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险岛露西德宠物:历史上的十大战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5/02 00:48:58

按时间顺序排列:
  mjR4Hj〗
  一。希波战争。公元前500年—前449年。
  (一)。战争的性质:波斯对捍卫自己独立的古希腊诸城邦(都市国家)进行的征服性战争。
  (二)。战争概述:
  1。公元前500年,雅典和埃雷特里亚(位于埃维亚岛)举行起义(米利都人起义得到小亚细亚诸城邦的支持)反对波斯统治,是希波战争的起因。
  2。公元前492年波斯王马多尼乌斯入侵希腊,仅占领色雷斯后失利。
  3。公元前490年春,波斯王大流士一世第二次入侵希腊,在马拉松会战中大败而归。
  4。公元前480年,波斯王薛西斯率波军第三次出征希腊。普拉塔亚一战,希腊都市国家联军(约6万人)击溃波斯陆军(7—8万人)。几乎同时,波斯舰队在米卡莱角战中失利。
  整个战争以波斯的失败告终。
  (三)。评论:
  希波战争的入选在于:
  1。希波战争是亚洲与欧洲之间的第一场规模大、时间长的战争。
  2。战败的结局完全改变了伊朗人的命运。否则,占据今天整个西亚和北非的说不定是他们而非阿拉伯人。
  3。对于发展战术和组建军队,希波战争意义重大。希腊军队创造的方阵是早期著名的战斗队形之一。并最早体会到保障战斗队形最要害部位——翼侧的必要性。

  二。布匿战争。公元前264—前146年。
  (一)。战争的性质:古罗马与迦太基先争夺西西里,后争夺地中海整个西部地区统治权的侵略战争。因罗马人称迦太基人为布匿人,故名布匿战争。
  (二)。战争概述:布匿战争共三次。
  1。第一次布匿战争(公元前264—前241年)。这次战争的主要起因是为争夺西西里。公元前241年,罗马舰队在埃加迪群岛附近的交战中获大胜(参见埃加迪群岛海战),决定了战局,迦太基人答允撤出西西里。
  2。第二次布匿战争(公元前218—前201年)。公元前216年,在坎尼战役中罗马军队(约7万人)被汉尼拔军队(5万人)包周,被全歼。这次胜利后,意大利的很多部落和城市臣服迦太基。但在公元前202年的决定性的扎马战役中迦太基人战败,并失去地中海的统治。
  3。第三次布匿战争(公元前149—前146年)。迦太基战败于努米底亚王国后,罗马发动第三次布匿战争。前146年,罗马人冲进迦太基城,将之夷为平地。存在了400年的迦太基被灭国。
  (三)。评论:
  布匿战争的入选理由是:
  1。它不仅时间跨度大,作战地域广,而且它奠定了白种人侵略扩张主义的萌芽。之前,古罗马进行的战争主要是城市之间的部落内斗,而此战则是白种人首次与外种族以争夺土地和资源为目的的生死冲突。它发展了白种人向西(阿拉伯半岛)~向南(非洲)的扩张信心和战略企图,是十字军东征和1500年起的西欧殖民世界的预演。
  2。造就了世界历史上的第一个领土横跨欧亚非的大帝国——古罗马帝国。

  三。阿拉伯人的征服战争。公元634—730年。
  (一)。战争的性质:阿拉伯帝国形成后(参见阿拉伯半岛统一战争),哈里发为了扩大其统治范围,以“传播伊斯兰教”和“展开反对异教徒的圣战”为借口,强行吞并西亚、北非和西南欧大片领土的战争。
  (二)。战争概述:分为两个阶段。
  1。第一阶段(634—656年)从征服拜占庭和伊朗开始。阿拉伯人在637年6月1日在卡迭西亚会战中获得大胜,尔后轻而易举攻取伊朗国都克特西亚。阿拉伯军连连战胜伊朗军队,夺占摩苏尔和讷哈万德城,从此伊朗并入阿拉伯哈里发国版图。640—641年,阿拉伯军长趋直入占领埃及。641年占领上美索不达米亚,642年9月,根据同亚历山大城当局订约不战约定而进据该城。尔后于642年攻占昔兰尼加,从此,拜占庭失去了埃及。643年攻占利比亚,647年夺取拜占庭的非洲领地。661年,倭马亚王朝以叙利亚为基地建立横跨欧、亚、非的伊斯兰教阿拉伯帝国。
  2。第二阶段(从七世纪末至八世纪三十年代),阿拉伯人继续征讨外高加索、中亚细亚、伊朗东部和小亚细亚,甚至达于欧洲边界。705—715年阿拉伯军队战胜中国军队及其同盟者,巩固了哈里发在中亚细亚的统治。712年,阿拉伯人侵入印度(印度河下游地区)。他们的军队不超过6000人,但连续击败印度人以后,将穆尔坦以北的印度河谷地并入阿拉伯帝国。732年阿拉伯军队同查理·马特统率的法兰克军队举行会战,结果败于法兰克人。迫使阿拉伯退出高卢,暂时停止向欧洲的进军。但仍长期占领西班牙和葡萄牙。
  (三)。评论:
  1。 阿拉伯的对外征服,加速了阿拉伯社会封建化的进程,建立了以哈里发国为首的、神权专制的封建中央集权制国家。由于阿拉伯的征战,阿拉伯的宗教——伊斯兰教,在各个被征服国家得到了传播。
  2。阿拉伯军所到之处,掠夺大量财物(金、银、绸缎)、马匹和牲畜。丰富的物质财富的积累为以后抵挡十字军东征起到了一定作用。
  3。阿拉伯对欧洲的侵略。造成了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直接对立。两者间的对抗延续了1000多年。是中世纪世界上最大的矛盾冲突。
  eMZWRx〗
  四。十字军远征。1096—1270年。
  (一)。战争的性质:西欧封建主发动的掠夺经济发达的近东国家的侵略战争。十字军参战者服装均饰以红十字为标志,故称“十字军”。
  (二)。战争概述:十字军大规模东征(主要是陆路)共进行过八次。 在这里只作简述,以免篇幅过长。第一~四~六次东征欧洲人取得了重大胜利,建立耶路撒冷王国~塞浦路斯王国等几个十字军国家。其他东征都以失败告终,欧洲人只掠夺了大量财富,但未能实现占领土地的愿望。十字军远征中最有影响的恐怕得算是第三次,埃及苏丹撒拉丁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的大决战被拍成了电影,我记得5~6岁时看过,片名就叫《撒拉丁》。片中那宏大的战争场面我到现在还不能忘记。
  (三)。 评论:
  十字军远征的意义不在于它通过战争强行加强了东西方的文化~经济交流。我个人的看法是:战争的平局,使欧洲人发现他们很难向西拓展阿拉伯半岛和向南经营北非大陆。使他们产生了从其它方向搜寻并获取利益的思想,于是凭借先进的科学技术,有了哥伦布的发现新大陆,有了欧洲人从1500年起对整个非洲~美洲以及印度和东南亚的疯狂殖民史。

  五。英法百年战争。公元1337—1453年。
  (一)。战争的性质:英法两国间先为王位继承问题展开争权夺利,尔后演变为英国对法国的入侵,法国则被迫进行反抗,从而进行长达百年的战争。
  (二)。战争概述:
  1。百年战争的第一阶段(1337—1360) 英法双方争夺佛兰德和基思。英军先在斯吕斯海战(1340)~后在普瓦捷战役(1356)中击败法军,法国被迫于1360年在布雷蒂尼签订条件极为苛刻的和约——从卢瓦尔河以南至比利牛斯的领土割让给英国。
  2。百年战争的第二阶段(1369—1380) 为了夺回英占领区,法王查理五世(1364—1380年在位)改编了军队,整顿了税制。他用雇佣步兵取代部分骑士武装,并建立了野战炮兵和新的舰队。法军采用突袭和游击战术,到七十年代末已逐步迫使英军退到沿海一带。
  3。百年战争的第三阶段(1415—1424)。1415年,英军在阿赞库尔战役中击败法军。迫使法国于1420年在特鲁瓦签订丧权辱国的和约。按照和约条款规定,法国沦为英法联合王国的一部分。
  4。百年战争的第四阶段(1424—1453)。法国人民进行了游击战,领导这场斗争的是贞德。在她的指挥下赢得了奥尔良战役的胜利(1429.5)。1437年法军攻下巴黎,1441年收复香槟,1450年夺回曼恩和诺曼底,1453年又收复吉耶讷。1453年10月19日,英军在波尔多投降,战争至此结束。
  (三)。 评论:
  虽然这场战争的延续时间是一个吸引点,但无论从其规模和影响看,都排不进世界战争史的前二十位,似乎不应入选。但在 看来,人们忽视了很重要的一点,即英国借此确立了对欧洲大陆的基本战略——欧陆平衡战略。
  英国是孤悬在欧陆之外的岛国,由于没有领土和欧洲小国接壤,无法对它们施加地缘政治影响,因此挤身欧陆成为它的早期发展目标。但在法国的败退,使英国认识到它无法在欧洲大陆取得立足点,但它又不甘心放弃对欧洲的影响,于是它在保持对欧陆的相对独立性的同时,努力防止欧陆上出现一国独大的情况。因为出现了此种情况时,欧洲将臣服于一个中心国家,而英国将失去对欧洲的影响力,从而被欧陆国家所彻底孤立。
  在这个战略下。英国联合普鲁士~俄罗斯~奥匈帝国粉碎了拿破仑称霸欧洲的企图;联合法国~美国等阻止了德国统一欧洲的梦想;俄罗斯在与土尔其帝国交战,以打开向南的海上通道时,英国也是极力阻挠。而当前,英国则是借助美国,来全力降低以法~德为首的欧盟的影响,尽管它自身出于经济上的考虑已不情愿的加入了欧盟。

  --------------------------------------------------------------------------------

  -- 作者:Preussen
  -- 发布时间:2005-9-9 7:00:00

  --

  六。蒙古人的西征。1200——1300年。
  (一)。战争的性质:游牧民族掠夺财富和人口的血腥战争。(据说成吉思汗曾说过:“人类最大的幸福在胜利之中:征服你的敌人,追逐他们,夺取他们的财产,使他们的爱人流泪,骑他们的马,拥抱他们的妻子和女儿。”)
  (二)。战争概述:
  战争持续了几代人。
  1。早期征服。1219至1221年,成吉思汗占领了花刺子模。居民们被大批屠杀,只有熟练工匠幸免于死,被送往蒙古。之后在中东和印度取得惊人的胜利。接着转而向北进攻高加索,在那里打败了格鲁吉亚人。随后,继续向乌克兰挺进,1223年,打垮了数量上占绝对优势的80O00俄罗斯军人。
  2。蒙古帝国时期。成吉思汗的儿子窝阔台继位为大汗。在位期间(1229-1241年)继续对欧洲征战。1237年秋,成吉思汗的孙子拔都率兵15万进攻俄罗斯中部各公国。1240年夏占领了俄罗斯古都基辅。1241年进入波兰和匈牙利,在西里西亚的利格尼兹,大败德意志军3万人。然后,穿过冰封的多瑙河,占领萨格勒布,最后到达亚得里亚海岸。至此,蒙古军队控制了从亚得利亚海到日本海的欧亚大陆广大地区。
  3。忽必烈在战胜宋朝后,又发动了新的战争,从陆路侵略印度支那和缅甸。
  1258年横扫波斯、美索不达米亚和叙利亚。但是,在巴勒斯坦的阿因扎鲁特(叙利亚发源地),出现了意想不到的重大转折。1260年,埃及马木鲁克军队在那里大败蒙古人。失败的原因是,1259年,蒙哥大污的去世使团结的蒙古统治集团内部发生分裂。这次战役挽救了伊斯兰教世界,标志着蒙古帝国衰亡的开端。
  (三)。 评论:
  蒙古各部落男女老少加在一起不过100万人,这最多只能为成吉思汗提供出12500O名军人。然而就是这样少的一支军队却征服了半个世界。难怪侍奉忽必烈17年的马可·波罗这样写道:忽必烈是“从我们的祖先亚当到现在,人世间前所未有的最强大的统治者,他拥有的臣民最多,土地最广阔,财富最充裕。”然而人口稀少也带来了问题:蒙古人发现他们无法保住已经征服的地区。因此,他们一旦从马上下来,在征服的地区居住,就很容易被同化。在这方面,蒙古人与阿拉伯人迥然不同:阿拉伯人拥有自己的语言和宗教信仰,这一语言和信仰为属国人民所乐于采用,并成为帝国统一的强有力的纽带。蒙古人没有阿拉伯人先进,丝毫不具备这种优势。恰恰相反,蒙古人采用了比他们更先进的属国的语言、宗教信仰和文化,从而丧失了自己的特点。这就是其帝国创立后不久即崩溃的根本原因。
  蒙古帝国的兴衰揭示了一个国家人口数量及质量的重要性。我国现在变成了“世界工厂”,正是因为拥有了大量高~低质量的劳动力(前者为大学毕业生,后者则是民工),使生产成本大大降低并吸引了巨额外资的投入。当然我国农村城市化的道路还很漫长,这里就不做讨论了。

  七。拿破仑欲称霸欧洲大陆的战争。1799—1815年。
  (一)。战争的性质:法国资产阶级为了在欧洲建立法国的政治和经济霸权,同英国争夺贸易和殖民地的领先地位,以及兼并新的领土而进行的战争。
  (二)。战争概述:
  1。1800年6月14日,在马伦哥交战中,拿破仑击败奥军(参见马伦哥战役)。同年12月,莫罗将军统率的法军在德意志的霍恩林登战胜奥军迫使奥地利退出战争。但是,法西联合舰队在特拉法加海战(1805)中的失败,使拿破仑不能在不列颠岛登陆。
  2。俄国对法国在欧洲的扩张深感不安,尽管同英国存在严重的意见分歧,仍然接受了英国的结盟建议。第三次反法同盟成立。1805年9月底,拿破仑将法军22万人在莱茵河一线展开。法军乘同盟军分散之机,前出到奥多瑙河集团军的后方,并在乌尔姆战役(1805)中将其击溃。抵达战区的俄军陷入困境。俄军司令官库图佐夫巧妙地实施机动,才使其军队免遭合围。但是在奥斯特里茨战役(1805)中,俄奥联军遭到失败。奥地利遂退出战争。但俄国拒绝与法国媾和。
  3。1806年9月,英国、俄国、普鲁士和瑞典结成第四次反法同盟。10月14日,在耶拿—奥厄斯泰特战役(1806)中,法军击溃了普军。在最初的大规模的普乌图斯克会战(1806)中,拿破仑未能围歼俄军。但是,拿破仑在1807年6月14日的弗里德兰一战中获胜,继而前出到俄国边境。1807年7月,在季利济特缔结了法俄和法普和约。俄国参加了大陆封锁,并于1807年10月对英宣战。缔结季利济特和约后,拿破仑实际上控制了整个西欧和中欧。
  4。1807年,法军经西班牙开进葡萄牙。占领比力牛斯半岛。
  5。1811年,一个幅员辽阔的拿破仑帝国在连续不断的侵略战争中形成。帝国居民计有7100万。
  6。1812年拿破仑征募了60万军队,调集了1372门火炮,远征俄国。但在俄国彻底惨败。之后尽管法军在德累斯顿战役(1813)胜利,并未改变其不利的战略地位。莱比锡战役(1813),法军败北,尔后开始向莱茵河对岸撤退。1814年初,同盟军攻入法国,3月30日,进入巴黎(参见巴黎战役)。拿破仑在退位诏书上签字,被放逐到厄尔巴岛。
  7。1815拿破仑复辟。维也纳会议参加国组成了第七次反法同盟(俄国、大不列颠,奥地利和普鲁土等),决定出动70万军队同拿破仑作战。1815年6月18日,在滑铁卢战役(拿破仑战争的最后一役)中,法军遭到彻底失败。7月6日,同盟军进占巴黎。拿破仑再次退位。
  (三)。 评论:
  拿破仑战争决定了十九世纪前半期军事学术发展的基本趋势。正是拿破仑天才的大师级的战役指挥艺术,使法军几乎席卷了整个欧陆。但在战略上,他确是一个矮人。
  拿破仑的错位就在于他以一国之力攻击强大于自己的敌对集团。从而在基本战略方针上发生了错误。
  从这一点上讲,无论是拿破仑还是后来的希特勒在战略的制定上比起中国人来都差一大截:
  1。我国的战国时代,其情形非常类似于一战~二战及拿破仑时期的欧洲。东有齐,北有晋,南有楚等老牌强国。但新崛起的秦理智的采取了远交近攻~各个击破之术,从而完成了统一。如果秦同时与六国交战的话,则恐怕就是另一个结局了。
  2。这里要重点提一下毛泽东主席。在国内大革命时期,无论是共产国际还是在上海的党中央,都把中国斗争的焦点放在了城市,只相信工人阶级,结果面对着强大的反动军队,数次起义均以失败告终。独有毛主席认识到了最广泛的团结农民的重要性,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成功之路。可以说当时唯有毛主席认清了敌友,从而在革命的道路上取得了先机。
  3。当前,能在战略上与中国蓖美的只有美国人。
  (1)。美国与同种族的西欧国家结成盟友。充分利用西欧北拒斯拉夫人,向东则阻挡阿拉伯伊斯兰势利的扩张。
  (2)。在中东与以色列结盟。利用这把插入阿拉伯半岛的尖刀,在局部造成长期的冲突,从而削弱伊斯兰势利并借机控制石油资源。
  (3)。在亚洲,通过在东盟~阿富汗~日本的驻军,形成对中国的包围,竭制中国的军事影响。
  (4)。近期又有插手格鲁吉亚,进而控制中亚和合围俄罗斯的企图。
  可以说美国从最早的门罗主义到现在的利用地区小国合围区域性大国的战略部署是十分成功的,值得我们加以研究并相应的做出反制措施来。
  dl6d9I〗
  八。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
  (一)。战争的性质:德国为重新瓜分世界,与英~法争夺殖民地、势力范围和投资场所,为奴役其他民族而进行的帝国主义战争。
  (二)。战争概述:
  对于一战和下面要提到的二战,大家已熟的不能再熟了。 只提供几个图表和数字来做一小结。见文末的附表一和附表二。
  总之,第一次世界大战就其造成的社会后果及其规模,即参战国之多,军队之众,战线之长(2500—4000公里)、战斗之激烈,在整个人类历史上都是空前的。武装斗争不仅在陆地和海洋进行,而且发展到空中。还使用了化学杀伤兵器。战火波及欧洲,亚洲和非洲。卷入世界大战国家的人口占地球人口的2/3以上。1917年1月,两个集团的军队有3700万人,德意志同盟国家动员了2300余万人,协约国动员了2750万人,其中包括近600万殖民地国家的居民。大战期间,被击毙和因伤致死的总计950万人,负伤的有2000万人。
  (三)。 评论:
  1。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欧洲的影响最为巨大。战前,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受到严重挑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程表明,欧洲仅靠自己的力量甚至不能解决欧洲自身的问题。欧洲需要美国、日本、英国的海外领地和其他国家的参与,需要它们的经济、政治和军事的支援,才能最后定出战争胜负。
  2。北美洲通过一战正式登上世界舞台的中心。取代欧洲经济统治地位的是美国。美国的工厂在战时极大需求的推动下,迅速地发展起来。在1913年至1920年间,美国的制造业产量增长了22%,到1929年,美国的工业产量至少占世界工业总产量的42%,大于包括苏联在内的所有欧洲国家的产量。美国还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和最大的资本输出国。

  九。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年。
  (一)。战争的性质:全世界民主力量与妄图称霸、奴役世界的法西斯主义之间展开的一场殊死搏斗。
  (二)。战争概述:
  这场大战是迄今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损失最惨重的一次战争。它历时六年,先后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五分之四的人口卷入战争的漩涡,战火燃及欧洲、亚洲、非洲、大洋洲和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作战区域面积2200万平方公里,交战双方动员兵力达1.1亿人,因战争死亡的军人和平民超过1亿人,直接军费开支总计约1.3万亿美元,占交战国国民收入的60%~70%,参战国物资总损失价值达4万亿美元。
  (三)。 评论:
  1。第二次世界大战打破了近代以来形成的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二战的结果是,德、意战败,英、法削弱,整个欧洲分裂为东西两部分,欧洲列强主宰世界政治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2。第二次世界大战显示了经济的决定性作用。反法西斯同盟国之所以获胜,最根本的原因是它的经济实力远远超过法西斯轴心国。因此有远见的政治家由此看到,强国之本首先在于发展科技和经济。国家的安全和它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已不单纯决定于军事力量的大小,而是要看综合国力的强弱。政治家们愈来愈重视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而广大人民在经历困苦的战争年代之后,强烈要求把战争中发展起来的科技用于发展经济,改善生活。这样,发展经济和保卫和平就成为战后世界的主要潮流。
  3。德国的失败教训值得好好总结。做为新兴起的势利,怎样与已存在的老牌国家甚至是利益集团抗争,的确是一门学问。德国之路表明,单纯依靠军事力量蛮干是行不通的。我中华文明欲复兴并打破美国主导的世界秩序,需要国家领导层充分发挥政治智慧,找到一条可行之路。
  Q83MTb〗
  十。海湾战争。1991年1月17日——2月27日。
  (一)。战争的性质: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对入侵科威特的伊拉克的军事打击。
  (二)。战争概述:
  1。1991年1月17日,海湾战争开始了。美军首先对伊拉克进行了持续38天的空中行动。成千上万的飞机和导弹对伊拉克的军事目标(机场、 导弹阵地、指挥与控制中心、化学和核武器工厂、储存设施等) 进行了猛烈的轰炸。多国部队空军已经完全获得了空中优势。300多架伊军飞机被击落, 另有许多飞机被炸毁在掩体中。
  2。萨达姆在科威特和伊拉克南部,共有4个军、两个坦克师、7个机械化和摩托化步兵师和12个步兵师。共有54.5万军队,装备4200辆坦克、2800辆装甲运兵车、3100门火炮和160架直升机。多国部队的组成包括50万美国人、2万叙利亚人、3.5万埃及人、4万沙特阿拉伯人、3.5万英国人、1万法国人、 7000科威特人、1000加拿大人,还有其它国家的1.68万军队。
  空中打击后,2月24日美军的地面部队出击。他们进行了军事史上最大规模的直升机攻击。4000人乘直升机飞行60英里进入伊拉克境内。之后用了仅仅100小时的地面作战,伊军即完全溃败了。海湾战争地面作战阶段取得的战绩令人瞠目。伊军战俘高达80000至100000人,3700辆坦克和大量的伊拉克大炮及人员运兵车被摧毁。伊军42个师被击败。美军只有79人在地面作战中死亡:28人被“飞毛腿”导弹炸死,23人死于空中战役。
  3。地面战役为何如此成功?美军对此总结的经验是:
  战争全过程中,连续不断的空袭使伊军从心理上受到震撼,使他们断粮、断水、断通信联络,缺医少药,士气低落。多国部队空军共飞行了11万架次。
  空陆一体作战理论的应用及美军在高科技军事建军方面的成功。
  萨达姆对形势错误的估计,认为美国不会大规模出兵,美国人民不会支持战争。

  另送中国十大最惨烈战争

  第十名:南麻、临朐战役

  1947年10月,华东野战军与国民党军在南麻、临朐发生激战。连续进攻十天,未能攻克两地,伤亡达五万多人,歼敌仅二万多人,被迫撤退。

  第九名:广昌战役

  1934年4月,在第五次反围剿战斗中,红一方面军一、三、五、九军团在江西广昌地区筑垒阻击国民党军进攻。苦战18天,被迫放弃广昌,伤亡5093人,歼敌仅2626人,其中红三军团伤亡2705人,约占全军团总人数的四分之一。

  第八名:西府战役

  1948年4月,西北野战军向宝鸡发动进攻,连克数城,初期大胜。但国民党军迅速组织反击,解放军反陷入重围之中。后转战一千余里,突出重围,弄得极为狼狈。此战歼敌二万,自身伤亡一万五千。

  第七名:第一次四平战役

  1946年4月,东北民主联军与国民党军进行保卫四平之战。坚守一月,歼敌一万,自损八千,被迫后撤,被国民党军追了上千里,一直撵过松花江。

  第六名:血战湘江

  1934年11月,中央红军长征转移,与国民党军在湘江边展开激战。经六天血战,红军冲过湘江脱险,但此战损兵三万余人,全军从长征开始的八万六千减至不足三万,损失惨重,而歼敌仅七千余人,几遭全军覆灭之险。

  第五名:五次战役转移阶段之战

  1951 年5月,抗美援朝五次战役进攻歼敌阶段完成后,志愿军参战各兵团开始向北转移。因过于轻敌,掩护计划不周密,遭到美军的快速反击,一时陷入被敌分割包围之中。后主力部队脱险,但三兵团六十军第一八零师损失大半,几乎覆灭。整个战役歼敌八万二千,中朝方损失八万五千,其中志愿军损失七万五千。仅转移阶段失踪就达二万多人,后证实其中一万七千余人被俘。其余估计在战地死亡。

  第四名:兵败怀玉山

  1934年末,方志敏率红十军团北上抗日,在江西怀玉山遭国民党军几十个团的围攻,最后弹尽粮绝,遭到溃灭。全军2万多人仅千人突出重围,方志敏和军团长刘畴西被俘牺牲。

  第三名:皖南事变

  1941年1月,新四军军部及2个纵队在皖南地区遭国民党军8个师围攻,经10天战斗,全军九千余人除二千余人突围外,余全部阵亡或被俘。军长叶挺被俘,政委项英牺牲。

  第二名:西路军之战

  1936年末,红军四方面军部队为执行宁夏战役计划渡过黄河西征,组成西路军。在几个月的转战中,遭优势的青海军阀马家军围攻,因战略错误,苦战不脱,最后全军覆灭。全军二万一千余人中,一万余人战死,六千余人被俘,余下大部逃散,最后冲到新疆的仅四百余人。

  第一名:金门战役

  1949年10月,第三野战军十兵团二十八军对金门发起进攻。因战役发起过于仓促,渡船被毁,后援不济,苦战三天后,全部主攻部队共9086人,除数人渡海逃回外,全部牺牲或被俘,是解放军战史上成建制覆灭的最惨烈之战。

1.希波战争..
波斯对捍卫自己独立的古希腊诸城邦进行的征服性战争
整个战争以波斯的失败告终
2.布匿战争..
阿拉伯帝国形成后,哈里发为了扩大其统治范围,以“传播伊斯兰教”和“展开反对异教徒的圣战”为借口,强行吞并西亚、北非和西南欧大片领土的战争。阿拉伯对欧洲的侵略。造成了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直接对立。两者间的对抗延续了1000多年。是中世纪世界上最大的矛盾冲突。最终哈利失败...
3.十字军远征
:西欧封建主发动的掠夺经济发达的近东国家的侵略战争。十字军参战者服装均饰以红十字为标志,故称“十字军”。第一~四~六次东征欧洲人取得了重大胜利,建立耶路撒冷王国~塞浦路斯王国等几个十字军国家。其他东征都以失败告终.
4.英法百年战争
战争的性质:英法两国间先为王位继承问题展开争权夺利,尔后演变为英国对法国的入侵,法国则被迫进行反抗,从而进行长达百年的战争。1453年10月19日,英军在波尔多投降,战争至此结束.
5.成吉思汗西征
。战争的性质:游牧民族掠夺财富和人口的血腥战争。(据说成吉思汗曾说过:“人类最大的幸福在胜利之中:征服你的敌人,追逐他们,夺取他们的财产,使他们的爱人流泪,骑他们的马,拥抱他们的妻子和女儿。”) 战争持续了几代人....最终由于忽必烈死亡....导致分裂..战争无果而终
6.拿破仑欲称霸欧洲大陆的战争
法国资产阶级为了在欧洲建立法国的政治和经济霸权,同英国争夺贸易和殖民地的领先地位,以及兼并新的领土而进行的战争。在滑铁卢战役(拿破仑战争的最后一役)中,法军遭到彻底失败。7月6日,同盟军进占巴黎。拿破仑再次退位。拿破仑辉煌过..复辟过...但最终在滑铁卢大战中失败
7.鸦片战争.
英国于法国对发展自己资本经济的欲望...开始组成英法联军对中国的窃取....谋求大市场...导致了中国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最终以英法联军提出的不平等条约被清政府接受而结束.
8.第一次世界大战
德国为重新瓜分世界,与英~法争夺殖民地、势力范围和投资场所,为奴役其他民族而进行的帝国主义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欧洲的影响最为巨大。战前,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受到严重挑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程表明,欧洲仅靠自己的力量甚至不能解决欧洲自身的问题。欧洲需要美国、日本、英国的海外领地和其他国家的参与,需要它们的经济、政治和军事的支援,才能最后定出战争胜负...北美洲通过一战正式登上世界舞台的中心。取代欧洲经济统治地位的是美国。美国的工厂在战时极大需求的推动下,迅速地发展起来。在1913年至1920年间,美国的制造业产量增长了22%,到1929年,美国的工业产量至少占世界工业总产量的42%,大于包括苏联在内的所有欧洲国家的产量。美国还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和最大的资本输出国。
9.第二次世界大战
全世界民主力量与妄图称霸、奴役世界的法西斯主义之间展开的一场殊死搏斗。第二次世界大战打破了近代以来形成的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二战的结果是,德、意战败,英、法削弱,整个欧洲分裂为东西两部分,欧洲列强主宰世界政治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显示了经济的决定性作用。反法西斯同盟国之所以获胜,最根本的原因是它的经济实力远远超过法西斯轴心国。因此有远见的政治家由此看到,强国之本首先在于发展科技和经济。国家的安全和它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已不单纯决定于军事力量的大小,而是要看综合国力的强弱。政治家们愈来愈重视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而广大人民在经历困苦的战争年代之后,强烈要求把战争中发展起来的科技用于发展经济,改善生活。这样,发展经济和保卫和平就成为战后世界的主要潮流。.
10.海湾战争...
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对入侵科威特的伊拉克的军事打击。
当然最著名的还有长达近40多年的冷战

一 巨鹿之战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反抗暴秦统治,点燃起我国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的烈火。一时间,"天下从者如流水"。项梁、项羽起兵于江东,立楚怀王的孙子心为帝,也称作楚怀王,定都于盱眙。张耳、陈余参加了起义,立赵歇为王,在信都(即邢台市附近)定都,建赵国。秦朝统治者对农民起义进行残酷镇压。公元前208年,秦将章邯率军北上击赵,军于邯郸。赵军不支,退保巨鹿,为秦将王离部所围困。当时,在河北攻赵的秦军,不下三十万之众。而这时在巨鹿城中的兵力不多,粮草将尽。赵将陈余虽领兵数万屯巨鹿之北,但不敢出兵,筑营壁自保。其它援赵的齐、燕诸军,也震慑于秦兵的声势,皆筑垒固守,不敢出战。

巨鹿被围之际,赵使求救于楚。楚怀王以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率军北上救赵。但宋义为秦军的气焰所吓倒,在妄阳(今山东曹县)逗留四十六天而不敢前进。项羽愤而杀宋义,楚怀王便命项羽为上将军。

项羽先遣英布和蒲将军率兵二万渡漳攻秦。继而亲率主力渡河,为了表示与秦决一死战的决心,他命令士兵把船只沉没,把饭锅砸破,烧掉营舍,只带三天的干粮。项羽先以雷霆之势包围王离,经过往返九次冲杀,切断秦军通道,获得巨大战果。秦将苏角被打死,王离作了俘虏,涉闻自焚而死。在交战中,楚军"以一当十"、"呼声震天"。而援赵的其它诸军则在营壁上观看,惊恐而不敢出战。之后,项羽又不断击败秦军,章邯不得不竖起降旗,项羽声威从而大振。

巨鹿之战,全歼了秦军主力三十万人。这对最后推翻暴秦统治起了决定性作用。大文学家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中,详细地描述和记裁了这一巨大战役,成为名传千古的不朽之笔。"破釜沉舟"、"作壁上观",渐渐成为流传极广的两个成语。

二 昆阳之战

昆阳之战,爆发于更始元年(23年),它是绿林起义军推翻王莽政权的一次战略性 决战,也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一个典型战例。在这次决战中,刘秀等人领导的农民 起义军,以大无畏的勇敢精神和灵活机动的战法,一举全歼王莽军的主力,撞响了新莽 王朝彻底覆灭的丧钟。它在历史上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西汉末年,政治腐朽,经济凋敝,民不聊生,危机四起。 外戚王莽利用这一形势,玩弄权术,夺取政权,建立新朝。但王莽上台后“托古改 制”的做法,不仅没有使情况有所起色,反而导致阶级矛盾更趋激化。广大民众在忍无 可忍的情况下,纷纷揭竿而起,以武力反抗新莽的统治。一时间起义烈火燃遍黄河南北 和江汉地区,新莽王朝完全处于众叛亲离、风雨飘摇的境地。

在当时的众多农民起义军队伍中,尤以绿林、赤眉两支声势最为浩大。他们在军事 上不断打击新莽势力,逐渐向王莽统治腹心地区推进。新莽王朝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 拚凑力量进行垂死的挣扎,农民起义于是进入了最后进攻阶段。昆阳之战正是这一历史 背景下的产物。

新莽地皇四年(23年)初,绿林军各部乘王莽主力东攻赤眉,中原空虚之际,挥兵 北上,在沘水(今河南泌阳境)击灭莽王荆州兵甄阜、梁丘赐部。接着又在淯阳(今河 南新野东北)击败严尤、陈茂所部,势力迅速发展到十余万人。在胜利进军的形势下, 农民军开始萌发了建立政权的要求,于是在二月间,推举汉室后裔刘玄为帝,恢复汉制, 年号更始。 更始政权的建立,标志着农民起义进入新的阶段,王莽在政治、军事各个方面日益 趋于被动。

更始政权建立后,即以主力北上围攻战略要地宛城(今河南南阳),并开进到滍川 一带。为了阻止王莽军的南下,保障主力展开行动,更始政权另派王凤、王常和刘秀等 人统率部分兵力,乘敌严尤和陈茂军滞留于颍川郡一带之际,迅速攻下昆阳(今河南叶 县)、定陵(今河南舞阳北)、郾县(今河南郾城南)等地,与围攻宛城的主力形成犄 角之势。这为下一步进击洛阳,与赤眉军会师以及经武关西入长安,消灭王莽政权创造 了有利的条件。

王莽政权对更始农民起义军的战略动向十分不安,于是就慌忙改变军事部署,将主 力由对付赤眉转而对付更始军。三月间,王莽派遣大司空王邑和司徒王寻奔赴洛阳,在 那里征发各郡精兵42万,号称百万南进攻打更始军,企图以优势的兵力与农民军进行决 战,一举而胜,以确保宛城,安定荆州,保障长安、洛阳的安全。

五月间,王邑、王寻率军西出洛阳,南下颍川,在那里与严尤、陈茂两部会合,并 迫使先期进抵阳关(今河南禹县西北)的更始军刘秀部撤回昆阳。尔后,继续推进,迫 近昆阳。

当42万王莽军逼近昆阳之时,昆阳城中的更始军仅有八九千人。如何对付气势汹汹 的强敌,更始农民军意见开始时并不统一。有的将领认为敌我兵力众寡悬殊,不易取胜, 因而主张避免决战,化整为零,先回根据地,再图后举。但刘秀则反对这种消极做法, 主张集中兵力,坚守昆阳,迟滞、消耗王邑军的兵力,掩护主力攻取宛城,然后伺机破 敌。这时王邑的先头部队已逼近昆阳城北,在这紧急关头,诸将同意了刘秀的建议。决 定由王凤、王常等率众坚守城邑,另派刘秀、李轶等率13骑乘夜出城,赶赴郾县、定陵 一带调集援兵。

王邑、王寻等人统率新莽军蜂涌抵至昆阳城下,将其团团围困。这时曾与绿林军交 过手,深知其厉害的严尤向王邑建议说:昆阳城易守难攻,而且更始农民军主力正在宛 城一带,我军应当绕过昆阳,迅速赶往宛城,先击败更始军在那里的主力,届时昆阳城 即可不战而下。然而王邑等人自恃兵力强大,根本听不进这一适宜的意见,坚持先攻下 昆阳,再进击更始农民军主力。于是动用全部兵力列营百余座,猛攻昆阳不已。并傲慢 地扬言:“百万之师,所过当灭,今屠此城,蹀血而进,前歌后舞,顾不快耶!”

40余万王邑军轮番向昆阳城发起进攻,并挖掘地道,制造云车,企图强攻取胜。昆 阳守军别无退路,遂依靠城内人民的支持,合力抵抗,坚守危城,多次击退王邑军的进 攻,予敌人以很大的消耗和挫折。

严尤眼见昆阳城屡攻不下,己军日趋被动,遂再次向王邑建议:“围城必须网开一 面,使城中守军逃出一部分到宛阳城下,去散布恐怖情绪,以动摇敌军的军心,瓦解敌 军的士气。”可是刚愎自用的王邑依然未能采纳。

刘秀等人抵定陵、郾县后,说服不愿出兵的诸营守将,于六月初一率领步骑万余人 驰援昆阳。此时王邑军久战疲惫,锐气早已丧失殆尽,这就为更始军击破它提供了机遇。 刘秀亲率千余援军步骑为前锋,在距王邑军二、三公里处列成阵势,准备接战。王 邑、王寻等人自恃兵力雄厚,骄妄轻敌,只派出数千人迎战。刘秀率众奋勇进攻,反复 猛冲,当场斩杀王邑军数十人,取得了初战的胜利,大大振奋了士气。

这时候,更始起义军主力已攻占宛城三日,但捷报还未传到昆阳。刘秀为了鼓舞全 军士气,动摇敌人军心,便制造了攻克宛城的战报,用箭射入昆阳城中;又故意将战报 遗失,让王邑军拾去传播。这一消息一经散布,昆阳城中的守军士气更为高涨,守城更 为坚决;而王邑军则由于顿兵昆阳坚城,久攻不下,且闻宛城失陷,士气更为沮丧。胜 利的天平开始向起义军这一边倾斜了。

刘秀在取得初战胜利后,又善于捕捉战机,乘敌人士气沮丧和主帅妄狂轻敌的弱点, 精选勇士三千人,出敌不意地迂回到敌军的侧后,偷偷地涉过昆水(今河南叶县辉河), 向王邑大本营发起极其猛烈的攻击。在此时王邑等人依旧轻视汉军,未把刘秀放在眼里, 同时又担心州郡兵失去控制,遂下令各营勒卒自持,不准擅自出兵,而由自己和王寻率 领万人迎战刘秀的冲杀。然而,王邑这一做法造成严重的恶果:在刘秀所率的精兵的猛 烈进攻下,王邑手下的万余人马很快陷入被动挨打的困境、阵势大乱。可诸将却又因王 邑有令在先,谁也未敢去救援,致使王邑军败溃,王寻也做了刀下之鬼。昆阳城内的守 军见敌军主帅已脱离部队,敌军阵势已乱,也乘势及时出击,内外夹攻,杀声震天动地, 打得王邑全军一败涂地。王邑军的将卒们见大势已去,遂纷纷逃命,互相践踏,积尸遍 野。这时又恰遇大风飞瓦,暴雨如注,滍水剧涨,王邑军涉水逃跑而被淹死的不计其数, 使得滍水为之不流,只有王邑、严尤等少数人狼狈逃脱,窜入洛阳。至北,昆阳之战就 在更始起义军歼灭王莽军主力,并尽获其全部装备和辎重的辉煌胜利中结束了。

昆阳之战,是绿林、赤眉起义中的决定性一战。它聚歼了王莽赖以维持统治的军队 主力,为起义军胜利进军洛阳、长安,最终推翻新莽统治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在昆阳之战中,王莽军的兵力有42万人,而更始起义军守城和外援的总兵力加在一 起也不过2万人。然而在兵力对比如此悬殊的情况下,起义军竟能取得全歼敌人的辉煌 胜利,这决不是偶然的。归结其要旨,大约有这么几条:政治上反抗王莽暴政统治,符 合广大民众的愿望和要求,因而得到民众的拥护和支持,这是昆阳之战中起义军取胜的 深厚政治根源。军事上,起义军实施了坚守昆阳,牵制敌人,调集兵力,积极反攻的正 确做法,严重迟滞了王邑军的行动,消耗了它的实力,牢牢地掌握了战场攻守的主动权。 在作战指导的具体运用方面,起义军敢于拼杀,士气高昂,又善于利用敌军的弱点,攻 心打击和军事进攻双管齐下,摧毁敌人的战斗意志,积小胜为大胜;并且能够把握战机, 选择敌军指挥部为首要进攻目标,将其一举捣掉,使得敌军陷于群龙无首的境地,最终 难以逃脱失败的命运。

三 官渡大战

公元200年,袁绍挑选10万精锐步兵、1万骑兵,以黎阳为大本营;命令颜良为先锋,渡河进攻白马。曹操用荀攸之计,扬言渡河抄袭袁绍后路,袁绍命令颜良分兵一半到延津阻击曹操渡河;曹操命令于禁固守延津,以张辽、关羽为先锋,自己亲自领主力直扑白马,与东郡太守刘延夹击颜良,颜良遂阵亡。

袁绍大怒,命令全军渡河;又命另一心腹大将文丑与刘备为先锋,直扑白马。曹操放弃白马,向延津撤退,并亲自帅精锐殿后,并故意放辎重;文丑、刘备带6000多骑兵追击,四散抢辎重;曹操乘机命令攻击,袁军大乱,文丑本人也被杀;曹操为诱敌深入,退回官渡。袁绍又不听田丰的计谋,并将他押送到邺城。袁绍摆开联营,步步进逼;曹操作出反应,命令于禁、乐进攻击两翼,大胜。袁绍为赢得胜利,在南方向李通、刘辟策反;李通不背叛反而领兵消灭暗通袁绍的地方豪强;曹操又命令曹仁、徐晃带领骑兵星夜前往镇压刘辟、刘备。

袁绍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写书让江东孙策北上偷袭许昌;曹操谋士郭嘉认为孙策过于轻佻,必死于刺客之手,果然不久,孙策受到仇人阻击,伤重而亡(一说乃郭嘉暗中派遣曹操手下猛士杀孙策)。曹操与袁绍相持日久,军粮不足,意欲退回许昌,荀文若力劝曹操坚守,并最大限度支援前线。公元200年10月,曹操命令曹仁、徐晃等偷袭袁绍大将韩猛,烧毁韩猛押运的几千车粮草。袁绍谋士许攸建议袁绍派偏师偷袭许昌,抢走汉帝,遭到拒绝后又因为家属被审配收监,许攸无奈投靠曹操,并建议曹操偷袭袁军粮草堆放地乌巢;曹操留下曹洪等守大营,自己领夏侯渊、张辽、曹仁等直扑乌巢,同时命令徐晃偷袭袁军另外一粮草堆放地故市;曹军假装袁军,骗过袁军的盘查,偷袭乌巢。

消息传到袁绍耳中,袁绍不听从大将张合应重兵救乌巢的建议;却听从谋士郭图意见命张合、高览率重兵强攻曹军大营,只派出少量骑兵救乌巢。救兵到达乌巢,曹操先集中全力攻下乌巢袁军营,擒守将淳于琼,烧毁所有物资;再回头击败来救的袁军骑兵;同时徐晃也攻下故市,烧毁所有的物资。消息传到袁军大营,郭图为免获罪,造谣说张合为乌巢之败而幸灾乐祸,同时派人通知张合说袁绍要杀张合,张合无奈投降曹军。曹操遂大举反攻,袁军毫无斗志,大部分投降曹军;袁绍等人仅仅与800亲兵逃走;后7万多投降的士兵被曹操下令活埋,天才谋士沮授为曹操诚意所动而投降,后得知家属在河北安好意欲北逃而被杀;袁绍另一重要谋士田丰被听信谗言的袁绍所杀。

官渡大战,可以说是三国时期最精彩的战役,也是战争史上著名的范例;它标志着曹操正式称雄于北方,为北方的统一打下了基础。

第二次希波战争、阿拉伯西征、十字军东征、蒙古西征、1812拿破仑进攻俄国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1941—1945苏德战争、太平洋战争、1945-1949中国内战、朝鲜战争

怎么大多都是西方的战争?中国古代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