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阴藏相的人: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隐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4/29 00:38:31
请带几句他们的诗句

最著名的隐士---陶渊明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隐士。他们是仁者,智者,但他们不愿参与热烈的社会生活。考虑到中国古代社会士人唯一光明的大道是作官,不愿从政成了隐士遗世独立最令人瞩目的表现方式。
他们都有健全的人格,都是聪明人,但是独立自由的倾向过于强烈。在一个要求服从的社会里,独立性是参与社会生活的致命缺陷,在政治生活中尤其如此。人是社会性的动物。离群索居的生活方式肯定不是令人感到愉快的。或许有些人具有忍受孤独的天性,但是大多数人都不会选择孤独。
但人在大多数情况下没有选择的权利。人总体上处于别无选择的境地。
表面看是隐士自己逃避政治,逃避热闹,逃避温暖,而自愿选择了孤独,冷清与苍凉,而实质是隐士自己内在的性格和气质缺陷——过于强烈的独立和自由倾向,导致了他不得不选择孤独。
不愿从政的隐士不一定就陷于孤独。诸葛亮在出山参加刘备的队伍前其实就过着隐士的生活,但那时他是多么惬意自在啊!他躬耕、劳作、收获,过着稍为宽裕的物质生活,另一方面他有一批朋友——一批同样可称之为隐士的朋友,他们多是劳作的士人,具有健全的人格和发达的智慧,他们在一起唱酬、讨论政治、哲学、自然、人生,可能还有科学技术问题,由于不受雇于人,他们的讨论是自由的,他们也不迂腐。秋天他们可能相约一同出游,冬天在一起吃羊肉火锅。他们喝一种温醇的近似于黄酒的低度酒。但是在一个狭窄的地理范围内,碰上几个隐士凑在一块的情形是希罕的。大多数隐士似乎必然地面临孤独。
淘渊明四十一岁时放弃了彭泽县令的职务,回到了庐山山脚西南部的老家。不久他作了一篇《归去来辞》赋。在这篇文赋中,那种从囚笼中放飞而出的欣喜心情,三千里外,一千六百年后晰可闻见。考虑到几千年来中国众多士人对官场的渴求、眷恋、嗜爱以致于有种种不堪入目的表现,他对官场厌恶的姿态着实令人困惑。
在归来最初的三年里,他似乎颇感惬意。他躬耕、爬山、作诗、喝酒。温饱不成问题,家中的孩子与他一样天真、幼稚而又可爱。
公元408年,即他四十四岁那年,一场大火将他的家焚毁一空。此后,他的家境日下。终年辛劳,竟常常弄到难以糊口的地步。他像许许多多的中国农民一样体尝到生活的艰难,——中国农民为什么始终处于常年劳作而又常常难以糊口的境地这一问题似乎是人间众多重大难题之一,此外,他也许该多少明白一点为什么世人那么热衷于官场与权力,而对劳作与农业有一种唯恐躲避不及的心态。但是令人吃惊的是,在最困难的时候,他又一次拒绝了朝廷的征召,躲避政治和官场。
他的晚年贫困而又凄凉。他有时甚至出门乞借粮食以度时日。据说他的儿子都是痴呆。
但他仍然写诗,写他钟情的自然和田园,那在晨曦雾蔼中浮动的绿色,洁净的气体,悠然而自在的水流。他对自己困窘的生活际遇淡然置之;他对死亡与万物的主宰同样淡然置之。在他看来,生与死那是一种自然的过程,一个人的意志无法加以改变与驾驶的过程。人只是顺应这个过程,而且,人从自然中来,最终又回归自然。
这个伟大的隐者是个天才诗人。他的诗与他的人性一样自然而又纯情。一千六百年而后,读他的诗仍然能嗅闻到其中的清新气息,那是自然的气息,春天和秋天的气息,原始森林的气息,氧气很纯洁很饱满的气息,菊花在初冬的薄霜里散逸出的淡淡的清香气息。
对大多数没有宗教信仰的中国士人来说,陶渊明诗集是一部构建自然主义美学人生的准宗教中的圣经。这部圣经中的上帝就是我们身处的自然,它既不神秘也不遥远,它就是鸟鸣、云雾、森林、紫花地丁、秋菊、岩石、泉流、瀑布、明月、晨曦和黄蝴蝶,它就是我们在其间耕耘、播种、挥汗、收获、躺下来休憩和仰望广袤的星空和宇宙的田园.
陶渊明诗全集:
http://www.lingshidao.com/gushi/taoyuanming.htm

战国时魏国有著名的隐士侯赢,曾帮助信陵君窃符救赵。

接舆,道家的书与“高士传”都说他姓陆,陆接舆说是楚狂,也是道家著名的隐士,学问人格都非常高。

魏晋时候,有人在诗里说:“小隐隐陵菽,大隐隐朝市。”这里,“朝”是指做官,“市”是指街巷。可见,任何喧嚣鼓噪的地方都可能沉淀着气定神闲的人,都一定留有滋养清雅的弹性空间。
由古至今,人们公认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讲风骨玄虚的年代。杜牧在他的诗里说“大抵南朝皆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我们就来看看东晋,当时的名士王徽之在大雪降临的夜里饮酒,忽然想起自己的朋友戴逵,忽然感觉要急切地见到戴逵。

王徽之立即动身,冒着雪,叫上人乘船出行,一直走水路划船到天亮,已经来到戴逵家门口,却转身告诉送他的船家掉转船头,他说原路返回。船家不解,王徽之回答说:我是乘兴而来,现在兴头已尽,我想回去了,谁说我非要见到戴逵才走呢?后来人苏轼在他的诗里,把这段著名的“雪夜访戴”叫作“清兴发”,清雅逍遥的兴致忽而发作又忽而停止了。

出世越来越艰难

《古文观止》中选用韩愈的《送李愿归盘古序》,李愿就是唐时候一个中原隐士。韩愈写文章送他返回太行山,那座藏得住隐士的山在韩愈的描述中是“泉甘而土肥,草木蕤茂”。

而二十世纪末,我去太行山,偶然登上韩愈文章里提到的盘古寺。我当时看到的是寺庙不过一个孤凉的小亭子,山完全光秃着,远处的石滩地上散布着挖掘机的高架子。哪里有什么李愿?讨论隐士,关系到的不止是历史,更多的是人的基本心态,也许在二十世纪做一个隐士比唐朝,比魏晋时候,更加艰难缺稀和潜隐。

高人也心急

我看到的隐士的故事中,有东晋时候叫谢安的,他指挥至关重要的淝水之战,当时面临的形势是敌众我寡,战局严峻,作为主帅的谢安,一直平心静气和人在清僻处下围棋,棋局断断续续被战报打断,无论什么战况,他始终都在布设棋子。

等打胜了仗,他的棋也下完了,谢安回家,进门时候脚下的木屐折断了齿,他居然丝毫没发觉。可见没有人会不紧张,他也心急,也强撑局面,只是高人隐士修炼出了超过常人的镇定自若。

《世说新语.任诞》中列举了不少古人“任诞”的事例。“任”是任由性子作事,“诞”是荒谬。从古到今,对于过于随意放浪形骸的消极人生都有非议,《颜氏家训》中批驳晋人的风格说“迂诞浮华,不涉世物”。

但是,在污泥泛滥里不染,在恶俗遍地时不苟同,恰恰是我们眼前这时代里最该珍惜的。

林逋——“梅妻鹤子”

他隐居在西湖孤山上(真会挑地方),终生不娶,以梅花为妻
还养了几只鹤,当作儿子
据说他在西湖上游玩,有客人来了,鹤就会飞去告诉他

严子陵(公元前37-43)名光,又名遵,字子陵。西汉末余姚人。少年时代就到外地投师,刻苦好学,博学多才,性格耿直。在学时与南阳人刘秀是同学。两人白日探讨奥旨,夜来抵足而眠,结下深厚友谊。当时因朝廷腐败,王莽篡位,赤眉、绿林纷纷起义。严子陵见天下大乱,便回到余姚,隐居不出。后来,刘秀统一天下,做了皇帝,就是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光武帝知严子陵贤能,便派人四出寻访。有人发现他反穿着裘皮袄在湖泽中钓鱼。光武帝急忙派遣使者,备了华丽的车马,请他入朝为官。但接连三次都被决然回绝。光武帝没法,便亲自到他的住处去请。岂料他竟躺在床上假寐不起。光武帝走到他的身边,抚着他肚腹道:“你这个怪人,难道不肯助我治理天下吗?”他忽然翻身坐起,答道:“从前尧帝那样有德有能,也还有巢父那样的隐士不肯出去做官。读书人有自己的志趣,你何必一定要逼我进入仕途呢?”光武帝听了直摇头,说:“子陵,我终究不能说服你吗?”

然而,光武帝没有死心,仍然把他请到洛阳。他虽被安置在富丽堂皇的深院大宅,却绝不肯与朝廷显贵往来。光武帝去拜访他,他也不行君臣之礼。光武帝对他没有办法,说他是“狂奴故态”。

一天,光武帝把他请进宫中,促膝谈心,向他请教治国之道。严子陵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光武帝听他论古涉今,说理精辟,喜得眉飞色舞。两人一直谈到深夜,光武帝就留他同床睡觉。严子陵也不推辞,躺在御床上,叉开双腿沉沉入睡。睡到半夜,竟把一条腿搁到皇帝身上。光武帝为了不惊动他,竟一夜没有睡好。

次日清晨,严子陵还在梦乡,光武帝就起了床。只见钦天太监惊慌失措地闯进宫门,奏道:“臣昨夜仰观天象,发现有客星冲犯帝座,恐怕于万岁不利,特进宫面禀。”

光武帝沉思片刻,忽而恍然大悟,哈哈大笑道:“那里是什么客星冲犯帝座,是朕与好友子陵昨夜同床而眠,他的一条腿搁到朕身上了。”

从此,严子陵这个“客星”的雅号就名扬四海。他家乡的山陈山被称为“客星山”,桥被叫作“客星桥”。如今还保留在余姚四碑亭的严子陵碑文中,也有“依然城廓客星高”之句。

光武帝十分钦佩严子陵的人品才学,要他担任谏议大夫。这是一个很高的职位,但他还是不肯接受。后来干脆不辞而别,返回故乡余姚隐居。

建武十七年,光武帝又派使者到余姚请严子陵进京做官。他听到消息,赶紧躲避起来,使者只得泱泱而返。为了避免朝廷再找麻烦,他索性带着家人,迁居桐庐富春江边种田、钓鱼。他钓鱼的地方,后人称之为“子陵滩”。“严子陵钓台”,至今遗迹犹在。严子陵回到余姚直至终老,享年八十,死后葬于余姚陈山。南宋丞相史浩有《严先生墓》诗道:“玉匣蛟龙已草莱,一邱马髦尚封培;云台若也标名姓,千古谁知有钓台。”陈允平《严墓》诗也写道:“山高石怪水冷冷,三尺孤墓葬客星;遥想陵原松桧色,晓烟暮雨为谁青。”

严子陵视富贵如浮云的气节,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敬仰。北宋名臣范仲淹仰慕严子陵高节,特意为他造了祠堂,并写了一篇传颂千古的《严先生祠记》,赞他“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明著名学者徐渭在《严先生词》诗中写道:“碧水映何深,高踪那可寻。不知天子贵,自识故人心。山霭消春雪,江风洒暮林。如闻流水引,谁听伯牙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