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步沟景区在哪里:孙梨,刘绍棠,铁凝,从维熙各自的代表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4/29 11:59:59
请向我提供他们的代表作、生平,不过代表作更重要。

孙犁《荷花淀》 《铁木前传》
孙犁(1913~2002年7月11日),现、当代小说家、散文家 ,被誉为“荷花淀派”创始人。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人。保定育德中学毕业后流浪到北平,在图书馆读书或去大学旁听,当过职员。1936年到安新县的小学教书,了解到白洋淀一带劳动群众的生活。后任教于冀中抗战学院和华北联大,在晋察冀通讯社、《晋察冀日报》当编辑。1944年赴延安,在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和工作,发表了著名的《荷花淀》、《芦花荡》等短篇小说。1945年回冀中农村,1949年起主编《天津日报》的《文艺周刊》。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协天津分会副主席等职。1956年起因病辍笔。1977年以后,又写有不少散文和评论以及少量小说。从40年代起,孙犁作品结集出版的有短篇小说集《芦花荡》、《荷花淀》、《采蒲台》、《嘱咐》,中篇小说《村歌》、《铁木前传》,长篇小说《风云初记》,叙事诗集《白洋淀之曲》,通讯报告集《农村速写》,散文集《津门小集》、《晚华集》、《秀露集》、《澹定集》、《书林秋草》、《耕堂散文》,作品集《尺泽集》、《曲终集》,论文集《文学短论》,还出版了《孙犁小说选》、《孙犁诗选》、《孙犁散文选》、《孙犁文论集》以及《孙犁文集》等。2003年7月,孙犁纪念馆在河北省安新县白洋淀荷花大观园落成,2004年7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七卷本四百余万字的《孙犁全集》。
孙犁的作品以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为其秀雅、隽永的创作风格的代表作,其中《荷花淀》、《嘱咐》等短篇作为现代文学史上负有盛名的篇章。被文艺界视之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孙犁的小说以抗日战争时期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农村为背景,生动地再现了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战斗情景。茅盾说过:“孙犁的创作有一贯的风格,他的散文富于抒情味,他的小说好像不讲究篇章结构,然而决不枝蔓;他是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的,好处在于虽多风趣而不落轻佻。”(《反映社会主义跃进的时代,推动社会主义时代的跃进》)

刘绍棠《蒲柳人家》
刘绍棠(1936~1997) 当代作家。河北通县(今北京市通州区)人。1949年读中学时开始发表短篇小说。1951年到河北文联工作半年,阅读了大量文学名著,深受孙犁作品熏染。翌年发表成名作、短篇小说《青枝绿叶》,并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195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5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57年发表小说《田野落霞》、《西苑草》及一些论文,被错划为“右派”, 1979年平反。曾任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联委员、国际笔会中国中心会员、《中国乡土小说》丛刊主编等职。他创作的大量作品中有《青枝绿叶》、《山楂村的歌声》、《中秋节》、《蛾眉》等短篇小说集,《运河的桨声》、《蒲柳人家》、《瓜棚柳巷》、《荇水荷风》、《小荷才露尖尖角》等中篇小说,《春草》、《地火》、《狼烟》、《京门脸子》,《豆棚瓜架雨如丝》等长篇小说,《我与乡土文学》,《我的创作生涯》等散文短论集,以及《刘绍棠文集——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12卷。他的《蒲柳人家》获首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二等奖,《蛾眉》获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的作品格调清新淳朴,文笔通俗晓畅,描写从容自然,结构简洁完整,乡土色彩浓郁。
从维熙 《大墙下的红玉兰》 《远去的白矾》
男,笔名碧征、从缨,当代著名小说家。1933年出生于河北玉田县代官屯。1950年入北京师范学校,读了大量中外文学作品,受到孙犁和屠格涅夫作品很深的影响。同年开始发表散文、诗歌和小说。1953年师范毕业后任小学教员。1954年任《北京日报》文艺编辑、记者。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开始了长达21年的苦难生活。1979年平反后回京,任中国作协理事、作家出版社总编辑等职。著有小说散文集《七月雨》、《曙光升起的早晨》,小说集《驿路折花》,中篇小说《大墙下的红玉兰》(获1977~1980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第十个弹孔》(被改编成电影,获文化部1980年全国优秀故事片奖)、《杜鹃声声》、《泥泞》、《遗落在海滩的脚印》、《伞》、《燃烧的记忆》、《远去的白帆》(获第2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鹿回头》,长篇小说《南河春晓》、《北国草》、《断桥》、《裸雪》,以及《从维熙小说选》、《从维熙中篇小说集》、《从维熙文集》等。从维熙作品题材多样,视野开阔,取材于农村新生活的作品,格调清新隽永。他所开拓的“大墙文学”作品,笔墨震撼人心,格调冷峻沉郁。
从维熙小传

从维熙一九三三年生于河北省玉田县城北小山村。一九五○年考入北京师范学校,并于同年开始发表作品。毕业后,当过教师以及报社记者、文艺编辑。一九五六年参加中国作家协会。先后出版了两个短篇小说集和一部长篇小说。一九五七年反右斗争中被划成右派。
一九七九年他重返文坛之后,率先发表了《大墙下的红玉兰》等十几部描写劳改营生活的中篇小说,因而被文坛誉为“大墙文学”之父。作品曾多次获奖。一九八四年后,他将主要精力转移到长篇小说的创作上。一九八五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北国草》曾在全国和北京市先后四次获得优秀文学奖。一九八六年出版的长篇力
作《断桥》获优秀文学畅销奖。一九八九年出版了反右回忆录《走向混沌》,引起强烈反响。以后,他又完成了《裸雪》、《酒魂西行》、《逃犯》三部长篇小说的创作。此外,还发表了相当数量的短篇小说、散文和文学评论等类作品,是一位刻苦耕耘的作家。有些作品已被译成英、法、德、日以及塞尔维亚文。八十年代后期,
他被载入英国剑桥编撰的《世界名人录》和《国际名人传》。

铁凝《大浴女》
祖籍河北赵县,1957年9月生于北京,1975年于保定高中毕业后到河北博野农村插队,1979年回保定,在保定地区文联《花山》编辑部任小说编辑。自1975年开始发表作品,至今已发表文学作品约150余万字。1982年发表短篇小说《哦,香雪》描写一个农村少女香雪在火车站用一篮鸡蛋向一个女大学生换来一只渴望已久的铅笔盒,表现了农村少女的纯朴可亲和对现代文明的向往,作品获当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同年,中篇小说《没有纽扣的红衬衫》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它真实描写一个少女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和纯真美好的品格。1984年《六月的话题》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麦秸垛》获1986~1987年《中篇小说选刊》优秀作品奖。1984年铁凝调入河北省文联任专业作家,现为河北省文联副主席。早期作品描写生活中普通的人与事,特别是细腻地描写人物的内心,从中反映人们的理想与追求,矛盾与痛苦,语言柔婉清新。1986年和1988年先后发表反省古老历史文化、关注女性生存的两部中篇小说《麦秸垛》和《棉花垛》,标志着铁凝步入一个新的文学创作时期。1988年还写成第一部长篇小说《玫瑰门》,它一改铁凝以往那和谐理想的诗意境界,透过几代女人生存竞争间的较量厮杀,彻底撕开了生活中丑陋和血污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