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蝎美人第一集:民俗学问题:哭嫁的文化意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5/04 14:32:17
谢谢!

就是表示对家和父母的恋恋不舍的心情演化过来的,是中国儒家文化“孝道”的具体体现之一。
可以从“三纲五常”中“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方面进行阐述。

婚礼乃人生大礼。出嫁,是女子最辉煌的时刻。居住在客家地区的客家女子,却是用哭声度过这一辉煌的时刻,人们谓之“哭嫁”。

哭嫁,亦称“哭婚”,是汉族和部分少数民族都流传的习俗。这一习俗始于何时,无从考证。当地人认为女子出嫁“不哭不发,越哭越发”,“新人不哭,娘家冇福”,这就是为何要哭的原委。客家人普遍认为,“哭嫁”是一种吉祥如意的象征,不哭不体面,不哭不热闹,不哭命不好,不哭事业就不会兴旺发达。因此,在客家地区,尤其是农村中沿袭着哭嫁的习俗。

说起哭嫁,还流传着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相传封建社会有一农村客家姑娘,从小聪明能干,活泼可爱,天生丽质,年刚十六,便出落得如花似玉。在劳动中,与本村一农家青年深深相爱。正在他们沉浸在美满甜蜜的爱恋之时,姑娘却被邻村一位六十多岁的财主看中,送来聘礼强行要娶姑娘为妻。其父母迫于财主淫威,被迫同意。出嫁那天,财主派来浩浩荡荡的迎亲队伍,前有上书“绿竹扫开蓝桥路,红旗引动玉人来”的彩旗;中有花轿和礼聘;后有锣鼓唢呐,吹吹打打,好不热闹。这时,姑娘房中却传来撕肝裂肺的哭声:“姆妈把我当心肝,十六年将我当油端。今日推我火坑里,问声姆妈心何安?”母亲听得柔肠寸断,唏嘘哭道:“莫怪姆妈情义断,父母与你心一般,十里街头挂肠子,连着心肺扯痛肝。”经过一番悲愤的哭诉之后,财主逼着姑娘上轿。在轿中,姑娘看见昔日的情人站在路边失魂落魄地呆望,更是悲痛欲绝,不禁放声大哭:“一对雁鹅河边企,声声传情自由飞。遇到恶人打一铳,一个东来一个西。情哥今日莫怨我,来生与你结夫妻。今日走向黄泉路,阎罗殿前评道理,状告财主心肠黑,依仗钱财霸人妻,阎王派出阴差去,打下地狱扒他皮”!姑娘哭罢,跳出花轿,投河自尽。

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由于封建礼教对人的束缚,女子在家庭中地位低微,婚姻不能自主,于是在出嫁前便用客家话特有的低调谐声韵律与歌唱艺术相结合,控诉不合理的婚姻制度,表达追求自由婚姻的意愿。由于这些唱词凄婉,感情真挚,娓娓动人的哭嫁,因而在客家地区广为流传,成为客家婚俗中的一朵奇葩。

出嫁女子的心理是复杂丰富的。因马上要为人妻,尚不知夫家、婆婆等人如何,担心日后处境艰难,不能再享受母爱,忧心忡忡,自然也要伤感而哭。出嫁那天,当喜洋洋、颤悠悠的花轿前来迎亲时,便能听见新娘在闺房中哭道:“妹在娘家是金鸡,嫁到夫家不敢啼。牛崽穿鼻会受苦,画眉进笼会落威。”“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大有生离死别,一去不回之势。加上“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此一去,无论是上天堂还是下地狱,均无回头之路!焉能不哭?有的从洗澡到出村,甚至一路上都要哭;有的哭上三天三夜;有的在行嫁前十几天就要开始哭;有的痛哭不肯上轿……哭声哀哀怨怨,真是感天动地。

出嫁女子不仅担心婚后的命运,更是难舍依依亲情。你听她在父母面前哭道:“亲亲格爸爸亲亲格妈,亲亲格女儿要出嫁。吃惯的茶饭我难忘,歇惯的床铺我难舍。双亲年老多病痛,女儿时刻会牵挂。爸爸风湿少下水,妈妈牙痛少吃辣。”她在兄妹之间哭道:“亲亲格弟弟亲亲格妹,亲亲格弟妹要听话,父母病痛要照应好,出门记得早回家,今日姐姐要出嫁,里外事务你要全包下。”哭嫁女子以哭嫁的方式倾诉父爱、母爱、兄妹之爱、邻里之爱。无论是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还是抒发兄妹手足之情,句句情真意切,催人泪下。

哭嫁,是出嫁女子流着眼泪的山歌对唱或轮唱。哭嫁时,一般有人陪着哭,先是母亲,其次是姐妹,再是女友。母亲的哭词中,大多是对女儿传授为人之道,教育女儿要孝顺公公婆婆,同时也给女儿以良好的祝愿。陪哭的人则边哭边送红包给出嫁女子:“一个花边(即银元)丁丁圆,送给心肝买庄园,门前买片流水段,屋背买个后花园”。长辈抱或扶女子上轿时哭道:“米筛花,米筛花,你今嫁到好人家,等到明年生贵子,娘娘嫂嫂去你家。”

哭嫁,也显露出客家妹子的才华。富有山歌素养的客家妹子每每能触景生情,哭口出歌。她们在不同的陪哭对象中,哭出不同的内容,信手拈来,出口成章,一个个声泪俱下,荡气回肠,强弱变化有制,抑扬顿挫得体,柔情百结,韵味独特。她们哭起来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有声有泪,优美动听,是一场新娘与亲人诉说离别之情的“大合唱”。那亦喜亦悲的心境,那如歌如泣的倾诉,使客家婚俗达到了艺术化的境界。

这种风俗,直至清末还盛行于四川农村中,随地区变化而大同小异。解放前,听老人们说,早些时候,没有嫁而不哭的人家。如果出现嫁而不哭的姑娘,也会被邻里看作没有教养的人,传为笑柄;相传有出嫁姑娘不哭而遭母亲责打的事

哭嫁在川西叫" 坐堂".清代吉道人《味蔗轩随笔。坐堂词》云:" 婚姻之礼,
各省风俗不同。然酌礼准情,各省亦大同小异。凡男家娶妇先赋之诗,谓之' 催
妆' ;女家亲串颂女之词,谓之' 坐堂'.坐堂者,女当喜期将近之先数夕,其诸
姑伯姊,置酒为女祖饯,各述吉详之词,以为颂美,女则申己之意以答。女左右
更有少女,则随而娴习者也。其词要多鄙俚,然有音韵凄清,风格遒劲,如古歌
古谣者。罗江明府蔡,微服巡查乡里,一日行至某处,值有女子归,诸娣姒咸以
谀词颂女,女申意以答。忽风吹句入耳,词曰:' 凤凰落在桌子上,哪个女儿肯
离娘'.一字一转,音韵凄其,谁谓天籁之鸣,不在愚夫愚妇耶!" 云云。吉道人
姓周名际唐,成都人。吉道人记得明明白白,可惜他只记了一句哭嫁词,难窥全
豹。好在旧时坊间

丛刻中有《训女哭嫁》一种,可见一般。这本小书的目录有《闺声哭》、《
娘训女》、《嫂哭妹》、《哭爹妈》、《哭哥嫂》、《花轿到屋哭》、《哭叔爷
》、《哭兄弟》、《哭外公外婆》、《哭舅爷》、《拜香火哭》等等,编次有点
凌乱,似乎随手所记,未经文人之手。遥想《诗》十五国风未删之时,大约也不
过如此吧!现录几段如下。

闺声哭

娘听后园鸟雀惊,要听房中女儿声。

我娘当门苦葛藤,手攀苦葛诉苦情。

我娘苦情苦过了,女儿苦情才起根。

……

桔子开花叶子青,阳雀开声我开声。

新打铜盆才装水,新打剪刀两面青。

娘不开口我开口,娘不开声我开声。

当门一根木莲树,目莲树上挂卷经。

一本经书背完了,未见我娘来开声。

亏了我娘睡得稳,爹妈眼泪贵如金。

哭爹妈

月亮弯弯照华堂,女儿开言叫爹娘。

父母养儿空指望,如似南柯梦一场。

一尺五寸把儿养,移干就湿苦非常。

……

劳心费力成虚恍,枉自爹娘苦一场。

哭兄弟

黑漆茶盘乌木头,姐姐离娘弟不留。

留到姐姐吃你饭,留到姐姐穿你衣。

兄弟当家挣家忙,嫁了姐姐买地方。

上头买齐潼川府,下头买齐遂宁乡。

……

这个本子所记是川北的歌词,而我以前所见的是川南,吉道人所记的是川西,
川东,大约也不会大异的。遗憾的是,该书所记哭嫁词虽有" 只怨媒人莫良心"
等语,却没有列出" 骂媒专目,大约是怕媒人太难堪了吧!

其实,骂媒是哭嫁中必不可少的节目,也是最具反抗色彩的哭嫁歌词。旧社
会,妇女无婚姻自由可言,由于" 三从四德" 的束缚,平时对于自己的终身大事
几乎不能置一词,全由媒人和父母摆布;因此,这登花轿之前的" 骂媒" ,便是
难得的发泄机会。这早已反映在戏曲和民间说唱等艺术之中。

以前,川剧《柳荫记》有《英台骂媒》一折,英台骂媒人,言词激烈,声色
俱厉,充分表现了祝英台刚烈的性格和反封建精神。她骂道:" 提媒婆,更恨她,
胡言乱语嘴喳喳……唯愿你,房屋遭火化,田园水推沙。" 但这场戏现在却被删
掉了,五六十年代还有的,全国第一届戏曲会演的川剧《柳荫记》也有这一折,
是陈书舫演的祝英台,得了一等奖。现在城里人大约以为媒婆不必骂了,但偏远
地区,媒婆似乎还在肆虐。不过,据说,媒人从来不怕你骂,反倒怕你不骂;你
不骂,他的" 霉(媒)气" 反而脱不了。这也是风俗民情中的一种幽默吧!

随着时代的变化,如今男女婚姻已经自主,女子地位大大提高,客家女子哭嫁的内容也有很大的变化。蕴含着健康文化内涵的哭嫁婚俗还在广大的客家地区沿袭,但哭词中已渗入更多的进步内容,大多变为对亲人的感激和鼓励,以及对亲人的祝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哭嫁的旧习俗,赋予了时代的新内容。

我是汕尾那边的,我们这边嫁女孩,那个女孩出嫁前的那晚就要哭,如果不哭的话好像表示你不孝道,好像不哭的话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