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岭南印象园的地址:浙江省经济现状分析及发展前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5/05 19:29:34

省委、省政府提出打造“品牌大省”的战略决策,这既是应因宏观调控新形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也是应因浙江经济发展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再造浙江经济发展优势的重大决策。推进名牌战略,是建设“品牌大省”的核心内容。它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及我省经济内涵式发展的要求,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提高产业层次,增强经济竞争力,保证浙江经济继续走在全国前列的重要举措和有效途径。
  实施名牌战略
  为打造品牌大省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浙江是全国首批实施名牌战略的省份。1992年省政府2号文件提出了宣传和发展名牌产品的战略部署,我省名牌战略围绕重塑浙江产品质量新形象和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基本目标,坚持突出重点,扶优扶强,推动了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目前,浙江省拥有中国名牌产品139个,位居全国第二;浙江名牌产品总数发展到1039种,其中,工业产品819种,农业产品215种,传统特色文化产品5种。名牌产品生产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努力拓展市场份额,企业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持续增强,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逐步提升。据统计,工业名牌产品的销售产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1%,利税总额占40%,出口创汇占全省工业制成品出口额的18%。
  实施名牌战略,对地方经济健康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浙江省不少地方坚持“抓质量、扩规模、增实力、上水平、树形象”的工作思路,内练素质,外树形象,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温州市实施“质量立市、名牌兴业”,产品质量总体水平和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涌现出25个中国名牌产品和2个全国质量管理奖生产企业,集聚了“中国鞋都”、“中国电器之都”、“中国服装名城”、“中国锁都”、“中国制笔之都”等19个国家级生产基地,树立起温州行业品牌的良好形象,也为“品牌温州”创建打下坚实基础。
  在实施名牌战略中,广大企业以名牌创建为契机,推动企业质量管理上水平,使全省涌现出一批质量管理的先进典型。他们采用国际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持续开展质量管理评审,积极开展全员质量管理,通过上下道工序调查、质量演讲比赛、技能竞赛、质量知识竞赛、产品比对试验、QC小组成果发表等形式,激发了员工参与企业质量管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营造了浓厚的质量文化氛围,为提升产品质量,创建名牌打下坚实基础。
  实施名牌战略,促进传统产业的提升。一些传统产业实施名牌战略后,以技术改造、科技创新为突破口,品种不断创新、品质日益提高,出口、销售收入、利润指标普遍提高,重新焕发了青春活力。代表纺织业国际先进水平的无梭织机,我省拥有率已从几年前的3%,提高到目前的50%以上,我省的传统纺织产业整体得到提升。中国黄酒集团有限公司从上个世纪90年代至今累计技改投入超过6亿元,将电子计算机控制应用到黄酒发酵生产过程中,并对一些黄酒生产中的技术难点进行了攻关,解决了许多困扰黄酒业多年的技术难题。
  按照品牌大省要求
  深入推进名牌战略
  当前,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强势品牌是制约我省“品牌大省”建设的重要因素。我省有些企业虽然在国际上有一定知名度,但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名牌尚未出现;有些企业增长速度很快,但是企业规模不大,品牌集聚和辐射不强,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还很低;不少企业在技术上有所进步,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还是较少,核心技术还是从国外引进;有些企业比较善于在商品市场上进行运营,但能够运用国际资本市场和期货市场来进行运营的还是不多。按照培育品牌、提升品牌、经营品牌、延伸品牌,做到无牌贴牌变有牌,有牌变名牌,培育更多的中国驰名商标和名牌产品,努力创造若干世界名牌,努力打造“品牌大省”的要求,下一步深入推进名牌战略要着力做好以下工作:
  (一)提高认识,调整思路,围绕“品牌大省”建设,深化名牌战略。要正确理解和把握“品牌大省”的内涵,积极发挥名牌战略在打造“品牌大省”中的主力军作用。要从品牌教育入手,加大对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和企业领导的品牌意识教育,通过理论学习、方法学习和实务学习,了解和掌握创名牌的一般规律并能运用于名牌战略的实践中。要调整实施名牌战略的重点方向,积极打造一批具有相当规模的名牌群体。从国内外名牌战略的实践来看,从我省经济结构特点看,以科技创新和现代品牌经营方式,推动特色产业和块状经济产业集群发展,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保护建设和节约整治并重,缓解资源要素环境压力的有效举措。实施名牌战略,必须从最基础的市场调研做起,了解相同产品、相近企业、同一行业的产品市场情况,包括市场空间、市场定位、市场价格、市场服务、市场营销及企业运作模式和企业文化建设,从中寻找市场盲区或盲点,创造名牌的市场空间,形成名牌的发展优势。
  (二)加强研究,科学规划,着力培育,提升品牌集中度。要在保持我省现有名牌竞争优势的基础上,认真研究解决品牌建设中出现的突出问题和制约因素,研究名牌战略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明确下一步深入实施名牌战略,打造“品牌大省”的总体思路和指导思想。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针,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打造“品牌大省”的战略部署,以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优化、提高综合实力为目标,以深入实施名牌战略为抓手,综合运用各种政策手段,集中资源、力量,着力培育和发展一大批名牌产品,带动全省企业质量水平、技术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推动结构优化、产业升级和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实现我省由“制造大省”向“品牌大省”的跨越。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从浙江经济的实际出发,制定符合浙江经济特点和企业现状的名牌战略实施和发展规划,重点培育、扶持一批国家级名牌和若干世界级品牌,扩展我省名牌的产业领域,提高名牌经济的市场占有率和覆盖面;在打造区域名牌、服务(三产)名牌和农产品名牌上花功夫,带动民营经济、中小企业提升产品质量和技术层次,全面提高国际竞争力,塑造浙江品牌的整体形象;发挥名牌的带动及其对资源的整合作用,促进资源的有效整合,促进有限的资源向名牌龙头企业集聚,完善产业链,促进产业提升。
  (三)推进区域块状经济向优势名牌集聚,积极创建区域名牌。浙江以企业集群和产业集聚为特征的块状经济,是我省产业经济的一大特色。进一步整合这种块状经济,并将其融入全球化的产业链中,有助于增强浙江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为此,要对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工业园区加速进行整合、扩容和提升,在充分利用现有园区的基础上,突出特色,强化创新,合理布局。要着力弥补产业链上的薄弱环节,着力延伸产业链,形成专业化的分工协作,使块状经济区不仅仅是大量企业的简单集聚,而且成为从产品研发到品牌整合扩展的一个完整体系,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浙江制造”的大本营。要采取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方法,着力打造具有浙江特色的“区域名牌”。
  (四)坚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强化政府服务和引导,推进名牌的培育和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对名牌培育和名牌发展所具有的推动作用,把竞争重心调整到提高产品质量,提升售后服务,增加市场占有率,增强名牌竞争力上来。通过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积极推动企业走品牌之路,引导企业加强对消费需求、营销环节、竞争对手、未来市场变化的分析,结合自身优势调整市场战略,确立品牌形象。要着力抓好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的争名创牌工作。对地方优势产业、省级名牌、有希望争创国家名牌、冲刺世界级名牌的产品和企业进行排队,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力争尽快取得突破。同时,要注重在先进制造业基地的重点行业、高技术产业中培育和发展强势品牌。要营造“千家争名牌、万家创品牌”的氛围,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参与名牌战略实施。进一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进一步优化政府服务经济工作的软环境。持续加大打击假冒伪劣的力度,为名牌的培育和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不断改善名牌评价和推荐工作,建立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和符合竞争规则的评价和推荐机制,确保名牌战略的顺利实施。在长三角地区省级名牌互认协定的基础上,继续推进二省一市名牌战略的交流和联动保护机制。
  (五)充分发挥政策杠杆作用,完善品牌建设配套措施。实施名牌战略、打造品牌大省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市场环境、产业结构、金融投资、贸易条件和法制建设等方方面面。仅仅依靠企业自身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国家的力量和政府的行为在推进企业实施名牌战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美国是个典型的市场经济国家,在鼓励企业创造名牌、走品牌发展之路方面有不少积极的政府行为;日本、韩国和欧洲等也在激励企业提高质量、创造名牌方面采取了不少政策措施。广东、山东、江苏、福建等地政府充分发挥政府作用,纷纷出台政策,激励和扶植名牌企业。参考国内外先进经验,我省应该出台政策措施,鼓励企业创造名牌、走品牌发展之路。
  (六)以品牌建设为抓手,推进中小企业产品质量的提高。我省中小企业量大面广,但相当部分企业创牌意识不强,质量管理水平不高,产品质量稳定性差。因此,提高中小企业质量管理能力和产品的质量,树立浙江中小企业良好的质量形象,是我省实施名牌战略的重要环节。一是品牌带动。通过争名牌创品牌,提升产品的质量和档次。二是对中小企业的质量帮扶。以创自主品牌为抓手,加强质量基础工作,推动产品质量的提高。对中小企业而言,创自主品牌,必须有质量作支撑;而产品质量的提高,又为争创自主品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