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荒之雷霆混沌魔神:倜傥寄天地 樊笼非所欲,什么意思,出在何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4/30 10:06:19

吾本落拓人,无为自拘束。倜傥寄天地,樊笼非所欲”(纳兰性德《拟古四十首》之三十九) 对于这句话 理解你在下面看看能不能找到

纳兰性德的名字,在中国文学史上一向是备受推崇的,这位才华卓越的满族作家,在他短暂的一生中,为丰富中华民族的文化,为缔造清初词的中兴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身为清代第一词人,他在诗赋上也有相当深厚的造诣,于书画、音乐、经史、金石等方面都具备较高的素养,说他兼备众长是毫不为过的。从他留下的著作来看,的确不能不让人惊叹他的过人才智和毅力,而他高尚纯美的人格同样令后人景仰。
梁启超曾对性德作过如此评价:“容若小词,直追李主。其刊《通志堂经解》,为经学家津逮。其纪地胜、摭史实,多有佳趣。偶评政俗人物,亦有见地。诗文评益精到,盖有所自得也。卷末评释老,可谓明通。其言曰:‘一家人相聚,只说得一家话,自许英杰,不自知孤陋也。’可谓僧儒辟异端者当头一棒。翩翩一浊世公子,有此器识,且出自满洲,岂不异哉!使永其年,恐清儒皆须让此君出一头地也!”(1)性德的英年早逝,无论是他同时代的人还是后世人,都扼腕痛惜,凡读过他的诗词、领略过他文学见解的人无不深信:若天假其年,他在文学批评和诗文创作等方面的建树,必将和他那脍炙人口的词集一样,达到一个崭新的高度。
这位满族首屈一指的大诗人,他的家庭与清代皇室既是姻亲,又为世仇,故其身世与其他作家相比自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

一、家世

性德现可考的始祖名星恳达尔汉,蒙古人,姓土默特,发展壮大后一举翦灭女真呐喇部,移居其地,改姓纳喇。后族众繁衍,人多势盛,迁至叶赫河岸,形成拥有十五个部落的叶赫部,被称为叶赫纳喇(又译纳兰、那拉)氏,为满洲八大姓之一。从星恳达尔汉开始,以次传为席尔克明噶图、齐尔克尼、褚孔格、太杵、再传至清佳弩、杨吉弩兄弟,杨吉弩的儿子金台石即为性德的曾祖父。当时清太祖努尔哈赤尚势薄兵寡,势力强大的叶赫部长杨吉弩十分器重努尔哈赤的才干,将幼女孟古许配之,孟古后生清太宗皇太极,被尊为孝慈高皇后。努尔哈赤在关外建立基业后,姻眷之间却因争夺疆土变成了水火不容的仇敌。天命四年(1619),努尔哈赤大败叶赫部,叶赫贝勒金台石被困城楼台,宁死不降,自焚身亡。其子尼雅哈束手归降。此后,金台石劫后的子孙就被划为满洲正黄旗。家业的振兴是从尼雅哈之子即性德之父明珠开始的。明珠勤谨机敏、才干过人,又善揣摩迎合上意,于仕途扶摇直上,贵至宰辅,总揽朝政,声势喧赫。明珠妻爱新觉罗氏,为努尔哈赤嫡孙女、英亲王阿济格之女,亦即性德生母。

二、生平

性德于顺治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公历1655年1月19日)诞生在京城明珠府邸中,乳名冬郎(2),初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康熙十四年(1675),皇二子保成被立为太子,为避东宫嫌名更名性德。然不久后皇太子保成改名胤礽,于是成德、性德二名皆可使用了。
性德自小从文武两条途径从事课业,并都显示出杰出的才能。“才舞象勺,已通六艺”(3),“数岁即善骑射”(4),“上马驰猎,拓弓作霹雳声,无不中”(5);读书聪慧异常,“过即不忘,善为诗,在童子已句出惊人”(6),书法习褚遂良。性德天资超逸且好学不倦,除诗词上锐意进取外,也留心经史、博览群书,很快成为文坛上众所瞩目的人物。在科举的道路上,他完全依靠自己的才华,而无需父亲的荫庇。康熙十年(1671),十七岁的性德以文学补诸生,贡入太学,因成绩优异,很快进入最高学府国子监,深受祭酒徐元文的器重,次年就以出类拔萃的文武才轻松地中了顺天乡试举人,座师就是和他建立了深厚情谊的经学家兼史学家徐乾学。当时,性德“偕诸举子青袍拜堂下,举止闲雅”(7),“谈经史源委及文体正变,老师宿儒有所不及”(8),徐氏为之惊叹,悉心授业。康熙十二年(1673),性德参加会试并取得优秀成绩,然不幸患寒疾未能参加殿试。但他并不气馁,愈加严格自律,肆力经史,刻苦钻研汉文化,病起即开始撰写《渌水亭杂识》,内容涉及天文、地理、历史、政治、历算、宗教、文学、音乐、考证、奇闻逸事、处世之道、西方科学知识等等,无所不包,这充分表明了一个青年学者对中外新知识的渴求、对时代和社会的热情以及对国计民生的关心,其卓远见识和广博胸怀令人起敬。
康熙十五年(1676),性德参加殿试,以“条对凯切,书法遒逸”(9)博得一致赞许,列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未即委任,后授三等侍卫。性德以名进士充侍卫,在清代是个特例,天子为了将文武全才的性德留用身侧,仅凭个人兴致便轻易改变了性德的生活道路。自此,青春韶华蹉跎于宿卫扈从中,无法施展才华和实现抱负,甚至在西域行凯旋而归立下高功后仍是一介侍卫,他“竟须将银河亲挽,普天一洗”(《金缕曲》)的宏大志向被无情扼杀。对这一点,当时人们是看得很清楚的,可又不能不为康熙帝辩解和对性德给予安慰。有学者认为他仕途顺达、深蒙皇宠,实非灼见。世俗之人视侍卫为实惠且荣耀的职位,能在统治者面前逢迎阿谀以求腾达,可对才志峥嵘的性德而言,用非其志,现实与心灵追求形成了难以调和的冲突,这要从他的思想、性德和处境来分析。

三、思想、性格和处境

作为一个文武兼备的有志青年,殿试告捷后,既未被派到军旅中去建功立业,也未让他做一名与之才能相副的文职官员,而是被安插在皇帝身边充当一名侍卫,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哀是可想而知的。虽然性德“性耐劳苦”(10),与寻常纨绔迥异,恪尽职守从无丝毫失职,但他的心灵一直承受着难言的痛苦。他厌倦侍卫生涯却又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他的处境和际遇实颇为艰险,伴君如伴虎,性德不得不格外谨慎,加上父亲与自己的上司、师友成政敌,更令其“惴惴有临履之忧”(11)。文学也因此更成为性德在现实困厄中寻求精神解脱的寄托,在繁忙的公务之余,他总是挤出时间致力学问,“书声与他人鼾声相和”(12)。就如同当初曾用以抒写壮志豪情一样,他用诗词倾吐理想幻灭的悲哀,志不得伸的忧伤,“但受伏枥恩,何以异驽骀”(《拟古四十首》之二十三)、“世无伯乐谁相识,骅骝日暮空长嘶。我亦忧时人,志欲吞鲸鲵。请君勿复言,此道弃如遗”(《长安行》)、“我今落拓何所止,一事无成已如此。平生纵有英雄血,无由一溅荆江水。荆江日落阵云低,横戈跃马今何时。忽忆去年风雨夜,与君展卷论王霸”(《送荪友》)、“空将云路翼,缄恨在雕笼”(《咏笼莺》)。平庸的侍卫生活与理想相去太远,而所处环境又充满讥谗和危机,加之羁旅天涯、亲人分离的凄苦,种种重压和折磨长期在他心头笼罩着愁云惨雾,渐渐冷却了他的仕宦之心,他渴望挣脱套着无形枷锁的侍卫职务,过自由自在的生活,《通志堂集》中留存着大量希求出世、向往山林的诗词,“吾本落拓人,无为自拘束。倜傥寄天地,樊笼非所欲”(《拟古四十首》之三十九)、“仆亦本狂士,富贵鸿毛轻......安得从君去,心同流水清”(《野鹤吟赠友》)、“问我何心,却构此三楹茅屋。可学得海鸥无事,闲飞闲宿。百感都随流水去,一身还被浮名束。误东风迟日杏花天,红牙曲”(《满江红·茅屋新成却赋》)。康熙二十三年(1684),极度厌倦侍从生活的性德扈驾南巡,为江南秀丽山水倾倒,更坚定了引退田园的决心,除写出大量描绘江南景色的诗词外,他还写信给生平第一知己顾贞观,吐露心灵深处的强烈愿望“......恒抱影于林泉,遂忘情于轩冕,是吾愿也,然而不敢必也。悠悠此心,惟子知之......”,经过幽静闲适的名山古寺,他甚至萌生过以出家来摆脱樊笼的念头。性德生性接近自然,没有人身自由的侍卫生活违背他笃爱自由的个性,在仕途实现不了抱负的情况下,醉心泉石的志趣便日益强烈。对功名的淡泊,也与他为近臣后亲历目睹官场的险恶昏暗有关,朝中朋党倾轧,小人往往以迎合得志,才人却失意落泊,这些使年轻正直的性德十分失望,他在诗中婉转地批评封建君主用人的不当,惋惜才能之士的潦倒。性德虽事亲至孝,却不愿在这些方面效法其父,他不肯摧眉折腰以求晋升,对父亲的弄权贪敛也显然是不认同的。
除政治上的挫折外,原配卢氏夫人的早逝更是性德心灵上无法愈合的巨大创伤。康熙十六年(1674),性德与两广总督兵部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卢兴祖之女成婚,两人志趣相投,伉俪情笃。“记绣榻闲时,并吹红雨,雕栏曲处,同倚斜阳”(《沁园春》)、“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浣溪沙》),在性德的记忆中,和爱妻共度的时光是一生最美好温馨的。他们的爱情不是建立在门当户对和郎才女貌上,而是基于共同的精神追求和真挚的心灵交流,这种爱情在封建社会是珍贵的。卢氏是他的红颜知己,他深爱卢氏,在志不能伸的苦闷中,婚姻的幸福是他最大的慰藉。然而,甜美的生活只有三年,康熙十六年(1677)五月三十日,年仅二十一岁的卢氏病逝,被巨大的悲恸压倒了的性德,直至自己的生命结束,始终背负着沉痛的怀念,魂萦梦系,一往情深,一想起卢氏,他就不由自主地在思念的同时,为自己出身贵胄,没有毅然撇弃对功名的追逐和背离传统的生活道路而感到悔恨。婚姻问题上的打击自然加深了他对宦途的厌恶,但无疑也损害了他的健康,使他没有足够的体力对抗工作劳累带来的疾病。总之,性德在多方面受到那个时代的社会制度及至康熙本人给他带来的折磨。
性德的人格之美不仅仅表现在对爱情的忠诚不渝上,还表现在其他许多方面。他出淤泥而不染,不悦世媚俗也不接受世俗献媚,虽生长华阀却不以势凌人,不以才傲物,与“达官贵人相接如平常”(13),对那些“软热人”(14)、“翕热趋和者”(15)深恶痛绝,绝不往来,而对身处微贱、仕途不遇的小人物却总是相见以诚、相待以厚,仗义疏财、扶危济困。他交契深厚的友人多为确有才华但际遇坎坷的江南文人,性德对他们极其尊重,推心置腹、披肝沥胆,在各方面竭全力热情相助。在满汉种族之见颇深、清廷对汉人严加防范的清初,性德能对汉族文人理解同情、倾心结交,为世道不公、人才被压制发出不平之鸣,并在作品中予以揭露和抨击,没有胆识是不可能做到的。他爱憎分明的磊落正气和义举在社会上受到了热烈的赞扬,也赢得了汉族知识分子的信任和友谊。当康熙三十四年(1685)五月三十,性德因寒疾七日不汗而不幸逝世时,他们都表达了发乎内心的强烈悲痛。作为性德生平第一知己,顾贞观在那篇感人至深的祭文中对性德的一生作了最有分量的总结,同时也提出了诗人的才能和抱负为环境扼杀的严峻问题,“总之,吾哥胸中浩浩落落,其于世味也甚淡,直视勋名如糟粕、势利如尘埃;其于道谊也甚真,特以风雅为性命、朋友为肺腑。人见其掇科名、擅文誉,少长华阀,出入禁御,无俟从容政事之堂,翱翔著作之署,固已气振夫寒儒,抑且身膺夫异数矣,而安知吾哥所欲试之才,百不一展,所欲建之业,百不一副,所欲遂之愿,百不一酬,所欲言之情,百不一吐。实造物之有靳乎斯人,而并无由毕达之于君父者也!”这是真正了解性德价值的人发出的叹息。性德的早逝,“闻其丧者,识与不识皆哀而出涕”(16),那些曾亲身得到过他无私救助的汉族知识分子更悲叹从此“海内之文人才子”(17)“失路无门者又何以得相援而相煦也”(18),哀悼之情令他们终生挂怀。人们对性德普遍由衷的哀悼和后世对性德高尚品格的称扬缅怀,正是他笃重情谊、怜才赴义、救人于危难、致力于民族团结应得的回报。而作为一个满族青年,他在汉文学上的杰出成就尤令世人心折。

四、文学主张、创作和地位

在文学上,性德是一个卓有才华和见解的人,他的文学主张散见于《渌水亭杂识》、致友人的书信以及《原诗》、《填词》、《赋论》等诗文中。他强调创作应贯穿真情实感 ,“诗乃心声,性情中事也”(19)、“诗取自适 ,何以随人”(20),主张以真实的感情为诗歌创作的第一要义,坚决反对明代以来文坛流行的模拟风习,指出“万户同声、千车一辙”(21)现象的根源在于“随人喜怒,而不知自有之面目”(22)。他认为真实的性情或感情只能来自具体的生活实践,“人必有好奇缒险、伐山通道之事,而后有谢诗;人必有北窗高卧、不肯折腰乡里小儿之意,而后有陶诗;人必有流离道路、每饭不忘君之心,而后有杜诗;人必有放浪江湖、骑鲸捉月之气,而后有李诗”(23),指出“无其情”(24)是绝对写不出好诗来的。因此,诗人必须立足于生活实践从事创作,抒写自己的喜怒哀乐。性德十分重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要求人们正视文学形式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他主张广泛汲取前人创作长处和经验,“凡骚雅以来皆汝师也”(25),但决不可拘泥于仿效某个朝代或某个作家。他还指出,“诗之学古如孩提不能无乳姆”(26),但向古人学习的目的在于形成自己独特的创作个性,他反对为复古而学古,反对只以拾掇古人牙慧为能事,“必自立而后成诗,犹之能自立而后成人也,明之学老杜、学盛唐者,皆一生在乳姆胸前过日”(27)。性德还提倡文学创作力求做到内容与形式完美的统一,反对形式束缚内容,他把诗歌创作中撇开内容表达需要而盲目搬弄故实的文字称为“死句”,同时坚决反对“自缚手臂”的步韵诗。在词论方面,性德的《填词》诗集中批评了人们重诗轻词的错误看法,从理论上提高词的地位。另外,他还提出在史传文学的创作中要避免渗入作家主观色彩,以保持评价、叙述的客观公允。性德的绝大多数见解都显示了他清醒的认识,体现了他在文学批评方面的才具。
性德的创作兴趣十分广泛,诗词文赋都有相当的文学价值,其中在词方面倾注心血最多,成就也最大。性德的词在文学史上是有口皆碑的,他在世时已“传写遍于村校邮壁”(28),形成“家家争唱饮水词”(29)、“井水吃处无不争唱”(30)的局面,三百年来一直为人们珍爱。性德的词,题材包括悼亡、思乡、羁旅、离情、咏物、吊古、酬赠、塞外风光、江南景致等等,其中对北方少数民族生活的描写,是他对文学史的独特贡献。其词艺术地反映了他自身阅历的各个方面,所涉及的内容并非如过去有些论者所说的那样狭小,风格也不仅仅是婉约凄美、清新秀美,此外尚有绵密雄浑、豪放激昂等,但不论题材风格,“真纯”二字始终不变。性德词作的高度审美价值正在于感情的纯真充沛,以及思想内容的历史进步性、表达上的独特性和新颖性。在他的词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他为纪念卢氏所写的几十首感人至深的悼亡词。自卢氏去世至自己辞世,性德悼亡伤逝之作的抒写和他执着深挚的思念一样,不曾停歇,这些痴情裹缠、血泪交溢的词作有着感人肺腑、撼人心旌的非凡艺术感染力,读之令人泣下,如《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此恨何时已。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三载悠悠魂梦杳,是梦久应醒矣。料也觉、人间无味,不及夜台尘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钗铀约,竟抛弃。 重泉若有双鱼寄,好知她、年来苦乐,与谁相倚。我自终宵成转侧,忍听湘弦重理?待结个、他生知己。还怕两人俱薄命,再缘悭、剩月零风里。清泪尽,纸灰起。”通篇语痴情哀,思绪凄咽辗转而情感一泻无余。“人间无味”四字不当作消沉语观,其中包含着诗人对“缁尘京国,乌衣门第”(《金缕曲·赠梁汾》)乃至无情命运及整个封建社会的认知感受,痴语之下深刻至极,实在该令包括其父其师在内的党争之辈汗颜无地才是。唯其人生无味,愈悼念生平知己。幻想得重圆又明知不可再续,怨妻抛弃钗铀约独赴夜台又忧她冷清清无人相倚,寄望于来世又恐他生仍缘悭福薄,真可谓思绪百转、柔肠寸断,这种血泪交织的内心独白不能不说是惊心动魄文字。结篇处的祭奠场景,于无声中寓其绵绵无尽之哀思,催人泪下。
性德的词以其真实的性情和感情抒发上细致完美的艺术技巧,赢得了后世一致的推许。朱祖谋云:“容若小词,直逼北宋,八百年来,无此作者。”况周颐称:“纳兰容若为国初第一词人”,王国维《人间词话》更高度赞誉说:“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这些评价是恰切和公允的。
性德诗歌方面的声名虽不及词作受人重视,但仍有相当的功力和造诣。他的诗,明确深刻地反映了他的理想抱负、道德情操、对历史和现实的真知灼见、出世与入世的思想矛盾、人生的处世哲学、荣辱爱憎观念,在他词中没有或很少的内容,在他诗中有大量反映。他的词作表现的是哀婉、迷朦、沉郁的美,而他的诗歌却表现了高昂、坦荡、奔放的美。近几十年,专家学者提出“性德的诗并不逊于他的词”(31),对性德诗的研究已开端绪,通过对性德诗作的研究,我们能更全面地了解他的生平和思想。除了生平事迹、山水田园描写之外,性德诗歌的成就主要体现在《拟古四十首》和《咏史》二十首中,《拟古四十首》代表了封建社会活动在政治舞台上卓有才华和抱负的知识分子们在人生道路上的思想感情冲突,是性德思想情操的浓缩,也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心灵的集中展现;《咏史》二十首对历史人物的评价颇有独到之处,是性德以史为鉴,潜心研究“前代兴亡理乱”(32)、“忧危明盛”(33)的心得结晶,表现了他的远见卓识。

性德在他短暂的一生中所作的努力和贡献是巨大的,除了文学成就外,康熙二十一年(1682)他奉使西域为团结西北各族人民、维护祖国统一作出的突出贡献亦不容忽视,此项任务的出色完成充分显示了他的政治和军事才干,同时他在此行中体现出的不畏艰险、爱国敬业的精神也良可钦慕。他在《采桑子·塞上咏雪花》词中深情地写道:“非关癖爱轻模样,冷处偏佳。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寄寓着孤寂高洁、傲骨不屈的人格理想,正是他不慕荣利富贵而笃重情谊的高怀情操的真实写照。
总之,性德是一位才兼文武、学备众长的诗人,他的名字与清代词的中兴有着最为密切的联系,他的磊落襟怀和艺术成就对后世文人有着深远的影响。悼亡词就是他对词坛创作题材的一种新的拓展,他抒情的笔触不仅赢得了后人对他遭遇的同情,同时表白了对爱情的忠贞和心地的纯洁。他短促的一生光照史册。他的生平事迹、思想轨迹还有待专家学者们进一步深入研究,但有一点是勿庸置疑的,那就是他和他的成就是我国民族团结的象征;他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卓著成绩,不仅是满族人民的骄傲,更是整个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珍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