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千机伞:谁知道关于怒族的故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5/05 19:24:42
只能是怒族的起源或一些民间故事等。

很久很久以前,在一个怒族寨子里有一位上年纪而又一直没有嫁人的妇女,寨子里流言蜚语很多,一直受到众人的歧视。在一个冬季的上午,她和往常一样背着篮子,理着麻丝赶着去背柴。在途经一棵大桃树时,她突然发现桃树上仅结有一颗又大又鲜红的桃子,她不假思索地摘下自已吃了。从那起,这位妇女总觉得肚子有些撑,且一天比一天往外凸。这一来,寨子里议论纷纷,说她的更多更难听了,她没办法。不久后的一天,她肚子突然感到一阵剧痛后,生下了一个又白又胖的男婴。这男婴出世就会喊“妈妈”,三天后就会吃一个鸡蛋,四岁就能帮妈妈砍柴、种地,十二、三岁就长成大人,仅他一人用手拔一天能拔一亩草木,烧地种庄稼就他一个人都能养活一个寨子,母子俩很快成了寨子里的人眼红的对象。
可谁也没料到这位做活超常的人更能吃,他一餐能吃一斗粮,害得最后他种的还不够他一人吃,甚至把他母亲种的也被他吃光,母亲还靠要寨子里的粮养他。这回村子里又因他吃得开始讨厌他,都用怒语说他是“阿洪”,意思是一餐能吃一斗粮的人。从此,他就得了这个带有歧视含义的外号,久而久之这也就成了他的名字。阿洪自己以为有愧于养育自已的母亲,对不住寨子里的亲朋好友,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还是面对现实选择离开母亲相自已多年生活的故乡到深山老林靠狩猎为生。虽孤身一人置身森林,但采野果、猎野肉是他的强项,维持生活不再是愁事。阿洪毕竟是自已亲生的,阿洪妈妈想阿洪到了要发疯,时隔一年后,她按照熟悉的脚印踏上了寻儿之路。她找啊找,功夫不负有心人,找儿子有点眉目了。有一天她终于碰到了儿子烧食物的地方,见到了儿子吃剩下的肉,而自己幼稚的认为是儿子知道她会去找他才为她留下的,后来找到儿子阿洪后才知道,那些鸟腿肉团是阿洪从自已牙缝里扣出来的,并非是吃剩下,更不是有意留给自己的。
母子相见,泣不成声,谁都忘记问起过来这段的情况。母亲找到儿子,心里极其高兴并想带儿子返回寨子,可心里仍挂起母亲和思恋故乡的阿洪,以习惯林间生活为由给母亲撒谎,慈仁的母亲信以为真就返回寨子,并把儿子在深山老林里生活的情况告诉了乡亲们,寨子里的人听了还羡慕阿洪的生活。离开寨子多年,阿洪再也不见母亲上山找他,他更想家了,连做梦都时常在母亲身边。说也巧,正当他思念亲人心切时,寨子里因受外人侵扰无力抗击而派人来找阿洪求助。阿洪听了寨子里的乡亲受他人欺辱相当气愤,就及时返回寨子,并率队准备抗击用粮,三天后他就背上战备粮直奔敌巢。入侵者听到对方只是阿洪一人也就没做多少防备,因而被阿洪打得直求饶。阿洪认为求饶的一定知道自己的不对就不再惩处他们。对顽抗到底的进行猛烈地追击。经过数日的激战,把外敌追击到山背后的寨子里,并把他们的包谷架连带包谷一起扛回怒江。这样,激起了外侵者的愤恨,再次招集能动的男人来抢粮食。阿洪在山顶上歇息时,看到手持各种兵器的侵敌朝他挑衅。对阿洪而言收拾他们不是件难事,只是他不愿意让更多的人流血牺牲。因此,他就拔了几棵数十丈长、重几万斤的冷杉堵截他们追赶的路,还故意地踩在堵截用的冷杉树上解了一大堆粪便,来敌看到这一情形认为阿洪是带领一大伙比他们强的队伍迸寨的,再追他们等于送死而停止了追赶。
从此,怒族地方再也没有人来侵扰,过上了安宁的日子,阿洪依仗着自己高大魁梧的身材,不仅一餐能吃一斗粮,常是日行万里,走游四方。在他战胜外敌凯旋途经怒江时,两只脚一只踩在江东、另一只踩在江西,手抓着小娃娃边跑边说着“咿、咿”,把小娃娃时儿往江水里泡,时儿往上提起,逗小娃娃玩,爬到涛标(现托坪一半山腰直趁在岩洞旁休息时在岩壁上记录下一些事件,即现在的吴符岩画。当地人喊他为阿洪陆户,也就是阿洪岩洞之意)。再爬到托坪上方敖过坡上,路上有一只甲壳虫老看着不顺眼,阿洪就一脚踩死了这只甲壳虫,谁知甲壳虫角刺人脚板内化浓致死于闹倮(今色德自然村),并葬于今色德自然村西坡敖过处

我国的怒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碧江、福贡、贡山3县,兰坪、维西两县也有怒族聚居。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怒族人口数为28759。使用怒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各地语言差别很大,碧江、福贡、兰坪等地怒语互相不能通话。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大都使用汉文。
怒族自称“怒苏”(碧江),“誓阿怒”(福贡)和“阿龙”(贡山),是怒江和澜沧江两岸古老的民族之一。他们由早期居于今云南省福贡、贡山的土著与唐代“庐鹿蛮”的一部分发展而来。但各地怒族还保留着自称、本民族语言等特点。怒族地区从八世纪起,先后受云南的南诏、大理政权管辖,元、明以后属丽江纳西族木氏土司统治。从17世纪开始,怒族除受丽江纳西族木氏土知府所属维西康普土千总和叶枝土千总统治外,还受察瓦龙藏族土干总和喇嘛寺及兰坪菟峨白族罗姓土司的管辖。此外,迁入怒江地区的僳僳族头人也开始强占怒族土地,甚至掠夺怒族人当奴隶。辛亥革命后,1913年在兰坪县的营盘街设立怒俅殖边总局,先后设置菖蒲桶(贡山)行政委员公署及上帕(福贡)、知子罗(碧江)2个殖民公署;1918年,统一改为行政委员公署。1933年,国民党政府又将3个公署改为贡山、福贡、碧江3个设治局,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前。
社会经济
怒族很早就从事农业生产,至清代已经开始种植麦类和蔬菜,但仍猎禽兽以佐食,手工业也有了相当的发展。当时怒族已同外界发生密切的交换关系,以黄连到内地出售,内地的各族商人贩运食盐到怒江,彼此交换。1929年以后,碧江的知子罗、福贡的上帕等地辟为定期集市,铜币、纸币等货币开始流通,怒族中出现了一些季节性的小贩。目前怒族民间保存着少数的石刀、石斧,说明曾经历过石器时代。他们曾经以木、竹制锄作为农业生产的工具,直到16~17世纪开始使用铁制工具后,有些人还继续使用这种木、竹锄。
怒族最初使用的铁制工具是刀、斧。在刀耕火种落后耕作方式下,他们使用铁锄。后来才传入铁犁,实行犁耕。但山地耕作仍停留在刀耕火种或者锄耕阶段。贡山一区的怒族所用铁制工具曾受到纳西族和藏族的很大影响。
碧江怒族的农业耕作技术比福贡和贡山怒族都要粗放,早期的刀耕火种的落后耕作方式占着绝对优势,这种情况与落后的生产力水平是一致的。福贡地势、土壤都比碧江为好,又由于交通方便而便于购置农具。因而锄犁耕作技术比碧江先进。碧江、福贡和贡山三地的怒族生产力发展程度不同,土地制度有差异性,福贡地区的怒族个体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公有的土地保留较少,但仍保存着个体成员共同占有的集体耕地。贡山一区的怒族因受到藏族、纳西族的影响,生产力发展水平较高。这里形成了以地缘联系为纽带的村社,在村社内部存在两种土地所有制:村社内未经垦耕的山地和森林属于村社所有;经过垦耕的土地归个体家庭长期占有。此外,还存在个体家庭间的共耕耕地。由于铁制工具在农业生产上的广泛使用,已能生产出一些剩余产品,从而使交换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当时已产生雇工,其工资分实物工资和货币工资两种。在怒族社会内外还出现了借贷关系,有实物和货币两种借贷,实物借贷多半是租借牲畜、粮食。同时已开始发生土地抵押和蓄奴现象。
建国前,怒族地区有的古老村寨还保存着以血缘为纽带的家族公社的某些特点。在以血缘为纽带的个体家庭成员间,保存不同形式的土地公有制和正在发展的个体土地私有制。碧江甲加、罗宜益的家庭公社保存的特点比较显著,他们曾以图腾作为共同的祖先。福贡怒族氏族血缘组织为“提其”,每个提其都出自一个共同的始祖。根据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若干近亲家庭成员集团“的康”。由于成员不断增加,在每个“的康”之下,又形成近亲兄弟关系“的拉”。“阿沙”是家族公社的领袖,负责处理公社内外的公共性事务,调解成员间的纠纷,对外代表公社处理公社间的事务。
建国前,分布在兰坪菟峨和少数散居在维西县的怒族人民,生产与生活水平与汉、白、纳西等族相似,早已进入封建社会。
新中国成立后,1954年8月成立怒江僳僳族自治区(包括怒族分布的碧江、福贡、贡山等县),1957年1月改为自治州。1956年10月1日,成立了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四十多年来,怒族地区生产不断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过去连一根铁钉也不会制造的贡山县,现已建起了农具厂,怒江州有了十几个行业的几十个厂矿企业。过去没有水利可言的山坡旱地,如今修凿了沟渠,开出了梯田,粮食产量成倍增长,以往崖陡路险,山封江锁,交通极为闭塞,现已修通了数条公路,修整了大量驿道,在江河上架起了钢索吊桥。怒族地区的文教卫生事业也有了较大发展,过去怒族地区文化非常落后,在国民党设治局统治怒江几十年,只培养出一、二十个怒族小学生,现在县有中学,大部分村都有小学,80%以上适龄儿童入了学。昔日怒族地区痢疾、伤寒、霍乱、天花十分流行,如今从州至县、乡、村已初步建立了医疗卫生网,基本上控制瘟疫疾病的流行,有效地保证了人民的身体健康。
文化艺术
怒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文化艺术。1957年初,发现了怒族古代绘画——洞穴壁画和崖画。洞穴壁画画在碧江县一岩洞的洞穴壁上,上有七幅图画,画中图形清晰可辨,如太阳、鱼鸟、牛马等,以红色颜料作画,笔画简炼,线条粗犷、形象生动。在一些石壁上也有这类崖壁画。据学者们推测,此画属史前的原始绘画艺术,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怒族诗歌大部分为即兴编唱,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族特点,其曲调有一定格律,内容广泛,形式完整,以琵琶、笛子、口弦、葫芦笙等伴奏。流传较广的有《祭猎神调》和《瘟神歌》。此外,还有反映农业生产的收包谷调,反映男女爱情的求婚调《婚礼歌》和表示悼念死者的哀叹调等。在民间传说中,流传较广的有《大力士阿洪》、《茂英充》等,描述了怒族的先民与大自然顽强斗争的故事。《瞎子求医》、《神仙草》等歌颂真、善、美,鞭挞残忍和邪恶,充分反映了怒族人民善良、互助、知恩必报的美德和对邪恶势力的憎恨。
怒族是一个喜爱歌舞的民族,其舞蹈内容十分丰富,大部分为模拟动物的活动形象,如猴舞、鸡舞、喜鹊舞、鸟王舞等,也有表现生活场景和反映生产活动的,如锅庄舞、洗衣舞、秋收舞、割麦舞等,此外还有琵琶舞、脚跟舞等。舞蹈动作粗犷豪放,敏捷有力,节奏鲜明。无论喜庆和哀怒,怒族人民都能用歌舞来表达真挚的思想感情。如在婚礼宴会上,老年人唱的《婚礼歌》,先从人类起源唱起,分为《创世》、《谈情》、《牧羊》、《剪毛》、《迎亲》等章节。
风俗习惯
怒族男女服饰多为麻布质地,妇女一般穿敞襟宽胸、衣长到踝的麻布袍,在衣服前后摆的接口处,缀一块红色的镶边布。年轻少女喜欢在麻布袍的外面加一条围裙,并在衣服边上绣上各色花边。男子一般穿敞襟宽胸、衣长及膝的麻布袍,腰间系一根布带或绳子,腰以上的前襟往上收,便于装东西。怒族男女都注意装饰,妇女用珊瑚、玛瑙、料珠、贝壳、银币等穿成漂亮的头饰和胸饰,戴在头上和胸前。耳上戴珊瑚一类的耳环,喜欢用青布或花头巾包头。男子蓄长发,用青色布包头,裹麻布绑腿,喜欢腰佩砍刀,肩挎弩弓和箭包。怒族主食为玉米、养子等。贡山北部怒族还从藏族那里学到种植青稞、燕麦,食青稞面。少数怒族受藏族生活方式影响,有时也吃酥油糌粑。副食除鸡、鱼、猪、羊、牛肉外,还有猎获的野味。怒族普遍喜欢吃饭菜合煮的较稠的饭粥,将野味一起煮在里面,鲜美可口。怒族男女均喜饮酒,并喜欢豪饮。怒族住房分木板房及竹篾房两种,在木桩上铺设木板或竹篾席建成。一般都为两间,外间待客,并设有火塘,火塘上安置铁三角架或石三角架,供烧饭之用。内间为主人卧室及储藏粮食,不许外人进入。
建国前,怒族的婚姻以一夫一妻制为主,少数头人和富裕户也有多妻的。各地较普遍流行转房制。男子婚后,便在父母住房附近另建新屋,与父母分居,并分到少量财产。但小家庭在生产生活上仍然与父母及整个家族保持着共同耕作及相互协助的义务。幼子与父母同住,父母死后,所遗土地、牲畜、房屋主要归幼子继承。世系按父系计算。碧江怒族实行的父子连名制,是计算世系和财产的重要标志。贡山的怒族有重丧的习俗;福贡、碧江怒族的先民行火葬,有氏族墓地。现行土葬。
宗教信仰
怒族人民仍保留较多的原始宗教残余,相信万物有灵,奉行自然崇拜,巫术是较普遍的宗教迷信仪式。部分怒族信仰喇嘛教或天主教、基督教。

怒族服饰的风格古朴素雅,男子的传统服饰为交领长衫,及膝长裤,穿时前襟上提,束腰带,扎成袋状,以便装物。蓄发,用青布或白布包头。裹麻布腿。妇女穿右开襟上衣,长及脚踝的裙子,套黑色或红色的坎肩。年青姑娘喜欢在裙外系有彩色花边的围腰,已婚妇女的衣裙上都绣有花边。妇女头部及胸部多用珊瑚、玛瑙、贝壳、料珠、成串的银币装饰,戴钢质大耳环垂于肩部。男女都喜欢用红藤作缠头和腰箍。贡山一带妇女喜用精致的竹管穿耳,体现其独到审美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