器。其名“琵”“琶”是根据演奏这些乐器的右手技法而来的。琵琶又称“批把”,最早见于史载的是汉代刘熙《释名. 释乐器》:“批把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意即枇把是骑在马上弹奏的乐器,向前弹出称做批,向后挑进称做把;根据它演奏的特点而命名为“批把”。在古代,敲、击、弹、奏都称为鼓。当时的游牧人骑在马上好弹琵琶,因此为“马上所鼓也”。大约在魏晋时期,正式称为“琵琶”。

胡琴是羌、胡族的乐器,传入中国已有千年的历史,乃擦奏弦鸣乐器,其广泛用于中国民族民间乐队的弓弦乐器。

羌笛是我国古老的单簧气鸣乐器,已有2000多年历史,流行在四川北部阿坝藏族自治州羌族居住之地。

琵琶

中国拨奏弦鸣乐器。初以演奏方法而名为“批把”,即右手向前弹出曰“批”,向后弹进曰“把”。凡抱在怀中用此法弹奏的乐器,早期都称琵琶。
在中国历史上 ,琵 琶 有 圆形 音箱 和半梨形音箱两类。圆形音箱的琵琶,相传为秦代在鼗鼓(拨郎鼓)上安弦而改其为拨弦乐器 ,称弦鼗,后世称秦琵琶 。到汉代定型为4弦12品,用手弹拨。汉代解忧公主带到西域,又名汉琵琶。晋代阮咸以擅弹此乐器出名,后人又称为阮咸琵琶,简称阮 。秦琴、月琴、三弦、双清等属此系统。半梨形音箱的琵琶于4世纪由印度传入。曲颈,颈上4相,用拨子弹奏。为区别于当时的直柄圆形汉琵琶,故名曲颈琵琶;又因传入地称龟兹琵琶。5弦、6弦、2弦琵琶(忽雷)及火不思等属此系统 。宋代以后,曲颈琵琶名琵琶,汉琵琶名阮咸。

琵琶

隋唐时曲颈琵琶颇为流行 。至明代 ,已发展为4相9品,19世纪初为4相10品 ,20世纪初增为12品 ,音域扩大至3个八度 。演奏方法也改横弹为竖弹 ,以5个手指代替拨子弹奏,扩展了该乐器的演奏技法和表现力 。30年代初又增为6相18品,现为 6 相25品,半音齐全 ,广泛应用于歌 、舞 、曲艺、戏曲的伴奏,以及器乐合奏、重奏和独奏。
琵琶独奏曲有大曲、小曲之分。大曲又称大套,多为多段形式的紧密有机整体或小曲联套形式。大曲中又有文、武曲之别。文套风格秀雅,如《夕阳箫鼓》、《汉宫秋月》 ;武套气概雄健,如《十面埋伏》、《海青拿天鹅》。小曲又称小套,通常为68板结构。

胡琴源于唐代的奚琴,北宋,出现用马尾弓拉弦的胡琴,是当时主要的拉弦乐器,据沈括在《梦溪笔谈》中的记载,马尾胡琴形状长柄、无品、音箱梨形、两弦,琴头上镶着龙首,用马尾弓拉奏,曲声抑郁。北宋元丰五年(1082),驻守在北部边疆的宋代军队中,就已广泛使用以马尾做弓弦的拉奏的胡琴。

到了南宋,胡琴已比较流行。我国大批制造丝弦,也始于南宋迁都临安(今杭州)之际,故丝弦又有“杭弦”之称。

元代,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原文化广为交流、融汇。这时的胡琴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吸收了蒙古族弹弦乐器的特点而形成的。其形制与今日流行的龙头二胡已比较接近。甘肃榆林石窟元代壁画中有一乐伎拉奏乐器,卷颈,二弦,以弓拉奏。元代胡琴不仅在宴乐中用于独奏或合奏,还广泛用于军队的演奏活动中。 从元代开始,胡琴之名已逐渐成为拉弦乐器的泛称。

明代胡琴随着戏曲、曲艺和民间器乐合奏的繁荣而更加发展。在《麟堂秋宴》一图中,有一童子奏胡琴、卷首,龙头,二弦,用马尾弓拉奏,琴杆上已有固定弦长的千斤。

明末清初,胡琴传到藏区巴塘(今四川西部),颇受民间艺人欢迎,并就地取材做成了牛角胡琴。当时产生的藏族民间歌舞弦子,就是因有胡琴伴奏而得名。

清代除了原有的胡琴或二胡之外,又出现了四弦的四胡、伴奏京剧的京胡和伴奏梆子戏的板胡等。为伴奏不同的地方戏曲和演奏民间器乐的需要,形制各异的胡琴类拉弦乐器纷纷问世,如广东的粤胡、湖南的大简、河南的坠胡、蒙古族的马头琴和壮族的马骨胡等。

胡琴类乐器表现力丰富,它可以用不同的弓法,指法深刻细致地表达音乐内容。由于它在民间流传很广,民间艺人创造的一些特殊表现技巧,如模拟各种人的声调、唱腔、道白和欢笑声,自然界中飞禽走兽的鸣叫声,等等,使它更有一种独特的表现力,富有韵味。
琵琶

中国拨奏弦鸣乐器。初以演奏方法而名为“批把”,即右手向前弹出曰“批”,向后弹进曰“把”。凡抱在怀中用此法弹奏的乐器,早期都称琵琶。
在中国历史上 ,琵 琶 有 圆形 音箱 和半梨形音箱两类。圆形音箱的琵琶,相传为秦代在鼗鼓(拨郎鼓)上安弦而改其为拨弦乐器 ,称弦鼗,后世称秦琵琶 。到汉代定型为4弦12品,用手弹拨。汉代解忧公主带到西域,又名汉琵琶。晋代阮咸以擅弹此乐器出名,后人又称为阮咸琵琶,简称阮 。秦琴、月琴、三弦、双清等属此系统。半梨形音箱的琵琶于4世纪由印度传入。曲颈,颈上4相,用拨子弹奏。为区别于当时的直柄圆形汉琵琶,故名曲颈琵琶;又因传入地称龟兹琵琶。5弦、6弦、2弦琵琶(忽雷)及火不思等属此系统 。宋代以后,曲颈琵琶名琵琶,汉琵琶名阮咸。

隋唐时曲颈琵琶颇为流行 。至明代 ,已发展为4相9品,19世纪初为4相10品 ,20世纪初增为12品 ,音域扩大至3个八度 。演奏方法也改横弹为竖弹 ,以5个手指代替拨子弹奏,扩展了该乐器的演奏技法和表现力 。30年代初又增为6相18品,现为 6 相25品,半音齐全 ,广泛应用于歌 、舞 、曲艺、戏曲的伴奏,以及器乐合奏、重奏和独奏。
琵琶独奏曲有大曲、小曲之分。大曲又称大套,多为多段形式的紧密有机整体或小曲联套形式。大曲中又有文、武曲之别。文套风格秀雅,如《夕阳箫鼓》、《汉宫秋月》 ;武套气概雄健,如《十面埋伏》、《海青拿天鹅》。小曲又称小套,通常为68板结构。
历史上的所谓琵琶,并不仅指具有梨形共鸣箱的曲项琵琶,而是多种弹拨乐器,形状类似,大小有别,象现在的柳琴,月琴,阮等,都可说是琵琶类乐器。其名“琵”“琶”是根据演奏这些乐器的右手技法而来的。琵琶又称“批把”,最早见于史载的是汉代刘熙《释名. 释乐器》:“批把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意即枇把是骑在马上弹奏的乐器,向前弹出称做批,向后挑进称做把;根据它演奏的特点而命名为“批把”。在古代,敲、击、弹、奏都称为鼓。当时的游牧人骑在马上好弹琵琶,因此为“马上所鼓也”。大约在魏晋时期,正式称为“琵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