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肩章:如何改善声画有机协调、组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4/29 04:01:31
如何改善电视节目后期制作中的声画的有机协调

配音音效是门学问,与各自的修养密不可分,所以建议你去查找些此类的相关书籍.

如果找不到此类的书籍,就短信联系我,我帮你找找看.

中国主要网络媒体集中诞生于2000年,对网络新闻业务的广泛研究已有4个年头。时至今日,业内的相关认识仍有较多值得商榷之处。比如,有个典型的观点:传受的互动化、全球化、即时化,内容的海量性,形式的多样性等,使网络媒体拥有不可比拟的传播优势。有关政策规定网络媒体只能登载传统媒体已发布的新闻,而“搬运”这些新闻不需要多少新闻专业知识。也就是说,网络新闻影响力的扩大靠的是传播工具的优势,编辑的新闻素质并不重要。

事实证明这种观点是片面的。网络媒体获取传统媒体已发布的新闻的机会相对平等,

“千网一面”的现象的确存在,但也有少数佼佼者的影响力远远超过了其他网络媒体——传播工具的优势是一样的,如果都在简单地“搬运”,而没有网络新闻编辑创造性的工作,是不会出现佼佼者的。

对网络新闻编辑来讲,网络媒体其实是把“双刃剑”,其传播优势为新闻业务带来大量矛盾。编辑只有充分运用辩证思维,才能解决传播工具的优势所带来的矛盾,才能使网络新闻得到有序、可控、有效的传播。人民网、新华网、东方网、新浪网等的新闻报道能够在成千上万的网络媒体中脱颖而出,原因主要在于此。

一、海量即时与有效把关

和传统媒体一样,“把关人”是网络新闻编辑基本的角色定位。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一条新闻在时效性、纵深性等方面做得再好,一旦失实,便毫无价值,乃至产生相当大的副作用。进行真实性的把关是网络新闻编辑最基本的职责。

网络媒体需要海量的新闻加以支撑,网络新闻编辑也面对着海量的新闻。这些新闻的来源非常复杂,大量的来自传统媒体,有的来自隐性的众多网友;海量的新闻需要及时的传播,甚至需要追踪新闻事件的发展进行即时的传播,否则就可能被其他网络媒体抢占先机。与此同时,网络媒体进行的是全球化的传播。失信的新闻一旦发出就几乎是失控的,即便是立即删除了,也可能早已被其他网络媒体广泛地转载。可见,在海量、即时的前提下,网络新闻把关的压力之大。

目前,网络媒体已成为假新闻的泛滥之地。当重大新闻发生时,许多人最早是从网络上获取信息,但他们往往还要到有传统媒体背景的权威网站去核实,或者等一些时间再到传统媒体上去核实。这充分体现了一些网络媒体在新闻失信上的严重性。①因此,海量即时的报道与充分有效的把关成为网络新闻编辑面对的最大矛盾。

二、海量即时与有效展示

网络媒体容量无限,即时的传播又使海量的新闻在迅速地增加。中国大型网络媒体的新闻日登载量大多超过2000条,最多的超过10000条。海量是网络媒体的一大优势,但没有得到有效展示的新闻,数量再多也没有多大的传播效果。海量新闻本来就对有效展示带来挑战,况且网络媒体在新闻的展示上存在着先天不足。

首先,网络媒体的高效页面不多。大多数普通网友使用的计算机屏幕是15到17英寸,屏幕分辨率的设置标准是800×600,一次只能浏览页面的头4英寸长范围内的信息,几乎无人能够一次性调阅一个典型页面的所有内容。②因此,高效的页面位置只是屏幕的第一屏。与此同时,网络媒体是分层展示新闻的,高效的页面一般只是首页;其次,网络媒体在主要的页面上,主要通过标题列表的形式来展示新闻,大量的标题集中在一个页面上,网友很难立即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新闻;再次,文字仍是网络媒体表现新闻的主体形式,在电脑屏幕上进行浏览比较耗费视力。一些上了年纪的网友,经常是将较长的新闻打印出来,恢复成“纸质新闻”后,再进行阅读。

在这么多不足的前提下,海量的新闻又不能都引起关注,有的新闻对网友来说就是“信息垃圾”;海量的新闻容易形成“信息沙漠”,网友要找到想看的新闻,可能要“沥尽狂沙”;海量容易导致“泥沙俱下”,一些信息对网友来说就是“信息毒药”……大型网络媒体的确需要海量的新闻,即便价值不大也可以作为备检资料,但对新闻传播的实效性的追求,又要求新闻必须适量。

那么,从海量新闻中选择哪些新闻进行突出展示?在24小时不间断的即时更新中,重点新闻在页面上应该有怎样的更新频率?一条新闻的标题如何做才能使其在“标题的丛林”中跃然而出?每天发布多少新闻才是适量的……这都对网络新闻编辑出了较高的要求。

三、充分互动与有效引导

网络媒体大都有互动设置,包括论坛、留言板以及即时聊天功能等。借助这些互动设置,网友对新闻传播的参与度得到空前的提高,“在互联网时代,话语权被重新分配,人们似乎得到了更多的民主,平民与王孙拥有平等的权力,能够在网上畅所欲言,施加自己的话语影响。”③这或许正是网络媒体的魅力所在。

网络互动是无限的,参与的网友数量在理论上可无限多,而且什么人都可以参加;网络互动是平等的,网友可以主动地拉出一条新闻发表评论,可以自己选题在论坛或聊天室中吸引网友进行讨论,而不必完全根据编辑的安排进行互动;网络互动是即时的,网友可以一边看新闻一边发表观点,尤其是网络新闻的直播和网友发表看法,在时空上可以互不干扰,网友可以在直播进行中、新闻发展中就将观点贴到网络媒体上。

网络媒体强大的互动功能为网络新闻编辑在新闻线索的捕获、新闻事件的评价等方面,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信息源。但“在网络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谁都可以随时把未必无害的信息在网络媒体上张贴。当然网友提供的信息不可能直接在新闻页面上体现,但网络新闻编辑必须对这些信息进行核实、判断,而网友在网络上是隐性的,其提供信息的目的也非常复杂,网络新闻编辑很难、甚至不可能做出准确判断。

难以核实的内容可以不释放到页面上,但多数内容在把关后是可以上页面的。这些内容的导向未必没有任何偏差,这就带来一个更大的问题:如何对网友进行及时有效的引导。这种引导的难度远远超过了对网友贴文内容的把关。

四、滚动报道与深度报道

越快,新闻性就越强,作用和价值就越大。反之,速度慢了,新闻成为“旧闻”,就会贬值,就无人去阅读。因此,新闻学把坚持新闻的时间性,定为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和重要特征。③和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媒体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新闻报道的这一基本要求,它可随着新闻发展,不断滚动推出最新消息,甚至推出大量的一句话新闻。这的确体现了新闻的时间性,但这不利于网友宏观掌握事件的全局,难以满足网友对新闻深度的追求。这就构成了一对矛盾:速度与深度。

由于从传统媒体获取信源的机会相对平等,即便有一定的差异,一条新闻只要在一家网络媒体上出现,其他网络媒体在几分钟内就能跟进。因此,在重大新闻报道的过程中,网络媒体之间的竞争不仅仅停留在即时性上,深度报道往往成为竞争的主要内容。各大网络媒体目前高度重视即时新闻的盘整和新闻专题的制作,正是出于这一考虑。

好在网络媒体有“非线性”编辑的优势。编辑们“可以随意提取任何文本,可以把任何一段子文字文本、图画文本、声音文本和影像文本等编入任何主文档,可以根据需要任意调整子文本的长度,可以在报道新闻的过程中进行编辑部与新闻现场的沟通和编辑。”④也就是说,网络新闻编辑在发布新闻之前、之后,对新闻的改动非常方便。

那么,在什么节点上要对滚动报道进行深度整合?什么情况下用单篇文章、小型专题或大型专题进行深度整合?深度整合的内容从哪里获取?这是每个网络新闻编辑随时要考虑的问题。

五、个性需求与大众传播

网络媒体的传播对象是高度个性化、自由化的,对于处于开放式竞争格局中的网络媒体,网友的选择有着高度的自由性,一旦不合他的口味,他会立即转向;具体到某条网络新闻,网友的阅读也是非强迫性的,他如果不点击,网络媒体的工作都等于白做。因此,网络媒体即便有非常明确的传播意图,也要适应网友的个性化阅读,进行个性化传播,以求取得一定的传播效益。

宣传心理学研究的成果表明,受众的本我是趋向“享乐”与“刺激”的。美国著名的网络杂志站点《沙龙》(Salon)的一项调查发现,凡是标题中有“性”这个字眼的文章,阅读量比其他新闻高出2倍。⑤

但是网络媒体最重要的角色是大众传播媒介,必须进行大众化的传播,如果完全依照这种阅读量(网友的个性需求)来进行报道,网络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将无从谈起。网络媒体肯定不能一味迎合网友的个性化需求,但又不能无视网友的个性化需求。那么,在满足网友的多种个性化需求、引导正确的社会舆论和吸引网友的点击等三者之间,就需要进行有效取舍,其分寸的把握是很困难的。

六、新闻的地域性和传播的全球性

新闻价值就是事实本身所包含的引起社会各种人共同兴趣的素质,⑥地理上的接近性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素质。一般情况下,同样一条新闻放在全国的范围来看、放在其他的地区来看,未必有多大新闻价值;放在全球的范围来看,甚至就不是新闻了;放在事实发生的当地,这条新闻可能就有较大的新闻价值。也就是说,一个事实的新闻价值在不同地方的分布是不均衡的,很多新闻的新闻价值还是有地域性的。网络媒体进行的是全球化的传播,网友的地域分布情况非常复杂,网络新闻编辑在新闻报道中,应该强化地域性的新闻价值,还是应该强化普遍性的新闻价值,这的确是一个难以解决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