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劫地下城手续官网:《时间简史》都写什么?最好有节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4/28 00:04:47
比如章、节序言之类

本书作者是当代最重要的广义相对论家和宇宙论家。70年代他和彭罗斯一道证明了著名的奇性定理,为此他们共同获得了1988年的沃尔夫物理奖。他还证明了黑洞的面积定理,即随着时间的增加黑洞的面积不减。这很自然使人将黑洞的面积和热力学的熵联系在一起。1973年,他考虑黑洞附近的量子效应,发现黑洞会像黑体一样发出辐射,其辐射的温度和黑洞质量成反比,这样黑洞就会因为辐射而慢慢变小,而温度却越变越高,它以最后一刻的爆炸而告终。黑洞辐射的发现具有板其基本的意义,它将引力、量子力学和统计力学统一在一起。
  本书的副题是从大爆炸到黑洞。霍金认为他一生的贡献是,在经典物理的框架里,证明了黑洞和大爆炸奇点的不可避免性,黑洞越变越大;但在量子物理的框架里,他指出,黑洞因辐射而越变越小,大爆炸的奇点不但被量子效应所抹平,而且整个宇宙正是起始于此。

  这又是一本关于上帝……或许是关于上帝不存在的书。处处充满了上帝这个字眼。霍金着手回答爱因斯坦著名的关于上帝在创生宇宙时有无选择性的问题。正如霍金明白声称的,他企图要去理解上帝的精神。这使得迄今所有努力的结论更加出人意外:一个空间上无边缘、时间上无始无终、并且造物主无所事事的宇宙。

  节选:

  第一章 我们的宇宙图象

  --------------------------------------------------------------------------------

  一位著名的科学家(据说是贝特郎·罗素)曾经作过一次关于天文学方面的讲演。
  他描述了地球如何绕着太阳运动,以及太阳又是如何绕着我们称之为星系的巨大的恒星
  群的中心转动。演讲结束之时,一位坐在房间后排的矮个老妇人站起来说道:“你说的
  这些都是废话。这个世界实际上是驮在一只大乌龟的背上的一块平板。”这位科学家很
  有教养地微笑着答道:“那么这只乌龟是站在什么上面的呢?”“你很聪明,年轻人,
  的确很聪明,”老妇人说,“不过,这是一只驮着一只一直驮下去的乌龟群啊!”
  大部分人会觉得,把我们的宇宙喻为一个无限的乌龟塔相当荒谬,可是为什么我们
  自以为知道得更多一些呢?我们对宇宙了解了多少?而我们又是怎样才知道的呢?宇宙
  从何而来,又将向何处去?宇宙有开端吗?如果有的话,在这开端之前发生了什么?时
  间的本质是什么?它会有一个终结吗?在物理学上的一些最新突破,使一部分奇妙的新
  技术得以实现,从而对于回答这些长期以来悬而未决问题中的某些问题有所启发。也许
  有一天这些答案会像我们认为地球绕着太阳运动那样显而易见——当然也可能像乌龟塔
  那般荒唐可笑。不管怎样,唯有让时间来判断了。
  早在公元前340年,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他的《论天》一书中,就已经能够对于
  地球是一个圆球而不是一块平板这一论点提出两个很好的论据。第一,他认为月食是由
  于地球运行到太阳与月亮之间而造成的。地球在月亮上的影子总是圆的,这只有在地球
  本身为球形的前提下才成立。如果地球是一块平坦的圆盘,除非月食总是发生在太阳正
  好位于这个圆盘中心之下的时候,否则地球的影子就会被拉长而成为椭圆。第二,希腊
  人从旅行中知道,在越往南的地区看星空,北极星则显得越靠近地平线。(因为北极星
  位于北极的正上方,所以它出现在处于北极的观察者的头顶上,而对于赤道上的观察者,
  北极星显得刚好在地平线上。)根据北极星在埃及和在希腊呈现出来的位置的差别,亚
  里士多德甚至估计地球大圆长度为 400斯特迪亚。现在不能准确地知道,一个斯特迪
  亚的长度究竟是多少,但也许是200码左右,这样就使得亚里士多德的估计为现在所接受
  数值的两倍。希腊人甚至为地球是球形提供了第三个论据,否则何以从地平线外驶来的
  船总是先露出船帆,然后才是船身?
  亚里士多德认为地球是不动的,太阳、月亮、行星和恒星都以圆周为轨道围绕着它
  转动。他相信这些,是由于神秘的原因,他感到地球是宇宙的中心,而且圆周运动最为
  完美。在公元后两世纪,这个思想被托勒密精制成一个完整的宇宙学模型。地球处于正
  中心,包围着它的是八个天球,这八个天球分别负载着月亮、太阳、恒星和五个当时已
  知的行星: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图1.1)。这些行星被认为是沿着附在相应
  天球上的更小的圆周运动,以说明它们在天空中被观察到的相当复杂的轨迹。最外层的
  天球被镶上固定的恒星,它们总是停在不变的相对位置,但是总体绕着天空旋转。最后
  一层天球之外为何物一直不清楚,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它不是人类所能观测到的宇宙的
  部分。

  图1.1从最里面往最外面顺序为月亮球、水星球、金星球、太阳球、火星球、木星球、
  土星球和固定恒星球。最中心为地球。
  托勒密模型为预言天体在天空的位置提供了相当精密的系统。但为了正确地预言这
  些位置,托勒密必须假定月亮轨道有时离地球比其他时候要近一倍,这意味着月亮有时
  看起来要比其他时候大一倍。托勒密承认这个瑕疵,尽管如此,他的模型虽然不是普遍
  地、却是广泛地被接受。它被基督教接纳为与《圣经》相一致的宇宙图象。这是因为它
  具有巨大的优点,即在固定恒星天球之外为天堂和地狱留下了很多地方。
  然而,1514年一位名叫尼古拉·哥白尼的教士提出了一个更简单的模型。(起初,
  可能由于害怕教会对异端的迫害,哥白尼只能将他的模型匿名地流传。)他的观念是,
  太阳是静止地位于中心,而地球和其他行星绕着太阳作圆周运动。将近一个世纪以后,
  他的观念才被认真地接受。后来,两位天文学家——德国的约翰斯·开普勒和意大利的
  伽利雷·伽利略开始公开支持哥白尼的理论,尽管它所预言的轨道还不能完全与观测相
  符合。直到1609年,亚里士多德——托勒密的理论才宣告死亡。那一年,伽利略用刚发
  明的望远镜来观测夜空。当他观测木星时,发现有几个小卫星或月亮绕着它转动。这表
  明不象亚里士多德和托勒密所设想的,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必须直接围绕着地球转。
  (当然,仍然可能相信地球是静止地处于宇宙的中心,而木星的卫星沿着一种极其复杂
  的轨道绕地球运动,表观上看来它们是绕着木星转动。然而哥白尼理论是简单得多了。)
  同时,开普勒修正了哥白尼理论,认为行星不是沿圆周而是沿椭圆(椭圆是被拉长的圆)
  运动,从而使预言最终和观察相互一致了。
  就开普勒而言,椭圆轨道仅仅是想当然的,并且是相当讨厌的假设,因为椭圆明显
  地不如圆那么完美。虽然他几乎是偶然地发现椭圆轨道能很好地和观测相符合,但却不
  能把它和他的行星绕太阳运动是由于磁力引起的另一思想相互调和起来。对这一切提供
  解释是晚得多的事,那是由于1687年伊萨克·牛顿爵士出版了他的《数学的自然哲学原
  理》,这部也许是有史以来物理科学上最重要的单独的著作。在这本书中,牛顿不但提
  出物体如何在空间和时间中运动的理论,并且发展了为分析这些运动所需的复杂的数学。
  此外,牛顿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根据这定律,宇宙中的任一物体都被另外物体所吸引,
  物体质量越大,相互距离越近,则相互之间的吸引力越大。这也就是使物体落到地面上
  的力。(由于一个苹果落到牛顿的头上而使他得到灵感的故事,几乎肯定是不足凭信的。
  所有牛顿自己说过的只是,当他陷入沉思之时,一颗苹果的落下使他得到了万有引力的
  思想。)牛顿继而指出,根据他的定律,引力使月亮沿着椭圆轨道绕着地球运行,而地
  球和其他行星沿着椭圆轨道绕着太阳公转。
  哥白尼的模型摆脱了托勒密的天球,以及与其相关的宇宙存在着自然边界的观念。
  “固定恒星”除了由于地球绕着自身的轴自转引起的穿越天空的转动外,不改变它们的
  位置,很自然会使人设想到固定恒星是和我们的太阳类似的物体,只是比太阳离开我们
  远得多了。

时间简史》
作者:[英]史蒂芬·霍金
本书是“第一推动丛书”第一辑的一种。 时间有初始吗?它又将在何地终结呢?宇宙是无限的还是有限的? 霍金教授遨游到外层空间奇异领域,对遥远星系、黑洞、夸克、大统一理论、“带味”粒子和“自旋”粒子、反物质、“时间箭头”等进行了深入探讨--其出乎意外的含义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他揭示了当日益膨胀的宇宙崩溃时,时间倒溯引起人们不安的可能性,那时宇宙分裂成11维空间,一种“没有边界”的宇宙理论可能取代大爆炸理论和上帝,上帝--也许曾是造万物时主要推动者,也会因这些新发现而日渐范围变窄。

《时间简史》对我们这些喜用言语表达甚于方程式表达的读者而言是一本里程碑式的佳书。她出于一个对人类思想有杰出贡献者之手,这是一本对知识无限追求之作,是对时空本质之谜不懈探讨之作。

目录:

译者序
感谢
导言
第一章 我们的宇宙图象
第二章 空间和时间
第三章 膨胀的宇宙
第四章 不确定性原理
第五章 基本粒子和自然的力
第六章 黑洞
第七章 黑洞不是这么黑的
第八章 宇宙的起源和命运
第九章 时间箭头
第十章 物理学的统一
第十一章 结论
阿尔贝特.爱因斯坦
伽利雷.伽利略
伊萨克.牛顿

是讲的宇宙啊,还有什么量子物理学的东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