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许和祝福:为什么人造卫星要自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4/30 17:35:44

还不是地球引力的作用撒
牛顿运动定律撒

不是所有的卫星都要自旋,而是某一类卫星。
这主要是因为考虑到人造卫星在飞行当中不能允许它随便翻滚,而要求它保持一定的姿态,要么挺直站着,要么躺倒,要么始终朝着某一方向。卫星在太空中采取什么样的姿态,要根据它担负的任务而定。
例如侦察卫星,它的照相机镜头要对准正下方的地面;通信卫星,要使它的天线始终对准地面的通信区域;返回式卫星在返回的时候也要求保持固定的方向。又比方说,在离地面35800千米处的静止通信卫星,如果它的天线没有对准通信区域,哪怕是偏差一度的话,它的通信信号传送到地面时,就会造成600多千米的偏差。假定原来天线对准的是北京,天线向东偏差一度,那么天线对准的目标就移到辽宁省丹东市了。真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呀!
怎样才能做到使卫星在太空中始终保持着固定的方向呢?一种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使它们不停地旋转。太空中几乎没有空气,所以空气产生的摩擦力微不足道,卫星一旦旋转起来,不需要再加动力,它可以自己长期维持旋转,做到“自旋稳定”。
什么叫做“自旋稳定”呢?让我们举一个生活中可以见到的例子。在杂技表演中,见到过表演抖空竹吧!表演者两只手握着一根细细的绳子,把空竹一抖,空竹就在绳子上旋转起来。小小空竹发出娓娓动听的响声,像小鸟一样在表演者的身前身后飞来飞去,从这个表演者的绳子跳到另一个表演者的绳子上。有时候它突然飞到半空中,又稳稳地落到绳子上,都仍旧能平稳地旋转。

不是所有的卫星都要自旋,而是某一类卫星。
这主要是因为考虑到人造卫星在飞行当中不能允许它随便翻滚,而要求它保持一定的姿态,要么挺直站着,要么躺倒,要么始终朝着某一方向。卫星在太空中采取什么样的姿态,要根据它担负的任务而定。
例如侦察卫星,它的照相机镜头要对准正下方的地面;通信卫星,要使它的天线始终对准地面的通信区域;返回式卫星在返回的时候也要求保持固定的方向。又比方说,在离地面35800千米处的静止通信卫星,如果它的天线没有对准通信区域,哪怕是偏差一度的话,它的通信信号传送到地面时,就会造成600多千米的偏差。假定原来天线对准的是北京,天线向东偏差一度,那么天线对准的目标就移到辽宁省丹东市了。真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呀!
怎样才能做到使卫星在太空中始终保持着固定的方向呢?一种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使它们不停地旋转。太空中几乎没有空气,所以空气产生的摩擦力微不足道,卫星一旦旋转起来,不需要再加动力,它可以自己长期维持旋转,做到“自旋稳定”。
什么叫做“自旋稳定”呢?让我们举一个生活中可以见到的例子。在杂技表演中,见到过表演抖空竹吧!表演者两只手握着一根细细的绳子,把空竹一抖,空竹就在绳子上旋转起来。小小空竹发出娓娓动听的响声,像小鸟一样在表演者的身前身后飞来飞去,从这个表演者的绳子跳到另一个表演者的绳子上。有时候它突然飞到半空中,又稳稳地落到绳子上,都仍旧能平稳地旋转。三) 精心研究,合理推导:

1、设疑:要有足够大的速度,才能使抛出的物体成为人造卫星,那么这个速度多大呢?

2、课件出示探究内容和已知条件:

已知地球和人造卫星质量分别为M 和m,卫星到地心的距离为r,求卫星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的速度v 。

3、设疑:解题的思路和方法是什么?

(教师强调学生不急于解题,先看清已知条件,找出解题的思路,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人造卫星围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由地球的万有引力提供。)

4、推导卫星运行速度公式:

(学生在正确的解题思路引导下,列出 ,变形后得出 。让学生上黑板推导。教师在学生中观察指导答疑,课件再现推导过程,帮助全体学生达标。)

《宇宙航行》系新课程人教版必修2第七章第五节,重点讲述了人造卫星的发射原理,推导了第一宇宙速度,并介绍了第二、第三宇宙速度。人造卫星是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应用的一个实例,是人类征服自然的见证,体现了知识的力量,是学生学习了解现代科技知识的一个极好素材。教材不但介绍了人造卫星中一些基本理论,更是在其中渗透了很多研究实际物理问题的物理方法。因此,本节课是“万有引力定律与航天”中的重点内容,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研究天体物理问题的理论基础。另外,学生通过对人造卫星、宇宙速度的了解,也将潜移默化地产生对航天科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设计理念:

学科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品德三维一体的全面发展,这是本课件设计的基本理念。本节课的难点在于对人造卫星原理的理解,因此教学设计上采用理论探究法:从学生已知的“抛体初速度越大,飞得越远”这一认知入手,通过动画,教师的诱导,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提出猜想:“若初速度足够大,又如何?”达到“心愤愤”的心理状态。然后通过“口悱悱”的质疑,交流讨论、从而实现豁然开朗的“解疑”。从而顺利的完成第一宇宙速度的推导,进而在教学中激发学生求知欲。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一个又一个教学情境,使学生处于探索、研究、思维的氛围中,在满怀热望中步入科学的殿堂,领略和感悟科学的和谐之美。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

理解人造卫星发射原理,推导第一宇宙速度,了解第二、第三宇宙速度,简单了解航天发展史。

(二)过程与方法

学习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和合理表达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习科学,热爱科学的激情,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课时安排:一节课

教 具:多媒体课件(flash 8制作)、投影仪、计算机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1、课件展示“神舟六号宇宙飞船发射、运行、返回”视频剪辑。(播放同时可向学生介绍、讲解有关宇宙飞船发射、运行、返回等过程中的一些知识)

2、教师导入:(将音量调小,与课件播放同步)

自古以来飞天一直是全人类的梦想,人类也为此做出了不懈的追求和巨大的牺牲。我国古代的万户就是其中一个,他曾经用47枚火箭捆绑在座椅上,尝试飞天,不幸点火后火箭爆炸,万户为此献出了生命。然而,一次次的失败并没有阻止人类进行太空探索的活动。终于,人类第一颗人造卫星于1957年10月4日从前苏联升空,中国也于1970年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特别是04年10月15日至16日,中国第一次实现载人航天,宇航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绕地飞行14圈,顺利返回,圆了中国人盼望已久的飞天梦,这是每一个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

3、适时设疑:

那么人类是怎样把物体发射出去,送入太空的呢?(让学生开始及交流)

4、课件出示课题:《宇宙航行》。(教师设问,引领学生进入学习活动中)

二、观察思考,合作探究:

(一)诱导观察:

1、课件动画展示:在某一平台上先后以不同水平速度抛出小球。

2、教师设疑:观察和比较这四条轨迹,你能发现什么?

3、师生小结:得出两个结论,并在课件上出示:

① 物体由于地球引力的作用均落回地面。

② 物体的初速度越大,飞得越远。

(二)放飞思维,大胆猜想:

1、教师设疑:从刚才的四条轨迹图中,你还能联想到什么?

2、课件展示牛顿设想,并用动画动态演示:

忽略空气阻力的影响,当抛出物体的初速度足够大时,物体就永远不会落到地面上来,它将围绕地球运转。

3、教师追问:牛顿的设想可能吗?(引导学生进一步思维)

4、师生小结:

牛顿设想的运动是完全可能的。当物体的初速度足够大时,物体将围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成为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简称人造卫星。人造卫星所需的向心力由地球的万有引力提供。

(三) 精心研究,合理推导:

1、设疑:要有足够大的速度,才能使抛出的物体成为人造卫星,那么这个速度多大呢?

2、课件出示探究内容和已知条件:

已知地球和人造卫星质量分别为M 和m,卫星到地心的距离为r,求卫星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的速度v 。

3、设疑:解题的思路和方法是什么?

(教师强调学生不急于解题,先看清已知条件,找出解题的思路,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人造卫星围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由地球的万有引力提供。)

4、推导卫星运行速度公式:

(学生在正确的解题思路引导下,列出 ,变形后得出 。让学生上黑板推导。教师在学生中观察指导答疑,课件再现推导过程,帮助全体学生达标。)

www.cwx.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