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鹏门机编码器:黄河三角洲人口资源环境状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4/28 16:45:07
最好详细点

一、探寻生命之河

在我们生存的这个星球上,河流是最富有张力的生命系统。生生不息的河流,以其造化无穷的力量维持着生态系统和能量交换的总体平衡,所到之处,生灵跳跃、万木葱茏,文明永续,天地万物充满了和谐。而黄河,从她横空出世的那天起,更是曲折迂回,奔腾浩荡,世世代代反复演绎着生命的雄浑乐章。

然而,不知从何时起,她却沉疴缠身,百病交集。由于人类的过度开发利用,黄河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锐,河道断流频繁发生,下游河槽急剧萎缩,过洪能力显著下降,水质污染持续恶化,河流生态系统受到空前的损害……日趋严重的生命忧患,正在威胁着这条伟大河流。

黄河治理的终极目标到底是什么?作为黄河的代言人,怎样才能与她共同度过生命的苦旅,使之更好地为中华民族造福?带着深刻的历史反思,带着强烈的时代追问,黄委党组经过深思熟虑,于2004年年初正式提出建立“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治河新理念,并确立了“1493”的理论框架。
本源回归,石破天惊。“1493”理论框架的诞生,蕴含着人类与黄河漫长磨合中的艰辛探索,标志着人们治河理念的一场革命。

一年来,黄委党组统揽全局,整体部署,致力“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治河新体系的构建。包括河流生命机理、评价要素指标、治理关键技术等组成的治河理论体系,日臻完善;涵盖治河重大措施、现实生产任务、年度计划安排的生产实践体系,持续推进;牵手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的河流伦理体系,脱颖而出。三大分支,有机结合,纵横联系,共同支撑着一种具有现代科学特征的治河系统理论。

围绕这一理论,一系列深入的研究和探索相继展开。

黄河洪水威胁,下游“悬河”最烈。自古以来,多少仁人志士为之皓首穷经,倾尽心力。然而,由于种种原因,黄河下游治理方略却一直莫衷一是,未能定论。如今,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认识的深化,为寻求解决它的真谛提供了机遇。

2004年2月至3月,在首都北京和古都开封,黄委先后两次举行高层次专家研讨会,专题研究黄河下游治理方略问题。钱正英、潘家峥、徐乾清、韩其为、陈志恺等70多位著名专家,满怀殷殷赤子之心,畅所欲言,发表真知灼见,为母亲河把脉问诊,开出良方。

针对黄河的新情况、新问题,黄委认真吸收各种观点中的科学见解,经过深入研究总结,提出了“稳定主槽、调水调沙,宽河固堤、政策补偿”的“16字”黄河下游治理方略。

它,负载着炎黄子孙世代的追求和希望,凝聚着黄河儿女浓浓的心血和汗水。它,宣告了黄河下游治理一个新时期的到来。

黄河复杂难治,根源在于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正因如此,建设完善的水沙调控体系,被鲜明地列为“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九条治理途径之一。

黄河水沙特点、变化趋势,建设水沙调控体系的必要性、紧迫性,骨干工程的总体布局、开发次序以及联合运用方案,一项项研究成果,在原有的工作基础上,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使命。2004年12月17日至19日,来自全国的知名水利专家和有关代表,对黄委提出的《黄河水沙调控体系建设初步研究报告》进行了认真讨论,达成了广泛的共识。

黄河,自然之河、生态之河、文化之河的多重属性,决定了“维持黄河健康生命”,需要广泛的社会认同和舆论支持,而要获得这种认同和支持,必须进行多学科交叉延伸。

2004年9月,正值金秋时节,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等高等学府的30多位著名社科专家和人文学者,应邀来到黄委,就河流伦理学的建立、河流的本体价值及其生存权利、河流文化生命的内涵、如何重塑人类与河流的关系等耳目一新的学术问题,同黄河人展开了交流与对话。

母亲河的生命危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大命题,使两个长期游离的学术群体走到了一起。视角的交合,哲学的思考,激情的碰撞,为河流伦理这一边缘学科的诞生,举行了别开生面的奠基礼。

二、黄河水沙协奏曲

许多年来,自从人们发觉黄河泥沙对于下游河道的致命影响之后,如何处理这些源源不断的细微颗粒,破解治理黄河的头号难题,便成为人们苦苦追求的长梦。

2004年,当黄河再次引起举世瞩目的那一刻,人们在调水调沙中看到了母亲河未来的希望!如果说,2002年黄河第一次调水调沙,是人类历史上首开最大规模河流原型试验之壮举,2003年第二次调水调沙,为艰难险阻中书写大空间尺度水沙时空对接之妙笔,那么,2004年的第三次调水调沙试验,更是一部波澜壮阔、荡气回肠、绚丽多彩的惊世华章。

这一年,黄河调水调沙面前横亘着两座难以跨越的大山:先是没有现成的沙源参与,后期冲沙水流动力又难以为继。也就是说,如果没有适量的沙源参与,小浪底水库为防汛腾库下泄的水量,将成为效率低廉的“一河春水”;而后期缺少足够的水流动力,实施调水调沙,为黄河冲沙减淤,就将是无法兑现的空中楼阁。

面对先天不足的客观条件,为了探索“维持黄河健康生命”之路,肩负神圣使命的黄河人,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在艰难中挺进的破冰之举!没有现成的可冲沙源,能否实施人工扰动;后期缺少水流动力,可否把试验的空间尺度再度扩展,让三门峡、万家寨两座水库,也参与这场调水调沙大战?

大胆构想,科学论证,“三条黄河”,应声联动。一场石破天惊的重大治黄实践就此拉开了帷幕。

6月19日9时,第三次调水调沙试验宣告开始。三天后,当小浪底水库下泄“清水”抵达下游河段时,徐码头和雷口两个卡口处,河南、山东两省河务局组织的26个扰沙作业平台及时启动。大河之中,千帆入定,机器轰鸣,水流激射,沙量倍增。从河底翻卷而起的泥浆,在上游来水携带下,飘然东去。

与此同时,小浪底库区尾部的三角洲上,另一场人工扰沙的战斗也已吹响进军号。所不同的是,在这里扰动泥沙,不仅仅是减少水库淤积,调整和优化库区尾部形态,更为重要的是,被唤醒的泥沙还将加入人工异重流的行进行列。

人工塑造异重流,是本次调水调沙试验中最具挑战性的精彩乐章。这种产生于水库的奇异流体,具有很强的潜游和推移功能,在特定条件下,可以携带泥沙在水库底部向前行进。如果掌握了这种规律,人工塑造出异重流,对于破解多泥沙河流水库淤积的世界性难题,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然而,这种特殊的流体,尽管在自然状态下的产生和发展是那样漫不经心,但要刻意去人工塑造却充满了无限艰难,因而,对于这项试验,世界河流治理史上一直没有迈出实验室的门槛,原型试验仍属空白。

如今,黄河人却要依靠自己的智慧和科学的力量,把它“克隆”再造。为此,既要悉心研究异重流的生成要素,审慎分析现实中的水沙条件,又要精心计算三座参战水库的水沙时空对接,其难度之大,不难想象。

为了确保试验的圆满成功,黄委领导殚精竭虑,夜不能寐。塑造流量过程,组合泥沙来源,设计后续动力,精心联结着这场大战的每一个环节。

7月5日,根据调水调沙总指挥部的命令,三门峡水库开闸放水,以2000立方米每秒的下泄流量进入小浪底水库。水库尾端被扰动的泥沙,受上游来水猛烈冲刷,迅速汇成高含沙水流。它们重整军伍,携手并进,在小浪底坝前60公里处,受重力作用潜入库底,形成异重流后,继续向坝前进军。

7月7日,流量为1200立方米每秒的万家寨水库下泄水流,不远千里行程,如期赶到三门峡。水流援军的到来,将三门峡槽库容里的细颗粒泥沙迅速推出库外,从而补充了调水调沙的水量与沙源,并为人工塑造异重流提供了强大的后续动力。

7月8日13时50分,人工塑造异重流到达小浪底水库坝前,进而通过排沙洞冲出库外。霎时间,随着几股由清变浑的冲天巨浪喷涌而出,一幕匡世壮景出现在人们面前。

黄河人工塑造异重流成功了!

这一首开先河的巨大成功,标志着中国水利科学家已领先世界掌握了水库异重流的形成机理和运行规律。它的成功,使人们借助塑造异重流减少水库淤积成为可能。

激动与感奋,喜悦与沸腾,久久荡漾在黄河人心中。

7月13日8时,历时24天的黄河第三次调水调沙试验划上了圆满的句号。在这次试验中,共有7113万吨泥沙被排入大海,小浪底水库的淤积形态得到调整优化,下游主河槽实现全线冲刷,两处卡口河段过流能力明显扩大。整个试验,科技含量之高,空间尺度之大,涉及环节之多,持续时间之长,实属前所未有。特别是人工异重流的成功塑造,更是意义非凡。

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已是93岁高龄的张光斗教授获悉此讯,深深为之动容,称这次试验为水利科技的一场重大创新,他亲笔致函黄委会表示热烈祝贺。

位居下游滩区的山东东明县人民政府,向黄委发来了感谢信。由于黄河调水调沙使河道主槽过流能力明显扩大,2004年这里的庄稼秋毫无犯,在喜获金秋丰收的时候,他们代表全县70万人民,向黄河人表示由衷的谢意。

这一切,来的是如此不易。它印记着这项重大治河实践,从初始构想到艰难实施的一串串脚印;它折射着不同观点从观望、怀疑最终转向认同和赞许。

黄河三次调水调沙试验,不同条件,不同河段,不同水沙级配模式,不同的水库调度组合,充满了风云变幻,蕴含着艰辛的探索。从中,黄河人对于这条大河的水沙运动规律,感性认知与理论总结都得以显著升华。随着第三次调水调沙试验圆满成功,黄委郑重宣告:调水调沙作为一种新的治河手段,将从试验阶段正式转入生产运用。

三、千里长堤起宏图

进入年末岁尾,黄河下游标准化堤防建设前线,凯歌声声,捷报频传。风雨历程中,河南、山东两省河务局的建设者们,以众志成城、强力推进的骄人战绩,交上了一份不同寻常的优异答卷。
早在新年伊始,一张 “军令状”便把河南河务局、山东河务局的领头人推到了风头浪尖。“军令状”上,标准化堤防建设务必限期完成的几行大字,赫然入目:

河南段标准化堤防建设在2004年4月30日前,全面完成邙金段标准化堤防建设;2004年12月31日前,全面完成河南黄河第一期标准化堤防建设任务。山东段于 2004年12月31日前完成济南段标准化堤防建设项目……

时间满打满算不到一年,共须动用土方1.05亿立方米、石方42万立方米,迁安人口2.6万,拆迁房屋75万平方米,征用永久用地3.3万亩,建设项目158项。工期紧、标准高、拆迁难。而这一切,还必须在保证防汛安全、实施调水调沙的前提下,抓紧进行,黄河人肩上承担着沉重的压力。

然而,一诺千金,军令如山。为了如期完成建设任务,豫鲁两省河务局采取超常规、跨越式的工作方式。倒排工期,科学管理,优化施工方案,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全力攻克一道道难关。绵延千里的下游长堤上,一场事关黄河安澜的大决战轰然打响。

“军令状”签订之后的第三天,河南河务局党组即出台了河南黄河标准化堤防建设实施意见。对组织建设管理机构、建立分级管理责任体系、参建队伍选择原则、严格建设管理程序、工程进度部署、奖惩实施办法等,作出了明确规定。2004年春节期间,郑州至开封兰考河段长达160公里的大堤上,数千名职工挥别隆隆的新春炮竹,开赴风雪弥漫的黄河滩,着手描绘波澜壮阔的堤防建设画卷。

花园口惠金之战,率先打响。建设管理者们知难而进,相继拔掉一个个困扰工程施工的“钉子”。施工单位披星戴月,日夜兼程,仅仅用了三个多月,便一举完成500多万土方、18道坝改建和全部生态景观线的建设任务。4月28日,惠金段标准化堤防建设首战告捷,为全河树起了第一面旗帜。

施工任务最为艰巨的兰考河段,受天气和地势影响,一度严重积水,取土场地被淹,施工道路中断,使本来就很紧张的施工形势变得更加严峻。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化,河南河务局一面紧急派出工作组,现场指导排水,及时调整工序,尽快恢复施工正常秩序。同时决定,集中所属5个市局的优势兵力,举行兰考会战。10月下旬,一支3000多人组成的施工大军,带着500台大型机械设备和600套泥浆泵,进驻会战现场。骁勇善战的黄河将士,装备精良的施工器械,在空寂料峭的黄河滩上,迎着风霜雪雨,伴随泥浆迸射,掀起了此起彼伏的竞赛热潮。

挖压征地,移民搬迁,历来就是工程建设的“头号难题”。2004年,黄河人为此付出了昂贵的代价。

在河南中牟县局,这个“头号难题”曾经使标准化堤防建设举步维艰。1454户的移民搬迁任务,涉及3个乡镇17个行政村。房屋拆除面积之大,人口搬迁之多,均为全河县局之最。沿岸群众的切身利益和急如流火的建设工期,像两道并行的铁轨沉重地压在他们的肩上。为了排除工程困扰,河务部门通过努力工作,取得了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有关乡村制定明确的责任目标,建立拆迁奖罚制度,层层分解,狠抓落实,终于将移民拆迁工作推入了快车道。攻克了一座座堡垒,为顺利进行铺平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