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拉菲特动物园:我想写一篇“毛泽东思想与三大战役胜利”方面的论文,哪位能提供一些素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4/28 15:31:38
毛概结课,老师让写一篇关于毛泽东的论文,方向任选。我觉得三大战役为新中国建立奠定了基础,所以想选这方面写。可素材不多,网上多是一些灌水文,要么就是一般人读不懂的东东。请帮忙找一些具体深刻易懂的素材,谢谢

毛泽东有啥思想?三大战役胜在哪儿?有什么共同之处?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战后美国成为实力雄厚的世界头号经济和军事强国。美国是在战争中唯一的本土没有遭到破坏的国家,并利用战争大发其财,经济和军事实力迅速膨胀,它依仗实力极力推行称霸世界的战略,积极推行对外扩张政策,在世界各地建立军事基地,驻扎军队,扶植各国反动派,反对各国人民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成为世界反动势力的中心。美国的战略重点在欧洲,但也重视亚洲,企图巩固亚洲战线,以便集中力量进攻欧洲。对于中国,它企图通过扶植蒋介石集团,建立一个在蒋介石领导下,听命于美国、享有大国地位的统一的中国,以便把中国作为它遏制苏联势力在远东的发展和控制民族解放运动的工具,并维护它在中国的殖民主义利益。为此,美国政府一方面给国民党政府以大力支援;另一方面促使它按照英美式的民主实行一定的改革,以巩固其统治地位。同时利用美国和苏联的影响,推动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进行谈判,诱使中共交出武装和解放区,参加国民党居主导地位的联合政府,使中国统一于国民党政府,成为美国的附庸,达到不战而控制中国。

社会主义苏联的存在及其维护世界和平、反对美国侵略的斗争,对中国革命起着支持作用。然而苏联领导人过高地估计美国和国民党的力量,过低估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不赞成中国人民进行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武装斗争,害怕中国的内战,会引起苏美的直接对抗,对其不利;同时它为了实施与美国达成的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的《雅尔塔协定》,确保其在中国东北的既得利益,谋求对美妥协。苏联领导人从苏联自身利益的考虑,要求中国共产党随美苏间的妥协,在国内实行同国民党的妥协。因此,它采取的对华政策是支持国民党政府,支持蒋介石领导正的中国的统一和稳定。

美苏的对华政策,使中国共产党在确定自己的革命策略时面临着严重的、复杂的情况。

在国内,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空前壮大,解放区的面积近100万平方公里,人口近1亿,人民军队发展到120余万人,民兵发展到220万人。中国共产党已经是一个有着丰富的斗争经验,博得了人民信任的党,它在中国社会生活中所占的地位和比重,同抗战初期大不相同了。国民党统治区内同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组成的民主力量也有很大增强,并同共产党建立了密切联系。全国人民迫切要求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富强的新中国。中国共产党根据七大制定的政治路线,在打败日本侵略者之后,领导全国人民,为建立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而奋斗。

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统治集团,顽固坚持独裁、内战的方针。为了维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使中国仍然回到抗战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状态,他们抢夺人民抗战胜利果实,积极准备发动新的大规模内战以消灭中共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国民党的反共方针得到美国的支持。日本一投降,美国就派飞机、军舰把国民党军运到内战前线。美国还派海军陆战队在中国登陆,抢占战略要点。从1945年9月到1946年7月,美国海空军共耗资6亿多美元,将国民党军的14个军、8个交通警察总队共计54万余人运送到东北、华北、华东等战略要地。这就出现了美蒋勾结、蒋日伪合流抢夺抗战胜利果实的局面,使得内战危险严重地威胁着中国人民。

上述形势表明:在打败日本侵略者之后,中国仍然面临着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严重斗争。以美国支持的蒋介石集团为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同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矛盾是新的历史时期中国革命所面临的新的任务。

根据战后中国政治的基本形势,中国共产党力图避免内战,争取经过和平的道路来建设一个新中国,逐步实现中国的社会政治改革,发展中国的民族经济。因为这是经历了八年残酷战争后的中国人民的普遍愿望。为了争取实现和平建国,中国共产党坚决保卫人民的抗战胜利果实,反对蒋介石垄断受降权利、抢夺抗战胜利果实。8月13日,毛泽东在延安干部会议上作《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的讲演,明确指出:"对于蒋介石发动内战的阴谋,我党所采取的方针是明确的和一贯的,这就是坚持反对内战,不赞成内战,要阻止内战。今后我们还要以极大的努力和耐心领导着人民来制止内战。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内战危险是十分严重的,因为蒋介石的方针已经定了。""总而言之,我们要有准备。有了准备,就能恰当地应付各种复杂的局面。"

蒋介石对立刻发动全面内战还有顾忌,还有困难。全国人民要求和平,期待能和平建设自己的国家,发动内战是极端不得人心的;国际上,英、美、苏三国当时都表示不赞成中国发生内战;蒋介石的精锐部队尚未完全运到内战前线,发动内战还没有作好准备。在这种情况下,蒋介石于1945年8月14日、2 0日、23日三次向延安发出电报邀请毛泽东赴重庆进行谈判,"共同商讨""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蒋介石这样做一是利用和谈欺骗全国人民;二是以谈判为烟幕,争取时间加紧运兵部署内战;三是毛泽东如果不去重庆谈判,就把内战的责任强加在中国共产党身上。如果去谈判,就可以趁机施加压力,迫使共产党交出军队和解放区政权。

中国共产党对争取和平有着真诚的愿望。8月23日,中共中央举行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同国民党谈判问题。会议认为同国民党进行谈判,争取通过和平的途径实现中国的社会政治改革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8月25日,中共中央根据会议决定,发表《对目前时局的宣言》,阐明共产党对时局的方针,提出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口号。同日,中共中央决定派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去重庆,同蒋介石进行和平谈判。8月26日,中共中央向党内发出通知,说明我党关于和平谈判的方针;强调指出我方准备在不损害人民根本利益的前提下作出必要的让步,以取得政治上的主动地位,换得我党的合法地位和和平局面。同时,告诫全党,绝对不要因为谈判而放松对蒋介石的警惕和斗争。"不论何时,又团结,又斗争,以斗争之手段,达团结之目的;有理有利有节;利用矛盾,争取多数,反对少数,各个击破等项原则,必须坚持,不可忘记。"当天,新华社向全国和全世界广播了毛泽东决定赴重庆谈判的消息,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并由此大大推进了全国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在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国民党政府代表张治中的陪同下,从延安飞抵重庆。

重庆谈判从8月29日开始,10月10日结束,历时43天。在重庆期间,毛泽东就和平建国等问题多次直接和蒋介石谈判,具体谈判主要在中共代表周恩来、王若飞和国民党政府代表王世杰、张群、张治中、邵力子之间进行。蒋介石对待这次谈判的方针是政令军令之统一是一切问题之中心,也就是要取消解放区和人民军队的存在。谈判一开始,中共代表提出包括确定和平建国的方针、承认各党派合法平等地位、承认解放区政权及抗日部队、结束国民党统治、实现政治民主化等十一项方案。但国民党根本没有准备,提不出什么具体方案。国民党代表秉承蒋介石的谈判方针,顽固坚持不能触动国民党政府的"法统";要中共"真诚做到""军令政令之统一"。致使军队和解放区政权问题成为谈判中双方争论的焦点。为了争取全国人民所需要的和平民主,为了迫使蒋介石兑现其民主的许诺,为了揭穿所谓共产党不要和平、不要团结的谣言,中共在谈判中先后作出多次让步,如主动退出南方8个解放区;表示在公平合理整编全国军队的前提下,中共愿将所领导的人民军队按照与国民党政府军队1:6的比例,缩编为24个师或至少20个师、占整编后全国军队总数的1/7,但都被国民党代表拒绝,解放区的政权和军队这两个关键问题始终未能达成协议。

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订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纪要》接受共产党提出的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承认各党派的平等地位和人民的某些民主权利;同意召开有各党派及无党派代表参加的政治协商会议;同意积极推行地方自治,实行由下而上的普选等。重庆谈判的结果,实际上否定了国民党的内战方针,它再发动内战就在全国和全世界面前输了理,在政治上陷入被动地位,这是人民力量的一个胜利。

10月11日,毛泽东返回延安,周恩来留在重庆继续商谈。 17日,毛泽东在延安干部会上作了《关于重庆谈判》的报告,及时总结了这次谈判的收获和经验。他提醒大家:达成的协议,还是纸上的东西。要把纸上的东西变成现实,要经过很大的努力。人民的武装,一支枪,一粒子弹,都要保存,不能交出去。

国民党当局虽然口头上承认和平团结的方针,但实际上仍企图通过战争来消灭人民革命力量。在重庆谈判期间和谈判以后,国民党调动大批军队对解放区发动进攻。为了夺取华北战略要地,打开进入东北的通道,国民党军先后侵占解放区的30座城市。中共中央为了保卫人民抗战胜利果实,壮大人民革命力量,于9月19日提出"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以打破国民党军的进攻,保证向北发展任务的完成。"向北发展",就是全部控制热、察哈尔两省,集中力量争取控制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东北地区;"向南防御"就是收缩南部防线,尤其是江浙一带,将南方我军撤至江北,以坚持华中,巩固华北。为了贯彻这个方针,中共中央先后抽调2万干部和11万人的军队进入东北,并成立了以彭真为书记的中共中央东北局,统一领导东北地区的工作。10月,成立东北人民自治军,林彪任总司令,彭真任第一政委,罗荣桓任第二政委。1946年1月,东北人民自治军改称东北民主联军。从1945年9月下旬开始,长江以南各解放区的人民军队开始撤离根据地。这个方针的实施,使人民解放军在政治上和军事上都获得了主动。

与此同时,人民军队站在自卫的立场上坚决反击国民党军的进攻。重庆谈判期间,晋冀鲁豫人民军队在山西上党地区歼灭来犯的阎锡山部队35000余人,遏制了国民党军队对解放区的进攻,加强了中国共产党在重庆谈判中的地位,对双十协定的达成起了重要作用。1945年10月至1946年1月,晋冀鲁豫军区、晋察冀军区和晋绥军区、津浦前线野战军分别在平汉铁路、平绥铁路、津浦铁路,进行了邯郸战役、绥远战役和津浦路徐、济段战役,对进犯国民党军实行坚决打击,使国民党军控制华北、华东大城市及交通要道的战略目标未能完全实现。

由于蒋介石坚持内战政策不得人心,这时,美国政府宣布调回因公开表明只同蒋介石合作而声名狼藉的驻华大使赫尔利,任命五星上将马欺尔为总统特使,赴华"调处"内战。马歇尔来华的使命是:努力说服蒋介石政府,召开一个包括主要党派的代表会议,以获得中国的统一。实际上是以参加国民党控制的联合政府为诱饵,借以否定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的存在。12月27日,苏、美、英三国外长莫斯科会议发表关于中国问题的公报,重申不干涉中国内政的政策,并宣称:"必须在国民政府领导下实现中国的团结与民主化,广泛地吸收民主分子到国民政府的一切机构中,并且必须停止内争"。在这种情况下,蒋介石同意按双十协定的规定召开政治协商会议。为了给协商创造条件,中国共产党提出无条件停止内战的建议,经过多次呼吁,于1946年1月5日同国民党当局达成关于停止国内军事冲突的协定,1月10日,国共双方各自向所属部队发布了停战令。

1月10-31日,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出席会议的有国民党、共产党、民主同盟、青年党和无党派人士的代表共38人。会议的中心议题是关于政治民主化和军队国家化的问题,斗争的焦点仍是解放区的军队和政权问题。国民党方面的主张是先实行军队国家化,而后实行国家民主化,其实质是要把人民军队化到国民党的"国家"中去,听任国民党当局的宰割;中国共产党则提出,先实行国家民主化,然后才能实行军队国家化,即废除国民党的一党独裁统治,根本改造国民党的反动军队,使中国走上独立、统一、民主、繁荣之路。经过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同盟、民主人士的密切合作,会议通过政府组织案、国民大会案、和平建国纲领、军事问题案、宪法草案等五项协议。政协协议规定,改组国民党一党政府,成立政府委员会为最高国务机关,委员的一半由国民党以外的人士充任。改组后的政府负有召集国民大会以制定宪法的任务。协议规定,立法院为相当于议会的最高国家立法机关,由选民选举产生;行政院为最高行政机关,并对立法院负责;立法院对行政院全体不信任时,行政院或辞职或提请总统解散立法院。中央政权的这种体制,相当于英国或法国的议会制和内阁制。这对蒋介石的独裁政体是一种限制。关于军事问题的决议规定,实行"军党分立"、"军民分治"的整军原则和"以政治军"的办法,决定由军事三人小组(由中共代表周恩来、国民党代表张治中、美国特使马欺尔组成)商定办法对中共军队进行整编,国民党军队按照国民党政府军令部的计划整编。政协会议达成的这些协议,虽还不是新民主主义性质的,但它有利于实行民主政治,有利于和平建国,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

政协会议刚结束,国民党就开始破坏和撕毁协议。1946年 2月10日,在重庆较场口,国民党特务有预谋、有计划地破坏陪都各界庆祝政治协商会议成功大会,打伤李公朴、郭沫若等 60余人,制造了"较场口事件"。2月22日,国民党政府煽动反苏反共游行,捣毁中共在国统区的办事机构。3月,国民党的二中全会和4月的四届二次国民参政会上,国民党集团的头面人物公然全面推翻政协协议。与此同时,蒋介石拒不执行停战协定,秘密下达作战令,命令国民党军进入东北,造成"关外大打,关内小打"的局面,先后占领沈阳、长春、吉林等城市和松花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蒋介石集团在东北挑起内战的同时,对关内各解放区的进攻也日益升级,从停战令生效到19 46年6月,国民党军对解放区的大小进攻达4365次,所用兵力累计达270万人次,侵占解放区城市40座,村镇2577处。

中国共产党坚决捍卫已经达成的协议,并团结民主同盟等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同国民党的破坏进行不懈的斗争。在捍卫政协协议的同时,中国共产党也没有放松警惕,而是采取一系列措施,做好自卫战争的准备。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如果要下列论文的话,请联系我邮箱(点我可见)。

【篇名】 三大战役的系统分析——毛泽东的系统观 CAJ原文下载 PDF原文下载
【作者】 俞中明. 卢周来.
【刊名】 军事历史研究 1994年02期 编辑部Email
“中国期刊方阵”入选期刊 CJFD收录期刊
【聚类检索】 同类文献 引用文献 被引用文献
【摘要】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自1948年9月12日开始,至1949年1月五日结束,历时四个月零十九天,共歼灭国民党军队154万人,使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摧毁,为中国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三大战役的规模与战果,不仅在中国战争史上罕见,在?..
【光盘号】 ELAW94S2

2 【篇名】 浅谈三大战役中毛泽东的军事战略思想 CAJ原文下载 PDF原文下载
【作者】 杨芳.
【刊名】 河西学院学报 1994年01期 编辑部Email
CJFD收录期刊
【聚类检索】 同类文献 引用文献 被引用文献
【摘要】 <正> 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是全国解放战争的战略决策阶段。在这一阶级,人民解放军成功地进行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战略决策阶段,是整个解放战争作战进程中的最高峰,也是毛泽东军事思想在解放战争中得到最成功运用并取得最辉煌胜利的时期。
【光盘号】 SOCI94SA

3 【篇名】 毛泽东战略战术思想在三大战役中的运用 CAJ原文下载 PDF原文下载
【作者】 董金柱.
【刊名】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04期 编辑部Email
CJFD收录期刊
【机构】 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河南开封475002.
【关键词】 三大战役. 毛泽东. 战略思想. 战术思想.
【聚类检索】 同类文献 引用文献 被引用文献
【摘要】 在史无前例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中,人民解放军在总兵力少和武器装备落后的情况下,能取得胜利,与指导三大战役的毛泽东战略战术思想有着密切关系。认真总结学习毛泽东光辉军事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光盘号】 SOCI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