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当劳改名金拱门知乎:《诗经》编集的主要来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4/28 21:29:04
请大虾帮帮

关于《诗经》的编集,简明扼要得讲共有三中说法:
1、采诗说;2、献诗说;3、删诗说

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十五国风,共有诗一百六十篇。雅分大雅和小雅,共有诗一百零五篇,其中大雅三十一篇,小雅七十四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有诗四十篇,其中周颂三十一篇,鲁颂四篇,商颂五篇。《诗经》中诗都是入乐歌唱的,所以一般认为,风、雅、颂三类乃是以音乐为标准进行的划分。风是民间曲调,雅是朝廷正乐,颂是宗庙祭祀的配舞的曲调。

二、《诗经》中诗产生的时间及涉及的地域
《诗经》中诗产生的时间很难具体确定,但一般认为,《周颂》的全部、《大雅》的大部、国风中的《豳风》、《郐风》多为西周前期作品;《小雅》大部是西周后期和东迁之初的作品;《鲁颂》全部、及《国风》的大部都是春秋时期作品。至于《商颂》,争议较大,有认为是春秋时期作品,有人则认为是商代之诗。
《诗经》中诗涉及的地域很广,就十五国风而言,就已涉及到了今陕西、山西、山东、河北、河南、湖北等地区的部分或全部。

三、《诗经》的编集
《诗经》所收诗时间漫长(上下五百多年),空间广阔(遍及黄河和江汉流域广大地区),是怎样被编集到一起的呢?
一般认为,其来源渠道,一是采集来的。班固《汉书·食货志》说:“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故曰:王者不窥牖户而知天下。”《礼记·王制》:“天子五年一巡狩,……观诸侯,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汉书·艺文志》:“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公羊传》何休注:“五谷毕入,民皆居宅。男女同巷,相从夜绩,从十月尽正月止。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乡移於邑,邑移於国,国以闻於天子。故王者不出牖户,尽知天下。”等等。这些说法,虽为汉人所言,但也不可能是空穴来风,无中生有。总之,当时一些民间诗能上达宫廷,进入后来的诗集,必为统治者有意搜集,否则无法解释。 即《诗经》中的民间歌曲,主要都应是采来的。
《诗经 》中诗的另一来源是献上来的。《国语·周语上》云:“……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於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蒙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国语·晋语》亦云:“古之王者,使工诵谏于朝,在列者献诗。”即周朝除采诗外,还有献诗制度,臣子用诗表示对时政意见,作为君主行政的参考。即《诗经》中的“雅”诗,尤其是大雅,当主要是朝中公卿列士献的。
采诗、献诗之外,《诗经》中的一些“颂”诗则可能是出自巫史对古祭歌的加工改造。 关于《诗经》的编集,有孔子删诗说。其说出于《史记·孔子世家》:“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于衽席,……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孔子删诗之说人们一般都不相信,常用的证据就是《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吴公子季札到鲁国观乐时,鲁国乐工为他演奏的乐曲顺序(先国风,次小雅,再次大雅、颂,以及十五国风的名称与编排次序)与今本《诗经》大体相同,说明当时《诗经》已有了定本,而那年孔子才八岁。另外,据《左传》、《国语》记载,春秋人在孔子之前就已在政治生活中赋诗言志、引诗论事了,赋诗、引诗中所用之诗,又大多是今本《诗经》中诗,这说明孔子之前就已有了《诗》的通行定本。

四、《诗经》的流传
如前所述,《诗经》在其产生的同时,就广泛被应用于政治生活中 ,《诗》成为兴、观、群、怨的工具,曾使中国古代贵族文化发展到一种极优美、雅致的时代。
战国之时,《诗》亦在孟子、荀子等儒家典籍中被作为论证的理论依据,具有崇高地位。秦代书遭焚毁,但由于学者讽诵口传,得以保存。
汉代传《诗》者有四家:a、鲁诗,传者为汉初鲁人申培,文帝时立为博士。b、齐诗,传者为汉初齐人辕固,景帝时立为博士。c、韩诗,传者为汉初燕人韩婴,文帝时立为博士。d、毛诗,传者为秦汉时鲁人毛亨及汉初赵人毛苌,平帝时曾一度被立为学官。其中,鲁、齐、韩三家被称“三家诗”,属今文经学;毛诗属古文经学。古文经学在汉代不受重视,直到东汉末年的郑玄作《毛诗传笺》,毛诗才兴盛起来。而三家诗亦自此渐渐衰落,以至失传。据《隋书·经籍志》载,齐诗亡于魏,鲁诗亡于西晋,韩诗亡于宋。而毛诗独传。

《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这部诗歌总集共收入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即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大约五百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此外《小雅》中另有“笙诗”六篇,仅有篇名,未计在内。
《诗经》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而且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上都有重要地位。《诗经》中的诗,在春秋时期就被广泛应用于政治、外交乃至军事斗争中了。孔子曾说:“不学诗,无以言”,在政治交往中,如果不懂诗,是要受到鄙视的。当时人们称之为《诗》、《诗三百》,但至少到战国后期,即已被称为“经”,如《庄子。天运》中说:“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西汉时置五经博士,《诗》是五经之一,乃汉代官定之经典,《诗经》之名,也始见于西汉。

一、《诗经》的体例
《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十五国风,共有诗一百六十篇。雅分大雅和小雅,共有诗一百零五篇,其中大雅三十一篇,小雅七十四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有诗四十篇,其中周颂三十一篇,鲁颂四篇,商颂五篇。《诗经》中诗都是入乐歌唱的,所以一般认为,风、雅、颂三类乃是以音乐为标准进行的划分。风是民间曲调,雅是朝廷正乐,颂是宗庙祭祀的配舞的曲调。

二、《诗经》中诗产生的时间及涉及的地域
《诗经》中诗产生的时间很难具体确定,但一般认为,《周颂》的全部、《大雅》的大部、国风中的《豳风》、《郐风》多为西周前期作品;《小雅》大部是西周后期和东迁之初的作品;《鲁颂》全部、及《国风》的大部都是春秋时期作品。至于《商颂》,争议较大,有认为是春秋时期作品,有人则认为是商代之诗。
《诗经》中诗涉及的地域很广,就十五国风而言,就已涉及到了今陕西、山西、山东、河北、河南、湖北等地区的部分或全部。

三、《诗经》的编集
《诗经》所收诗时间漫长(上下五百多年),空间广阔(遍及黄河和江汉流域广大地区),是怎样被编集到一起的呢?
一般认为,其来源渠道,一是采集来的。班固《汉书·食货志》说:“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故曰:王者不窥牖户而知天下。”《礼记·王制》:“天子五年一巡狩,……观诸侯,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汉书·艺文志》:“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公羊传》何休注:“五谷毕入,民皆居宅。男女同巷,相从夜绩,从十月尽正月止。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乡移於邑,邑移於国,国以闻於天子。故王者不出牖户,尽知天下。”等等。这些说法,虽为汉人所言,但也不可能是空穴来风,无中生有。总之,当时一些民间诗能上达宫廷,进入后来的诗集,必为统治者有意搜集,否则无法解释。 即《诗经》中的民间歌曲,主要都应是采来的。
《诗经 》中诗的另一来源是献上来的。《国语·周语上》云:“……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於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蒙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国语·晋语》亦云:“古之王者,使工诵谏于朝,在列者献诗。”即周朝除采诗外,还有献诗制度,臣子用诗表示对时政意见,作为君主行政的参考。即《诗经》中的“雅”诗,尤其是大雅,当主要是朝中公卿列士献的。
采诗、献诗之外,《诗经》中的一些“颂”诗则可能是出自巫史对古祭歌的加工改造。 关于《诗经》的编集,有孔子删诗说。其说出于《史记·孔子世家》:“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于衽席,……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孔子删诗之说人们一般都不相信,常用的证据就是《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吴公子季札到鲁国观乐时,鲁国乐工为他演奏的乐曲顺序(先国风,次小雅,再次大雅、颂,以及十五国风的名称与编排次序)与今本《诗经》大体相同,说明当时《诗经》已有了定本,而那年孔子才八岁。另外,据《左传》、《国语》记载,春秋人在孔子之前就已在政治生活中赋诗言志、引诗论事了,赋诗、引诗中所用之诗,又大多是今本《诗经》中诗,这说明孔子之前就已有了《诗》的通行定本。

四、《诗经》的流传
如前所述,《诗经》在其产生的同时,就广泛被应用于政治生活中 ,《诗》成为兴、观、群、怨的工具,曾使中国古代贵族文化发展到一种极优美、雅致的时代。
战国之时,《诗》亦在孟子、荀子等儒家典籍中被作为论证的理论依据,具有崇高地位。秦代书遭焚毁,但由于学者讽诵口传,得以保存。
汉代传《诗》者有四家:a、鲁诗,传者为汉初鲁人申培,文帝时立为博士。b、齐诗,传者为汉初齐人辕固,景帝时立为博士。c、韩诗,传者为汉初燕人韩婴,文帝时立为博士。d、毛诗,传者为秦汉时鲁人毛亨及汉初赵人毛苌,平帝时曾一度被立为学官。其中,鲁、齐、韩三家被称“三家诗”,属今文经学;毛诗属古文经学。古文经学在汉代不受重视,直到东汉末年的郑玄作《毛诗传笺》,毛诗才兴盛起来。而三家诗亦自此渐渐衰落,以至失传。据《隋书·经籍志》载,齐诗亡于魏,鲁诗亡于西晋,韩诗亡于宋。而毛诗独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