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彩钢复合板厂:什么是素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5/04 18:43:47

定义1:《词海》对素质一词的定义为:①人的生理上的原来的特点.②事物本来的性质.③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基本条件.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素质应是第三个定义.那就是大学生从事社会实践活动所具备的能力

定义2:所谓素质,本来含义是指有机体与生俱来的生理解剖特点,即生理学上所说的“遗传素质”,它是人的能力发展的自然前提和基础.按此,定义素质为:当你将所学的一切知识与书本忘掉之后所剩下来的那种东西,想来就不无道理

定义3:“素质”是指个人的才智、能力和内在涵养,即才干和道德力量.⑧历史学家托马斯·卡莱尔就特别强调作为英雄和伟人的素质方面.在他看来,“忠诚”和“识度”是识别英雄和伟人最为关键的标准

定义4:“素质”是指人的体质、品质和素养.素质教育是一种旨在促进人的素质发展,提高人的素质发展质量和水平的教育活动.一个有学识不具备教育能力的人可以从事别的职业,但不能从事教师职业
参考资料:www.cnki.net
素质,是现在用得比较多的一个词语,也是提高人的价值、培养,使用和衡量人才的重要概念。那么,什么是素质?“所谓素质,是指一个人在政治、思想、作风、道德品质和知识、技能等方面,经过长期锻炼、学习所达到的一定水平。它是人的一种较为稳定的属性,能对人的各种行为起到长期的、持续的影响甚至决定作用。
在日常工作中,人们常常看到这样一些事实:办一件具体工作,有的人干净利索,思考周到,而有的人却拖拖拉拉,丢三拉四;撰写一篇文稿,有的人文字通畅,条理清楚,而有的人却词不达意,文理欠通;处理一个问题,有的人头脑清楚,眼光敏锐,一下子就能抓住问题的实质,而有的人却反应迟钝,抓不住要害;完成一项政治任务,有的人立场坚定,是非分明,既坚持原则,又灵活机动,而有的人却躲躲闪闪,折衷调和,甚至丧失立场……几乎在所有的事情上,总是出现很大的异样,有人表现好,有人表现差,有人做得很出色,有人却干得很蹩脚。
事同而效异,其原因固然很多,但归结起来不外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在客观方面,诸如工作任务的难易、物质条件的优劣、配合力量的强弱,都会对任务的完成发生影响。但是,一般来说,事情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人的主观因素。这些主观因素,实际上就是我们所讲的素质。
素质,对一个人来说,需要有多方面的内容和要求,如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以及业务专长、技能素质等。在一个单位,需要各方面的人才,为了完成共同的事业,不仅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积极性,更要发挥集体的综合素质,形成优势互补的合力。

国民素质的传说

这世上是否有个东东叫“国民素质”,竟然还四个字的,很动听啊。
不知从何时起,这个东东就出现在中国的大地上,每每显身用来解释各种复杂的社会现实。于是问题迎刃而解,“国民素质”不行嘛。
不知道这东东是从哪个理论箩筐里掉出来的,真不知道这样生动的理论到底是谁发明的,真不知道这个发明者的住址在哪。
鲁迅研究了“国民性”,这个人就发明了“国民素质”。
农民算是国民素质里最次的吧,可正是他们搞起了村直选、乡海选。民工算是低素质吧,可没有他们哪里有高质量的城市呢。
好的理论决非放之四海而皆准,因为好的理论总和实践分不开。而一句“‘国民素质’问题”,就可以把行动直接从理论的离心机里甩出去,就可以使我们达到心平气和的地步。
鲁迅写出了《阿Q正传》,可“国民素质”依旧是个传说。因这东东的一大特征就是要贬低国民性,否则发明出来干吗。

素质概念的探讨

“素质”是个模糊度很高的概念。模糊度高的概念,表明其概括性高并利于意会,但不利于操作。教育是一种操作性和非操作性都很强的人文行为,模糊度太高,教育就无法加以操作。“素质”作为评价性对象,可分二个维度:一是有无维度,二是高低维度。要解决好评价的二个维度问题,都必须了解素质的内涵和外延。

1. 素质不是抽象神秘的实体。

有人总结素质定义已达9类15种,也有人对众多的素质定义作了归纳,概括为五类代表的观点,如“三义论”、“决定论”、“结构论”、“条件论”和“未定论”。[5]

对素质探讨中,有一种明显的倾向,即类似于费尔巴哈的“抽象物”情结,即力图把素质归结为某种抽象而对个体的成长发展普效的独特内在实体。如有的归结为“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结构”;有的归纳为“主体现实性”;有的归结为“发展潜能(力)”;有的把素质比作“合金”;有的用通俗的话把素质归结为“发展的后劲”;还有的以主观感觉来定义素质,认为它是“所受的教育忘光后所剩下的那么一点点东西”。[6] “但德国学者则认为不存在一般的或总体的‘素质’,存在的只是各种具体的能力”。[7]

这种探讨导致三个始料不及的后果。第一,等于把素质看成是一种最近才发现,并对个体的成长发展起普遍决定作用的抽象而独特内在实体。如“知识、能力、素质”的排列法,客观上明显不过地把素质当成“知识”、“能力”之外独立的某种东西。这意味着心理学和教育学都得推翻重写。第二,等于给教育设立了一个普效而抽象的目标。但教育中的现象,如教师、学生是具体的,知识、能力也都是具体的,并不存在抽象万能的知识、抽象万能的能力,那么如何通过具体的教育培养出抽象而万能而独特的素质?又如何验证这一抽象神秘的彼岸存在?这会使教育评估空洞化,甚至使之无从下手。第三,增加了理解和操作上的难度,或导致理解和操作上的任意性,或导致理解和操作上的无所适从,专家作用过大和阐释成本极高。

还有的做法是综合性的,如把素质归结为“思想、道德、知识、能力以及心理品质”这几大方面。知识就是知识、能力就是能力、心理品质就是心理品质,为什么又称为素质?知识、能力在什么条件下才是素质?心理品质在什么情况才是素质?不加以阐明,也无法说明“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区别。

2、 经验论的局限性

素质对专业领域的人来说,并不生疏。如对芭蕾、音乐和体育或其它一些特殊领域的人才甄别,凭长期的经验,最清楚挑具有什么样身心条件的人进行训练培养,成功最大,也最清楚着重训练那些基本功,对个体以后在该领域发展最有价值。但这种清楚,只是外延上的清楚,内涵依然不清楚。这合乎认识论。局部范围,对象外延靠经验就可以把握,不至于产生太大困惑,而内涵单靠经验就把握不了。不幸的是,就“国民”和“国民教育”这么大的范围,靠把握外延来把握素质概念,显然就无能为力了。因而,需要从理性抽象的角度来认识素质。

3.素质是价值关系的产物

素质并非是一种最新发现的特有生理或心理实体。它不过是某些身心事实在一定价值关系下的产物。换言之,只有在一定的价值关系下,某些身心事实本身才构成素质。脱离了这种价值关系,知识就是知识,能力就是能力,心理品性就是心理品性,谈不上什么素质不素质。

例如,音乐素质包括三个方面:音准感、节奏感和旋律感。在现代,还得加上视唱或识谱能力;再高一点,还要加上音乐领悟力。这三种“感”,不过是三种不同的感知能力。至于视唱或识谱能力,既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知识,两者不可分;而音乐领悟力,既要靠先天的悟性,也要靠后天的修养或实践。就前三者的形成来说,既有先天遗传上的作用,也有后天的作用,而且这方面往往是先天的作用更大。例如绝对音准感,后天就训练不出来。这三者或四者或五者缺其一,都是音乐素质缺乏的表现。因此音乐素质是这三者或四者或五者的统一和总和。可见,素质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也是基础性、前提性的概念,与知识、能力是密切相关的。因而素质评价也必定是综合性的、整体性的价值尺度。

又如,身体素质无非指人的抗病能力,抗寒冷能力和抗饥饿能力之总和。这是体质体能状态的综合反映而已。反映的是人应付不利的生存或生活环境,在身体方面所具有的良好的主体条件之总和,也是一个综合的价值性指标。

从上可见,素质是由人类的实践活动及其目标所决定的,它体现了具体的实践活动及其目标对人的某些身心条件的依赖关系,是对作为基础性、前提性的原初主体条件的选择。只有在这种价值关系中,才能决定什么样的知识,什么样的能力,什么样的个性品质,抑或什么样的先天或后天生理条件,对所针对的具体的实践活动及其目标或角色而言,是基础性、前提性和原初性的,从而被作为素质看待。须加一点说明的是:由于角色反映的是个体与某种具体的实践活动和目标的关系,因而,从角色谈素质规定性和从实践活动及其目标的角度谈素质规定性,本质上是一致的。在此,只是陈述方式和范围的不同,而没有实质上的不同。

注:

[1] 陈怡:《素质教育——教育理念现代化的集中表现》 载《中国高等教育》半月刊1999年第10期

[2] 陈锡文:《关于素质教育思想与实践发展演变的三大阶段》 载《上海教育科研》1998年第二期

[3] 丁石孙:《有关教育的两个问题》载《自然辩证法报》1989年第5期第2版

[4] 邱仁宗 编著:《科学方法和科学动力学》知识出版社 1984年9月第1版,第110页

[5] 张达明等:《大学本科生素质论》载《吉林教育科学高教研究》1998年第三期

[6] 杨 峻 王根顺:《试论素质教育与大学生素质结构培养》载《兰州大学学报:社科版》1998年第2期;隋允康:《素质教育随笔》载《高等教育研究》(武汉)1997年第6期;张达明等:《大学本科生素质论》载《吉林教育科学高教研究》1998年第三期

[7] 谢维和:《关于“素质教育”的几个问题》 载《北京素质教育研讨会论文选》 京华出版社1998年4月第一版,第83页

素质是一个人的固有的本质特征,是一个人学识、修养、为人、言行举止的综合质量的反映

所谓素质,本来含义是指有机体与生俱来的生理解剖特点,即生理学上所说的“遗传素质”,它是人的能力发展的自然前提和基础.按此,定义素质为:当你将所学的一切知识与书本忘掉之后所剩下来的那种东西,想来就不无道理

人的生理上的原来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