旷野的呼声 野性的呼唤:战争中的故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4/28 01:12:09
战争中的故事

一则朝鲜战争中的小故事

  朝鲜战争中的密电码

  朝战停战前夕,美军为了在谈判桌上为自己增加筹码,策划了一次重大的战役行
  动。他们集中几个师的精锐部队向我军几处战略高地发起突然而猛烈的袭击。我
  军的这几处阵地情势险恶,有的阵地上只有几个人在坚守。

  就在这十万火急的关头,天空中突然传来我军指挥作战的一种神奇的密电码。这
  是一种从未听到过的语言,美军的译电员只能目瞪口呆!

  紧接着,方圆几十里范围内从不同的距离不同的角度,我军威力无比的火箭炮弹
  喷着串串火舌暴风骤雨般呼啸着飞向正在向我军阵地推进的美军集群。顷刻间,
  多少成营成连的美军被整建制一个不剩地化为烟尘!我军的阵地立刻化险为夷了
  ,美军的这次作战行动在我军步炮兵协同作战中又一次以惨败而告终。

  这个神奇的密电码是什么呢?其实是蒙古语。原来,在一年前,我军内蒙古骑兵
  某团改编成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着名的火箭炮201团。在这次战斗的生死攸关之时,
  指挥员一反常规,竟直接用蒙语指挥分散在远处的各分队准确、及时、猛烈地轰
  击敌军!

  过了许久,美军才破译出我军这一奇特的“密电码”,并向外界宣布:属于社会
  主义阵营的蒙古军队参战了!他们闹了一个大大的政治笑话。

  ==============================================
  抗日战争中的小故事

  北平被日寇侵占后,京西一带便成了鬼子的根据地,但在永定河西岸的老八区(当时属宛平县),活跃着一支小小的游击队,人数虽不多,根据地在斋堂、灵水地区,活动范围却达到了永定河边的坝房子、稻地和侯庄子一带。
  小小的游击队在当时可是做了不少大事。队员们乔装打扮到河东探听日寇的动向,与麻峪村韩×、王×有过联系,同时,了解到麻峪桥梁小学的刘静轩老师是八区人,并与他取得了联系。针对鬼子搞的“中日亲善”、“大东亚共荣圈”等有意奴役中国人民思想的侵略宣传,游击队展开反日宣传,编印揭露敌人侵略阴谋的宣传品,请刘老师帮助刻印,那个时候,刘老师都等夜深人静,在昏暗的油灯下以刻印测验试卷为掩护,刻印宣传品。这些宣传品再由游击队员秘密取走,分发到老百姓手中。
  当时,敌寇在麻峪修碉堡,小小游击队 还教大家巧妙地跟鬼子斗争,“出工不出力”,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在干活时,村民们都在磨洋工,游击队的宣传作用又得到了较好的发挥。期间也发生了不少抗战小故事。

  游击队巧捉鬼子官

  在麻峪村东西两个碉堡修好后,虽然日夜有鬼子兵站岗放哨,但也阻挡不住在村民们掩护下的游击队河东河西自由地往来。日寇在其既有武装驻防,又搞了“连环保甲制”的情况下认为万无一失,便在永定河东一些村子随便出行。
  孰不知在抗日情绪高涨的村庄里,老百姓、游击队已成一家,同时下地干活,频频出现在街头巷尾。一天下午(大圈儿)一名叫菊本的军曹和一个叫白连碧的特务从河边碉堡下来,去了保公所,村民看见了立刻通知了正在麻峪村工作的游击队长杜钢和队员李英。两人迅速背上背筐,带上除草的小薅锄,化妆成农民,尾随敌人其后。当鬼子和特务走到麻峪南“武道庙”时,杜钢队长从后面用没把的小薅锄顶住了鬼子菊本的腰,令其举手缴械,李英同志健步飞奔过去下了特务白连碧的手枪。抓住鬼子和特务后,将他们押在村中的进步户中。第二天,在过河干活的人群掩护下,把敌人押送到河西游击队根据地。
  事过两天鬼子发觉菊本和白连碧失踪,便派兵到各村寻找,他们把老百姓集中起来询问,人人都说“不认识,也没看见有一个日本官和一个中国人在一起”。无可奈何的日本鬼子最后也只得不了了之了。
  (王德有叙述,杨增光整理)

  游击队员
  活捉敌人翻译官

  1943年春夏相交的一天下午,鬼子的翻译官潘××身穿鬼子军装,头戴鬼子牛皮帽,脚下一双黑色牛皮大马靴,骑着一辆自行车来到麻峪村,到保公所找到保长王××,带他到一家吸鸦片的人家吸足鸦片后,又骑车回保公所。游击队安排的老乡发现了潘××的行踪,立刻报游击队的炼星海同志。
  当天下午,太阳快落山时,日本翻译官骑车走出东街要过大影壁时,被藏在影壁后的游击队员用河流石打了来,潘××还没来得及反应,就被游击队员抓住,并夺下了他的手枪,带回了“安全户”,换了农民的衣服押送到河西去了。第二天,日本鬼子来麻峪村,把人们都集中到西街一个叫“西口儿”的地方,临时找来北街杨某人的姑爷当翻译,说明翻译官失踪之事,让大家举报,众人全说不认识那个翻译官,也不知道他来之事,敌伪保长说他在下午太阳下山时已经回去了。敌人无法只得作罢。

发生在抗日战争中的一个不可思议的故事

故事的主角是八路军的一名文书,当时他正随部队行军,突然和日军遭遇。敌我双方都促不急防,均就近卧倒,在两百米左右的距离上展开对射。这名文书没有武器,抱着文件袋趴在了田埂后面。过了一阵,他听见枪声停了,就想探头看看日本人是不是撤了,就在他刚把头伸出田埂的一瞬间,枪声响了,一颗子弹正中他的眉心,他赶紧又趴下。战斗结束后,战友发现他负伤,赶紧把他送到野战医院,医生一看,傻了眼,子弹从眉心射入,从后脑穿出,哪还有救!可文书的神智一直很清醒,就死马权当活马医,做了止血消炎的处理。可过了几天,这位文书的伤开始好转,最后痊愈出院,没有任何后遗症!此后,他一直吉星高照,到解放战争时已是团参谋长,我父亲就是在这时认识了他,听他亲口讲述了这个故事,还看了他前额和后脑的伤疤。

听了这个故事,我有几点感受:
一、小日本的枪法真TMD的准!居然能在两百米的距离上、在不到一秒钟的时间内射中人头大小的目标。
二、6.5毫米的友坂弹的威力真小。我父亲用过三八大盖,对它评价很高:重量轻、后坐小、精度高,但就是威力小。三八大盖发射的友坂弹太轻,加之为了追求高精度,枪管膛线缠度小,弹头旋转很强,进入人体后不易失衡翻滚(特别是近距离),杀伤力不足。不过八路军老兵们发明了一种土办法来增强友坂弹的杀伤力:把新弹头侧面在鞋底蹭一下,造成弹头的轻微不对称,进入人体后就容易翻滚了。如果是装在子弹袋里经过一段时间行军的“旧”子弹,就不需要蹭了,因为弹头已经磨损,不对称了。

三、这位前辈的运气真好!子弹从两个大脑半球中间穿过,没有碰到任何脑组织和大的神经,而且在野战医疗条件下居然没有感染,实在是奇迹!

多了去了

很多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