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novo手机套:福州桶街的历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4/29 10:53:08
现在想找到福州的传统老街真的是不容易,而
桶街的形成和发展是怎样的呢?

与所有旧式中国家庭一样,老一辈的福州人居家生活离不开木水桶和鲎勺。
  旧时,箍桶是一种吃香的职业,台江后洲街道就有一个叫“桶街”的居委会。51岁的唐自林如今是桶街惟一的箍桶匠(如图)。老唐回忆说,桶街兴盛时期在六七十年代,那时从事此行的有60余家,后来工匠被“合作”到台江义洲白马桥附近的福州圆木厂。1979年,他成了这个厂的职工时,厂里有箍桶匠190多人。
  50年代以前,福州“面对闽江水,家家吃水愁”,居民挑水靠的是一副木桶。福州俗语“三家甲五桶”说的便是因争桶而起的矛盾。60年代后,各居委会修建了供水站,一副上好的木桶仍是人们排队接水时可堪夸耀的家什。从70年代中后期起,随着自来水的入户,特别是铁皮桶、塑料桶的出现,木质水桶才悄然退隐。
  得知“箍桶还能登报纸”,老唐显得激动而又感伤:“过去桶的用途多不可数,现在只给饭店蒸饭用。”他坐在桶刨上,寂寞地推动着手中的桶瓣,“哧、哧”的声音响在黄昏的小弄子里。
  “卷鲎勺———”相信这句古典号子,还能时不时回响在老福州人耳边。那一头挑着炉子,一头挑着鲎壳的鲎勺匠身影,如今只能在人们的梦境中重现。
  昨天,72岁的老工匠徐公喜掰着指头算了一下:榕城卷鲎勺的至今仅存5家,其中3家是他一个家族的。
  在现代人的眼里,老徐卷的鲎勺又结实又美观,简直就是一件工艺品。做一把鲎勺须经过锯柄、切磨等10道工序,利润却不到0.2元。年轻时,老徐每天能卷40把鲎勺,现时顶多30把。实际上他也用不着做这么多,除了偏远的郊县乡村,谁还用这老古董呢?卷鲎勺不足赚饭吃,老徐仍然很开通。他看着地上的一堆鲎勺说:“总不能叫城里人用它从高压锅里舀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