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标滑过div翻转 css3:道教创始哪个朝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5/12 04:07:38

道教在东汉晚期形成有组织的宗教形式,由方仙道、黄老道演变而成道教,在民间广泛流传;魏晋以后,由于统治者的支持,因而能够跻身社会上层得以发展;从隋唐至北宋,更是道教的兴盛时期,社会地位大大提高,宫观不仅遍布全国,且规模日益宏大,道教学者辈出,道书数目大增并汇编成藏;南宋以后至明代中叶,道教在统治者的扶持下仍然继续发展,但由于与金、元南北对峙,民族矛盾异常尖锐,道教内部亦因而宗派纷起;明中叶以后,内忧外患,朝廷自顾不暇,对道教未能从财力上支持;满清入关后,统治者对道教不感兴趣,因而失去政治上的支持,道教遂由在上层社会转入民间发展,渐变成秘密宗教团体。道教的发生、发展与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交织在一起,在政治、文化、思想、生活等方面曾经发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研究中国道教史,对于研究我国思想文 化、社会发展深具重要意义。
中国道教史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早期道教(从道教的起源(从上古至东汉顺帝时,即公元一四二年以前);
东汉顺帝时至东汉末,即公元一四二年至二二零年);
道教的发展和改革(从三国初至五代末,即公元二二零年至九六零年);
道教的分宗分派(从宋初至元末,即公元九六零年至一三六八年);
明、清时代的道教(从明初至清末,即公元一三六八年至一九一一年)。

大概是东汉顺帝至东汉末年时期,由张陵创建,因为当时朝廷里有一个大夫也叫张陵,为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史学家就把创建道教的“张陵”称为“张道陵”

道教的创立- -

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形成于东汉末年,它的产生承袭了古代原始宗教思想、黄老思想、道家哲学以及神仙思想,融合了纬、阴阳五行学说, 吸收了民间巫术、方术,是中国古代文化思想部分内容的多渠道的汇集和发展。

道教所谓的“道”,从宗教教义上讲,源于古代神道设教的“神道”。《周易·观封象辞》有:“观天之神道,而入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中庸》有:“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遣,使天下之人,离明盛服,以承祭祀。”鬼神崇拜,神道合流,成为道教宗教观的核心,成为道教神学、道教仙学、道教宇宙观、社会人文人际关系、自身修炼成道等一系列宗教教义、礼法仪轨的准绳。早期道教思想在刚形成时,就吸收了大量的儒家思想,尊崇天、地、君、父、师的伦理制度,并以忠、孝、仁、义为信教入门的基本条件。认为“欲求仙者,当以忠,孝、和、顺、仁、信力本。”(《抱朴子·对俗》)西汉时期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调阴阳、序五行、顺四时的阴阳五行逆变论也深刻地影响着道教的产生。创教者张陵在巴蜀地区草创五斗米道,就把教区分为24 治,以配阴阳五行,上层28 星宿,下层24 节气。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黄庭内景经》、《周易参同契》中均充满了这种思想。

此外,早期道教的形成,正是黄老思想的衍变和老子宗教化、神仙化的的产物。

在经历了秦末农民大起义和楚汉相争的战争后,人民迫切要求“休养生息”,遂假借黄帝之言,以黄为本,以老为宗,宣扬无为而治的经世治国术, 同时,推崇老子作为道家思想的代表,作为黄帝思想的继续,这两种思想的合流,称为“黄老道德之术”,成为道教推崇老子为宗主的先河。西汉政权巩固之后,黄老之学作为治理国家的指导思想,已不合统治者的政权需要, 汉武帝断然抛弃了它而独尊儒术,黄老之学遂分衍成几个支派。其中一支吸收老子哲学思想中“守雌”、“柔弱”的思想,退隐世事,钻研养生术,推崇黄老作神仙养生家,直接为道教养生学所吸收。还有一支发展成“上标老子,次述神仙”的神仙说。这些思想对道教长生成仙信仰的形成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西汉之际佛教的传入,佛经文典的翻译、宗教仪式的活动,直接影响了汉民族的生活,刺激汉人的民族感情和宗教意识,在原有的鬼神崇拜,神道设教的基础上,激发起创立一种表现中国传统的民族宗教来对抗外来宗教的欲望。因此,在东汉顺、桓帝时期,张陵在巴蜀地区草创五斗米教;灵帝时,张角创太平道,标志着道教的产生。经过魏晋南北朝道教革新,完善了道教的教义、教规、教法、教礼以及经典文书的搜集汇整。作为宗教信仰的道教, 在历史上曾给上层统治阶层提供精神支柱,著名道士法师还成为国师辅臣, 辅佐王政;道教还成为社会革命思潮和农民起义的旗帜,成为厌倦仕途,清心寡欲者的归宿。道教对民间信仰有直接和深广的影响;同时,还吸收儒学理论并与之结成联盟,反对外来宗教,在长期的儒释道三教争斗与融合中起了重要作用。道教作为集中华民族文化思想、宗教观念大成的本土宗教,对中国的哲学、文学、艺术、音乐、古代化学、医药学等都产生过深刻的影响。道教积存下来的大量经籍文书,也是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教在东汉晚期形成

东汉末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