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硬的娜迦鳞片给什么:北京的土玩意“盘上鬃人”还能找到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4/28 04:22:59
做的地道的,不要精品,只需要能玩的~有吗?
楼下说的我也知道啊,你也没有说哪有啊

鬃人白大成

今年年初,“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在京启动,这个工程将持续10年,对中国的民俗、民间文学、

民间艺术进行地毯式的普查。经济活动的日趋活跃下,是民间文化的加速消亡。

白大成是目前北京惟一传承“鬃人”制作手艺的民间艺人,伴随他制作“鬃人”的甘苦,是为改变境遇的不断摸索。

■摄/本报记者王卫

多年前,冰心在她的散文《我到了北京》中曾经写道:这是一种纸糊的戏装小人,最精彩的是武将,头上插着翎毛,背后扎着四面小旗,全副盔甲,衣袍底下却是一圈鬃子。这些戏装小人都放在一个大铜盘上,耍的人一敲那铜盘子,个个鬃人都旋转起来,刀来枪往,煞是好看。

当年给冰心留下美好回忆的老北京玩意儿“鬃人”,如今在京城已经难觅其踪影了,有人曾严厉地警告:“每一分钟都有民间文化在消亡!”幸运的是,在后海东官房的一号院内,还能一睹到鬃人的风采。院子的主人白大成,是目前北京惟一继承鬃人制作手艺的民间艺人,在他的书柜里,摆满了几十年来亲手制作的各式形象的鬃人,也收藏了前辈艺人的早期佳作,琳琅满目,仿佛一个微型的鬃人博物馆。

小小一个鬃人,看起来神气、逗趣,却也记录着每个传承艺人的五味人生,甚至是一段历史的沧桑变迁。对于已是花甲之年的白大成来说,鬃人由最初的爱好、谋生手段,到了今天,已经不知不觉成为一种责任。

为了追逐更多的经济利益,很多民间工艺品加入了工厂化的行列,一个模具可以复制出成百上千个,却失去了传统手工艺品中的灵性。白大成很清醒:“我也可以扩大生产,但那样的结果只能是把鬃人做滥了。别的地方我不敢说,但在北京,惟有鬃人这项民间艺术品我保持了它的独家性。”

当艺人们不再去琢磨研究自己的手艺,民间艺术失去独特性的同时,也在面临着失传的险境。然而,毕竟生存压倒一切,太多民间艺人在生活的困顿中挣扎,又如何要求他们不走上媚俗的道路?

“收集资料、著书立说固然重要,但不解决艺人的生存问题,走一个就没有一个。”除了潜心制作自己的鬃人,从上个世纪的80年代起,白大成开始策划、组织各种民间文化活动,让更多的民间艺人走上由他促成搭建起来的舞台,为他们与自己寻找一条更宽阔的生活与艺术出路。■老北京手工艺品的兴起大多源自养家糊口的需要,鬃人也不例外

听白大成说,老北京手工艺品的兴起大多源自养家糊口的需要,鬃人也不例外。清末道光年间,前辈艺人受京剧和皮影戏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