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别塔的故事 希腊:从历史书上知道商朝都城在“殷”(殷墟),为什么《封神演义》里的纣王都城在朝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4/29 00:36:45
上中学时就不明白,老师也没解释清楚。请专家赐教。

朝歌即河南省河南淇县,殷墟即河南省安阳,其实安阳与淇县非常近!

最终近期研究说法是,在武王伐纣的时候,殷已经渐渐荒芜,而都城已经逐渐转移到朝歌,而非迁都朝歌。

纣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原是载诸史册及地方志的事实。但近几十年来,自从甲骨在安阳把墟出土,王国维的《说殷》问世,《竹书》的“更不徙都”说,即被奉为圭臬。我国文术界,遂把洹水南之殷墟,说成是盘庚到帝辛,二百七十三年的帝都,从而抛弃了历来史书所说的纣都朝歌说。然而历史的实际,并非如此。说安阳殷墟为殷都,我们并不否认,但要说安阳殷墟是盘庚到帝辛,二百七十三年的帝都,则大谬然。因为史书所载及地下发掘的事实,都否定了这一说法。首先我们说说盘庚迁殷的问题,盘庚迁殷并非迁今安阳殷墟,迁的是西亳,盘庚是都西亳的。且看《史记》所载:“帝盘庚之时,殷已都河北,盘庚渡河南,复成成汤之故居”(《殷本纪》)。“成汤之故居”何在?近年来由于偃师商城的发掘,如今学者大都肯定偃师商城是汤都。偃师商城的发掘,不仅证明偃师确为汤都,而且也证明偃师商城为盘庚之都。因为在偃师商城的发掘中,考古学者发现这座古城是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即被放弃,后来经修补后又重新使用的,而再次设都于此的殷王便是盘庚(见《全国商史学术讨论会论文集》,P414—415),此证一也。盘庚都西亳后,历小辛、小乙,直到武丁还都西亳。何此为证?可以武丁访贤,后于傅险得傅说证之。傅险“在今陕州河北县北七里”(《括地志》),即今山西平陆县一带,为西亳之野。此证二也。关于盘庚迁殷非今安阳殷墟,还可以安阳殷墟的考古证之。根据安阳殷墟的发掘,从出土的十五万片甲骨中,还未发现一片是盘庚,或小辛、小乙的甲骨;在安阳西北冈殷大墓的发掘中,也未曾发现一座墓是盘庚,或小辛、小乙的陵墓(《商代的墓碑地制度》见《考古》,1983年10期),此证三也。以上事实,足可以证明盘庚并未迁都今安阳殷墟。《竹书》说盘庚是始都北蒙的殷王,此说是不足信的。那么《竹书》“更不徙都”说,是不是事实呢?考盘庚都西亳后,历小辛、小乙到武丁。武丁五十年,即离开西亳徙河北,先都沫,有今河南淇县之武丁遗存为证。后徙北蒙,有安阳殷墟出土的文物为证。可证盘庚迁殷后,其后王并不是固定在西亳“更不徙都”。武丁是盘庚后王中第一个都北蒙的殷王,武丁都北蒙后,历祖庚、祖甲、廪辛、庚丁、武乙、文丁、帝乙前期,北蒙作为殷都,实际是历六代八王一百六、七十年。但武丁都北蒙后,其后王庚丁、文丁即曾迁回西亳,否则武乙不会“复去亳,徙河北”(见《殷本纪》)。帝乙也不会“复济河北”(见《帝王世纪》)。可证武丁都城北蒙后,其后王也不是固定在北蒙,“更不徙都”。从以上事实看,《竹!书》的“更不徙都”说,也是不足信的。实际上,商代后期,盘庚后王也多因水患,碾转迁徙于西亳、朝歌、北蒙三地,商代后固定于一地“更不徙都”。所以说,作为商代后期的都城,应不止安阳殷墟一处,朝歌、偃师也应称为殷墟。
纣是朝歌的。纣都朝歌,始自帝乙。皇甫谧的《帝王世纪》说:“帝乙……徙朝歌,其子纣仍都焉”。皇甫谧的话,又为近人罗振玉通过对殷墟的考释所证实。罗氏说:“《竹书》‘更不徙都’说是错误的”。并肯定“迁沫必在乙之世”(《殷墟书契考释》)。皇甫谧的话也为郭沫若对《戊辰彝铭文》的考释所证实。郭沫若说“徙朝歌乃二十年后之事”(见《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郭沫若又说:“帝乙末年必有迁沫之事。如无此事,不唯旧史料中有多少事实成为子虚,即卜辞中有多少现象也无从说明”(《卜辞通篡》)。我们说帝乙二十年后,必有一场大水,是河水暴涨,淹没了王朝,帝乙是因水患而迁都朝歌的。帝乙迁朝歌后,殷都北蒙即沦为一片废墟;纣都朝歌五十多年,在纣王时代,北蒙这座历史名城早已成为一片荒墟,并在人们的记忆中逐渐给淡忘了。这就是武王代纣,纣王于牧野兵败后,不退守北蒙而兵撤鹿台;武王克商后,不进军北蒙,直捣“黄龙”,而兵抵朝歌,即罢兵西归的原因。这说是武王迁九鼎于朝歌,而非迁九鼎北蒙的原因。笃信“竹书”说的人,不知对上述史实,当作何解释?纣是都朝歌的。纣都朝歌除史书记载外,还可以证诸淇县古城垣。1984年,全国商史学术讨论会在河南安阳召开,代表们在淇县参观时,中国社会科学院故夏鼎院长曾说:“淇县古城垣是典型的商城”。此外,还可以证诸淇县有关纣王的传说及生活遗迹。朝歌为纣都,还可以证诸1977年在陕西周原出土的商人“庙祭甲骨”。尽管有人把这些“庙祭甲骨”的时代,叛作是“殷墟甲骨文第五期帝乙、帝辛时期”(《甲骨学通论》),但我们仍然不相信这些“庙祭甲骨”会来自殷都北蒙。尤其是其中的H11:1(一、图13),如确系帝辛眩辞,它就更加不可能来自殷都北蒙。因为武王伐纣,攻的是朝歌;周公二次东征,征的又是朝歌。朝歌是纣都,帝辛卜辞,只能来自朝歌。
“纣都问题”的讨论,还一深入进行中,谨再以此文,重申纣都在朝歌。

那个时候没有后世严格意义上的都城之说,但是有所谓“王畿”,王畿就是王所直接统治的地区,这个地区就是这个王朝的统治中心,朝歌和殷都在这个范围内。在商之后一些所谓都城的变迁便于你理解这个现象,比如西周铜器上,常见到这样的铭文“王在宗周”“王在周”“王在成周”,这三者,分别指镐京,岐山,洛邑,此三者,都在王畿范围内,因此都叫做“周”,换句话说,周的都城都叫做“周”,而“宗周”似可分成两种情况,一种是指镐京,一种是指丰京,两座城市距离不远,隔丰河相望,所以有时候,西周铜器铭文又特别说“王在镐京”,这个“京”也是随着周人的迁徙而移动的,它原本指豳地附近的一处高原,见于《诗经-大雅-公刘》,而随着周人的迁徙,便把这些作为统治中心的地区都叫做京,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除了开国之初都城叫做“丹阳”以外,其他时候都叫做“郢”,而这个郢,在白起“拔郢”之前,位置也并不固定,是在云梦一带不断迁移的,现在说的湖北江陵楚都故城,实际上是战国时代的“郢”,它和春秋时代的“郢”已经不在一处了,所以说从这些例子不难看出,第一,朝歌也好,殷也好,都是商后期,商的统治中心内城市,第二,这两者,王居于某处,某处就是都城,虽然现在没有直接的文字证明,但是从后面的例子来看,朝歌很可能当时也叫做“殷”而且当时是原始的城邦国家形态,所以,城名和国名往往是统一的,于是就有“小邦周”灭“大邑商”的说法

商朝最后一次迁都就是迁到殷 古时殷地就是京城 管辖的地方是非常大的 纣王又叫人在京城内修了长3里的鹿台 还建了一做摘星楼 后来人们才把鹿台这快地方叫做朝歌

也就是说 朝歌是在纣王建鹿台以后才有的地名 之所以纣王最后会在朝歌自焚 是因为牧野之战的场地 比较靠近鹿台 他打了败仗后 必然会逃到朝歌 而不是退回殷都

简单的说就是安阳是都城,而朝歌是陪都。建议你多看一些历史资料,不要光看电视剧,那样有时会误导你的。

商朝的都城非常多,两者都是.

商朝后期的盘庚迁都 迁都到殷史称 盘庚迁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