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上渔者朗读视频:俗话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无后为大容易理解,不孝有三是指哪三个不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4/30 03:32:35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出自《孟子·离娄上》。原文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十三经注疏》中在“无后为大”下面有注云:“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

用白话文来解释就是: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这是第一种不孝;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当官吃俸禄来供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这是第三种不孝。

孔子在《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中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圣人的寥寥数语,道明了孝的本质。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出自《孟子·离娄上》,原文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经过资料考证,这段话的正确解释应该是:“不孝的表现很多,但以不尽后辈的本分为最。舜娶妻的时候没有禀告父母,是没有尽到后辈的本分。但君子认为,舜虽然没有禀告,却与禀告了没有什么区别(因为尧考察了舜的德行后才决定把女儿嫁给他,而此时,舜的父母对舜还有偏见,禀告他们并没有什么好处)。”
然而,有人却偏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解释为:“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见《十三经注疏》)。
这种脱离仁德—孝的本质,以形式论断孝道的错误诠释,导致许多人误认为不结婚、没有子嗣是最大的不孝。这其实是对孔子“孝”的理论的歪曲和误读。
如果人们非要依文解义,从形式上解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意思,那么可以这样理解:
不能事亲(孝养父母、爱护家人),是一不孝;
不能事君(恪守本分、忠义行事),是二不孝;
不能立身行道(成为有道德的贤人君子),是三不孝。
“无后”是指没有后德,不能被后人所尊重、学习和效法。(文/凤铭钰)

不孝是指哪三点:十三经注疏《孟子·离娄上》中有释义。原文是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其中在无后为大下面有注云: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

赵岐《孟子注》: 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这是第一种不孝。



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当官吃俸禄来供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



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这是第三种不孝。也就是孟子所说的最大的不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