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穿之主神自救行动txt:我很不喜欢有人管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5/03 19:07:41
我喜欢自己安排我自己的事情,什么事先做什么事后做,可是爸妈总是给我安排这个安排那个,我干什么他们都要问,很不明白?也很烦。我该怎么办呢?

一眨眼,自己居然也是“奔三”一族了。回想起儿时父母的教诲,曾经是那么的厌烦,今天居然是那么的亲切。

  1.别看见个名人就挠头搓手的。这个世道就像水,大鱼在水底下,你能看到的都是小鱼小虾米。——当我还是个“追星族”时,妈妈对我说。

  2.男人得多干活,有力气,才能承得起家。——当我还是个“豆芽菜”时,爸爸对我说。

  3.出门在外,别把别人都看成好人,也别把别人都看成坏人。——当我准备到外地读书时,爸爸对我说。

  4.男人有了学问,不能想女人长得漂亮点,就飘飘乎乎的,以为自己是神仙,谁也看不起。连锄头都没摸过,没吃过苦,知道什么是过日子?没你这个农民舅舅种地,你吃屎长大的?——当我无意中对乡下来的舅舅表示了一点轻蔑时,妈妈对我说。

  5.吃得起苦,才能享得起福。有了车不能忘了当年自行车都没得骑的日子。——当我春风得意时,妈妈对我说。

  6.不能让人欺负,也不能欺负人,尤其不能欺负老实人。——少年时和别人打架“大获全胜”后,爸爸对我说。

  7.别人对自己的好,多记着,自己对别人的好,能忘了就忘了,心得宽。——当我被当年一起磕过头,发过誓的朋友背叛、出卖并因而痛不欲生时,爸爸对我说。

  8.老人对不对的,当面别提。人得孝顺,你自己没个老?——当我顶撞奶奶时,妈妈对我说。

  9.找工作不能光图钱。什么钱都敢挣的人什么钱都挣不上。——当我大学毕业面临择业时,妈妈对我说。

  补充日期: 2004-06-19 01:30:48

  16.要杀猪,得顺着猪的性子。——第一次在乡下帮舅舅杀猪时,爸爸对我说。那可怜的猪被我砍了二三十刀,飞奔了好几里地才终于壮烈牺牲。

  17.我小时候在山上砍柴,回来的时候,背的柴禾比我还要重。有一次不小心,背着柴的时候摔倒了,柴禾压得我爬不起来。我当时心里这个急呀,想着:这样可不行,我得爬起来!——当我揣着名牌大学的毕业文凭却只能够在杭州流浪时,当我为了戒掉毒瘾将自己所在一间漆黑的,五六平米的小屋里过着不人不鬼的日子时,当我因为毒瘾发作而生不如死,在地上爬时,是妈妈的话让我咬紧了牙根,没有让眼泪流下来。

  18.书是死的,人是活的,看书看傻了,不如不看书。——爸爸的话。

  19.老人的话,多听听有好处,人家活得比你长么!——当我对奶奶的唠叨厌烦时,妈妈对我说。

  20.捧你最凶的未必是朋友,骂你最凶的,得拿人家当朋友看,人家是帮你。——妈妈的话。

  21.时涨时退山溪水,易更易变小人心。——爸爸的口头禅,后来才知道出于《增广贤文》。都说读了增广会说话,为什么我已经过了会读增广的年龄,却时常感到说不出话来,这是进化还是退化?

  22.事上分出人高下,光说不会练,能干什么?——妈妈及其反对我报考哲学系,现在看来,我之所以还有一个能够吃饱饭的饭碗,全靠了她老人家。

  青少年逆反心理之社会学分析

  李庆丰

  以往对青少年的逆反心理的探讨与研究一般都是从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与父母的教养方式两个方面进行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揭示了青少年逆反心理产生的生理、心理以及教育上的原因。但是,在当前,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说,主要是由于社会文化的变迁而引起的,即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本文拟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对青少年的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作一番探讨。

  “半大小子,气死老子”“崽大爷难做”,日常生活中家长的这些抱怨说的就是孩子的逆反心理现象。一般认为,逆反心理是人们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或满足自身某方面的需要,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逆反心理从小就有,人人都有,只是在孩子的青少年时期显得更为突出。人们感到,这一时期的孩子比其他任何时侯都难管教,与父母成人间的对立情绪比任何时侯都突出。具体说来,青少年孩子的逆反心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不喜欢父母过多的照顾管理或干预;而要自己独立去实践,特别讨厌大人对他的再三嘱咐和重复要求。(2)在许多事情的处理上,不大愿意跟父母商量,而是自己决定。(3)对于父母的话不再是言听计从,百依百顺;而是有自己的看法和主张,敢于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4)对于传统观念,现成结论和权威往往不迷信盲从;而是持批判的态度。一句话,他们反对成人再把自己当“小孩”来看待,要求以成人的身份出现。一项调查表明,中学生中,独生子女“希望别人把自己当大人看”的占76.4%,非独生子女占78.2%;独生子女评价自我“独立性较强”的占63.1%,非独生子女占66.3%。

  因此,在许多父母眼里,孩子上小学还好好的,一上初中就变了,特别不听话,爱和大人斗嘴;你叫他东,他偏要向西;出现“不受教”“不听话”,常与家长“顶牛”“对着干”的现象。有时他们对社会、学校、家长所作的正面宣传嗤之以鼻,作不认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对先进人物、榜样无端怀疑、甚至根本上否定;对不良倾向持认同情感,大喝其彩;对父母的教诲、思想教育及纪律规则消极抵制,甚至蔑视对抗等等。所有这些表现好像都有违常理,父母等长辈纵有不是也还不是为的孩子好,可为什么偏偏要以反常的心态与行为来显示自己清高与非凡呢?

  青少年逆反心理的产生一方面是由于生理的变化而引起心理上的变化所产生的,另一方面是由于父母的管教方式所引起的。但为什么父母的一些管教方式会引起青少年孩子的反感呢?这还需要从社会文化的变迁来作一番理性的思考。

  1.社会文化的变迁,使父母在文化知识的占有上不再是孩子心目中的绝对权威。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家长是家庭中非常有尊严的,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父为子纲”等传统观念在长期的演化中,已积淀成为了人们的一种心理文化定势。但是在现代社会里,父母的权威已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而动摇。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父母已不再是孩子最主要的知识传递者。随着科技和现代媒介的发展,这代年青人获得知识、信息的途径明显增多,眼界也开阔多了。特别是青少年对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掌握,就更使成人在青少年世界中的权威地位得到削弱,争夺控制权与摆脱控制将是两代人矛盾的焦点。

  (2)青少年在接受新事物的意识与能力方面往往比他们的父母强。年青人接受新的生产、生活方式快,且能即学即用,少有顾虑;而父母们不仅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有些已落后了社会的发展,而且他们在接受新思想、新观念上也往往比青少年慢半拍。

  (3)家庭中多种文化“传喻”方式并存。我们的祖父母在年青时代所学到的东西可以够用一辈子的;我们的父母在年青时所学到的东西可能够用半辈子的,而我们这一代,年青时所学到的东西只够用1/4或1/3辈子的。所以,有些社会学家说我们正在进入成人与青少年相互学习的“并喻文化”时代,家庭中单一的后代人必须向老年人学习才能生存的“前喻文化”模式已不复存在。并且,长辈反过来向晚辈学习文化的“后喻文化”模式也已屡屡发生。“并喻文化”与“后喻文化”知识传递模式的存在也削弱了父母的权威地位。

  2.社会文化的变迁,带来两代人之间价值观上更加明显的差异;文化失调乃至社会行为标准在某些方面的失范带来观念、态度与规范之冲突。在多变的社会中,今日的父母一方面受到传统文化较深的影响,难免在处理亲子关系上有意无意地执行着旧有的价值标准;但另一方面又无法避免现有社会四面八方的冲击,其本身的观念也往往出现不连续的甚至矛盾的纷歧。而现代的孩子因较少或不受历史包袱的影响,面对现实社会,大多有更为实际的看法。代际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在目前最为突出。况且,在科技瞬息万变,社会结构与功能不断变迁,未来很难预测的年代里;在一切都是多元的、多重标准,一切都处于快节奏变革的年代里,青少年是很难建造起自己的信念,对未来也难以预测,不知何以自处,也很难判别什么才是值得信赖的。而对此,父母也往往是同样的迷茫,更毋用说能对青少年进行有说服力的指导了。

  3.核心家庭与青少年亚文化的出现,使青少年的社会化更多的受同辈群体的影响。在多子女的家庭中,孩子的社会化有三条线:一是纵向亲子间的影响,二是斜向兄弟姊妹间的影响,三是横向同辈伙伴的影响;而在核心家庭中,缺少了兄弟姊妹这条斜向线的影响,使得独生子女的孩子在家庭中相对较少有情感上的支持,而相对较早地有精神上的独立,而这种精神上的独立使儿童多方寻求摆脱父母的影响。随着同辈群体的出现,乃至青少年亚文化的形成,青少年就更多地向同辈群体或组织中寻求情感上的认同与支撑,发展自己的独立性。当然,我们不排除其中有些青少年一方面试着强迫自己接受父母的思想意念,另一方面又企求尊重同辈群体或组织中的规范,希望为同伴所接纳。但是两者兼顾,虽用心良苦,效果却往往不佳。而大多数努力的结果是宁愿受父母的不理解,也不愿意受同伴的冷眼、冷言乃至排斥的待遇,因为被同伴看不起与孤立的滋味是难受的。

  4.社会文化的变迁使得亲子之间的角色扮演与角色期待之间发生冲突。对孩子而言,他们受到各种电视、电影、网络文化以及大众舆论的影响,因而对父母所扮演的角色有自己理想的标准:是引导而不苛求;爱护而不干涉;乐于提供必要的帮助;及时的规劝其可能的过失;尊重他们的兴趣与抉择;接纳他们的同学及友伴;以最大的兴趣参与他们的游戏与活动;以子女心意为主;以公平合理的态度对待子女;随时注意聆听子女的心声等。他们更希望自己的父母应该避免:不公平的处罚,不该有的挑剔责难,过多的保护;令人心烦的叮嘱,老是认为自己孩子还小;小有差错,就唠叨不已;小有成就就到处吹嘘;从不平心静气的倾听孩子的心声;永远带着怀疑与仇视的心里对待孩子的朋友;一天到晚抱怨家事太多、孩子不懂事,总是喜欢在自己的孩子面前,说人家孩子如何的好等等。对于父母来说,他们心目中的子女角色是:知书达礼,行为合符社会规范;勤勉好学,力学上进;希望孩子能继承自己的衣钵或光耀门楣;有时,父母更是把自己过去未曾实现的理想化作对孩子角色的期望,如一定要上大学,或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社会文化的变迁是造成青少年逆反心理、亲子关系不谐乃至冲突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因此我们必须对过去已形成的认识和做法加以反思,对当前社会文化的变迁加以审视,对新的转折期的亲子关系进行思考。我们不妨改变一个考虑问题的角度和思维方式,站在青少年成长的立场、社会化过程的要求和人类社会进步的高度看,既看到青春期青少年心理发展及行为上的不足,更要看到他们的进步与主流以及发展方向,以积极的因素克服消极的因素,改善、和谐亲子关系,促进青少年孩子的健康成长。

  《青少年研究》2000.4

每个人都会经历的叛逆心理!

可能你父母是比较传统,家教比较严的,还是和父母的管理方式有关,其实我有和你相同的经历,很难改变父母的做法,毕竟是父母我们得尊重他们,关键是要有主见,特别是大事上要自己做主,或者别和父母住在一起,离的远就会很想念他们,而且也不可能怎么管你了.

其实你换一个角度去想的话你就知道他们 是关心你哈.不知道你现在好大了.如果你还小的话,你们父母关心你是应该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