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醇52度价格表大全:价值的哲学意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4/28 18:06:48
谢谢!

马歇尔的经济学说集中体现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这部著作的出版,不仅使他本人声名显赫,而且连同他的门徒也倍受青睐。由于他们先后长期在剑桥大学任教,故被称为剑桥学派,马歇尔是剑桥学派的创始人。他的门徒中有名的有庇古,罗伯逊和凯恩斯。剑桥学派又被称为“新古典学派”。这是因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把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看作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等齐名的划时代著作,是对古典经济学的继续和发展。因此,马歇尔被称作“新古典学派”的奠基者和主要代表。

马歇尔在经济学领域中最成功之处在于他的折衷和综合。他的整个经济学体系中真正创新的观点不是很多。主要体现在方法论上“连续原理”为基础的个体分析和需求供给理论中的“弹性概念”,而其他观点主要是对以前经济学家的经济学说的继承和发扬。当然,他在自身所处的那个时代各个学派的争论中得到了许多好处,这些争论不但激发了他个人智慧的火花,更为他作一次大的综合提供的丰富的素材。因此。了解马歇尔时代的各个经济学派的观点对于理解马歇尔所作的折衷和综合是很有必要的。

关键词:马歇尔、折衷、新古典学派

正文:马歇尔的经济学说是19世纪中叶以来西方经济学发展的一个总结,是自约翰·穆勒后的又一次综合。马歇尔经济学的最大特点是折衷。它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经济学研究对象问题。马歇尔把经济学定义为研究财富,同时也研究人的学问。这里本质上与传统的经济学并没有什么区别,但吸收了边际学派的理论分析。他所说的研究人,即研究人的动机。他把人类动机分为两类:追求满足和避免牺牲。人类经济生活由这两类动机支配。前者促进人类的某种经济行为,后者制约人类的某种经济行为。人们的动机从性质上是无法衡量的。经济学家不能衡量心中任何事情本身。但满足和牺牲在程度和数量上却可采用间接的方法,即通过货币作为标准来衡量。因此,经济学主要就是用货币来对活动的动力和阻力来进行分析。这样,马歇尔就使经济学建立在心理分析的基础上。不仅如此,马歇尔还吸收了历史学派对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广义界定,主张经济学与社会学合流。

2.方法论。(1)马歇尔既主张采用推导理论模型的抽象法,又赞成历史主义的描述法。他对历史学派和奥地利学派就经济学研究是采取历史归纳法还是抽象法争论的态度是:每一种研究方法都有利有弊,因此,各种方法应适当配合,而不应相互排斥。(2)吸收了庸俗进化论,提出所谓“只有渐进,没有突变”的连续原理,以分析各种商品现象。(3)数量关系分析法更明确的演化为边际增量分析法,不仅用它分析价值问题,而且把它推广到其他经济问题的分析上,如国民收入的分配,生产要素的组合替代原则,生产过程中各类资源的配置原则等。(4)把力学中的均衡引入到经济分析当中,创立了静态的局部均衡分析法,运用这种方法来分析相反经济力量的关系,如均衡价格的形成。这一分析方法奠定了现代微观经济学分析法的基础。(5)运用数学公式,几何图形以及图表来解释各种经济现象,例如,供给表和需求表,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弹性公式等。

3.价格理论。马歇尔的价格理论亦即他的价值论。在价值的决定问题上,马歇尔把传统经济的供给(生产费用)决定论和边际学派的需求(效用)决定论结合起来了。他认为,需求和供给二者都是价值决定的因素,二者相互作用,最终形成均衡价格,这样,马歇尔既否定了劳动价值论,又修改了边际效用价值论。这一价格理论至今仍然是西方经济学中价格理论的基础。

4.分配论。马歇尔把萨伊的生产三要素扩充为生产四要素,即劳动、资本、土地和组织(企业家才能)。他运用均衡价格分析方法依次研究各个生产要素,分配理论成为四个生产要素的均衡价格决定理论,即各生产要素的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的均衡形成。他们的均衡价格——工资、利息、和利润。

一、经济学研究对象上的折衷

马歇尔对经济学的一些分析,大都涉及到资本主义市场理论和价格机制如何运行的问题。所以又称为市场经济学或价格理论。价值理论或价格理论是马歇尔经济学的核心。

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很早就在研究整各资本主义经济活动中把个别商品价值的形成和决定,个别市场价格的决定和变动作为重要的研究对象。威廉·配第在所著《赋税论》中,最先提出了劳动价值论中的一些根本问题,认识到劳动是商品价值的源泉。从而为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奠定了基础。亚当·斯密在所著《国富论》中提出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确认劳动决定商品的价格,提出劳动就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交换尺度。李嘉图在其所著《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中,进一步发展了劳动价值论,为劳动价值论的科学体系奠定了基础。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不但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更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为劳动价值论中,人类无差别的劳动耗费是决定分配的关键,但是由于阶级关系的存在,这种分配公平原则受到扭曲。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受到本身阶级立场的限制,不可能揭露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在资本主义下的扭曲。但是劳动价值论却用劳动将经济学研究对象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淋漓尽致的体现。虽然这并非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本意。

随后的诸多经济学家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上都有自己的观点。法国的西蒙斯第把自己的经济学说称为“政治经济学原理”。他认为,英国古典学派只把国民财富作为研究对象是有缺陷的,人们用劳动创造财富,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愿望和需要,而不是为财富而创造财富。他说,我们同亚当·斯密一样都认为:劳动是财富的唯一源泉,节约是积累财富的唯一手段。但是,我们还要补充一句:享受是这种积累的唯一目的,只有增加了国民享受,国民财富才算增加。他的“新原理”是要阐述与英国古典学派不同的理论,他不仅要研究财富,而且要研究人的享受。

萨伊的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萨伊在《政治经济学概论》中,首先提出了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他认为,以往的一些经济学家把良好的政治根本原则与国家财富和私人财富的增长所依存的根本原则混在一起,这样不仅不能把问题说清楚,反而会使问题更加模糊。财富不能依存于政治,所以政治学与经济学是不同的。政治学研究的是社会秩序所根据的原则,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则是“阐明财富是这样生产,分配与消费的。”萨伊把财富作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在严格的科学规律名义下,把人与人的关系变为人与物的关系。

西尼尔的“纯经济学”。西尼尔继萨伊之后,认为应把政治经济学改造成纯经济学,即把一般经济、行政、哲学、伦理等从经济学中排除出去,只以财富为研究对象。西尼尔试图将经济学抽象为如同自然科学那样的一般学科,企图避开对经济现象的价值判断,以纯粹理论来建立经济科学,成为西方实证经济学的先驱。

历史学派的国民经济学。以李斯特为先驱的历史学派把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规定为一国国民经济与发展,否认社会经济中普遍存在的客观规律,强调经济发展的民族性和历史性。他们认为:经济学的目的在于描写和论述说明一切经济生活的现在和过去的事实。研究经济学必须与政治史、法律史和文化史等相联系。不能满足于对现在经济现状的研究,必须综合比较过去的国民经济情况。

事实上,各个学派规定经济学研究对象并不是站在有利于经济学发展立场上的。经济学研究对象不仅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更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资产阶级经济学家通过抽象妄图将经济学抽象成像数学一样的自然科学,无非是想掩盖资本主义制度下不和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研究对象的不同使各个学派从不同的视角研究经济学。因此,研究对象上的分歧也是明显的,但这些分歧并不是不可调和的。马歇尔就经济学研究对象完成了一次折衷。

马歇尔给经济学规定的研究对象为;“经济学是一门研究财富的学问,同时也是一门研究人的学问。”在这里,他所要研究的人,主要是指支配人的经济行为的动机,也就是人的心理。他说,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在正常生活事务中生活,活动和思考的人们的学问。但它主要是研究在人的日常生活事务方面最有利、最坚决影响人类行为的那些动机。他认为,人类从人类从事经济活动无非是为了两种动机:(1)追求满足,促进人类的某种经济行为。(2)避免牺牲,制约人类的某种经济行为。他利用两种心理动机来解释商品和各种生产要素的需求和供给,关于人的动机是由什么来衡量的问题,他虽然认为不能直接衡量,但是他主张通过它的结果可以间接地用货币来衡量。马歇尔把经济现象归结为心理动机,从而把经济学的对象变成十分抽象的东西。但是,他也不得不看到由经济原因产生的现实社会问题,如失业和贫困等,又都是十分具体的。因此,他宣称经济学的最高目的是要对社会实际问题的解决有所贡献。他所说的贡献就是所谓的渐进的改良主义。这种主张的理论根据是社会达尔文主义。

在这里,我们清楚的看到,马歇尔定义的经济学研究对象不仅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前者表现为研究财富,后者表现为人的心理动机。马歇尔的经济学研究对象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它不同于历史学派的“国民经济学”中的描述和记录,它还包罗着失业、贫困等许多现实问题以及他们的解决。马歇尔的经济学研究对象显然是一次折衷,这次折衷并没有摆脱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局限性。他们不愿意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引入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因为,揭露资本主义不和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是不利的。

二、方法论上的折衷

在经济学的研究过程中,方法论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不同的方法论在同一经济学研究对象上,能得不同的结果,这一点在亚当·斯密身上最能体现,由于归纳法和演绎法的并用,使亚当·斯密几乎所有的经济学概念都是有两重意义,也使他的理论体系充满矛盾。在说明马歇尔在方法论上有所折衷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之前各个学派所用的方法论。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论。配第是现代政治经济学的奠基者,开创了正确探索劳动价值的道路。配第在经济分析中广泛采用的政治算术的方法,实际上就是有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他通过大量的感性材料和经验事实的数量考察和比较,从许许多多的个别材料和个别事实中的出一些一般的和真实的结论。这实际上是科学抽象方法的初步运用,通过这种方法,促使配第去探讨隐藏在纷繁复杂的资本主义现象背后的真实的东西,使得他在一定程度上触及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内部联系。在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方面提出一些科学的见解,为古典经济学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初步基础。亚当·斯密的著作中,各种相互矛盾的理论和平共存,这是他的研究方法的矛盾的必然结果。例如,他的《道德情操论》与《国富论》就有着截然不同的出发点,前者才人类的同情心出发来研究道德世界;后者却从人们的利己出发来观察经济世界,即使在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内在联系的《国富论》中,各种不同的价值论,利润论,地租论,生产劳动论等等比比皆是,这中矛盾从本质上来说是资本主义各种矛盾理论上的反映,同时也是有亚当·斯密研究上的方法论决定的。《国富论》中归纳法与演绎法是同时并用的,这直接导致各种理论充满矛盾。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完成这大卫·李嘉图较为科学的运用了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一般只看到他所使用的演绎法,把他尊为“演绎法之父”。其实,他不仅使用了演绎法,更重要的是在研究资本主义经济时运用了抽象法,马克思指出:李嘉图有意识的把竞争形式,把竞争造成的表面现象抽象化,以便考察规律本身。他抛弃了亚当·斯密的外在观察法,深入到资本主义的“生理过程”中,去探察资本主义经济现象之间的本质联系。李嘉图追求一个前后一贯的理论,自然在研究方法上必然使用一元论的抽象方法。通过这一方法,他逐步正确认识到劳动价值论。

萨伊的“三分法”。萨伊把政治经济学划分成生产、分配和消费三个部分。这就是被后来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称作的“新的三分法”。萨伊提出三分法,否认经济规律的历史性,抽象掉对社会经济关系的研究,企图把政治经济学变成一种抽象的,像化学、物理学、天文学一样的科学,以掩盖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

历史学派的“历史生理的方法”和“历史统计方法”。旧历史学派反对古典学派的抽象演绎法,主张所谓的“历史生理学的方法(历史归纳法)”。该方法包括四个基本原理:(1)目的在于描写、记录和说明一切经济生活的现在和过去的事实;(2)研究经济学必须与政治史,法律史和文化史相联系;(3)不满足于对现在经济现象的研究,必须综合比较过去的国民经济状况;(4)对任何经济制度不轻易地一律颂扬或否定,主要任务在于指出为何以及如何从“合理的变为不合理的”。新历史学派在方法论上把历史归纳法与抽象演绎法的对立推进到更加极端的地步,主张更多的使用历史统计法,以代替历史生理学的方法。新历史学派在方法论上更有一些新的特点:(1)强调心理的,道德的因素在经济生活中所起的地位和作用,主张把经济问题和民族精神、伦理道德等相联系加以说明;(2)强调法律对经济的制约关系,认为人们的经济地位取决于法律制度,而法律制度是历史的产物。经济自由、财产权利、契约关系等都以法律为依据,因而,都由立法权利更改;(3)强调国家在经济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认为国家是道义结合的具体机构,集体经济的最高形式,国家的职能将不断扩大。新历史学派比旧历史学派在方法论上更热衷于政治。历史学派从方法论到主要观点都与正统经济学相悖,被长期视为“异端”。

随着经济学的发展,最终将各种方法论综合在一起的是马歇尔。马歇尔既主张采用推导模型的抽象法,又赞成采纳历史主张的描叙法。他对历史学派和奥地利学派就经济学研究是采取历史归纳法还是抽象演绎法争论的态度是:任一种研究方法都有利有弊,因此,各种方法应适当配合,而不应互相排斥。马歇尔的分析方法,从抽象到社会关系及假定完全竞争和假定充分就要等方面看来,与早期传统经济学家萨伊等人的分析方法比较起来,只是大同小异,根本上并无二致;但除此以外也有三大特色。这三大特色也运用过抽象法、演义法、历史统计法等。

1. 运用所谓“连续原理”来分析社会经济现象,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第一版序言中说,本书如有它自己的特点的话,那可是在于重视对连续原理的运用。对于什么是连续原理,书中并没有明确的回答,但从他对这一原理的应用中可以看出,所谓连续原理,就是各种社会经济现象并没有明显的区别,它们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例如,资本家和工人很难严格区分。因为他们在追求金钱报酬,寻找最好的市场或职业等方面是共同的,其间只有程度上的差别。他认为,各种经济现象是互相决定的,而没有起决定作用的东西。他说,一个经济问题的各种因素不是被看作以连锁的因果关系逐一决定的,如甲决定乙,乙决定丙等、等,而是将他们看作相互决定的。

2. 运用边际增量分析方法分析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这个分析方法,是马歇尔连续原理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他说,在精神和物质世界中,我们对自然的考察,与总数量的关系没有与增加量的关系那么大。他认为,在考察经济现象本质时,“增量”的关系比总量的关系更重要。他在古诺和屠能著作的启发下,几乎和杰文斯、门格儿、瓦尔拉斯同时在数学中独立地运用“效用的边际数量”来说明人对一物的需求。在他看来,产品的生产、交换和分配同产品的“边际增量”之间存在一定的连续的函数关系。如在需求不变的条件下,任何一个生产要素使用量的增加,超过一定的边际,就会产生递减的报酬。他还把这个边际增量的分析方法运用在他的价值论和分配论上,甚至推广到其它经济问题上,如生产过程中个类资源的配置,各生产要素互相配合的替代原则等。为了表述“边际增量”同产品的供给和需求、生产和分配之间的函数关系,他除了在《经济学原理》一书的正文用文字表述外,还在各章节的附注和书后的数学附录中使用了大量的数学符号和图表。

3. 运用局部均衡分析的方法,来分析相反经济力量之间的关系。马歇尔所说的均衡,是指相反力量所形成的均势。他认为,在分析经济现象的正常状态时,应重视在一定条件下各种相反的经济力量,如需求和供给,如何保持均势的问题。他指出,有动态的生物学意义上的均衡,如一个人的成长和衰亡,工商业的发展和衰落等;也有静态的力学意义上的均衡,如一条弹线所系的一块砖或一个盆中彼此相依的许多小球所保持的机械均衡。动态均衡虽然是经济学研究的最终目标,但它比静态均衡更为复杂,况且近代生活的正常状态是静态的而不是动态的,所以,静态均衡应是经济研究的起点和基础。依据这一观点,他把各种经济指标的数量,特别是价格和分配份额的决定都归结为相反力量相互冲击和制约而最终形成均势问题。他的均衡观不同于洛桑学派的创始人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而是以单个的生产者或消费者为分析对象,不考虑他同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之间的相互影响。这种均衡观,在资产阶级经济学中被称为“局部均衡”。

正是由于这样,马歇尔运用了折衷的方法论,把早期萨伊以来的理论和近期以来的边际学派的理论综合而融化于一炉,转变成为“现代经济学”的形式,成为西方现代经济学的起点。为此,马歇尔不仅成了他以前的资产阶级各派传统学说的集大成者,也成了他以后当代经济学特别是现代微观经济学的最重要的先驱者和奠基者。

三、价值理论的折衷

马歇尔的“均衡价格论”就是他的价值理论,是马歇尔经济学说的核心和基础。他的《经济学原理》第5篇题为“需求、供给与价值的一般关系”。全部共十五章都是关于价值理论的内容。和他在前面第二部分论述的需求理论和供给理论可说是为分析马歇尔

的“均衡价格论”作了充分的准备。显然,传统的经济学说侧重了供给因素。如生产费用论等。边际学派关于价值则侧重了需求,如效用价值论。而马歇尔

的价值论无非是二者的折衷。

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提出的并以大量篇幅阐明的“均衡价格论”是资产阶级种种传统价值论的综合产物,是把供求论和各派的边际效用论、生产费用论融合成一体的调和价值论。且马歇尔以后直到今天,资产阶级经济学界在讨论价值和价格问题时,都承袭了马歇尔传统只谈价格不谈价值,以价格代替价值,以均衡价格来衡量商品价值。

马歇尔的“均衡价格论”如果细加剖析,便会看出这是有其立论的基本前提以及相随而生的一些特点的:

第一.价格代替价值。马歇尔把价格和价值相互通用,不加以任何区别,以致最终完全以价格代替价值。他说,一物的价值就是在任何地点和时间用另一物来表现的前一物的交换价值,也就是该时刻能够得到的并能与前一物交换的后物的数量。因此,价值这个名词是相对的,表示在一个特定的地点和时间两物之间的关系。文明国通常用金或有银作为货币来相互表示价值,并把这样表示的每物的价值称作价格。这样,任何一物的价格就可作为它与一般商品比较时交换价值的代表,换言之,作为它的一般购买力的代表。很清楚,马歇尔在这里通过交换价值为桥梁,就把价值与价格混同为一物,终于用价格取代了价值。

第二. 以“完全竞争”或“自由竞争”作为研究价值问题亦即均衡价格问题的根本前提。这一点与古典政治经济学等主张自由竞争是一脉相承的。马歇尔在研究前面所提到的“代表性企业”的生产成本时,也就是在考察正常需求和正常供给的均衡时,特地假定:(1)需求和供给自由地起着作用;买方或卖方各自没有密切的联合而每一方都是单独地行动着,存在着很大程度上的自然竞争。(2)尽管个人都是在单独行动,但是我们仍假定每个人对别人在做什么,一般有足够的知识,便也不致比别人索取更高的价格或接受更低的价格。(3)假定这些前提条件不仅适用于制成品,而且也适用于各种生产要素,适用于劳动的供求和资本的借贷。(4)还假定在同一个时间内市场上只有一个价格。很显然,这些假使已成为在分析完全竞争下的价格问题时所必须遵守的根本前提了。

第三.以“局部均衡论”为基础。马歇尔提出的均衡价格,是建立在局部均衡的基础上的。他在分析某一种商品的价格如何达到均衡时,假定只取决于这种商品本身的供求状况,而不受其他商品价格和供求状况的影响。以需求为例,一年来,消费者是否购买一种商品或购买多少。除了这一商品的价格高低外,还手他的收入水平,他的爱好以及其他代用品价格高低的影响。而马歇尔的局部均衡论就只分析这一商品的价格高低对消费者购买量的影响,而“假定其他条件不变”。

第四.非常强调心理分析。在这一点上也是主观效用价值论中心理因素分析的承袭。马歇尔的价值论或均衡价格论是融供求论、边际效用论、生产费用论而成的。边际效用价值论是主观价值论,富于浓厚的心理色彩。自不代言,至于生产费用,马歇尔则把他划分成真实成本和货币成本两个范畴。真实成本包括种种直接的劳动和种种形态的资本,马歇尔接受了杰文斯的观点,用生产者对劳动上的主观感觉来衡量劳动。真实成本中所包括的劳动,并不是指物质生产中所消耗的劳动数量而是指生产者对劳动的心理上的厌恶和反感。马歇尔如同杰文斯一样,采用了“负成本”一词。此外,他还采用了“负商品”一词,来解决这种劳动。与此同时,马歇尔又继承了西尼尔的“节欲论”,用“等待”一词代替西尼尔的“节欲”一词以解释资本。显然,“负效用”、“节欲”等是以往经济学家的观点。马歇尔在此只不过是做了一些折衷而已。马歇尔还把生产费用说成是建立所谓资本家和工人两方面的“相互牺牲”(资本家的“节欲”、“等待”和工人从事劳动的“奋勉”、“努力”)的基础上。这同样是强调价值论中的心理因素。

在需求曲线的推导上,马歇尔是以边际学派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为基本根据的。供给曲线的推导上,马歇尔是以美国的克拉克的“边际生产力”为根据的。这些显然都是一种折衷。

此外,长期、短期对均衡价格的决定作用,马歇尔沿袭了美国克拉克的“静态经济学”、“动态经济学”的基本观点。因此,我们说马歇尔的均衡价格论是资产阶级各种价值论的折衷,是完全恰当的。

四、分配论上的折衷

在均衡价格论的基础上,马歇尔建立起了他自己的分配理论。按照马歇尔的观点,分配问题就是国民收入如何分割为各生产要素的份额问题。他说,全部纯产品的总量,是所有这些商品的需求价格,从而是生产这些商品的生产要素的需求价格的真正来源。换言之,这种国民收益或利得是一国所有的生产要素的纯产品总量,同时又是支付这些生产要素的唯一源泉。它分为劳动工资,资本利息以及最后土地和生产工具上具有级差优势的“生产者剩余”或地租。工资、利息和地租或“生产者剩余”构成全部国民收益,而全部国民收益又在他们之间进行分配;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国民收入越大,则他们各自的份额也越大。这显然,生产要素各自所得的份额,也就是他们各自的价格。所以马歇尔所谓的分配问题,实质上是各个生产要素的价格问题。前面说过,在生产要素中,除了劳动、资本、土地外,马歇尔还加上了“工业组织”(即企业家对企业的整理和监督);因而,生产要素所得的份额或价格就相应的有工资、利息、地租、利润四项。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马歇尔的分配理论几乎是被马克思批判过的“三位一体公式”的翻版和补充。只不过补加上了一项“企业家才能”或“组织”。马歇尔的工资、利息、地租与萨伊几乎如出一辙,都是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但马歇尔的分配理论也有许多自己的特点。

第一.马歇尔把分配理论和价值理论紧密相连。两者同以供求均衡论作为立论的一般原则和基础。上一章已经分析过均衡价格理论就是马歇尔的价值理论,就是把供求论同边际效用论、生产费用论融为一体的折衷的价值理论。是马歇尔经济学说的核心。在马歇尔看来,分配既然是生产要素的价格决定问题,于是他又把对一般商品进行价格分析的原则和方法,同样运用于各个生产要素的价格分析。把均衡价格概念同样引申到各个生产要素价格形成上来。他认为各个生产要素都有一个正常的价格,这些正常价格是实际工资,利息和地租的基础,取决于各个生产要素的供给和需求。所以说,马歇尔的价格均衡理论,是从一般商品到生产要素,从价值论领域到分配论理论贯彻始终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分配论就是生产要素价值论,均衡论的折衷。

第二.马歇尔运用“边际生产力论”解释生产要素需求方面的原因,把边际生产力看作是各个生产要素需求价格的决定因素。所谓“边际生产力”,就是一种生产要素的“边际增量产品”,换言之,一种生产要素的每个增加单位所增加的产量依次递减,知道最后增加一个单位生产要素的产量(产值)就是这一生产要素的所谓“边际生产力”,这是克拉克,创建并运用的理论,以解释生产要素的收入报酬。认为“资本的边际生产力”决定利息的高低,“劳动的边际生产力”决定工资的多寡。马歇尔只是部分地采用了边际生产论,认为“边际生产力论”只能说明生产要素的需求方面,而生产要素的供给方面则需另行解释。显然,这种折衷体系承袭了克拉克的基本理论。

在我看来,价值不过是在个人人生观里有关"存在"与"意义"的一种合称.

价值是蕴含在事物内部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我是学文科的,这个 是从政治书上抄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