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攻略一天:求李连英的资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5/06 18:07:30

李连英,河北省河涧
府人,一八四四年生,卒
于一九一0年。身前为皇
宫主管的太监。
李连英身经从道光到
宣统五代皇帝。
李连英在慈禧死后,
离开了紫禁城,走时两手
空空在清东陵为慈禧守
陵,最后身亡。
http://www.baidu.com/s?cl=3&wd=%C0%EE%C1%AC%D3%A2

李连英出生在清代的直隶省,也就是今河北省的河间府。也有人明确地说,他是今河北省大城县臧屯乡李甲村人。根据墓志铭的记载,他生于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9岁入宫。清宫档案也证明,他确实在咸丰七年,由郑亲王端华府上送进皇宫当的太监,但不是9岁,而是13岁。

处世谨慎圆滑深得慈禧宠信

李连英入宫后的名字叫李进喜,同治十年左右,也就是他进宫14年的时候才由慈禧太后起名连英。他先后在奏事处和东路景仁宫当差,直到同治三年16岁时,才调到长春宫慈禧太后跟前。
此时,正值太监安得海被慈禧太后宠爱,红得发紫。他们二人虽然同时进宫,地位影响却差得很远。后来,安得海因少年得志,过分张狂,终于以“违背祖制,擅离京师”的罪名,在同治八年被山东巡抚丁宝桢拿获,砍了脑袋。
这件事使李连英得到了深刻的教训。他是一个十分聪明乖巧的人,很快就明白了应该如何摆正主子和奴才之间的关系。李连英不仅学会了揣摸主子的脾气和爱好,千方百计地讨主子的欢喜,同时还时时处处谨慎小心。这也算是李连英成功的秘诀吧。
同治十三年的时候(公元1874年),年仅26岁的李连英开始任储秀宫的掌案首领大太监。这个职务一般需要进宫服役30年才有资格担任,可是李连英这时进宫刚满17年。
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李连英出任储秀宫四品花翎总管。同时,随着他的主子慈禧太后日益大权独揽,他的声望地位也一天天变得显赫起来。李连英31岁时,已经可以和敬事房的大总管也就是清宫太监的总头目平起平坐了。
到了光绪二十年,46岁的李连英被赏戴二品顶戴花翎,这在太监中创了一个从未有过的先例。因为早在雍正时期,雍正皇帝规定太监的品级以四品为限,不能再高出这个等级。到了慈禧太后,她却以自己的权势,为李连英突破了祖上传下来的规矩。

“干预”政事引得朝野不满

在慈禧太后与李连英之间,几十年所形成的主仆关系与感情非同一般。在《在晚清宫廷生活见闻》中,晚清宫廷太监刘兴桥是这样描述李连英与慈禧太后之间的感情的:“就我们知道,每天三顿饭,早晚起居,他俩都互派太监或当面问候:‘进得好?‘‘吃得香?’在西苑、颐和园居住的时候,慈禧太后还经常来找李连英:‘连英啊!咱们遛弯去呀!‘李连英便出来陪她去玩。他俩走在前边,其余的人远远地随在后面。慈禧太后有时还把李连英召到她的寝宫,谈些黄老长生之术,两人常常谈到深夜。”
慈禧太后对李连英的宠信与日俱增,引起了朝野的议论和不安。
光绪十二年四月(公元1886年),当时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以北洋海军已经训练成军,奏请朝廷派大臣前来检阅。慈禧太后就派总理海军衙门大臣醇亲王奕譞去北洋各海口巡阅。由于奕譞是当时光绪皇帝载湉的生父,身份高贵,因此要加派太监、御医随行。而醇亲王奕譞是一个城府很深且非常谨慎的人,在慈禧太后召见时,他主动要求派太后身边最得宠的李连英随行,以减少太后对自己的猜忌。醇亲王的想法正中慈禧太后下怀,马上得到批准。
这时候朝廷中已经是一片不满之声了。监察御史朱一新向光绪皇帝奏了一本,批评派李连英随醇亲王视察海军,他们实际上是在反对派太监去监军,他们还说李连英妄自尊大,结交地方官员,收受贿赂,理当查处。实际情况如何呢?清代文人、著名的维新派人士王照(字小航)则另有一番说法。
王照说,醇亲王离开京城以后,每次接见文武官员,都让李连英作陪。他的本意在避免他要揽权的嫌疑,将来有什么议论,李连英可以为他作证。而李连英一直记着安得海的教训,每天穿着朴实,替亲王拿着一支旱烟袋,随时装烟,递烟。回到住处则关门闭户不见一个来访的人。(王小航《方家园杂咏二十首并记事》所述,转引自高阳《关于李连英的传说》)
当时直隶、山东的一些地方官员,确实想要巴结这位太后身边的大红人,但都大失所望。从李连英一向小心谨慎的表现来看,王照的这种说法是较为可信的。
慈禧找醇亲王问明情况后,把朱一新的奏折一通好批,并下令将朱一新降职一级,由御史降为主事。
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在甲午战争的时候,清朝北洋海军吃了大败仗,舆论一片哗然。可是人们不敢直接去批评慈禧太后,于是就把矛头指向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同时也捎带批评了李连英。
陕西道监察御史恩溥、福建道监察御史安维峻等人纷纷上折,指责北洋海军将领贻误军机,并且与总管太监李连英暗中来往,相互包庇。其中,安维峻奏折中有“和议出自皇太后,李连英实左右之”一句话,说对日本的决策看起来是皇太后决定的,实际已被李连英左右了。这句话成为人们抨击李连英干预朝政的一大证据。
实际上,这是人们对安维峻原意的一种误解。安维峻的本意是要求慈禧太后不要再事事牵制皇帝,并且应该严惩李鸿章。奏折中尽管涉及到李连英,但只不过是用来做铺垫陪衬而已。
慈禧太后看了这个折子后异常震怒,但绝不是因为指责了李连英。她在以皇帝名义所发的上谕中说:“军国要事,仰承懿训遵行天下共谅。”也就是天下的事,我们都要听皇太后的。于是,安维峻就因“离间”皇太后与皇帝的罪名,被革职充军去了。
说李连英干预政事虽然证据不足,但是说李连英贪财,那是千真万确的。清宫太监中可能没有不爱财的人,李连英等千方百计敲诈勒索朝廷中的办事官员。
光绪十二年八月初三(公元1886年),江宁织造驻京人员来煜写给江宁织造广厚一封信,信中说:“昨天李连英总管又把我叫进大内,在宁寿宫的穿堂对我说:向来你们来拿图样都要打点打点的,这一次准备如何办理?我马上回答这就写信回去让人送来。他说,既是这样,那就寄120两银子来吧!说完就转身进去了。要是在别的地方,这个事还可以慢慢商量,用好言好语去磨,惟有这位李总管不好对付。”

八面玲珑两面讨好太后与皇帝

按常理讲,慈禧太后已经年迈,光绪皇帝虽然有病,但毕竟年轻,如果没有意外情况出现,慈禧太后死在光绪皇帝之前是必然的。李连英这样精明刁滑,怎会糊涂到连这样的情势都看不清呢?对于他来说,两面讨好,八面玲珑的做法,是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和自我保全的一种策略。
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政见不和,这是众所周知的。那么李连英在慈禧与光绪之间采取什么态度呢?
参与过维新变法的晚清文人王照曾经写过这样一首诗:“炎凉世态不堪论,蔑主惟知太后尊。丙夜垂裳恭待旦,膝前呜咽老黄门。”诗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庚子那年,慈禧率光绪和文武百官出逃后,第二年准备回京。他们走到保定住下。太后睡觉的地方,被褥铺陈都很华美,李连英住得稍差一点,但也很不错。而光绪皇帝睡觉的地方却很凄惨。李连英侍候慈禧太后睡下后前来探望,见光绪在灯前枯坐,小太监无一人在殿内值班,一问才知道他竟然铺的盖的都没有,时值隆冬季节,根本无法睡觉。李连英看到这个情况跪下抱着光绪的腿,痛哭说:“奴才们罪该万死!”并且把自己的被褥抱过来让光绪使用。光绪回到北京以后,回忆西逃的苦楚,就曾经说:“若无李谙达,我活不到今天。”(谙达,就是老伙伴或师傅的意思。)
据说,戊戌变法后,李连英出言谨慎,没有鲜明地表态站在慈禧一边。虽然没有让慈禧怀疑他的忠诚,但从此感情上有些疏远了。所以李连英的墓志碑上写道:结束西逃回到北京后,李连英“自思可告之无罪,已萌退志”。

出宫及其身后事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公元1908年),慈禧死于北京西苑的仪鸾殿。李连英办理完太后的丧事,于宣统元年的二月初二,离开生活了51年的皇宫。
围绕李连英的出宫和他的身后事,社会上又有许多传说。有人说他是看到光绪皇帝的弟弟醇亲王载沣监国摄政,恐遭报复,而退居宫外,以保全自己的脑袋;还有人说,李连英生前得罪了许多人,出宫后就深居简出,怕人报复,但最终还是被人在后海附近暗杀,落了个身首异处的下场。
类似的传说虽十分盛行,但从当时清宫对李连英出宫及死后的安排来看,这些传说都无法令人置信。
作为一个太监,李连英的身份和千百个太监是一样的,极为卑贱。所不同的是,由于他的主子慈禧太后的赏识和宠爱,他享受到了皇宫里前所未有的权力和地位,金钱财富也滚滚而来。但也正因为与慈禧太后的这层特殊关系,他成为中国近代史上臭名昭著的人物之一。
李连英死的时候,得到了清朝宫廷的1000两白银,在北京恩济庄的太监墓地修造了一座豪华坟墓。李连英的坟墓,早在30年前就被破坏了,只有墓志铭的拓片还保留了下来。
李连英死于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时年64岁。这个时候,绵延了二百多年的清王朝也已经风雨飘摇,灭亡只在旦夕之间。

李连英出生在清代的直隶省,也就是今河北省的河间府。也有人明确地说,他是今河北省大城县臧屯乡李甲村人。根据墓志铭的记载,他生于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9岁入宫。清宫档案也证明,他确实在咸丰七年,由郑亲王端华府上送进皇宫当的太监,但不是9岁,而是13岁。

处世谨慎圆滑深得慈禧宠信

李连英入宫后的名字叫李进喜,同治十年左右,也就是他进宫14年的时候才由慈禧太后起名连英。他先后在奏事处和东路景仁宫当差,直到同治三年16岁时,才调到长春宫慈禧太后跟前。
此时,正值太监安得海被慈禧太后宠爱,红得发紫。他们二人虽然同时进宫,地位影响却差得很远。后来,安得海因少年得志,过分张狂,终于以“违背祖制,擅离京师”的罪名,在同治八年被山东巡抚丁宝桢拿获,砍了脑袋。
这件事使李连英得到了深刻的教训。他是一个十分聪明乖巧的人,很快就明白了应该如何摆正主子和奴才之间的关系。李连英不仅学会了揣摸主子的脾气和爱好,千方百计地讨主子的欢喜,同时还时时处处谨慎小心。这也算是李连英成功的秘诀吧。
同治十三年的时候(公元1874年),年仅26岁的李连英开始任储秀宫的掌案首领大太监。这个职务一般需要进宫服役30年才有资格担任,可是李连英这时进宫刚满17年。
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李连英出任储秀宫四品花翎总管。同时,随着他的主子慈禧太后日益大权独揽,他的声望地位也一天天变得显赫起来。李连英31岁时,已经可以和敬事房的大总管也就是清宫太监的总头目平起平坐了。
到了光绪二十年,46岁的李连英被赏戴二品顶戴花翎,这在太监中创了一个从未有过的先例。因为早在雍正时期,雍正皇帝规定太监的品级以四品为限,不能再高出这个等级。到了慈禧太后,她却以自己的权势,为李连英突破了祖上传下来的规矩。

“干预”政事引得朝野不满

在慈禧太后与李连英之间,几十年所形成的主仆关系与感情非同一般。在《在晚清宫廷生活见闻》中,晚清宫廷太监刘兴桥是这样描述李连英与慈禧太后之间的感情的:“就我们知道,每天三顿饭,早晚起居,他俩都互派太监或当面问候:‘进得好?‘‘吃得香?’在西苑、颐和园居住的时候,慈禧太后还经常来找李连英:‘连英啊!咱们遛弯去呀!‘李连英便出来陪她去玩。他俩走在前边,其余的人远远地随在后面。慈禧太后有时还把李连英召到她的寝宫,谈些黄老长生之术,两人常常谈到深夜。”
慈禧太后对李连英的宠信与日俱增,引起了朝野的议论和不安。
光绪十二年四月(公元1886年),当时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以北洋海军已经训练成军,奏请朝廷派大臣前来检阅。慈禧太后就派总理海军衙门大臣醇亲王奕譞去北洋各海口巡阅。由于奕譞是当时光绪皇帝载湉的生父,身份高贵,因此要加派太监、御医随行。而醇亲王奕譞是一个城府很深且非常谨慎的人,在慈禧太后召见时,他主动要求派太后身边最得宠的李连英随行,以减少太后对自己的猜忌。醇亲王的想法正中慈禧太后下怀,马上得到批准。
这时候朝廷中已经是一片不满之声了。监察御史朱一新向光绪皇帝奏了一本,批评派李连英随醇亲王视察海军,他们实际上是在反对派太监去监军,他们还说李连英妄自尊大,结交地方官员,收受贿赂,理当查处。实际情况如何呢?清代文人、著名的维新派人士王照(字小航)则另有一番说法。
王照说,醇亲王离开京城以后,每次接见文武官员,都让李连英作陪。他的本意在避免他要揽权的嫌疑,将来有什么议论,李连英可以为他作证。而李连英一直记着安得海的教训,每天穿着朴实,替亲王拿着一支旱烟袋,随时装烟,递烟。回到住处则关门闭户不见一个来访的人。(王小航《方家园杂咏二十首并记事》所述,转引自高阳《关于李连英的传说》)
当时直隶、山东的一些地方官员,确实想要巴结这位太后身边的大红人,但都大失所望。从李连英一向小心谨慎的表现来看,王照的这种说法是较为可信的。
慈禧找醇亲王问明情况后,把朱一新的奏折一通好批,并下令将朱一新降职一级,由御史降为主事。
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在甲午战争的时候,清朝北洋海军吃了大败仗,舆论一片哗然。可是人们不敢直接去批评慈禧太后,于是就把矛头指向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同时也捎带批评了李连英。
陕西道监察御史恩溥、福建道监察御史安维峻等人纷纷上折,指责北洋海军将领贻误军机,并且与总管太监李连英暗中来往,相互包庇。其中,安维峻奏折中有“和议出自皇太后,李连英实左右之”一句话,说对日本的决策看起来是皇太后决定的,实际已被李连英左右了。这句话成为人们抨击李连英干预朝政的一大证据。
实际上,这是人们对安维峻原意的一种误解。安维峻的本意是要求慈禧太后不要再事事牵制皇帝,并且应该严惩李鸿章。奏折中尽管涉及到李连英,但只不过是用来做铺垫陪衬而已。
慈禧太后看了这个折子后异常震怒,但绝不是因为指责了李连英。她在以皇帝名义所发的上谕中说:“军国要事,仰承懿训遵行天下共谅。”也就是天下的事,我们都要听皇太后的。于是,安维峻就因“离间”皇太后与皇帝的罪名,被革职充军去了。
说李连英干预政事虽然证据不足,但是说李连英贪财,那是千真万确的。清宫太监中可能没有不爱财的人,李连英等千方百计敲诈勒索朝廷中的办事官员。
光绪十二年八月初三(公元1886年),江宁织造驻京人员来煜写给江宁织造广厚一封信,信中说:“昨天李连英总管又把我叫进大内,在宁寿宫的穿堂对我说:向来你们来拿图样都要打点打点的,这一次准备如何办理?我马上回答这就写信回去让人送来。他说,既是这样,那就寄120两银子来吧!说完就转身进去了。要是在别的地方,这个事还可以慢慢商量,用好言好语去磨,惟有这位李总管不好对付。”

八面玲珑两面讨好太后与皇帝

按常理讲,慈禧太后已经年迈,光绪皇帝虽然有病,但毕竟年轻,如果没有意外情况出现,慈禧太后死在光绪皇帝之前是必然的。李连英这样精明刁滑,怎会糊涂到连这样的情势都看不清呢?对于他来说,两面讨好,八面玲珑的做法,是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和自我保全的一种策略。
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政见不和,这是众所周知的。那么李连英在慈禧与光绪之间采取什么态度呢?
参与过维新变法的晚清文人王照曾经写过这样一首诗:“炎凉世态不堪论,蔑主惟知太后尊。丙夜垂裳恭待旦,膝前呜咽老黄门。”诗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庚子那年,慈禧率光绪和文武百官出逃后,第二年准备回京。他们走到保定住下。太后睡觉的地方,被褥铺陈都很华美,李连英住得稍差一点,但也很不错。而光绪皇帝睡觉的地方却很凄惨。李连英侍候慈禧太后睡下后前来探望,见光绪在灯前枯坐,小太监无一人在殿内值班,一问才知道他竟然铺的盖的都没有,时值隆冬季节,根本无法睡觉。李连英看到这个情况跪下抱着光绪的腿,痛哭说:“奴才们罪该万死!”并且把自己的被褥抱过来让光绪使用。光绪回到北京以后,回忆西逃的苦楚,就曾经说:“若无李谙达,我活不到今天。”(谙达,就是老伙伴或师傅的意思。)
据说,戊戌变法后,李连英出言谨慎,没有鲜明地表态站在慈禧一边。虽然没有让慈禧怀疑他的忠诚,但从此感情上有些疏远了。所以李连英的墓志碑上写道:结束西逃回到北京后,李连英“自思可告之无罪,已萌退志”。

出宫及其身后事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公元1908年),慈禧死于北京西苑的仪鸾殿。李连英办理完太后的丧事,于宣统元年的二月初二,离开生活了51年的皇宫。
围绕李连英的出宫和他的身后事,社会上又有许多传说。有人说他是看到光绪皇帝的弟弟醇亲王载沣监国摄政,恐遭报复,而退居宫外,以保全自己的脑袋;还有人说,李连英生前得罪了许多人,出宫后就深居简出,怕人报复,但最终还是被人在后海附近暗杀,落了个身首异处的下场。
类似的传说虽十分盛行,但从当时清宫对李连英出宫及死后的安排来看,这些传说都无法令人置信。
作为一个太监,李连英的身份和千百个太监是一样的,极为卑贱。所不同的是,由于他的主子慈禧太后的赏识和宠爱,他享受到了皇宫里前所未有的权力和地位,金钱财富也滚滚而来。但也正因为与慈禧太后的这层特殊关系,他成为中国近代史上臭名昭著的人物之一。
李连英死的时候,得到了清朝宫廷的1000两白银,在北京恩济庄的太监墓地修造了一座豪华坟墓。李连英的坟墓,早在30年前就被破坏了,只有墓志铭的拓片还保留了下来。
李连英死于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时年64岁。这个时候,绵延了二百多年的清王朝也已经风雨飘摇,灭亡只在旦夕之间。

太监

还有四个干儿子

太监呗,你想他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