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角揸fit人百度云:子路的死不同的两种说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4/27 22:37:44
关于子路的死,有2种不同的说法,请大家给于见解

子路时孔子学生里面比较笨的一个,笨人似乎注定了比较正直。
  他和卫国似乎有着不解之缘。他虽生长在鲁国,却在卫国找到了展示自己的舞台。子路追随孔子周游列国十多年,其中大部分时间在卫国度过,并且他在卫国先后两次出仕。先是出任蒲邑(今长垣县)之宰,治蒲三年,子路展现出高超的行政能力,将一个曾经混乱不堪的蒲邑治理得井然有序。孔子前往,子贡疑惑地问他:“老师还没有见到仲由是怎么处理政事,怎么就夸了他三次呢?”孔子回答说,我已经看到他的政绩了。一进蒲境我就看到田地平整、禾苗嫩绿,没有杂草垃圾,水渠挖得很深。说明子路下了工夫,组织百姓尽力农耕,可见子路在百姓中很有威信,所以我说“善哉,由也,恭敬以信矣”。待我进入城内看到百姓房屋坚固,院墙完整,树木茂盛,可见社会治安良好,所以又讲“善哉,由也,忠信以宽矣”。到了官署,看到子路非常清闲,部下听从命令,看来他办理官司明察而公正,所以又说:“善哉,由也,明察以断矣”。如此而言,三称其善恐怕还很不够。子贡等人这才明白。也正由此,长垣县有了“三善之地”的美称。
  “孔子过之,三称其善”,所以长垣县又有“三善之地”的美称。后来他出任孔悝的平阳邑宰,在蒯聩之乱中死难,并安葬在卫国的土地上。
  子路的确赢得了历代人们的敬重。他的言行在《论语》中出现过三十八次,是孔门弟子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一个。孟子曾称赞他有闻过则喜的态度,把他与禹、舜相提并论。唐玄宗时,子路被追封为“卫侯”;北宋真宗时又追封为“河内公”,后又改称“卫公”,成了另一个世界的卫国的“名誉君主”。以儒家的观念看,子路以他的死捍卫了自己的尊严和儒家的道德标准,是“忠于职责、恪守礼仪”的典范,所以为历代所推重。但对于子路的死,历来有不同的声音,在儒家不再是“独尊”的显学之后,这种声音更是响亮。很多人认为子路“结缨遇难”是为“虚礼”而死,不值得,太迂腐。
  应该如何看待子路的“结缨遇难”?有人认为,关于子路的争论与文化转型有关。春秋之前,交战时讲究保持骑士风度,交战双方按礼节行事使战斗艺术化,符合封建时代的道德标准。子路“结缨遇难,正冠而亡”,就是为了维护在他看来极其重要的道德准则。这也不独中国人讲“仁义”才这样,外国也一样。试看西方贵族决斗,无论用剑,还是后来用枪,也讲究个堂堂正正、正大光明,不用欺诈,不耍阴谋。其实这是把待人处世的一般原则普及到你死我活的搏杀与战争中了。到了“百世兵家之师”的孙子时代,这种情况开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孙子》公开宣称:“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者也”,就是要“推人危”、“攻人厄”。但这是战争中才使用的一种战术手段,与道德无关,慕天认为,战争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但战术只有成功与失败之分。
  可惜后来中国人走到另一个极端:公然把《孙子》普及于日常人际交往,将其当作人生处世的经典,《三国演义》也成了经商的宝贝。《孙子》的“兵以诈立”泛化为“人”以诈立,使很多人的心中没有了最基本的道德底线。是很可悲的事情。
  史书记载,在认识孔子之前,子路喜欢逞勇斗力,衣着十分不羁,经常佩公猪皮装饰的宝剑,戴雄鸡那样的“冠”,那架势大概称得上古代的“朋克”一族。在拜孔子为师之前,子路曾欺凌过孔子。曹尧德等人的《孔子传》讲得很生动:子路在入学前到过孔子的学堂捣乱。他当时二十来岁,喜欢惹是生非。有一次,他拿了一把剑,跑到孔子的课堂上乱舞,剑锋好几次差点碰到孔子的鼻尖。但孔子却不气不恼,还好像看得很有趣味。子路见孔子不动声色,反而觉得没趣,于是便把剑收起,准备离去。孔子这才对他说:“你与其这样胡混日子,不如来我这儿读书吧。”子路却说:“我生来就像一枝好箭,读书干什么?”孔子说:“读了书就会有学问,就像在竹箭上装上了羽毛,箭头又安上了箭镞,这样的箭就更厉害了。”子路听了不以为然,但当他偷偷地在外面听孔子讲了几堂课之后,佩服得五体投地,就求人介绍他进孔子的学堂。从此之后,子路追随孔子40多年,一直到他死去。
  子路家里很贫穷,时常采野菜吃。但他为了让父母吃得好一些,曾到百里以外的地方背回米来,尽自己的孝心。后来子路的日子过得好了,可他父母都已经去世,想起父母的劳苦,他非常遗憾:“宁愿和以前一样,自己吃野菜,到百里之外的地方背米来赡养父母,可惜没有办法如愿了。”
  但另一方面,他性情直率,心直口快,是孔门中唯一敢责问孔子的人。有一次,孔子去见卫灵公美貌而风骚的夫人南子,子路知道了很不高兴,埋怨老师去见漂亮女人,就摆脸色给孔子看,孔子被逼无奈,只好赌咒发誓,说如果自己做了昧心事,就让天打五雷劈。还有一次,晋国叛乱的将领召孔子去做官,孔子打算去,子路劈头就问:“你不是说过,君子不与做坏事的小人共事吗?现在你却要去叛军那里,这是为什么呢?”孔子为自己解释了半天,但最终还是没去。事过之后,称赞子路是“当仁不让于师”。孔子被困陈蔡之间,断绝粮食,子路怒问:“君子也有穷困吗?”这种话别人不敢问,孔子说:“君子固守穷困儿不动摇,小人穷困就胡作非为了。”子路的顶撞,为一部《论语》增添了很多花絮。在孔子眼中,他也成为最可信任的学生,“如果我的道行不通,我就坐上小木筏到海上漂流,那时候跟随我的怕是只有仲由(子路)了吧?”
  就是这样一个子路,卫国内乱时,人家都往外跑,子路却往城内跑,而且说:吃人家的俸禄,就得管人家的灾祸。跟叛党决斗的时候,子路的帽缨子被人削断了,说:君子死的时候,帽子不能落地。遂捡起帽缨子,等自己打好结,叛党也把他杀了。子路死了,子贡去看老师,七十三岁的孔子哭了,说:赐啊,你怎么来得这么晚呢?泰山要崩了,梁柱要断了,哲人要凋谢了,我也快死了。夏朝人死了后,棺木停放在东台阶,周朝人死了后,棺木停放在西台阶,殷人死了后,棺木停放在厅堂的两柱中间。昨晚我梦见自己坐在两柱中间受人祭,我原本就是殷人啊!过了七天,孔子死了。子路的死,让儒家多了几分阳刚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