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重大火灾事故:苏曼殊的简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5/06 00:24:25

苏曼殊(1884~1918)

苏曼殊,原名子戬,小名三郎,学名玄英,香山(广东中山)人,光绪十年(1884)年生於
日本横滨。父亲是广东茶商,母亲是日本人。五岁时苏曼殊随父亲回广东,二母亲仍在日本


苏曼殊十二岁时便在广州长寿寺由赞初和尚剃度出家,然后受具足戒,并嗣受禅宗曹洞宗衣
钵,由此可见苏曼殊在青年时代即学识渊博,灵慧敏捷,否则他小小年级是无法弄通深奥的
曹洞宗经义的,而且曹洞宗选中苏曼殊为传人,也恰好证明苏曼殊在佛学方面的精深造诣。

此后,苏曼殊到东京早稻田大学学习,并利用假期到泰国,斯里兰卡等国游历,学成后回国
,在日本其间,参加国中国留学生的爱国组织,倾向於民主革命。

苏曼殊不但是一位佛学渊博的僧人,他还是为多才多艺的才子,他能诗文,善绘画,通英,
法,日,梵多种文字,和陈独秀,柳亚子等文学泰斗交往甚密,在佛学上他著有《梵文典》
,《汉英辞典》,现存的著作有《文学因缘》,《焚剑集》等。

苏曼殊英年早逝,於1918年病逝於上海,年仅34岁。

苏曼殊生平- -

近代作家。原名戬,字子谷,后改名玄瑛,曼殊为其法号。广东香山(今中山)人。出生于日本横滨。父亲为旅日华商,母亲是日本人。这种特殊的身世使他早年即因家庭矛盾出家为僧。但是,民族的危难又使他不能忘情现实。光绪二十八年(1902),在日本东京加入留日学生组织的革命团体青年会。次年加入拒俄义勇队。同年归国,任教于苏州吴中公学。不久,到上海参加《国民日日报》工作。光绪三十年,南游暹罗、锡兰,学习梵文。三十三年(1907),在日本与幸德秋水等组织亚洲和亲会,公开揭出"反抗帝国主义"的主旨。同年,和鲁迅等人筹办文学杂志《新生》,未成。宣统元年(1909),再度南游,任教于爪哇中华学堂。辛亥革命后归国,参加上海《太平洋报》工作。1913年,发表《反袁宣言》,历数袁世凯窃国的罪恶。他的情绪起伏不定,时僧时俗,时而壮怀激烈,时而放浪不羁,有着独特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性格。
苏曼殊与章炳麟、柳亚子等人交游,为南社社员。他现存诗约百首,大多为七绝。《以诗并画留别汤国顿》写对清朝统治者的愤恨,《过平户延平诞生处》抒发对民族英雄郑成功的敬慕,《吴门依易生韵》"碧城烟树小彤楼"、《为玉鸾女弟绘扇》、《东居杂诗》"流萤明灭夜悠悠"等写对国家安危的忧虑。但是,这类具有政治内容的作品并不多。苏曼殊的诗主要写个人身世,尤多写爱情和女子,如《本事诗》、《无题》、《东居杂诗》等。它们以□丽绵眇的风格,表现幽怨凄惋的感情,艺术上受李商隐和龚自珍的影响较多。苏曼殊还有一部分风景诗,色调明朗,节奏欢快,表达出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如《淀江道中口占》:"孤村隐隐起微烟,处处秧歌竞种田。羸马未须愁远道,桃花红欲上吟鞭。"又如《过莆田》、《晨起口占》等。
苏曼殊善画。他的诗不用典,不发议论,懂得用形象说话,常常能以寥寥的几笔勾勒出如画的意境。因此,前人对他的诗艺术评价颇高,说是"旷观海内,清艳明隽之才,若曼殊者,殊未有匹焉"王德钟《燕子龛遗诗序》)。但是,也有人批评他"高逸有余,雄厚不足"(胡怀琛《说海感旧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