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口盘城末来规划:安溪的历史沿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4/29 17:34:03
安溪的行政规划历史 安溪名称的由来 安溪历史

1.安溪县,古称清溪,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厦、漳、泉闽南金三角西北部,隶属泉州市。以茶业闻名全中国,号称中国茶都。
  2.安溪,周属七闽地。春秋战国属越地。秦属闽中郡地。西汉高祖五年(前202),无诸因助汉灭秦、楚之功被封闽越王,属闽越国地。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因闽越国不断举兵侵百越,汉兴师问罪,废除闽越王封号,并先后封两王(越繇王与东越王)以共领故闽越国地。元封元年(前110),东越王叛汉被杀,汉改封越繇王为东成侯,并命军吏徙闽越民于江、淮间。始元二年(前85年),遁逃山谷未迁的闽越民自立冶县,安溪属冶县。

安溪县地处闽南,置县逾千年。在漫长的历史发展长河中,安溪被称为“龙凤名区”,是全国著名的侨乡和台胞祖籍地;中国特种茶类乌龙茶的故乡,驰名中外极品名茶铁观音的发源地;福建闽南地区最主要的革命根据地之一。1985年国务院确定为首批对外开放县份。
安溪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人文荟萃,英才辈出。从境内考古发掘到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表明,沿蓝溪两岸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生息繁衍,辛勤劳作,在夏商时代已经孕育着古代文化,而且积淀相当丰富,其文化的兴起和传播,主要来自中原文化南移。唐朝至五代南唐,河南光州一带有不少名士墨客避乱前来安溪潜隐定居。南宋抗金名将刘琦去世后谥吴王,葬在参内乡圆潭村。宋代理学家朱熹,见安溪山水幽奇,曾题咏“清溪八景”。他们对安溪早期文化起着启迪和传播的作用。特别是唐末“未有清溪县,先有寥长官”的廖俨、五代开先县令詹敦仁率先负起布施教化重任,劝勉诱导后人读书,对安溪早期文化的开拓、发展,贡献更大。
行政沿革: 安溪置县逾千年。周时为闽越地,秦时属闽中郡,汉初属会稽郡,三国时属吴之建安郡,晋代为晋安郡,隋唐时为南安县地。唐咸通五年(864年)置小溪场。后周显德二年(955)设清溪县,宋宣和三年(1121)改名安溪县。历属清源军、平海军、泉州、泉州路、泉州府,厦门道(兴泉永道)。1949年9月3日解放,属泉州专区、晋江专区(地区)、泉州市。现辖24个乡镇、460个村。
安溪是闽南厦(门)漳(州)泉(州)金三角地带的一颗冉冉升起的明珠。近几年来,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现有公路总里程达2130.46公里,一个以省道为主动脉,县道和乡村公路纵横交错的交通网络已覆盖全县。贯穿安溪西北至东南11个乡镇总长110公里的漳(平)、泉(州)、肖(厝)铁路已通车。邮电通讯迈向现代化,程控电话,移动电话和无线寻呼,可与世界五大洲的国家和地区直接通话。
安溪县城建设成效显著,先声、龙湖、尾寮、同美、后安、城西6个小区开发初具规模,城区面积由原来0.8平方公里扩大到现在的6.8平方公里。一个以蓝溪为中轴,西门大桥、龙津大桥、颖如大桥、铭选大桥、凤城索桥、清溪大桥、仙苑大桥、蓝溪大桥、铁路桥等九座座大桥为纽带,连结沿溪两岸10多公里长的防洪大堤的安溪县城,以崭新的面貌和矫健的雄姿,展示出越来越好的投资环境。 安溪是全国著名侨乡。富有开拓创业精神的安溪人民,早在明末,邑民就开始到日本、菲律宾等国谋生。清代,安溪人带着种茶、卖茶特殊技艺和种田、经商等营生本领,到东南亚各国开拓发展。现分布在五大洲20多个国家和地区。旅居海外的安溪籍华侨、华人近80万人,尤以印度尼西亚为多,达22.3万人;次为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各20万人左右。安溪又是台湾同胞的主要祖籍地。从清初起,更有不少安溪人迁居台湾。安溪人定居台湾后仍保持家乡的风俗民情和宗教信仰,台湾现有的清水祖师寺庙达150多座。不少的宗祠、民居、地名与安溪一样。现在居住台湾的安溪后裔已达200多万人,超过安溪县人口一倍多。广大华侨、台胞在各居住地开拓创业,取得辉煌业绩,涌现出著名侨领林庆年、庄惠泉、刘梧桐、阿丙丁、唐裕、胡金钟;有王永庆、林挺生、许胜发、林梧桐、陈松基、林木荣、李尚大、李陆大、林生枝、钟铭选家族、罗美坚、林秀琼、陈金火家族、林天宝等举世闻名的企业家和财团。他们既为当地经济发展、福建繁荣作出巨大贡献,也为家乡的建设,兴办公益事业做出积极的贡献。在新加坡、安溪本土、马来西亚吉隆坡先后四次如开的世界安溪乡亲联谊大会,对凝聚海内外400万安溪乡亲的力量,加快安溪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