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云志之青龙同人:什么是福特主义和后福特主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4/30 13:13:01

从福特主义到后福特主义——中国工业化进程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赖土发

作者简介:赖土发,现任职于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8
一、问题的提出
竞争是商品经济的最高权威。竞争型的市场结构更具经济效率,企业也更具竞争优势。尽管如此,马克思在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时代就尖锐地指出存在着竞争的悖论,即竞争越激烈,就越不可避免地为企业的发展设置障碍。
当一个资本家运用了效率较高的生产资料,竞争总会使这种生产资料的采用成为普遍的现象。一旦如此,资本家要取得原有的利润,他就必须供给比以前多十倍、二十倍、一百倍的商品。“竞争就使廉价生产即按原先价格供给日益增多的产品数量成为确定不移的规律”?1?。在这一规律支配下,总是想方设法在竞争中取胜的资本家,孜孜不倦地采用价钱较贵但能进行廉价生产的新机器,实行新分工,以代替旧机器和旧分工,并且不等到竞争使这些新措施过时,就这样做了。面对如此巨大的生产能力,而群众的消费力和收入水平又非常低,资本家只有生产价格越低的产品才能越符合市场的需求。所以,市场竞争突出表现为价格竞争,甚至表现为价格战,这必然导致资本家的低利润,而长期的低利润必然对企业的发展构成严重的障碍。所以,马克思不无道理地指出:“资本家努力的结果,除了必须在同一劳动时间内生产出更多的商品以外,换句话说,除了使它的资本的价值增值的条件恶化以外,并没有得到任何好处。”?2?
可见,资本主义时代自由竞争的悖论在于,竞争越激烈,商品的生产能力越巨大,商品价值实现的条件越困难,从而导致企业和行业的利润越低。从这一角度出发,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未来发展并不乐观。但现实的资本主义发展证明,由于生产方式的改变,竞争的悖论尚未构成经济发展的最终束缚。
二、从福特主义到后福特主义
(一)福特主义
第二次产业革命建立现代大工业之后,西方企业主要实行以福特公司为代表的福特主义生产方式,它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分工和专业化为基础,以较低产品价格作为竞争手段的刚性生产模式。这种生产方式的主要特征是:
1、大规模生产。在竞争的市场环境下,一个资本家只有在自己更便宜地出卖商品的情况下,才能把另一个资本家逐出战场,为此他必须提高劳动生产力,而增加劳动生产力的首要办法是更细地分工,更全面地运用和经常地改进机器。由此造成的必然结果是:分工必然要引起更进一步的分工;机器的采用必然要引起机器的更广泛的采用;大规模的生产必然要引起更大规模的生产。
2、标准化产品。在泰勒制原则指导下,通过劳动的标准化、强化的技术分工和高度专门化的机器,可以生产出标准化的产品。这种强化的标准化使流水线上的分工达到最细微的地步,其结果是实现了马克思所说的劳动从形式上隶属于资本转变为实际上隶属于资本。
3、垂直型的组织形式。在以分工和专业化为基础的生产过程中,分工越来越细,为达到提高效率和节省成本的目的,企业的唯一选择只能是运用周密的计划和决策、强有力的指挥和控制以及严格的监督和奖惩来保证生产流水线的有序高效运行,于是就形成了垂直管理的组织形式和大企业中的等级结构。
4、刚性生产,即劳动技能、管理结构、组织边界及产品等方面所表现出的刚性特征。在生产组织上主要表现为:(1)生产的内部化,即产品的各个环节都在同一个企业内部完成。(2)系统的封闭性,即产品的各个部分都由同一个企业完成。(3)功能的齐全化,即企业必须具备完整、全能的各项功能。为了在综合型的竞争中获胜,各个企业都必须考虑自己这个“木桶”,尤其要着眼于修补其中最短的木板。
5、生产者决定论。工业经济时代,规模经济效益依靠厂商资本投入的增加、生产的内部化、系统的封闭性和功能的齐全化,这意味着厂商必须和有能力完成产品的各个部分和环节,这些都构成了最终产品生产较高的进入壁垒,生产者从而控制着产品的定制权和定价权,事实上拥有着生产者主权。
6、寡头垄断型的市场结构。在福特主义下,资本利润主要来源于规模经济效益和寡头厂商之间合谋形成的产量限制和垄断高价。面对竞争带来的垄断,当时的市场法制制度大多实行旨在削弱企业联合和各种形式集体行动的反托拉斯法,但保护竞争的举动,正如前面所言,又不可避免地陷入竞争悖论,资本主义生产面临着两难抉择。
(二)后福特主义
后福特主义(Post-fordism)是指以满足个性化需求为目的,以信息和通信技术为基础,生产过程和劳动关系都具有灵活性(弹性)的生产模式。它在许多方面具有与福特主义完全不同的特征。
1、大规模定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收入的提高,人们对各种不同类型的产品和服务的社会需求日益增大。在竞争的压力下企业必须实现成本的持续下降,而各类企业又必须对日益增长的个性化需求做出反应。大规模定制正好适应了企业必须采取能同时提高效率和满足个性化需求的战略。模块化是大规模定制的一个关键。通过将大规模生产的模块化构件组合并装配成可定制的产品或服务,大规模生产和定制生产这两种生产模式的优势被有机地结合在大规模定制这一生产方式中,在保证企业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又满足了用户个性化的需求。
2、水平型组织形式。与传统的全能型大企业不同,新生产体系通过细化的产业分工,从专业化的角度将原先属于企业内部的职能部门外包出去,使每个企业只专注于某一个部件或产品的一个部分,因而企业的生产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网络与其他企业相互协调来完成的,大企业的垂直管理被水平管理所代替。
3、消费者主权论。在供大于求的过剩经济时代,需求和消费力是制约经济增长的主要矛盾,企业不但要不断地运用先进的科技知识去创造新产品和新产业,而且要坚持不懈地进行创新速度的革命。在这种被熊彼特称为“创造性毁灭”的创新竞争中,消费者的潜在消费欲望得到满足,效用获得最大化。而企业通过技术的完善和多功能机器的有效利用保证了足够的利润水平。但由于受到替代品和潜在进入者的竞争,其所取得的垄断地位只能是短暂的,并不能持续下去。
4、弹性生产。按照“新水桶原理”,企业总是用自己强优势部分与其他企业的强项相结合,组成灵活的单元或团体。也就是说,企业不再仅仅着眼于修补自己的矮木板,而是将自己水桶中最长的一块木板拿去和别人合作,共同去完成一个容积更大的水桶,然后从新的大水桶中分得自己的一部分,因而有效克服了传统形式只强调僵化的技术分工以及只讲分工不讲整合的缺陷。
5、竞合型的市场结构。在经济全球化格局下,分工和专业协作的程度越来越高,一个企业无论有多雄厚的实力都离不开与其他企业的有效合作。
福特主义与后福特主义的比较

从福特主义到后福特主义——中国工业化进程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赖土发

作者简介:赖土发,现任职于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8
一、问题的提出
竞争是商品经济的最高权威。竞争型的市场结构更具经济效率,企业也更具竞争优势。尽管如此,马克思在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时代就尖锐地指出存在着竞争的悖论,即竞争越激烈,就越不可避免地为企业的发展设置障碍。
当一个资本家运用了效率较高的生产资料,竞争总会使这种生产资料的采用成为普遍的现象。一旦如此,资本家要取得原有的利润,他就必须供给比以前多十倍、二十倍、一百倍的商品。“竞争就使廉价生产即按原先价格供给日益增多的产品数量成为确定不移的规律”?1?。在这一规律支配下,总是想方设法在竞争中取胜的资本家,孜孜不倦地采用价钱较贵但能进行廉价生产的新机器,实行新分工,以代替旧机器和旧分工,并且不等到竞争使这些新措施过时,就这样做了。面对如此巨大的生产能力,而群众的消费力和收入水平又非常低,资本家只有生产价格越低的产品才能越符合市场的需求。所以,市场竞争突出表现为价格竞争,甚至表现为价格战,这必然导致资本家的低利润,而长期的低利润必然对企业的发展构成严重的障碍。所以,马克思不无道理地指出:“资本家努力的结果,除了必须在同一劳动时间内生产出更多的商品以外,换句话说,除了使它的资本的价值增值的条件恶化以外,并没有得到任何好处。”?2?
可见,资本主义时代自由竞争的悖论在于,竞争越激烈,商品的生产能力越巨大,商品价值实现的条件越困难,从而导致企业和行业的利润越低。从这一角度出发,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未来发展并不乐观。但现实的资本主义发展证明,由于生产方式的改变,竞争的悖论尚未构成经济发展的最终束缚。
二、从福特主义到后福特主义
(一)福特主义
第二次产业革命建立现代大工业之后,西方企业主要实行以福特公司为代表的福特主义生产方式,它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分工和专业化为基础,以较低产品价格作为竞争手段的刚性生产模式。这种生产方式的主要特征是:
1、大规模生产。在竞争的市场环境下,一个资本家只有在自己更便宜地出卖商品的情况下,才能把另一个资本家逐出战场,为此他必须提高劳动生产力,而增加劳动生产力的首要办法是更细地分工,更全面地运用和经常地改进机器。由此造成的必然结果是:分工必然要引起更进一步的分工;机器的采用必然要引起机器的更广泛的采用;大规模的生产必然要引起更大规模的生产。
2、标准化产品。在泰勒制原则指导下,通过劳动的标准化、强化的技术分工和高度专门化的机器,可以生产出标准化的产品。这种强化的标准化使流水线上的分工达到最细微的地步,其结果是实现了马克思所说的劳动从形式上隶属于资本转变为实际上隶属于资本。
3、垂直型的组织形式。在以分工和专业化为基础的生产过程中,分工越来越细,为达到提高效率和节省成本的目的,企业的唯一选择只能是运用周密的计划和决策、强有力的指挥和控制以及严格的监督和奖惩来保证生产流水线的有序高效运行,于是就形成了垂直管理的组织形式和大企业中的等级结构。
4、刚性生产,即劳动技能、管理结构、组织边界及产品等方面所表现出的刚性特征。在生产组织上主要表现为:(1)生产的内部化,即产品的各个环节都在同一个企业内部完成。(2)系统的封闭性,即产品的各个部分都由同一个企业完成。(3)功能的齐全化,即企业必须具备完整、全能的各项功能。为了在综合型的竞争中获胜,各个企业都必须考虑自己这个“木桶”,尤其要着眼于修补其中最短的木板。
5、生产者决定论。工业经济时代,规模经济效益依靠厂商资本投入的增加、生产的内部化、系统的封闭性和功能的齐全化,这意味着厂商必须和有能力完成产品的各个部分和环节,这些都构成了最终产品生产较高的进入壁垒,生产者从而控制着产品的定制权和定价权,事实上拥有着生产者主权。
6、寡头垄断型的市场结构。在福特主义下,资本利润主要来源于规模经济效益和寡头厂商之间合谋形成的产量限制和垄断高价。面对竞争带来的垄断,当时的市场法制制度大多实行旨在削弱企业联合和各种形式集体行动的反托拉斯法,但保护竞争的举动,正如前面所言,又不可避免地陷入竞争悖论,资本主义生产面临着两难抉择。
(二)后福特主义
后福特主义(Post-fordism)是指以满足个性化需求为目的,以信息和通信技术为基础,生产过程和劳动关系都具有灵活性(弹性)的生产模式。它在许多方面具有与福特主义完全不同的特征。
1、大规模定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收入的提高,人们对各种不同类型的产品和服务的社会需求日益增大。在竞争的压力下企业必须实现成本的持续下降,而各类企业又必须对日益增长的个性化需求做出反应。大规模定制正好适应了企业必须采取能同时提高效率和满足个性化需求的战略。模块化是大规模定制的一个关键。通过将大规模生产的模块化构件组合并装配成可定制的产品或服务,大规模生产和定制生产这两种生产模式的优势被有机地结合在大规模定制这一生产方式中,在保证企业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又满足了用户个性化的需求。
2、水平型组织形式。与传统的全能型大企业不同,新生产体系通过细化的产业分工,从专业化的角度将原先属于企业内部的职能部门外包出去,使每个企业只专注于某一个部件或产品的一个部分,因而企业的生产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网络与其他企业相互协调来完成的,大企业的垂直管理被水平管理所代替。
3、消费者主权论。在供大于求的过剩经济时代,需求和消费力是制约经济增长的主要矛盾,企业不但要不断地运用先进的科技知识去创造新产品和新产业,而且要坚持不懈地进行创新速度的革命。在这种被熊彼特称为“创造性毁灭”的创新竞争中,消费者的潜在消费欲望得到满足,效用获得最大化。而企业通过技术的完善和多功能机器的有效利用保证了足够的利润水平。但由于受到替代品和潜在进入者的竞争,其所取得的垄断地位只能是短暂的,并不能持续下去。
4、弹性生产。按照“新水桶原理”,企业总是用自己强优势部分与其他企业的强项相结合,组成灵活的单元或团体。也就是说,企业不再仅仅着眼于修补自己的矮木板,而是将自己水桶中最长的一块木板拿去和别人合作,共同去完成一个容积更大的水桶,然后从新的大水桶中分得自己的一部分,因而有效克服了传统形式只强调僵化的技术分工以及只讲分工不讲整合的缺陷。
5、竞合型的市场结构。在经济全球化格局下,分工和专业协作的程度越来越高,一个企业无论有多雄厚的实力都离不开与其他企业的有效合作。
福特主义与后福特主义的比较