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婪洞窟噩梦11到20层:为什么中国没有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4/29 16:13:21

从诺贝尔奖说起

宜宾县凤仪乡小学 唐福均

一届又一届的诺贝尔奖过去了。到现在为止,竟没有一个生长在中国土地上的华夏儿女能够赢得这一殊荣。这对十几亿中国人而言,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中国离诺贝尔奖到底还有多远?二十年或三十年?”这个时间距离还得取决于教育的质量吧。

在美国,获得诺贝尔奖已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据统计,从1979年到1999年的20年间,美国共培育了43名诺贝尔奖获得者,产生了197位知识型亿万富翁。近几年来,从美国走出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更是比世界其他国家的总和还要多得多。仅2003年产生的11名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就占了半数左右。科技含量如此高的诺贝尔奖,在我们“望洋兴叹”的时候,美国为何有如此“霸道”了?难道他们垄断经济的同时,也垄断了思维,垄断了发明创造吗?不是!美国之所以能够领先科技,领先世界,还是得益于它的教育,正是那种开放的美国教育产生了不竭的原创力。

马克思主义指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归根到底具有反作用。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文化教育对经济、社会的促进作用在二战以来表现尤为突出。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是世界经济发展,人类历史进步的主要动力。当今世界各国以科技为先导,以经济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不断加剧,“劳动力经济”正在向“知识经济”转变。可以说,社会的发展已越发显示出知识的重要性。面对如此激烈的世界竞争,要领先潮流,就必须领先教育,改革教育。

这么多年来,中国没有培养出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也没有产生一位知识型的亿万富翁,从这种程度上讲,不能不说传统的中国教育是失败的。

教育最终要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服务,培养高素质人才,就必须对传统的中国教育作全面的改革。然而,遗憾的是,中国教育改革孜孜以求了数十年,却依然没能摆脱“唯考试分数论”的束缚。素质教育的东风吹进一些新鲜空气之时,现实的羁绊又使一些“有识之士”大声疾呼:素质教育不是不要教学质量,而是要更高的教学质量。这原本没错,但又被歪曲了:更高的教学质量的最好体现就是更高的分数!看来这种“唯考试分数论”的观念不改,中国教育就势必难有成就。面对这样的情况,中央采用了一个釜底抽薪的办法——改革教材,实施课程改革。当课程改革进行得轰轰烈烈的时候,又会不会有类似的掣肘了?综观中美教育,我认为实施课程改革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更新教育观念,张扬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先进的理念是事业成功的保证。在传统的中国教育中,唯学生分数论英雄,强调整齐、统一,教育的一切都要合乎规范标准,要求学生听话服从。所以,有人称中国的教育是“乖”式教育。这种教育完全忽略了学生个体的存在,抹杀了学生的个性,而且一味的追求考试的分数,忽视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事件需求,以至于在世界同年级学生中,中国学生的考试成绩是最好的。这样的教育势必难以培养出有个性的学生。因此,在课程改革中,必须转变这种陈腐的教育观念,不唯分数论,张扬学生的个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操作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求真理。

二、培养学生强烈的自信心和创造力

江泽民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不会创新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创新来源于强烈的自信和进取精神。“我能行”这种自信是个体持续发展的内驱力,是成功的先决条件。缺乏自信的人就会表现为自卑,也就没有开拓进取的精神,只能一味的盲从,别人说东就东,说西就西,最终形成为一种奴性心理。而科学发现要敢于打破常规,打破权威,需要强烈的自信,不被困难吓倒。从无数的失败中才能找到成功的喜悦,才会有新的发明创造。“天生我才必有用。”想那美国二年级的学生,斗大的字都不识却整天奢谈发明创造,在他们的心里,就是让地球掉个个儿好象也是易如反掌。这样强烈的自信成了他们发明创造的不竭动力。

三、开放课堂

中国的课堂一贯都是井然有序的。而恰好是这种井然有序限制了学生的自由,束缚了学生的发展。改革课程,就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的课堂,从组织形式的开放到教学内容的开放,彻底解放学生的内心世界。积极开发利用地方教材、校本教材,为学生创造一个“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自由空间,注意学生个体,不再统一刻板的要求学生 。

四、还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有这样一种结论:中国的学生是最勤奋的。他们起早贪黑,寒窗苦读,就为一个分数。对他们来说,学校并不是乐土。他们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就连早餐也得边走边吃。他们失去了童年应有的欢乐,他们疲乏,他们厌恶,他们恐惧。于是他们不得不违背教育去寻求自己的快乐来达到生活的回归,找回童真的快乐。课程改革就应该还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减轻学生的生活负担和心理负担,把“三味书屋”变成“百草园”,让学生在学习中尽享童年的欢乐,留念学校。

五、整合教育内容,既重视科学教育,也重视人文教育

重理轻文,重智轻德是唯分数论的传统教育中的一个普遍现象,忽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这样的人才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更不要说发展创造了。因此,在课程改革中应坚持一个原则;整合各种教育资源,既重视科学精神的培养,也重视人文素养的教育,激发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专长,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邓小平同志早就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要达到这样的目标,缩小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早日实现中国人的诺贝尔奖的梦想,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把课程改革落到实处,不能再有掣肘了。

以前中国的科研条件比较差,所以没有获得过诺贝尔奖,现在的话,条件已经好了,只是国家的保密工作比较好,说不定宁可不要诺贝尔奖,正在搞好东东呢.呵呵...

谁说没有!
李远哲(Yuan Tseh Lee,1936年11月19日—),台湾新竹市人。李远哲是知名的化学家,1986年以分子水平化学反应动力学的研究与赫施巴赫(Dudley R. Herschbach)及波兰奕(John C. Polanyi)共获 诺 贝 尔 化 学 奖;李远哲的特别贡献在于将交叉分子束方法应用于研究一般化学反应。1994年,李远哲出任中央研究院院长至今。

李远哲的父亲是知名画家李泽藩先生,出生于新竹市武昌街;母亲蔡配是小学教师,出生于台中县梧栖镇。李远哲与太太吴锦丽(Bernice Wu Chin-li)在小学时相识,他们育有两儿一女:长子Ted(1963年出生,新闻业)、次子Sidney(1966年出生,医生)、长女Charlotte(1969年出生,社会学家)。

他拿的可是中华民国的护照!

拜托!!!!!!!!!李远哲是美籍华裔!!!!!!!!

中国有
莫言 诺贝尔文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