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洋酒批发:闽剧历史 常识 经典剧目 剧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5/09 01:29:38

闽剧,俗称福州戏,是福建省主要戏曲剧种之一。在其发展过程中,综合儒林班、平讲班、江湖班等本省地方戏曲,并吸收弋阳腔、徽调和京剧的表演艺术,于二十世纪初成为一个较完整的戏曲剧种,解放后定称为闽剧。

历史沿革:

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在外从政多年,历任南京户部郎中、四川参政、广西参政、江西布政使、浙江按察使等要职的曹学佺,因拒绝皇室宗藩动用国库私建藩邸而遭削职遣返故里。他在闲居福州西郊洪塘乡时,组织府中僮婢办起了曹氏家班,邀请儒士文人观赏娱乐,后人称之为“儒林班”,是闽剧最早的前身。

曹学佺精通音律,擅长度曲,创研出适合福州方言音韵演唱的新腔。当时文人评论这种新腔是:“曲向花间度”、“翠管时调凤”、“新编乐府莺喉啭”,可见腔调之优美。后来闽剧艺人称之为“逗腔”。

清兵入关后,曹学佺上吊殉国。曹府昔日夜夜笙歌、艺伎聚唱、名人云集的场面再也看不到了,儒林班从此沉寂了很长一段时间。

与此同时,江西的弋阳腔也在福建民间广为流传,因戏班长年累月走乡闯寨流动演出,所以被称为“江湖戏”,唱白均用“土官话”,音乐曲调统称为“江湖调”。它“不叶宫调”,善于“错用乡语”,拥有大量以历史故事和家庭婚姻为题材的剧目,常演的传统保留剧目俗称“江湖三十六本头”,又称“七双八赠二十一杂”,主要有《双钉判》、《双封侯》、《双救架》、《双状元》、《赠宝塔》、《赠宝钗》、《赠白扇》、《金印会》、《种葵花》、《料柯山》、《卧龙岗》、《三官堂》、《鸳鸯帕》等。尤其是江湖戏的高台表演艺术与技巧以及前台干唱、后台帮腔、锣鼓伴奏,以及高亢激越的喧闹场面,特别适合广大城镇山乡农民和手工业者的观赏习惯,因而在民间逐渐扎下了根。江湖戏与深受土大夫青睐的儒林戏,成了雅俗的鲜明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