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品演员孙涛的妹妹:李自成为什么得不到人民的喜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5/06 07:31:22
李自成不愧为一个英雄,既能在极度困苦的环境中而不丧失信心,也能在风光的时候体贴部下,只是在最后由于胜利冲昏了头脑而忘记了防范清兵,约束手下.这是农民英雄的局限性造成的.但总的说来他的创业过程也是同其他一切有所作为的开国皇帝一样历经艰辛,但却没有得到人民的尊重.为什么呢?

李自成带领的闯军究竟是的军队呢?
  我们看看明史中的真实记载.
  首先是闯军的领袖李自成的记载.
  "自成为人高颧深<幽页>,鸱目曷鼻,声如豺。性猜忍,日杀人斮足剖心为戏。所过,民皆保坞堡不下。"
  --------"岩因说曰:“取天下以人心为本,请勿杀人,收天下心。”自成从之,屠戮为减。又散所掠财物振饥民,民受饷者,不辨岩、自成也,杂呼曰:“李公子活我。”岩复造谣词曰:“迎闯王,不纳粮。”使儿童歌以相煽,从自成者日众。
  -----"自成不好酒色,脱粟粗粝,与其下共甘苦。汝才妻妾数十,被服纨绮,帐下女乐数部,厚自奉养,自成尝嗤鄙之"------
  从以上三点可以看出来,李自成性格极为残忍,以杀人断肢挖心这种行为做为日常娱乐游戏.结果,这种土匪作风使民心并不归之.相反,攻打县城反而受到百姓大力抵抗.后来采纳公子李岩的建议,收敛了残暴不仁的行为,打起均田免赋的旗号,因此,逐渐收得民心,才了有来的成就.李自成不好酒色,能与部下共患难同甘苦是其长处,然而,性格上的暴戾残忍,注定其不会真正珍惜百姓.导致后来的惨败是必然的.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这所谓的正义之师,闯王的军队,他们的作风..

  "一兵倅马三四匹,冬则以茵褥籍其蹄。剖人腹为马槽以饲马,马见人,辄锯牙思噬若虎豹。"

  ---攻城,迎降者不杀,守一日杀十之三,二日杀十之七,三日屠之。凡杀人,束尸为燎,谓之打亮。城将陷,步兵万人环堞下,马兵巡徼,无一人得免。献忠虽至残忍,不逮也。诸营较所获,马骡者上赏,弓夭铅铳者次之,币帛又次之,珠玉为下。"-------------

  闯军的战马,饲养方式和别人是不一样的.是把人的肚子割开作为马的食槽,马喝了人血以后上了战场,闻到了血腥味,就会象疯了一样往前冲.
  那么,闯军攻打县城的时候,主动投降的百姓,不杀.如果晚一天投降,就杀掉全城百姓的十分之三,再晚一天,就杀十分之七,如果三天后没投降.就把满城的百姓全部杀掉!把杀掉的人,堆积起来焚烧,称之为打亮.象张献忠这么残忍的人,比起闯王军队的作风,还多有不如.
  所以,虽然闯王施行仁政,但是,并不能掩盖其对老百姓的血腥镇压和铁碗政策.当闯王打下江山之后,民众基础是很不稳定的.以这种土匪作风,还能获得广大民心的欢迎,实际有两个最重要的原因.
  第一,明朝已经病入膏肓,无论崇贞多么努力,几代的利弊压在他身上.根本就无回天之力.地方官僚腐败,警匪一家.下面一篇文献就可以看出明朝的衰败到了什么地步了.
  "马懋才《备陈大饥疏》,把当时陕西的灾情叙述得甚为详
  细,就是现在读起来,都觉得有点令人不寒而栗:" 臣乡延安府,自去岁一年无
  雨,草木枯焦。八九月间,民争采山间蓬草而食。其粒类糠皮,其味苦而涩。食
  之,仅可延以不死。至十月以后而蓬尽矣,则剥树皮而食。诸树惟榆皮差善,杂
  他树皮以为食,亦可稍缓其死。
  迨年终而树皮又尽矣,则又掘其山中石块而食。石性冷而味腥,少食辄饱,
  不数日则腹胀下坠而死。
  民有不甘于食石而死者,始相聚为盗,而一二稍有积贮之民遂为所劫,而抢
  掠无遗矣。……
  最可悯者,如安塞城西有冀城之处,每日必弃一二婴儿于其中。有号泣者,
  有呼其父母者,有食其粪土者。至次晨,所弃之子已无一生,而又有弃子者矣。
  更可异者,童稚辈及独行者,一出城外便无踪迹。后见门外之人,炊人骨以
  为薪,煮人肉以为食,始知前之人皆为其所食。而食人之人,亦不免数日后面目
  赤肿,内发燥热而死矣。于是死者枕藉,臭气熏天,县城外掘数坑,每坑可容数
  百人,用以掩其遗骸。臣来之时已满三坑有余,而数里以外不及掩者,又不知其
  几许矣。……有司束于功令之严,不得不严为催科。仅存之遗黎,止有一逃耳。
  此处逃之于彼,彼处复逃之于此。转相逃则转相为盗,此盗之所以遍秦中也。
  总秦地而言,庆阳、延安以北,饥荒至十分之极,而盗则稍次之;西安、汉
  中以下,盗贼至十分之极,而饥荒则档次之。" (见《明季北略》卷五)"

  这的确是很有历史价值的文献,很扼要地说明了明末的所谓" 流寇" 的起源,
  同隶延安府籍的李自成和张献忠就是在这样的情形之下先后起来了的。

  第二个原因,闯军的仁义政策.李闯确实贯彻了李岩的爱民政策.在老百姓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如果遇到这样一支部队,可以给他们饭吃,可以让他们过上不吃死尸的生活,即使这个军队再怎么血腥,大多数人还是会接受的.无论均田免粮是怎样一种愚民政策,确实受了意料之外的好效果.

  凭借这两点,李自成在后期作战中所向披靡.最终灭掉了大明王朝.
  占领京城之后,虽然也施行了一些有利于政权稳定,民生安康的政策.然而,闯军的暴行更甚!烧杀抢掠,奸淫民女,抢夺民财.这支农民起义军队,在梦想得以实在的那一天,玩得忘乎所以.已经忘记自己是义军,也忘记了自己是靠什么打下江山的!
  "其余勋戚、文武诸臣奎、纯臣、演、藻德等共八百余人,送宗敏等营中,拷掠责赇赂,至灼肉折胫,备诸惨毒。藻德遇马世奇家人,泣曰:“吾不能为若主,今求死不得。”贼又编排甲,令五家养一贼,大纵淫掠,民不胜毒,缢死相望。征诸勋戚大臣金,金足辄杀之。焚太庙神主,迁太祖主于帝王庙。"
  以上暴行,使闯军在人民心中的地位大打折扣.以至于后期闯军作战,粮草无着.人民冷眼观之,任其生死.
  可以说,这就是农民起义的一个典型的悲剧.当取得全盘胜利之后,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数十年的浴血奋战,打下的万里江山,就在闯军的屠刀挥向百姓的一刹那,注定终将化为泡影.

  及至后来,闯军败退.对人民又大肆掠夺,荼毒比起明末官僚政府还有狠毒千倍.将原本闯军的残忍本质发挥的淋漓尽致.人心向背,昭然若之.李岩一死,仁政全无.李自成这个看似正义的土匪头子,这个曾为无数小说称为农民起义军的领袖,这个贫苦人家出身,最终却无半分恩惠于人民的大顺皇帝,终于战死在九宫山,了此一生.
  我并不认为李自成是个英雄,相反,我对其极为厌恶.英雄者,纵横四方,爱惜百姓,成霸王之业,守社稷江山,雄才大略,造福子孙后代.象汉高祖刘邦,唐太宗李世民,同样是义军领袖,但是和李自成比起来,这才是真正的英雄,或者是枭雄.
  很多教科书,死板的夸赞李自成如何了不起,如何推翻了腐朽的明王朝.而在我看来,这种假正义,实邪恶军队,还不如不要起义的好.于国于民,没有半分好处.反而让清朝渔翁得利.给人民带大了更大的灾害.
  李自成和张献忠的军队,历史意义远不如教科书中宣扬的那么宏大.相反,倒是充满残害人民的血腥和暴力.其张献忠杀的四川人民十室九空,可见一斑!
  有时候想想,也不由感叹,明朝的覆灭是历史的必然,如此衰败的国家,没有农民起义是绝对不可能的.只可惜,这次领导起义的人物,是个小农意识严重,作风残忍毒辣的土匪.俱往矣,只能空对历史叹气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不知道笼络明朝势力,李自成出身于驿卒,在他的头脑中,也许明朝皇室已经完全丧失了正统地位,没有任何利用价值了!他根本不了解,延续了276年的明朝帝王在官僚和百姓中还有很大的号召力!

从宏观历史看,李自成所率领的“贫民起义”势力,与最终推翻了统治王朝的反秦起义、反莽起义、反隋起义、反元起义中的势力根本不同,而与黄巾起义、黄巢起义和清朝后期发生的洪秀全起义颇为相似。唐末黄巢起义尤其与李自成起义的情况相似。虽然黄巢也攻占了唐朝的京城长安并建立大齐政权登基称帝,但他也没能维持政权,而是很快败亡。从表面看,黄巢没能推翻唐朝而李自成却直接推翻了明朝,李自成的成就似乎更大一些,但这完全是由于在东北崛起的满清政权对明王朝也构成致命威胁,崇祯皇帝本人也刚愎自用,不愿意离京避祸以观天下之变。从这一角度看,李自成起义并没有多大特殊的研究价值。

利用公共产品原理,我们可以把历史上“农民起义”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只有贫苦农民参加的起义,称为“贫民起义”;另一类是由社会各阶层参加的起义,称为“社会起义”。“贫民起义”的参加者都是由于天灾迫使他们无法生存,必须用非法的暴力手段“谋生”,所以必须破坏当时的社会秩序。历史上的黄巾起义、黄巢起义、李自成起义、洪秀全起义都是如此。“社会起义”要么发生在由兼并战争建立不久的王朝,例如反秦起义、反隋起义、反元起义,要么发生在内部篡位王朝,例如反莽起义。在兼并王朝统治时期,国家各部分的“融合度”较低,皇帝在被兼并地区也不具有多大正统地位,而篡位王朝的皇帝则在全国都不具有正统地位,所以很容易引起社会各阶层(包括官僚、地主阶层的许多成员)的反抗,形成“社会起义”。这类起义的领导者都力图建立新的统治秩序,所以都能够利用原有社会中的官僚地主阶层(阶级)。

“贫民起义”和“社会起义”的最大区别是,在“贫民起义”中地主阶级是支持王朝或直接参加镇压(起义)的,而在“社会起义”中地主阶级却是支持起义或是直接领导起义的。结局当然也截然不同:“贫民起义”总陷于失败,而“社会起义”却总是推翻了原有王朝,建立了新的王朝(有兴趣的读者可在网上搜索文《中国历史循环之谜新解》)。

李自成起义完全符合“贫民起义”的特点,它的参加者都是在天灾打击下无法生存的农民,其行动是破坏社会秩序而不是建立社会秩序。借用毛泽东的话来说,就是他们善于破坏旧世界,但是却无力建设新世界,所以他们的失败就完全是必然的。

贫民起义领袖并不代表历史前进的动力,李自成也毫不例外。李自成的特殊性也许在于,他本人有良好的个人品德——与张献忠相比,他并不是嗜杀成性的暴戾之徒,所以历史资料中多有他得到部下和人民拥戴的记载,官书的《明史》也称赞李自成“不好酒色,脱粟粗粝,与其下共甘苦”。但既然李自成并不亚于刘邦、朱元璋等帝王的个人品质,那么他的失败就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历史条件使然。
参考资料:明清易代的“经济人”解读——兼谈历史的偶然性与必然性

从宏观历史看,李自成所率领的“贫民起义”势力,与最终推翻了统治王朝的反秦起义、反莽起义、反隋起义、反元起义中的势力根本不同,而与黄巾起义、黄巢起义和清朝后期发生的洪秀全起义颇为相似。唐末黄巢起义尤其与李自成起义的情况相似。虽然黄巢也攻占了唐朝的京城长安并建立大齐政权登基称帝,但他也没能维持政权,而是很快败亡。从表面看,黄巢没能推翻唐朝而李自成却直接推翻了明朝,李自成的成就似乎更大一些,但这完全是由于在东北崛起的满清政权对明王朝也构成致命威胁,崇祯皇帝本人也刚愎自用,不愿意离京避祸以观天下之变。从这一角度看,李自成起义并没有多大特殊的研究价值。

有勇无谋,安于现状,没有统一江山的气魄!

他不够阴险 不会收买人心

因为他认为他已经不是农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